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健康评估与促进 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健康评估与促进 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健康评估与促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时选自华东师大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第四课,是初中阶段 “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培养” 的核心内容。承接前三课 “生活方式与健康”“性骚扰的危害”“沟通与合作” 对 “健康认知、安全防护、社会互动” 的铺垫,本课时聚焦 “健康的主动评估与促进”,填补了学生对 “自身健康状况科学判断”“个性化健康计划制定” 认知的空白,同时为后续 “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 等内容提供 “评估 — 改进” 的方法论支撑。
教材以 “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良好状态” 为核心命题,打破传统 “单一身体指标讲解” 框架,将内容拓展至 “认知(三维健康评估维度)— 实践(评估工具使用 + 促进方案制定)— 拓展(家庭与社会健康资源利用)” 三维度,契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培养学生健康管理能力” 的要求。尤其针对七年级学生 “青春期身心变化明显、健康习惯待养成” 的特点,强化 “可操作的评估工具” 与 “个性化的促进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 “评估是基础,促进是关键” 的逻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分为三模块:
认知模块:明确健康的三维评估维度(身体维度:体能、体态、生理指标;心理维度:情绪、自信、压力;社会适应维度:人际互动、团队参与、环境适应),结合校园常见场景(如 “体能测试 800 米跑成绩”“与同学吵架后的情绪”“体育课小组合作表现”)解析各维度的评估标准,配套 “三维健康评估简表”;
实践模块:提供 “校园可操作评估工具”(身体维度:BMI 简易计算、坐位体前屈测试;心理维度:情绪日记、压力小问卷;社会适应维度:人际互动评分表),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估,配套 “评估结果分析指南”(如 “BMI 偏瘦→需增加营养 + 力量运动”);
拓展模块:指导学生结合评估结果制定 “个性化健康促进计划”(含目标、具体措施、执行时间),提供 “家庭健康互动建议”(如 “和父母一起制定家庭运动计划”)与 “社会健康资源清单”(如社区健身区、学校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长期执行并调整计划。
(三)编写特点
生活化评估:所有评估维度与工具均围绕学生日常场景,如身体维度用 “每天运动时长”“睡眠时长”,心理维度用 “每天开心次数”,社会适应维度用 “每周与同学合作次数”,避免 “专业医疗指标” 的晦涩,让学生能轻松获取评估数据;
工具化实践:配套 “简表、问卷、指南” 等实用工具,如 “情绪日记模板”(记录 “日期、情绪、原因、应对”)、“健康促进计划表格”(含 “目标 — 措施 — 检查”),强调 “从评估到行动”,引导学生主动记录、分析、改进;
发展性适配:兼顾七年级学生 “自我意识增强但健康认知片面”(如只关注体重,忽视心理)、“执行力弱但渴望自主” 的特点,通过 “低难度评估任务”(如每天记录 1 次情绪)降低实践门槛,通过 “自主制定计划” 满足其自主需求。
二、课时安排
结合教材内容密度与七年级学生 “认知 — 评估 — 计划 — 实践” 的学习规律,安排 2 课时,形成 “认知三维健康 — 完成自我评估 — 制定促进计划 — 拓展生活场景” 的递进式学习链,具体如下:
课时 课题副标题 核心目标 主要活动
1 健康评估课:解锁三维健康与评估工具 认识健康的三维评估维度(身体 / 心理 / 社会适应),掌握校园可操作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完成个人初步自我评估 健康盲盒情景探秘、三维评估维度分析、自我评估实践
2 健康促进课: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 分析自我评估结果,制定 “可操作、个性化” 的健康促进计划,掌握计划执行与调整方法,拓展至家庭 / 社会场景 评估结果分析会、健康促进计划制定、家庭健康互动设计
三、教学目标(基于体育与健康五大核心素养)
(一)运动能力(侧重 “基于健康评估的运动选择”)
学生能通过身体维度评估(如 BMI 计算、坐位体前屈测试),识别自身身体特点(如 “BMI 正常但柔韧性差”“BMI 偏瘦但耐力好”),用体育术语描述评估结果,如 “我的 BMI 是 19.5(正常),坐位体前屈 10 厘米(偏差),说明我身体柔韧性不足,需要选拉伸类运动”;
学生能结合身体评估结果,选择 2-3 种适配的运动项目(如 “柔韧性差→选瑜伽、课间操拉伸;耐力好→选跑步、游泳”),说明选择理由(如 “瑜伽能提升柔韧性,适配我坐位体前屈差的问题”);
学生能在体育活动中应用评估结果调整运动方式(如 “知道自己柔韧性差,做弯腰动作时放慢速度,避免拉伤”),运动损伤预防意识提升(如主动做拉伸热身的比例≥90%)。
(二)健康行为(侧重 “健康评估与促进习惯养成”)
学生能熟练使用 3 种校园评估工具(身体:BMI 简易计算;心理:情绪日记;社会适应:人际互动评分),完成个人三维健康评估,填写 “自我评估表”,评估数据完整率≥95%(如不遗漏 “睡眠时长”“每周合作次数”);
学生能养成 “定期评估” 的习惯:每周记录 1 次身体指标(如运动时长、睡眠时长)、3 次情绪状态(如开心、烦躁),记录准确率≥90%(不编造数据);
学生能执行健康促进计划中的运动与生活措施(如 “每天拉伸 10 分钟”“每天睡 9 小时”),每周执行天数≥5 天,执行情况记录完整。
