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中流砥柱领航向,全民族抗战铸辉煌
设计意图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的收官之作,上承第18课“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格局,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为核心主线,将抗战叙事从“相持阶段的抗争”推向“最终胜利的达成”,形成“中流砥柱引领 — 胜利准备 — 战略反攻 — 历史回响”的完整逻辑链。教材围绕中共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串联全民族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等内容,既呈现胜利的军事进程,更深入剖析中共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动因与深远影响。学好本课,能帮助学生在把握抗战完整历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核心观点,为认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提供关键支撑。 (二)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深化历史思维与实证能力:通过分析中共七大文献、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史料、日军投降记录等多元材料,引导学生从“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群众动员”“战场实践”等维度,构建“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的论证框架,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例如,探究“中共如何通过战略部署引领全民族抗战”,需结合《论持久战》与敌后根据地建设史实综合论证。 升华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从中共领导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到张自忠等爱国将领的殉国;从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到华侨支援前线,展现中共引领下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通过梳理这些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对中共领导抗战的认同,传承“爱国奉献、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任感与民族认同感。 构建正确历史认知与价值观:通过辨析“抗战胜利是某一力量单独促成”“中共在抗战中作用有限”等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认识胜利是中共中流砥柱引领、全民族协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的共同结果,树立“全面客观、以史为鉴”的历史观,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的现实启示。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七大、战略反攻与日本投降的史实,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民族精神。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梳理“中流砥柱引领 — 准备 — 反攻 — 胜利”的时空脉络。(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 运用唯物史观整合中共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群众动员等史料,客观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抗战作用的片面解读。(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感悟中共引领抗战胜利的艰辛历程,理解“党的领导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树立“爱党爱国、团结奋进”的家国情怀,增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政治、战略、实践层面);中共七大的内容与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从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群众动员等维度,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中共引领抗战”为主线,衔接“中共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与两大战场协同”、本课“中共中流砥柱作用与抗战胜利”,展现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再到“胜利”的完整周期,凸显本课“中流砥柱作用总结与价值升华” 的核心地位。 横向维度拓展:从政治引领(中共推动统一战线、制定抗战路线)、战略指导(《论持久战》、敌后游击战)、战场实践(敌后战场反攻、配合正面战场)、国际协作(参与反法西斯同盟)四维展开,全面呈现中共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多元路径与胜利的立体影响。核心定位锚定:作为单元“抗战历程收官与中流砥柱作用升华”,本课需突破“仅讲胜利结果”的局限,聚焦“中共如何引领抗战走向胜利”与“胜利的历史意义”两大核心问题,通过史实串联与价值提炼,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是贯穿抗战全程的核心力量”,为单元学习画上完整句号。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核心线索,第17课讲述中共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启动全民族抗战;第18课讲述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协同抗敌;本课则聚焦中共在抗战后期的关键作用 —— 通过政治引领(维护统一战线)、战略指导(制定反攻策略)、思想凝聚(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引领全民族走向胜利,并深入剖析胜利原因与意义。本课既是对前序 “中共引领协同抗战” 的成果总结,也是对“中流砥柱作用”的集中诠释,是单元中“史实总结到价值升华”的关键节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学习,已掌握两大战场协同抗战史实,但对“中共中流砥柱作用”的认知存在不足:其一,对中共“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的作用理解模糊,仅停留在“参与抗战”层面;其二,易将胜利原因简单归因于国际援助或某一战场,忽视中共的核心引领作用;其三,对“中流砥柱”的内涵缺乏系统认知,难以从多维度论证这一观点。教学中需通过分层史料、情境论证、维度拆解等方式突破认知瓶颈。
针对性教学策略 多维论证策略:设计“中共中流砥柱作用论证矩阵”,从“政治引领(推动统一战线)”“战略指导(《论持久战》)”“群众动员(根据地建设)”“战场实践(敌后反攻)”四个维度梳理史料,通过小组合作填充矩阵,构建系统的论证框架,突破“单一认知”的误区。史料递进运用策略:基础层选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论持久战》节选等原始史料;提升层选用《敌后战场抗战数据统计》《历史学家对中共抗战作用的论述》等分析性史料,逐步引导学生从“史实感知”上升到“观点论证”。 情境辩论策略:设置“‘中国共产党是否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论证会”,让学生结合史料分组立论,从多维度论证核心观点,在思辨中深化对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 可视化整合策略:运用“因果关系图”展示“中共引领→统一战线巩固→全民族动员→战略反攻→胜利达成”的内在关联,结合动态地图演示中共领导的敌后反攻进程,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逻辑与时空框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台盟中央在京开展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系列活动新华社北京2025年10月24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4日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思考:为什么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离开祖国怀抱50年之久的台湾为何能够回归?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助学生明台湾光复历史与回归缘由,强国家主权认知,铸维护统一信念 让学生懂纪念日设立意义,知台湾回归关键因素,增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
问题探究(一) 任务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副标题:从主张到实践,引领抗战方向)
问题链导学:
