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片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是中国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B.古人用地名称人,苏轼又称苏东坡;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工部;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
C.《醉翁亭记》中“弈者胜”的“弈”指投壶,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
D.《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贬官”。
二、名句名篇默写
2.根据课文默写。
①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一封朝奏九重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 ”两句诗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⑥仕途不顺往往成为文人创作的另类契机。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 , ”。
三、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zhēn( )言, 【甲】 ,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人认为,天体恪( )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当zūn( )循天道,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1)给加点字注音。
恪守(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ēn( )言 zūn( )循
(3)下列词语填入【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断章取义 B.言行相顾 C.理至易明 D.言不及义
(4)《成语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式上线,8月16日推出的是——自强不息,小语整理内容时顺序有些混乱,请你帮她做调整。( )
①在先民们看来,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体现了上天永不止息的刚健之德。
②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③人们只有顺应上天的刚健之德,不断充实和强健自己的身心。
④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A.④②①③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四、综合性学习
4.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信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同命运抗争的故事,感动了大批网友。以下是截取的文章部分内容: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百半,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1)【体会内涵】结合材料和以下诗句,谈谈你对“自强不息”内涵的理解。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寻找人物】请从鲁迅、艾青中选一个人物,并仿照示例写一句颁奖词。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3)【记者采访】
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信在网络大火后,《启航》校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请你根据具体语境补全以下采访内容。
记者:
黄国平:你好,我也很荣幸能够接受你们的采访,希望今天的采访能让贵校学子有所收获。
记者:谢谢!
黄国平:不客气。
记者:
黄国平:求学路上,在忍受贫困的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那脆弱的自尊。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在心里暗示自己要调整好心态,然后通过读书来转移自己的注意。
五、文言文阅读
【甲】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乙】
修始在滁洲,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⑤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修身养性。⑤便:安逸,安适。
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机阱在前(即使) B.晚更号六一居士(还)
C.方贬夷陵时(刚,开始) D.而民受其弊(害处)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学 者 求 见 所 与 言 未 尝 及 文 章 惟 谈 吏 事
7.翻译下列句子。
(1)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2)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8.(1)甲诗“霜林落后山争出”中的“争”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甲诗尾联的写作手法与前三联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9.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与民同乐的情怀,请结合乙文说说他的具体做法。
六、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崇龙”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代表多元文化的融合。多种动物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演变到商朝最终定型,成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历代龙的本体。中国的崇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②考古发现的史前崇龙遗迹和遗物,在燕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题材与造型也最为丰富。可以断定,燕北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崇龙”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③红山文化时期,尤其是晚期阶段,燕北西辽河流域发现了大量龙形遗迹和遗物,主要是玉龙、石龙。其中,“猪首龙形器”——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龙”的实物之一。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形象最完备、构成最清晰、功能较明确的玉龙,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C”形玉龙。该玉龙猪首蛇身,琢制精细,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玉龙。红山文化各种形制的玉龙在造型、制作等方面已经高度规范,无论是在总的形象特征还是细部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反映了龙的形状、龙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初步定型,崇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④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崇龙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至龙山时代,源于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开始流行到黄河流域和江淮之间。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及以后,中国的崇龙习俗凝结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并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长期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崔树华、连吉林《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材料二】
①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②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认可。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图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合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
③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材料三】
①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②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③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在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崇龙”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红山文化时期崇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B.以玉猪龙为典型器物的红山文化有各种形制的玉龙,其高度规范的造型、制作表明龙的形状和观念在此时期已初步定型。
C.龙图腾以其超自然力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图腾中突显而出,为融合凝聚各族起到了文化核心和纽带作用。