(三)体育品德(侧重 “健康管理的责任意识”)
学生能理解 “健康评估是对自己负责”:认识到 “不评估就不知道自己柔韧性差,可能导致运动拉伤”,主动完成评估任务(如不敷衍填写评估表),主动评估率≥95%;
学生能在小组评估交流中,客观分享自身评估结果(如 “我的 BMI 正常但情绪容易烦躁”),不隐瞒、不夸大,同时尊重同伴隐私(如不随意翻看他人评估表),尊重他人比例≥90%;
学生能在健康计划执行中克服困难(如 “不想拉伸时,提醒自己‘柔韧性差需要坚持’”),不轻易放弃,计划坚持率≥85%(如每周至少执行 5 天)。
(四)心理健康(侧重 “健康评估中的心理认知与调节”)
学生能通过心理维度评估(情绪日记、压力问卷),识别自身情绪特点(如 “每周开心 3 次,烦躁 2 次,多因作业多”),接纳自身情绪状态(如 “烦躁是正常的,不是我性格不好”),避免因 “情绪不好” 产生自我否定;
学生能结合心理评估结果,掌握 1-2 种情绪调节方法(如 “烦躁时做 10 分钟拉伸运动”“不开心时和朋友聊天”),并在实际情绪波动时应用,情绪调节成功率≥80%(如应用后烦躁缓解);
学生能通过社会适应评估(人际互动评分),发现自身社会适应优势(如 “每周和同学合作 4 次,互动良好”),提升团队归属感与自信,因 “互动良好” 产生积极情绪的次数每周≥3 次。
(五)社会适应(侧重 “多场景健康评估与促进的适配”)
学生能在校园场景(体育课、班级活动、社团)中,灵活应用评估工具(如 “体育课用坐位体前屈评估柔韧性,班级活动用互动评分评估合作能力”),评估结果能指导校园行为(如 “合作评分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能在家庭场景中,带动家人参与健康评估(如 “和父母一起计算 BMI,记录家庭运动时长”),制定 “家庭健康小计划”(如 “每周全家一起运动 2 次”),家庭健康互动每周≥1 次;
学生能关注社会健康资源(如社区健身区、学校心理咨询室、公益健康讲座),知道 “柔韧性差可去社区练拉伸器材,情绪差可找学校心理老师”,并尝试使用 1 种社会资源(如参加社区健身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健康的三维评估维度(身体:体能、体态、生理指标;心理:情绪、自信、压力;社会适应:人际互动、团队参与、环境适应)的具体内涵,能填写 “维度 — 评估内容 — 校园案例” 对应表(如身体维度 — 体能 —800 米跑成绩;心理维度 — 情绪 — 与同学吵架后的心情;社会适应维度 — 团队参与 — 体育课小组合作表现)(落实运动能力、健康行为);
掌握 3 种校园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身体维度用 “BMI 简易计算公式(体重 kg / 身高 m )”“坐位体前屈测试(厘米数记录)”;心理维度用 “情绪日记(记录每天主要情绪及原因)”;社会适应维度用 “人际互动评分表(每周与同学合作次数≥3 次为良好)”,能独立完成自我评估(落实健康行为、社会适应);
结合评估结果制定 “可操作、个性化” 的健康促进计划:计划需包含 “三维目标(如身体:柔韧性提升 2 厘米;心理:每周开心次数增加 1 次;社会适应:合作次数增加 1 次)、具体措施(如每天拉伸 10 分钟;烦躁时聊天;主动加入小组)、执行检查(每周记录 1 次)”,避免空泛目标(如 “变健康”)(落实运动能力、体育品德)。
(二)教学难点
突破 “健康认知片面” 的误区:部分学生认为 “健康只看体重”,忽视心理与社会适应维度(如 “觉得自己体重正常就健康,不管情绪好不好”),需通过 “三维健康案例对比”(如 “体重正常但情绪差的同学易生病;体重偏瘦但情绪好、合作强的同学更有活力”),让学生理解 “健康是整体状态,不是单一指标”(关联心理健康、体育品德);
避免 “评估数据不真实”:学生易因 “怕自己柔韧性差”“怕说情绪不好” 编造评估数据(如坐位体前屈少报厘米数、情绪日记只写开心),需通过 “匿名评估 + 信任引导”(如 “评估表不写名字,数据真实才能帮自己制定好计划”),并结合 “教师示范真实评估”(如 “老师的坐位体前屈是 8 厘米,也需要改进”),让学生愿意如实评估(关联健康行为、心理健康);
解决 “促进计划难执行”:学生制定的计划易 “目标过高”(如 “每天运动 1 小时,实际只能 30 分钟”)或 “措施模糊”(如 “提升柔韧性→没说怎么练”),需通过 “目标拆解法”(如 “1 小时→分 2 次,每次 30 分钟”)、“措施具体化”(如 “提升柔韧性→每天课间做 5 分钟拉伸,学 1 个瑜伽动作”),让计划可落地(关联运动能力、社会适应)。
五、教学过程(2 课时)
第 1 课时:健康评估课 —— 解锁三维健康与评估工具
(一)个性化导入:“健康盲盒” 情景探秘
创设情景:教师准备 8 个 “健康盲盒”,每个盲盒内装与三维健康相关的实物 / 道具 / 场景卡片(见表 1,如 “体重秤(身体维度)、情绪表情卡(心理维度)、小组合作任务卡(社会适应维度)”),盲盒外部仅标注 “盲盒 1-8”,不标注维度。
教室布置 “健康探秘区”,投影展示 “健康三问”(1. 这个物品 / 场景和身体哪个方面有关?2. 和心理哪个方面有关?3. 和与他人互动哪个方面有关?)。教师手持 “健康小侦探” 手册,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常说‘要健康’,但健康到底看什么?今天我们当‘健康小侦探’,拆盲盒找线索,一起解锁‘健康的三个秘密维度’!”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每组派 2 名代表,依次抽取盲盒,观察实物 / 卡片后,小组讨论 5 分钟,完成 “健康盲盒探秘表”(见表 1),需结合 “健康三问” 关联健康维度;
分享时需用 “我们抽到的盲盒里是 XX(如‘体重秤 + BMI 计算公式卡片’),根据健康三问:1. 身体方面:体重秤能测体重,结合公式算 BMI,看身体是否正常;2. 心理方面:体重正常可能让人开心,体重异常可能让人烦躁;3. 他人互动方面:和父母一起用体重秤测体重,能促进家庭互动。我们判断这个盲盒关联‘身体维度,也和心理、社会适应维度有关’” 的句式;
其他小组可补充质疑,如 “‘情绪表情卡(开心 / 烦躁)’为什么只关联心理维度,不关联身体?”,教师结合 “情绪不好时可能会头痛(身体),和同学分享情绪能改善互动(社会适应)” 的逻辑,展示 “情绪 — 身体 — 互动” 关联图验证。
