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新课导入1:
最近网上超火的话题,“那些燃爆的爱国瞬间”大家刷到没?像神舟飞船一次次成功发射,宇航员在太空展示国旗;还有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夺冠后身披国旗,全场高唱国歌,每一个画面都让网友们的爱国DNA瞬间觉醒,弹幕全是满满的自豪!
其实啊,这种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怀,从很久之前就刻在咱中国人骨子里了。今天,咱们就穿越回先秦,去听听那首超燃的秦国战歌——《无衣》,看看那时的秦国军民,是怎么用歌声凝聚力量,一起对抗外敌的!
一、初读诗歌,初步感知。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é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产生于秦地。该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跟你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诗歌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诗集传》)。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文化常识
1.《诗经》——“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
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
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
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4.《秦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
古秦国在西犬丘,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sì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无衣》是一首______。
战歌
二、为啥会“无衣”?
谁无衣?
士兵
说来话长……看下一页
为何无衣?
为何无衣?
中华民族的国家制度从夏朝开始建立,由此正式进入阶级社会。最初的国家常备军只是负责宫禁宿卫的宿卫军,由王族亲信组成。
真正战争时出征的军队是必须战前临时征集的,由各公卿大夫诸侯王按天子要求在自己领地内按一定的行政单位征集。
当时是按田亩和户籍来征集人员和物资的,包括战车和兵器;应征之个人需自备衣、粮、兵器,车马则在大的范围内集体解决,这就明白了为什么说“无衣”,为什么说要修我兵器了。那时人们是居则为民,战则为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南北朝《木兰诗》
为何要打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疏通大意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é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
〔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
〔泽〕同“澤(zé)”,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甲兵〕铠甲和兵器。
疏通大意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é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裙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三、文本细读:找找“同”与“不同”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仔细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句子在反复,诗歌中哪些词语在变化?
相同之处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每一段都有“岂曰无衣 ”与“王于兴师”
②每一段句式都相似,只更改几个不同的字
相同之处
重章叠句:每段都以“岂曰无衣?”和“王于兴师”开场,句式整齐,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气势十足。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每一段都有“岂曰无衣 ”与“王于兴师”
②每一段句式都相似,只更改几个不同的字
不同之处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分析不同:㈠“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分析不同:㈠“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答:⑴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暗示着战友间的情谊不断加深。
⑵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
⑶“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体现他们在物质上的互助。
分析不同:㈡“戈矛”“矛戟”“甲兵””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答:“戈矛、矛戟、甲兵”三个词描写了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装在完备、防御在完善。这是从侧面衬托来者不善且力量强大,所以更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方能克敌制胜。
分析不同:㈢“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与子同仇”,仇是仇恨的意思,指的是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的决心。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我跟你共同行动。
“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共同杀敌了。
从“同仇”的愤怒(思想),到“偕作”的坚定(行动),再到“偕行”的决绝(真正奔赴战场),情感越来越强烈,诗意不断递进。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原文
内容
情感
战服 兵器 思想行动
团结友爱 舞戈挥戟 同仇敌忾
克服困难 齐心备战 慷慨赴敌
层层递进
思想统一(同仇)→行动一致(偕作)→并肩作战(偕行)
思考 :《无衣》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答:
内容上:⑴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思想上愿意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感;
⑵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
⑶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
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思考 :孔子:“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无衣》一诗,如何体现《诗经》“兴观群怨”的?
答:
诗可以兴:激发士兵的集体使命感,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诗可以观:展现秦国尚武的民风与君民同心的社会面貌。
诗可以群:凝聚战士之间的战友情,强化民众与国家的共同体认同。
思考 :结合全诗内容,你认为《无衣》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了《诗经·秦风》怎样的地域特色?
答:
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深厚的战友情怀和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诗中反复强调的“同”(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是核心,彰显了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凝聚力。这体现了《秦风》特有的粗犷豪迈、尚武好勇的地域特色。秦国地处西陲,常与西戎作战,生存环境艰苦,形成了秦人剽悍勇猛、重义轻生、团结协作的民风。
诗歌主旨
《无衣》是一首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 精神升华:从古到今的“同袍”之情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的事?
古代: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沙场热血。
近代:抗日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共御外侮,最终取得胜利。
现代:
是陈祥榕烈士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是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年造核潜艇的“深潜”人生;
是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社区工作员、志愿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团结协作、共同抗击疫情。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是19岁的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
短短的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让国人泪目,更让国人肃然起敬!面对印军的蓄意滋事,我国军人怀着对祖国母亲的深爱,不让外敌入侵半寸,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界碑!
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余年
国家的分量,在一个人心中能有多重?
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
重到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重到年过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干好多年……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
“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致敬抗疫工作者的一首《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藏蓝警色,素衣加身。与子偕手!
岂曰无衣?与子同责。夙兴夜寐,殚诚毕虑。与子偕首!
岂曰无衣?与子同殇。依依东望,攻克乃还。与子偕守!
——诗歌来源网络,作者:李壮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