Q1.基础识记: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事件有哪些? Q2.理解分析:《论持久战》中“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的科学预见,对全国抗战有何重要作用? Q3.拓展应用:结合抗日根据地建设举措,说明其如何为抗战胜利筑牢“物质与群众基础”? 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Q1.基础识记: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事件有哪些?提示:九一八事变后率先提出抗日主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团结抗日;西安事变中促成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材料: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思考:伴随着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师: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红军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2)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提出者你同意哪种观点?抗战初期国民党内部流传的言论牺牲两字是严酷的,我们牺牲自己,我们并且要牺牲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汪精卫《最后关头》再战半年,最多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1938年10月,《中央周刊》Q2.理解分析:《论持久战》中“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的科学预见,对全国抗战有何重要作用?毛泽东是如何驳斥“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论持久战》的发表有何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提示:为全国抗战提供清晰战略指引,帮助军民摒弃“速胜论”或“亡国论”的错误认知,树立持久抗战信心,避免盲目悲观或冒进,为抗战胜利奠定战略思想基础。3)全民族团结抗战维护者4)抗日根据地建设奠基者: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按照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建政推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 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各阶级抗战积极性。提示: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民主政权成为全国政权建设的模范。5)政治领导力与战略策略指引者,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分组梳理中共推动统一战线关键事件,结合材料讨论国民党 “围剿” 行动,加深基础认知 对比 “亡国论”“速胜论” 与《论持久战》,小组分析三阶段预见的战略作用,强化理解 模拟根据地 “三三制” 议事,结合土地政策、大生产运动,探讨其对筑牢抗战基础的意义 围绕 “中共是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 核心,通过问题链导学,结合史料与提示,助力学生识记统一战线关键事件,理解《论持久战》战略价值,明晰根据地建设作用,构建完整历史认知。 引导学生从主张到实践,层层深入剖析中共引领抗战的路径,培养史料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中共在抗战中核心地位的认同,树立正确历史观
问题探究(二) 任务2: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副标题:凝心聚力,锚定革命航向)
问题链导学:
Q1.基础识记: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核心政治路线是什么? Q2.拓展应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Q3.理解分析:为何说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Q1.基础识记: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核心政治路线是什么? 背景:抗战胜利前夕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Q2.拓展应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提示: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指明方向、奠定思想基础,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指引中国逐步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深刻影响中国革命发展进程。 Q3.理解分析:为何说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提示:大会总结抗战经验、统一思想认识,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主张,明确革命目标;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全党提供思想引领,凝聚全党力量,为抗战彻底胜利和后续革命发展锚定航向。 阅读史料,归纳七大召开的背景、内容与核心意义; 完成“七大巩固中流砥柱作用梳理表”,明确其准备价值; 讨论:“思想统一与组织强化,对中共引领抗战胜利有何重要性?” 通过史料分层解读,将 “七大召开” 与 “中流砥柱地位巩固” 紧密关联,突破 “七大内容抽象” 的认知难点,落实 “历史解释” 素养。
问题探究(三) 任务3: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副标题:决战时刻,迎来民族胜利)
问题链导学:
Q1.基础识记:中国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推动中国军民转入全面反攻的关键事件及日本投降的核心时间节点分别有哪些? Q2.拓展应用: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全国抗日力量发起反攻,这一举措在当时对凝聚国内抗战力量、加速日本投降进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时空观念】根据时间轴,简述日本投降的过程,并概括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Q1.基础识记:中国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推动中国军民转入全面反攻的关键事件及日本投降的核心时间节点分别有哪些?提示:局部反攻时间:1944年;关键事件:1945年7 月《波茨坦公告》发表、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核心时间节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战略反攻(国外):1、战略反攻(国内):Q2.拓展应用: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全国抗日力量发起反攻,这一举措在当时对凝聚国内抗战力量、加速日本投降进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材料: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提示:声明明确了全国反攻的战略方向,统一了各抗日武装的行动目标,激发了敌后军民、正面战场部队及广大民众的抗战士气,形成全国范围的反攻合力;同时向日军传递出中国抗战力量“决战到底”的决心,瓦解其抵抗意志,加速了日本军事部署的崩溃,为后续日本宣布投降、签署投降书奠定了军事与心理基础。 2、日本投降:之后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202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这集中反映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集体意志,是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这一重要史实和民族荣光的有力举措。 结合史料与地图,梳理中共引领的反攻史实与国际助力; 绘制 “抗战胜利因素示意图”,突出中共中流砥柱的核心地位; 分享:“中共引领的反攻,为何能成为推动胜利的关键力量?” 通过动态演示与因素梳理,让学生明确“中共引领是反攻主力”,强化“中流砥柱”的实战认知,突破“单一归因”的误区,落实“时空观念”素养。
问题探究(四) 任务4:胜利密码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副标题:溯源聚力,铭记胜利价值)
问题链导学:
Q1.基础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Q2.理解分析:抗日战争胜利有何历史意义?Q3.拓展应用: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当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何启示?1、抗战胜利原因呈现 “四层原因分析框架” 图示,结合史料逐一拆解: 原因层次核心内涵 史料支撑 根本原因 全民族抗战(各阶层团结御敌) 华侨捐款数据、正面战场会战记录、根据地群众参军统计 关键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全面抗战路线文件、敌后根据地发展数据、统一战线维护史实 重要原因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爱国官兵的牺牲 台儿庄战役战报、张自忠等英烈事迹 国际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苏联对日宣战声明、美国援华物资统计、《联合国家宣言》 组织“框架填充”活动:发放空白框架表,让学生结合本课史料与所学,自主填写每一层原因的“具体史实” 与“历史作用”,小组内互相补充完善。 深化讨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抗战能否持续推进?”引导学生认识“关键引领”对“根本基础”的激活与保障作用。Q1.理解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各阶层团结) 关键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重要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爱国官兵牺牲 国际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2、抗战胜利的意义Q2.