表 1:健康盲盒探秘表
盲盒编号 盲盒内容(实物 / 卡片) 健康三问分析(关联维度) 对应健康维度(身体 / 心理 / 社会适应 / 多维度) 维度内涵初步理解(结合内容) 类似校园场景举例
1 体重秤 + BMI 简易计算公式卡片(体重 kg / 身高 m ) 1. 身体:测体重,算 BMI 看身体指标;2. 心理:BMI 正常→开心,异常→烦躁;3. 互动:和同学 / 父母一起测,促进互动 多维度(主身体) 身体维度:看体重、BMI 等生理指标;心理维度:情绪受身体状态影响;社会适应:和他人一起关注健康 校园:体检时测体重;家庭:和父母一起称重
2 情绪表情卡(开心 / 烦躁 / 平静,配场景:作业多→烦躁;和朋友玩→开心) 1. 身体:烦躁时可能头痛;2. 心理:记录情绪,看心理状态;3. 互动:和朋友分享情绪,改善互动 多维度(主心理) 心理维度:看情绪、心情;身体维度:情绪影响身体;社会适应:情绪分享促进互动 校园:和同学吵架后烦躁;家庭:被表扬后开心
3 小组合作任务卡(“和同伴一起完成坐位体前屈测试”) 1. 身体:测柔韧性(身体指标);2. 心理:合作成功→自信;3. 互动:互相帮忙测试,促进合作 多维度(主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维度:看和他人的合作互动;身体维度:测柔韧性;心理维度:合作影响自信 校园:体育课小组测体能;家庭:和姐弟一起做游戏
4 睡眠记录卡(“记录每天睡几小时”) 1. 身体:睡眠不足→精神差;2. 心理:睡够→开心,不足→烦躁;3. 互动:和父母一起定睡觉时间 多维度(主身体) 身体维度:看睡眠时长(生理习惯);心理维度:睡眠影响情绪;社会适应:家庭定作息 校园:上课困(睡眠不足);家庭:和父母一起早睡
5 运动手环(模拟数据:每天走 5000 步) 1. 身体:步数看运动情况(体能);2. 心理:步数够→有成就感;3. 互动:和同学比步数,促进互动 多维度(主身体) 身体维度:看运动时长 / 步数(体能);心理维度:运动影响成就感;社会适应:同伴比步数 校园:课间跑步;家庭:和父母一起散步
6 人际互动评分表(“每周和同学合作几次”) 1. 身体:合作运动(如拔河)→练体能;2. 心理:合作多→开心;3. 互动:评分看合作情况 多维度(主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维度:看人际合作次数;身体维度:合作运动练体能;心理维度:合作影响情绪 校园:小组做手工;家庭:和家人一起做家务
7 压力问卷卡(“作业多 / 考试前是否紧张”) 1. 身体:紧张→心跳快;2. 心理:测压力大小;3. 互动:和老师说压力→得到帮助 多维度(主心理) 心理维度:看压力状态;身体维度:压力影响身体反应;社会适应:向他人求助 校园:考试前紧张;家庭:和父母说作业压力
8 体态镜子(模拟:站姿是否端正) 1. 身体:看体态(是否驼背);2. 心理:体态好→自信;3. 互动:同学互相提醒纠正体态 多维度(主身体) 身体维度:看体态(身体形态);心理维度:体态影响自信;社会适应:同伴互助纠正 校园:课间操站军姿;家庭:父母提醒不驼背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学生行为 / 回答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准确关联(65% 学生) “盲盒 1 体重秤关联身体维度(算 BMI),也关联心理(开心 / 烦躁);盲盒 2 情绪卡关联心理维度,也关联身体(头痛);盲盒 3 合作卡关联社会适应维度,也关联身体(测柔韧)” 肯定关联能力,补充 “健康不是‘只看一个方面’,而是身体、心理、和他人互动都好 —— 比如一个人体重正常,但情绪总烦躁、不和同学玩,也不算完全健康”,用 “三维健康示意图”(身体 + 心理 + 社会适应 = 整体健康)强化认知
片面关联(30% 学生) “盲盒 1 体重秤只关联身体,和心理、互动没关系;盲盒 2 情绪卡只关联心理,和身体没关系;盲盒 3 合作卡只关联互动,和身体没关系” 引导举例:“体重秤测完,如果你 BMI 正常,会不会觉得开心(心理)?和妈妈一起测,是不是互动(社会适应)?情绪烦躁时,会不会觉得肚子不舒服(身体)?”,用学生自身经历帮其理解 “多维度关联”
错误关联(5% 学生) “盲盒 3 合作卡关联身体维度(测柔韧),不关联互动;盲盒 7 压力卡关联身体(心跳快),不关联心理” 纠正误区:“合作卡需要和同伴一起测,这就是互动(社会适应);压力卡测的是‘紧张’,紧张是心理感受,心跳快是身体反应 —— 心理维度是核心,身体是表现”,展示 “压力 — 心理 — 身体” 关联案例(如紧张→心跳快)
设计意图:通过 “实物 / 卡片 + 健康三问”,将抽象的 “三维健康” 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体重秤、情绪卡),避免 “纯理论讲解” 的枯燥;表格化记录帮助学生梳理 “物品 — 维度 — 内涵” 的关联,尤其是 “多维度关联”,为后续 “全面评估” 奠定基础;“三维健康示意图” 让整体健康认知更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 “具象认知” 特点。
(二)新知探究:三维健康评估 “维度与工具深度分析”
创设情景:教室设置 “三维健康评估区”,分为 “身体评估区”“心理评估区”“社会适应评估区”,各区陈列以下材料:
身体评估区:BMI 计算工具(体重秤、身高尺、计算公式卡片)、坐位体前屈测试道具(垫子、卷尺)、“身体评估标准表”(如 BMI 18.5-23.9 为正常;坐位体前屈≥15 厘米为良好)、校园身体案例卡(“小明 BMI 20(正常),坐位体前屈 8 厘米(需改进)”);
心理评估区:情绪日记模板(日期、情绪类型、情绪原因、应对方式)、压力小问卷(5 题:“作业多是否紧张?”“和同学吵架是否难过?” 等,选 “是 / 否 / 有时”)、“心理评估标准表”(如每周开心次数≥3 次为良好;压力题 “是”≤2 题为良好)、校园心理案例卡(“小红每周开心 2 次,压力题‘是’3 题,需调节情绪”);
社会适应评估区:人际互动评分表(每周与同学合作次数、帮助他人次数)、团队参与记录表(体育课小组合作次数、班级活动参与次数)、“社会适应评估标准表”(如每周合作≥3 次为良好;参与≥2 次为良好)、校园社会适应案例卡(“小刚每周合作 2 次,参与 1 次,需多互动”)。
