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吕店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吕店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共20分)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
A.蓝田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郧县人
2.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其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的措施,直接打击了(  )
A.新兴地主阶级 B.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C.广大农民阶级 D.手工业者
3.我国史前稻作农业兴盛的区域是(  )
A.长江中下游与辽河流域 B.长江中下游与黄河流域
C.长江中下游与海河流域 D.长江中下游与淮河流域
4.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其核心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5.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了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占比超过60%。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
A.铁农具已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 B.青铜农具完全被铁器取代
C.冶铁技术起源于河南地区 D.农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6.基于历史知识和历史证据生成历史想象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下列历史想象图生动地描绘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我国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A.旧石器时代的共同劳动 B.我国稻作农业的繁荣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 D.我国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
7.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知道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8.考古发现显示:“他”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不仅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制作出骨针,还会用兽牙、海蚶壳等制作装饰品,并懂得人工取火。根据这些特征判断,“他”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9.某工程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秦长城 C.灵渠 D.始皇陵
10.以下图示是小明制作的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发展时间轴,①处对应的古人类是(  )
A.郧县人 B.北京人 C.和县人 D.蓝田人”
11.考古工作者在对北京人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批特殊的遗存:部分兽骨表面有明显的灼烧痕迹,遗址地层中还留存着厚度不均的灰烬层,灰烬底部甚至有被火长时间烘烤而变色的粘土块。这些发现主要能够证明北京人(  )
A.已掌握磨制石器技术 B.具备使用和控制火的能力
C.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D.能够人工培育农作物
12.“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
A.韩赵魏 B.楚燕齐 C.齐韩魏 D.魏赵齐
13.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一枚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经测定,这枚头盖骨化石主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该发现(  )
A.可以确定头盖骨化石主人为元谋人 B.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C.提示当时原始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D.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耕生活
14.《诗经》中有对先祖创业的颂歌,有祭祀神鬼的玄妙乐章,也有反映贵族的宴饮情境的篇章,更有反映劳动以及社会习俗方面的内容。这说明《诗经》(  )
A.主要记述贵族阶层的生活 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可用于研究秦统一的功绩 D.情感浓郁且想象丰富
15.《三字经》中“五霸强,七雄出”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的演变。下列诸侯国中,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16.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它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
A.民主思想 B.法治意识 C.工匠精神 D.宗教观念
17.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的民众归附秦国,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主要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C.扩展秦国疆域 D.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18.《论语》中记载:“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来的。那么,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
A.世袭 B.武力夺取 C.禅让 D.民主选举
19.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约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
A.印证了传说就是信史 B.证明黄帝与神农的真实存在
C.证明黄帝发明独木舟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20.“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上述材料探究的是(  )
A.分封制的内容 B.诸侯争霸的表现
C.西周灭亡的原因 D.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在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墓葬120多座,其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达170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等。而另一组4座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等。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的房屋名称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大汶口遗址随葬品多少不均,反映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3)材料三中图一遗址的发掘可以为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丰富的资料?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图二属于哪一史料类型。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
(1)材料一中“    ”内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 礼运》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与哪一制度有关?开始于哪个王朝的哪个君主?
材料三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 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重大作用?
材料四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诩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 殷本纪》中记载,商王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夏桀和商王纣的统治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造都江堰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总结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指出A、B两处远古人类遗址名称是什么?从图上看,我国原始人类分布有哪些特点?
(2)据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封。
——摘编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诸侯每年要向天子进贡财物,并向天子举荐、输送贤能之士。)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铁钺然后杀。(诸侯必须得到天子赐予的弓矢之后,才能发动征伐,得到天子赐予的铁钺之后,才能诛杀违法乱纪的官员)
——《礼记》
(1)据材料一,该制度是什么制度?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中,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
1.C 2.B 3.D 4.B 5.A 6.D 7.A 8.C 9.A 10.B
11.B 12.A 13.B 14.B 15.A 16.C 17.D 18.C 19.D 20.C
21.(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
(2)贫富分化现象。
(3)夏朝;实物史料。
22.(1)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2)世袭制;夏朝;启。
(3)分封制;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4)统治残暴(实行暴政);国君统治残暴必将失去民心,其统治最终会被人民推翻。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其政策要顺应人民的意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3.(1)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影响: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作用:灌溉(或答有利于农业发展)、防洪(或答防止水患)。
(4)因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政府的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24.(1)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特点: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特点:农业发展推动华夏民族发展,且华夏族内部集体平等和睦;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25.(1)制度: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
(2)积极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向天子举荐、输送贤能之士;服从周王调兵,得到天子批准后,才能诛杀违法乱纪的官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