拓展应用:抗日战争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展示史料: 史料 1:历史学家胡绳评价:“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核心,没有党的引领,全民族抗战难以持久,胜利更是无从谈起”—— 阐释中共核心作用; 史料 2:《联合国宪章》(1945):中国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 体现民族国际地位提升; 史料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牵制数据》(1939-1941):“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兵力达70% 以上,其中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兵力占比超50%”—— 凸显中共引领的战场价值。 组织“观点论证会”:提出核心观点“中共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让学生结合史料从多维度论证,驳斥“中共作用有限”的错误观点。提示:①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③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Q3.拓展应用: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当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何启示?提示:启示我们需坚持全民族团结,凝聚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传承抗战中“不畏强暴、抗争到底”的精神;同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依据史料与框架提示,完成原因分层填写,明确各层次的逻辑关系; 针对“关键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关系”展开辩论,举例说明共产党如何引领全民族抗战; 绘制“原因逻辑关系图”,用箭头标注“中流砥柱作用→凝聚全民族力量→推动抗战胜利”的传导路径。 通过结构化框架与逻辑辨析,突破“原因混淆”的难点,让学生清晰区分“根本 — 关键 — 重要 — 国际”的层次,尤其强化“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关键地位,同时避免否定其他力量的贡献,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
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抗战胜利主线,从中共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到胜利原因意义展开,通过问题链与活动,助学生明史实、悟精神,强化国家认同。
课堂练习 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抗战的总方针。其意义是( )A.促成皖南事变的和平解决 B.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C.推动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D.指导全民族坚持抗战【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阐明了抗战的总方针,《论持久战》系统分析了抗战形势,提出持久战战略,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心支撑,D项正确;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晚于《论持久战》发表时间(1938年),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于1937年(如《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早于《论持久战》,排除B项;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而《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时间顺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如图这组抗日战争中的照片最能体现( )A.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B.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C.人民游击战争的强大威力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的图片“延安革命遗址、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彭德怀在前线、中共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彭德怀在前线”体现的是其指挥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因此,图片最能体现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始终坚持抗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B项正确;全民族团结主要强调各阶层、各团体联合抗战,图片中未突出展示各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抗战的情景,排除A项;仅从这组图片看,虽然有八路军战斗场景,但没有充分、集中体现人民游击战争的战术特点、广泛开展等展现其强大威力的内容,排除C项;“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强调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图片没有涉及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关联等方面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其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投放原子弹 B.苏联出兵中国东北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正式形成,实现了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它动员了一切抗日资源,使中国能够进行持久战,最终耗尽了日本的战争潜力。这一内在因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抵抗意志,是胜利的基石,C项正确;美国在1945年8月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这是外部因素。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原子弹只是起到了助推作用,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日本关东军,也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进程。但这同样是外部援助,不是中国自身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抗日战争是全民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同样至关重要。单纯依靠正面战场无法取得完全胜利,且国民党战场存在局部失利,因此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使中国收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大部分失地,被强割出50余年的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 )A.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C.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胜利使中国收回部分主权,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大部分失地,因此“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直接对应材料中收回领土和主权的描述,是材料最直接的结论,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不断瓦解,但是材料在于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对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在于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对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作用,没有强调重新确立大国地位(如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排除B项;“民族自尊心增强”虽符合抗战胜利的作用,但材料重点在于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排除D项。故选C项。思辨作业:“有人认为‘抗战胜利主要依靠国际援助’,也有人认为‘关键是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请结合本课‘四层原因框架’,撰写 300 字短文,辩证分析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课堂史料与活动结合较紧密,但对学生个体反馈关注不足;后续可增加个性化展示环节,更精准把握学生对 “中共核心作用” 的理解深度。
附1:板书设计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流砥柱领航向,全民族抗战铸辉煌
终获全胜:从战略反攻到民族重生
┌─砥柱何在?─┐ ┌─航向何来?─┐ ┌─终战如何?─┐ ┌─胜利何意 ─┐
│ 中共中流砥柱 │→│ 思想旗帜定调 │→│ 全面反攻光复 │→│ 民族复兴转折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