教师发放 “三维健康评估维度与工具分析表”(见表 2),对学生说:“现在我们进入‘健康评估实验室’!通过‘用工具、看标准、填表格’,搞懂每个健康维度要评估什么、用什么工具、怎么判断好坏,为自己的健康‘做检查’!”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小组分工(3 人一组,每人负责 1 个评估区),15 分钟内完成 “分析表”,需明确 “维度内涵、评估内容、校园工具、评估标准、校园案例”;
填写要求:
维度内涵:避免 “身体就是体重”,需写 “身体维度是体能、体态、生理指标的整体状态”;
评估内容:具体到学生可观察的指标(如身体:体重、BMI、坐位体前屈、睡眠时长;心理:情绪类型、开心次数、压力情况;社会适应:合作次数、参与次数、帮助他人次数);
校园工具:写学生能在学校 / 家庭使用的工具(如 BMI 用体重秤 + 身高尺;情绪用日记;合作用量表),不写专业医疗工具(如血压计);
评估标准: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如 BMI 正常范围 18.5-23.9;情绪每周开心≥3 次),不照搬成人标准;
校园案例:用 “学生姓名(匿名)+ 评估结果 + 结论”(如 “小李:BMI 17.8(偏瘦),需多吃 + 力量运动”);
完成后小组内交叉检查,确保 “工具 — 内容 — 标准” 对应准确(如 “合作次数” 用 “人际互动评分表”,标准是 “≥3 次良好”),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纠正 “工具与内容不匹配”(如用 “情绪日记” 评估 “合作次数”)。
表 2:三维健康评估维度与工具分析表(完整版)
健康维度 维度内涵(整体状态) 具体评估内容(可观察指标) 校园可操作工具 评估标准(适合七年级学生) 校园案例(匿名 + 结果 + 结论)
身体维度 体能、体态、生理指标的整体良好状态,无明显不适 1. 生理指标:BMI(体重 / 身高 )、睡眠时长(每天几小时);2. 体能:坐位体前屈(厘米)、跑步耐力(800 米跑时间);3. 体态:站姿(是否驼背)、坐姿(是否端正) 1. BMI:体重秤 + 身高尺 + 计算公式卡片;2. 坐位体前屈:垫子 + 卷尺;3. 睡眠 / 跑步:记录卡;4. 体态:镜子 + 同伴提醒 1. BMI:18.5-23.9 为正常,<18.5 偏瘦,>23.9 偏胖;2. 坐位体前屈:≥15 厘米良好,10-14 厘米一般,<10 厘米需改进;3. 睡眠:每天≥9 小时良好,8-8.5 小时一般,<8 小时不足;4. 体态:无驼背、坐姿端正为良好 案例 1:小华,BMI 19.2(正常),坐位体前屈 9 厘米(需改进),睡眠 8.5 小时(一般)→结论:需增加拉伸运动,早睡 15 分钟 案例 2:小宇,BMI 24.5(偏胖),坐位体前屈 16 厘米(良好),跑步 800 米 5 分钟(一般)→结论:需增加跑步,控制零食
心理维度 情绪稳定、自信、压力适中的状态,能积极应对负面感受 1. 情绪:每天主要情绪(开心 / 烦躁 / 平静)、每周开心次数;2. 自信:是否敢主动发言、是否接纳自身不足;3. 压力:作业 / 考试 / 人际是否紧张、每周紧张次数 1. 情绪:情绪日记模板(记录日期、情绪、原因);2. 自信:自信小问卷(如 “敢主动举手吗?” 选 “敢 / 偶尔 / 不敢”);3. 压力:压力小问卷(5 题,“是”≤2 题为良好) 1. 情绪:每周开心≥3 次良好,1-2 次一般,0 次需调节;2. 自信:“敢主动举手” 选 “敢 / 偶尔” 为良好,“不敢” 需提升;3. 压力:问卷 “是”≤2 题良好,3-4 题一般,5 题需缓解 案例 1:小欣,每周开心 2 次(一般),自信问卷 “敢偶尔举手”(良好),压力题 “是” 3 题(一般)→结论:多做喜欢的事(如画画),和老师说作业压力 案例 2:小浩,每周开心 4 次(良好),自信问卷 “不敢举手”(需提升),压力题 “是” 1 题(良好)→结论:尝试每周主动举手 1 次
社会适应维度 人际互动良好、主动参与团队、能适应校园 / 家庭环境的状态 1. 人际互动:每周与同学合作次数、帮助他人次数;2. 团队参与:体育课小组合作次数、班级 / 社团活动参与次数;3. 环境适应:是否适应新老师、是否适应体育课强度 1. 人际互动:人际互动评分表(记录合作 / 帮助次数);2. 团队参与:参与记录表(打 “√”);3. 环境适应:适应小问卷(如 “适应新体育老师吗?” 选 “是 / 一般 / 否”) 1. 人际互动:每周合作≥3 次、帮助≥2 次为良好,合作 1-2 次、帮助 0-1 次一般;2. 团队参与:每周体育课合作≥2 次、班级活动参与≥1 次为良好;3. 环境适应:“适应” 选 “是 / 一般” 为良好,“否” 需调整 案例 1:小桐,每周合作 2 次(一般),帮助 1 次(一般),参与班级活动 1 次(良好)→结论:主动加入同学小组,每周帮同学 1 次(如借文具) 案例 2:小琳,每周合作 4 次(良好),帮助 3 次(良好),不适应新体育老师(需调整)→结论:和体育老师说 “想慢慢适应强度”
预设学生填写情况:
优秀案例:“身体维度 — 评估内容:BMI、睡眠、坐位体前屈;工具:体重秤、卷尺、记录卡;标准:BMI 18.5-23.9;案例:小阳 BMI 20(正常),睡眠 9 小时(良好),需保持”“心理维度 — 评估内容:开心次数、压力;工具:情绪日记、压力问卷;标准:开心≥3 次;案例:小佳开心 2 次,需多和朋友玩”;
常见问题:“维度内涵太模糊(如‘心理就是情绪’,没写自信、压力);评估工具写专业工具(如‘血压计’);标准照搬成人(如 BMI 18.5-24 为正常,没考虑七年级学生)”;
教师引导:“维度内涵要写‘整体状态’(如心理是情绪 + 自信 + 压力);工具要写‘校园能找到的’(如体重秤、日记);标准参考教材‘七年级学生标准’(如 BMI 18.5-23.9)”;
误区纠正:“有学生认为‘身体维度只看体重’,需说明‘体重只是生理指标之一,还要看睡眠、柔韧性、体态 —— 比如一个人体重正常,但每天只睡 7 小时,也不算身体好’”,展示 “体重正常但睡眠不足的同学易生病” 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 “分区探究 + 表格填写”,让学生系统梳理 “三维健康” 的评估内容、工具、标准,避免 “碎片化认知”;“校园案例” 让学生直观看到 “评估结果如何用”,为后续 “自我评估” 做示范;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符合七年级学生 “小组互动” 的学习特点。
(三)实践体验:“我的健康初评估” 实践
创设情景:教师发放 “我的健康初评估表”(见表 3),包含三维健康的核心评估内容、工具使用指引、结果记录栏,配套 “评估工具包”(每组 1 台体重秤、1 把卷尺、1 份情绪日记模板、1 份人际互动评分表)。
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给自己的健康‘做第一次检查’!用刚才学到的工具,填‘健康初评估表’—— 测 BMI、坐位体前屈,回忆自己的情绪和合作次数,如实记录,这样才能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实践步骤:
第一步:身体维度评估(8 分钟):
BMI 计算:两人一组,一人测体重(kg)、身高(m),另一人记录,用公式 “体重 ÷ 身高 ” 计算(如体重 45kg,身高 1.5m,BMI=45÷(1.5×1.5)=20),对照标准判断 “正常 / 偏瘦 / 偏胖”;
坐位体前屈:坐在垫子上,双脚抵住卷尺,身体前倾伸手够脚尖,记录指尖到脚尖的距离(厘米),对照标准判断 “良好 / 一般 / 需改进”;
睡眠记录:回忆 “最近 3 天每天睡几小时”,取平均值,对照标准判断;
第二步:心理维度评估(6 分钟):
情绪记录:回忆 “最近 3 天的主要情绪”,统计 “开心次数”,对照标准判断;
压力评估:填写压力小问卷(5 题),统计 “是” 的次数,对照标准判断;
第三步:社会适应维度评估(6 分钟):
人际互动:回忆 “上周和同学合作几次、帮助他人几次”,填写评分表,对照标准判断;
团队参与:回忆 “上周体育课小组合作几次、班级活动参与几次”,填写记录表,对照标准判断;
实践标准:
如实记录:不编造数据(如 BMI 算出来 21,不写成 19),教师巡视时抽查工具使用(如体重秤读数是否正确);
结果明确:每个评估内容都要填 “具体数据 + 判断结果”(如 BMI 20→正常;开心 2 次→一般),不空白;
互助合作:两人一组互相帮忙(如测坐位体前屈时帮忙按住卷尺),不独自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 “BMI 计算错误”(如身高用厘米算,没转米)、“情绪记录遗漏”(如只记开心,不记烦躁)、“不敢如实填”(如怕 BMI 偏胖不敢写)的学生。
表 3:我的健康初评估表(精简版)
健康维度 评估内容 工具使用指引 我的记录(具体数据) 评估结果(对照标准:良好 / 一般 / 需改进) 初步改进想法(1 句话)
身体维度 BMI 1. 测体重(kg)、身高(m);2. 公式:体重 ÷(身高 × 身高) 体重____kg,身高____m,BMI=____ ______ 如:BMI 偏瘦→多吃鸡蛋
坐位体前屈 1. 坐在垫子上,脚抵卷尺;2. 前倾伸手,记录指尖到脚尖距离(cm) ____cm ______ 如:需改进→每天拉伸
睡眠时长 回忆最近 3 天睡眠,算平均值(小时) 平均每天____小时 ______ 如:不足→早睡 30 分钟
心理维度 每周开心次数 回忆最近 7 天,统计开心的天数 ____次 ______ 如:一般→多和朋友玩
压力问卷(是 / 否) 回答 5 题:1. 作业多紧张?2. 考试紧张?3. 和同学吵架难过?4. 怕老师批评?5. 怕体育课累? “是”____题 ______ 如:一般→和妈妈说压力
社会适应维度 每周合作次数 回忆最近 7 天,统计和同学合作的次数(如小组作业、体育课) ____次 ______ 如:一般→主动加入小组
每周帮助他人次数 回忆最近 7 天,统计帮同学的次数(如借文具、讲题) ____次 ______ 如:少→每周帮 1 次
班级活动参与次数 回忆最近 7 天,统计参与班级活动的次数(如班会、运动会) ____次 ______ 如:少→参加 1 次班会表演
预设学生实践情况: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工具使用错误 BMI 计算时身高用厘米(如 150cm 直接算,没转 1.5m),导致 BMI 结果错误(如 45÷(150×150)=0.002,明显不对);坐位体前屈测时没坐直,导致数据偏小 即时示范:“身高 150 厘米要转成 1.5 米,BMI=45÷(1.5×1.5)=20”;“测坐位体前屈要坐直,后背不弓,这样数据才准”,帮学生重新计算 / 测量
数据编造 BMI 偏胖(如 25),改成 23;开心次数 1 次,改成 3 次;合作次数 1 次,改成 3 次 信任引导:“评估表不写名字,数据真实才能帮你找到要改进的地方 —— 比如 BMI 偏胖,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减零食,不用改数据”,分享 “老师 BMI 22,也需要控制甜食” 的真实案例
结果判断错误 BMI 18(偏瘦),判断成正常;坐位体前屈 12 厘米(一般),判断成良好;开心 2 次(一般),判断成良好 标准对照:“看评估表上的标准,BMI 18.5 以下是偏瘦,18 是偏瘦;坐位体前屈 10-14 是一般,12 是一般”,帮学生对照标准重新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 “自我评估实践”,让学生从 “认知工具” 转向 “实际应用”,避免 “学了工具不会用”;“两人一组互助” 培养合作意识,同时确保数据准确;“初步改进想法” 让学生主动思考 “自己需要改什么”,为第二课时 “制定促进计划” 奠定基础;教师的 “即时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评估准确性。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教师展示学生的 “健康初评估表”(隐去姓名,经学生同意),结合 “维度分析表” 总结:“今天我们给健康做了‘第一次检查’,知道健康要看三个方面 —— 身体(BMI、睡眠、柔韧)、心理(情绪、压力)、和他人互动(合作、帮助)。每个人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同学柔韧性差,有的同学开心次数少,这很正常,找到问题就是进步的开始!”
作业布置:
课后完善 “健康初评估表”:补充 “体态”(是否驼背)、“自信”(是否敢主动发言)的评估,和父母分享评估结果,让父母帮忙观察 “自己的体态是否端正”;
记录 “健康小日记”:每天记录 1 个身体数据(如运动 30 分钟 / 没运动)、1 个情绪(如开心,因为和朋友玩),连续记录 3 天,下次课分享 “我的健康小发现”(如 “运动后开心次数多”);
思考 “我最想改进的健康问题是什么”(如 “柔韧性差”“开心次数少”“合作少”),下次课带想法来制定改进计划。
设计意图:作业 1 通过 “家庭互动”,让父母参与学生健康评估,形成 “家校共育”;作业 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记录健康数据,深化 “评估习惯”;作业 3 聚焦 “核心改进问题”,为第二课时 “制定促进计划” 做铺垫,避免 “计划无针对性”。
第 2 课时:健康促进课 —— 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
(一)个性化导入:“健康小日记” 分享会
创设情景:教师提前收集学生的 “健康小日记”,挑选 3-4 个典型案例(如 “运动后开心次数多”“早睡后精神好”“合作后心情好”),制作成 “健康日记分享卡”,隐去学生姓名,投影展示 “日记内容插画”(如 “运动的操场”“早睡的卧室”“合作的小组”)。
教室布置 “健康分享圈”,学生围坐成圈,播放轻松的音乐(如《健康快乐》纯音乐),教师手持 “分享话筒”(模拟道具),对学生说:“上节课我们做了健康初评估,大家还记录了 3 天的健康小日记,肯定发现了‘什么让自己更健康’的小秘密!今天我们分享这些发现,一起想想‘怎么改进自己的健康问题’!”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学生自愿分享 “健康小日记”,每人 3 分钟,需用 “我记录的 3 天里,第一天____(如‘没运动,情绪烦躁’),第二天____(如‘运动 30 分钟,情绪开心’),第三天____(如‘运动 20 分钟,情绪平静’);我发现____(如‘运动后开心次数多’);我最想改进的健康问题是____(如‘柔韧性差’),因为____(如‘坐位体前屈只有 8 厘米,做弯腰动作会疼’)” 的句式,如 “我记录的 3 天里,第一天没运动,烦躁;第二天跑步 20 分钟,开心;第三天跳绳 15 分钟,平静;我发现运动能让我开心;我最想改进的是柔韧性差,因为坐位体前屈 8 厘米,体育课做拉伸会疼”;
其他学生可补充建议,如 “你柔韧性差,我知道课间操的‘体侧运动’能拉伸,你可以每天做”“你运动后开心,我也是,我们可以一起课间跑步”;
教师引导关联 “计划制定”:“大家发现的‘运动让开心’‘早睡精神好’,都是制定健康计划的好线索 ——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发现,为自己的‘核心健康问题’制定改进计划!”
预设学生分享情况:
学生分享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发现型(60% 学生) “我记录的 3 天里,第一天睡 8 小时,上课困;第二天睡 9 小时,上课精神好;第三天睡 8.5 小时,精神一般;我发现睡够 9 小时精神好;我最想改进的是睡眠不足,因为上课困会听不进课” 肯定发现,补充 “你可以在计划里写‘每天晚上 9 点半睡觉,早上 6 点半起,睡 9 小时’,这样上课就不困了”,为计划制定提供具体方向
困惑型(30% 学生) “我记录的 3 天里,第一天合作 1 次,开心;第二天合作 2 次,开心;第三天合作 1 次,烦躁;我没发现合作和情绪的关系;我最想改进的是合作少,但不知道怎么做” 引导分析:“第二天合作 2 次开心,说明合作多可能更开心 —— 你可以在计划里写‘每周主动加入小组 2 次,比如小组作业、体育课’,试试会不会更开心”,帮其找到改进方向
改进型(10% 学生) “我记录的 3 天里,第一天没拉伸,柔韧性没变化;第二天拉伸 10 分钟,坐位体前屈多 1 厘米;第三天拉伸 10 分钟,多 1 厘米;我发现拉伸能提升柔韧性;我最想改进的是柔韧性差,计划每天拉伸 10 分钟” 表扬主动改进,补充 “你可以在拉伸时学 1 个简单瑜伽动作(如‘猫式拉伸’),效果更好”,提供进阶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 “日记分享”,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分享自身健康发现,避免 “计划制定前的抵触”;“分享圈” 营造互助氛围,让学生从同伴建议中获取改进灵感;教师的 “方向指引” 帮助学生明确 “计划要针对核心问题”,符合七年级学生 “从自身经验出发” 的学习特点。
(二)新知探究:“健康促进计划制定方法” 研讨
创设情景:教室布置 “健康计划研讨区”,分为 “目标制定区”“措施设计区”“执行检查区”,各区陈列以下材料:
目标制定区:“目标案例卡”(良好:“2 周内坐位体前屈从 8 厘米提升到 10 厘米”;差:“变柔韧”)、“目标拆解模板”(大目标→小目标,如 “2 周提升 2 厘米→每周提升 1 厘米”)、“目标标准表”(如柔韧性:每周提升 1-2 厘米合理);
措施设计区:“措施案例卡”(良好:“每天课间做 5 分钟体侧运动,晚上学 1 个瑜伽动作”;差:“多拉伸”)、“三维措施清单”(身体:运动 / 饮食 / 睡眠;心理:情绪调节 / 兴趣;社会适应:合作 / 参与)、“措施可行性表”(如 “每天拉伸 10 分钟” 可行,“每天拉伸 1 小时” 不可行);
执行检查区:“执行记录表模板”(日期、是否完成、遇到的困难、调整方法)、“检查案例卡”(“周一完成拉伸,周二没完成(作业多),周三调整为‘作业后拉伸’”)、“奖励机制案例”(“每周完成 5 天,奖励自己看 1 集动画”)。
教师发放 “健康促进计划制定表”(见表 4),对学生说:“现在我们进入‘健康计划工作室’!一起讨论‘怎么定目标、怎么设计措施、怎么检查执行’,让我们的健康计划‘能做到、有效果’!”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小组分工(3 人一组,每人负责 1 个区),15 分钟内完成 “计划制定表” 框架(先填 “核心问题、大目标、小目标、措施、检查方式”),需明确 “目标具体、措施可行、检查可操作”;
填写要求:
核心问题:从初评估中选 1 个最想改进的(如 “柔韧性差”“睡眠不足”“合作少”),不选多个(避免分散);
目标:大目标要 “有时限、有数据”(如 “4 周内每周合作次数从 2 次提升到 3 次”),小目标要 “拆解大目标”(如 “第 1-2 周每周 2 次,第 3-4 周每周 3 次”);
措施:结合三维清单,写 “具体做什么、多久做一次”(如 “身体:每周一 / 三 / 五体育课合作,社会适应:每周二 / 四主动加入小组作业”),确保可行(如 “每天 10 分钟”,不 “每天 1 小时”);
执行检查:写 “怎么记录(表格 / 日记)、多久检查一次(每天记录,每周总结)、遇到困难怎么调整”(如 “作业多没做→调整为作业后做”);
每组派 1 名 “计划小导师” 分享,如 “核心问题:柔韧性差;大目标:2 周坐位体前屈从 8→10 厘米;小目标:第 1 周 8→9 厘米,第 2 周 9→10 厘米;措施:每天课间 5 分钟体侧运动,晚上 5 分钟瑜伽;检查:每天记录,没完成时改为‘早上拉伸’”。
表 4:健康促进计划制定表(完整版)
计划基本信息 核心健康问题(从初评估选 1 个):______(如 “柔韧性差”“睡眠不足”“合作少”) 计划周期:______(建议 4 周内,避免过长) 我的健康小发现(从日记来):______(如 “运动后柔韧性提升”“早睡精神好”)
目标制定 大目标(有时限、有数据):______(如 “4 周内坐位体前屈从 8 厘米提升到 12 厘米”) 小目标 1(第 1-2 周):______(如 “提升到 10 厘米”) 小目标 2(第 3-4 周):______(如 “提升到 12 厘米”)
措施设计 身体维度措施(如运动 / 睡眠 / 饮食):______(具体、可行,如 “每天课间 5 分钟体侧运动,晚上 5 分钟瑜伽拉伸”) 心理维度措施(如情绪调节 / 兴趣):______(如 “拉伸时听喜欢的音乐,提升坚持动力”) 社会适应维度措施(如合作 / 参与):______(如 “和同学一起拉伸,互相提醒”)
执行检查 记录方式:______(如 “填写执行表,每天打√/×”“写健康日记”) 检查频率:______(如 “每天记录,每周日总结”) 困难应对:______(如 “作业多没拉伸→调整为‘作业后 30 分钟内拉伸’”“不想拉伸→和同学约好一起做”)
奖励机制 每周完成目标奖励:______(如 “完成 5 天,奖励看 1 集动画”“完成 7 天,奖励买 1 本漫画”) 4 周完成大目标奖励:______(如 “去公园玩一次”“买喜欢的运动器材”) 未完成调整:______(如 “每周完成<3 天,重新修改小目标,降低难度”)
预设学生填写情况:
优秀案例:“核心问题:睡眠不足;大目标:3 周内睡眠从 8 小时提升到 9 小时;小目标:第 1 周 8.5 小时,第 2-3 周 9 小时;措施:身体:每天晚上 9 点半睡觉,心理:睡前不看手机(避免烦躁),社会适应:和父母一起定睡觉时间;检查:每天记录睡觉 / 起床时间,没做到时让妈妈提醒”;
常见问题:“目标模糊(如‘变健康’,没数据);措施空泛(如‘多运动’,没说什么运动、多久);检查不具体(如‘多检查’,没说怎么查)”;
教师引导:“目标要写‘多久、提升多少’(如‘3 周睡眠从 8→9 小时’);措施要写‘做什么、频率’(如‘每天跑步 20 分钟,每周 5 天’);检查要写‘记录方式’(如‘填表格’)”;
误区纠正:“有学生定‘1 周内坐位体前屈从 8→15 厘米’,目标过高,需说明‘柔韧性每周提升 1-2 厘米合理,1 周提升 7 厘米太难,容易放弃,改 1 周提升 2 厘米,3 周达到 14 厘米更可行’”,展示 “合理目标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 “计划制定研讨”,让学生在 “写自己计划前” 掌握方法,避免 “计划空泛、难执行”;“案例对比”(良好 vs 差)让学生直观看到 “对与错的标准”;“奖励机制” 提升计划执行力,符合七年级学生 “需要激励” 的特点;小组研讨培养团队协作,让学生互相提建议,完善计划。
(三)实践体验:“我的个性化健康计划” 制定与分享
创设情景:教师发放 “空白健康促进计划制定表”,提供 “计划参考案例”(3 个不同核心问题的计划:柔韧性差、睡眠不足、合作少)、“措施清单”(如拉伸动作名称、睡眠时间表、合作场景),学生可参考但需个性化调整。
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写自己的‘健康计划书’!结合你的初评估结果和日记发现,定一个能做到的目标,设计具体措施,让自己的健康‘一点点变好’!写完后和小组分享,让同伴帮你提建议,让计划更完善!”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实践步骤:
第一步:独立制定计划(15 分钟):
填核心问题:从初评估选 1 个(如 “柔韧性差”);
定目标:大目标(4 周内坐位体前屈 8→12 厘米),小目标(每周提升 1-2 厘米);
设计措施:身体(每天拉伸 10 分钟:课间 5 分钟体侧运动,晚上 5 分钟瑜伽),心理(拉伸听音乐),社会适应(和同学约好一起拉伸);
写执行检查:每天填执行表,没做到时调整时间;
例:小阳(柔韧性差)计划:核心问题 “坐位体前屈 8 厘米(需改进)”;大目标 “4 周提升到 12 厘米”;措施 “每天课间体侧运动 5 分钟,晚上学‘猫式拉伸’5 分钟,和同桌一起做”;
第二步:小组分享与建议(8 分钟):
每人分享自己的计划(2 分钟),同伴提 1-2 个建议(如 “你计划每天拉伸 10 分钟,早上时间够吗?可以调整为‘早上 5 分钟,晚上 5 分钟’”“你的奖励是看动画,周末看更合适,避免影响学习”);
学生根据建议修改计划(如 “把拉伸分早晚,奖励改到周末”);
第三步:教师抽查与指导(2 分钟):
教师抽查 3-4 份计划,重点看 “目标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可行”,如 “目标‘1 周合作从 2→5 次’太高,改‘1 周→3 次’”“措施‘每天跑步 1 小时’太费时间,改‘每天 20 分钟’”;
实践标准:
个性化:计划要符合自己的情况(如 “柔韧性差” 选拉伸,“合作少” 选互动措施),不照搬他人;
可行性:措施要 “每天能做到”(如 “每天 10 分钟”,不 “每天 1 小时”),目标要 “跳一跳够得到”(如 “每周提升 1 厘米”,不 “每周 5 厘米”);
完整性:计划表所有栏目都要填,不空白(如奖励机制要写,不能空);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 “目标过高”“措施空泛”“不会修改” 的学生。
预设学生实践情况: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目标过高 柔韧性差:“1 周内坐位体前屈从 8→15 厘米”;合作少:“1 周内合作从 2→5 次”;睡眠不足:“1 周内从 8→9.5 小时” 目标拆解:“柔韧性 1 周提升 7 厘米太难,改‘1 周提升 2 厘米,4 周达到 16 厘米’更合理;合作 1 周从 2→3 次,逐步增加;睡眠 1 周提升 0.5 小时,先到 8.5 小时,再到 9 小时”
措施空泛 柔韧性差:“多拉伸”(没说什么拉伸、多久);睡眠不足:“早睡”(没说几点睡);合作少:“多合作”(没说什么场景) 措施具体化:“柔韧性:每天课间做体侧运动 5 分钟,晚上做‘蝴蝶式拉伸’5 分钟;睡眠:每天晚上 9 点 40 分睡觉,早上 6 点 40 分起;合作:每周一 / 三 / 五体育课主动加入小组,周二 / 四和同学一起做作业”
不会修改 同伴建议 “把拉伸分早晚”,不知道怎么调整;建议 “奖励改周末”,不知道怎么写 修改指导:“拉伸分早晚→措施里写‘早上起床后 5 分钟拉伸,晚上睡前 5 分钟拉伸’;奖励改周末→奖励机制里写‘每周完成 5 天,周末奖励看 1 集动画’”,示范修改格式
设计意图:通过 “独立制定 + 小组建议”,让学生主动思考 “自己的计划”,同时从同伴建议中完善;“教师指导” 确保计划 “可行、合理”,避免 “制定后无法执行”;个性化要求满足学生 “自主需求”,提升计划执行力;奖励机制让学生有坚持动力,符合七年级学生 “需要正向激励” 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教师展示学生的 “健康促进计划”(隐去姓名,经学生同意),结合 “计划制定表” 总结:“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健康计划书’—— 有的同学要提升柔韧性,有的要改善睡眠,有的要多合作。记住:计划不是‘写完就完’,而是要每天执行、每周检查,遇到困难就调整,慢慢让健康变好!”
拓展延伸:
执行与记录:按计划执行 4 周,每天填写 “执行表”,每周日总结 “完成情况”,没完成时及时调整(如 “作业多没拉伸→改到第二天早上”);
家庭健康互动: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计划,邀请父母当 “监督小助手”(如 “提醒自己拉伸”“检查睡眠”),每周和父母一起做 1 次 “家庭健康活动”(如 “一起拉伸、一起散步”);
社会健康资源利用:了解学校 / 社区的健康资源(如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健身区、健康讲座),4 周内至少使用 1 次(如 “柔韧性差去社区练拉伸器材”“情绪差找学校心理老师”),记录 “资源使用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 1 让学生将 “计划” 转化为 “长期行动”,避免 “课堂热闹,课后忘”;拓展 2 通过 “家庭监督” 提升执行力,同时促进家庭健康互动;拓展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健康资源,落实 “社会适应” 素养,让健康管理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社会,形成 “全方位健康管理” 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