D.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它是在蛇等图腾的基础上兼并、糅合而成的综合体。
11.自古以来,人们都崇拜龙,请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崇龙文化”这一传统。
12.请从以下两个图案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谈谈龙形外观的设计理念。
13.据央视网新闻,“甲辰龙年到,很多网友晒出龙年活动照片,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请结合选文以及下面对“Dragon”的解释,谈谈你对不再把“龙”翻译为“Dragon”的理解。
甲辰龙年,百度词条对“Dragon”的解释为“Dragon,中文译名‘龙’,但是与中国‘龙’(英文译为:loong)有本质的区别。Dragon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强大的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外形酷似一只长着类似蝙蝠肉翼的蜥蜴。Dragon有很多种,生活环境广泛多样,有沙漠、森林、甚至海洋,习性和颜色也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共通的特点是喜欢财宝,穴居,会喷火、喷毒,或者有毒血,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在基督教的《启示录》里,Dragon也被称为魔鬼或撒旦。”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叶

①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
②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层面来讲,自是离老家更近,却也有非实用层面:是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
③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④——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

⑤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⑥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⑦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⑧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⑨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⑩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它将流淌到外面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的邙岭上,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
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
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
预学笔记梳理摘抄
地点 关键词
一、桃花峪黄河大桥 老家、安卧
二、花园口南裹头 _____、_____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
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
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阅读困惑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
借助预学笔记,完成下面任务。
思考探究
14.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表格横线处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15.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16.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解答困惑
17.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
七、名著阅读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8.小锡认为杨志是水浒英雄中的自强不息者,对其人生轨迹用线形图进行梳理(如下图所示),为A、B两处补充情节:A B
19.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推测小锡将杨志列入“自强不息者”的理由。
20.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英雄们都太过暴力,并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请结合原著内容和下列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材料一: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材料二:
开篇就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宋徽宗,通过高俅发迹前后的经历,刻画了一个昏庸无道、任人唯亲的风流天子形象。正是在他的统治下,高俅、蔡京等权臣、奸臣才得以贪赃枉法,陷害忠良。
(李煜晖《忠义与绿林》)
八、作文
21.写作。
人们在生活中某些经历会让你突然明白也许生活中有清风明月、鸟语花香,这,就够了。偶尔也许会反思:这,就够了?
请以“这,就够了”或“这,就够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可叙述经历可发表议论(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题号 1
答案 C
1.C
2. 露从今夜白 夕贬潮州路八千 鸡声茅店月 云归而岩穴暝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3.(1)kè
(2) 箴 遵
(3)C
(4)C
4.(1)有理想;有责任担当;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等。
(材料一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必须有坚韧的品格,因为自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要勇于担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选段讲述了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
(2)鲁迅弃医从文,呕心沥血,堪称“中国脊梁”。
艾青歌颂土地,积极进取,可谓“民族诗人”。
(3) 黄叔叔,您好!我是《启航》校刊的小记者,很荣幸今天能采访到您。 在求学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打赤脚,穿破旧衣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您是如何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的?(意对即可)
5.B 6.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 7.(1)(欧阳修)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仍然不变。
(2)有人问他:“处理政务宽松简易但事情没有松懈(松弛)荒废,为什么呢?” 8.(1)示例一:“争”,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群山以人的情态或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2)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与郡僚小饮之事和眼前深秋景物,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 9.①秉公办事(或遇事慎重处理)②勤于政事③宽简施政④顺应民意⑤见义勇为
10.C 11.示例1:甲辰龙年除夕之夜,各大社交平台举目可见,侧耳可闻各种充满喜悦祝福的“龙”字成语。
示例2:早在春秋时期,楚人就在朝堂上设置“九龙之钟”。后代君主也以坐龙椅、穿龙袍示尊贵。
示例3:沈从文的《边城》中端午节有两大乐事,其一便是全城人都欢快地出城到河边看龙舟竞赛。
示例4: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名为“蛟龙号”,2017年完成世界最深处下潜。 12.选一: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
①标志的外形以新石器时代的玉龙为基本原形,显示出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文化底蕴。
②龙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体现民族精神之魂的寓意性形象;搏击四海、升腾向上,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意思对即可)
选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①标志的外形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显示出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文化底蕴。
②龙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体现民族精神之魂的寓意性形象,游龙外观象征着力量,以及团结奋进、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体育精神。(意思对即可) 13.①两者形象特征不同:东方的龙是多种物象的糅合体,外形友好和善;西方的龙是“酷似一只长着类似蝙蝠肉翼的蜥蜴”,外形怪异恐怖。
②两者寓意不同:东方的龙寓意团结、好运、吉祥、富贵;西方的龙是魔鬼、撒旦,预示争斗、贪婪、凶恶。
③人们对两者的情感态度不同:东方的龙引发华夏儿女的自豪和骄傲;西方的龙则让人心生畏惧。
14.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
示例2:“自然之妇”“家常”“最一般”(任意两点),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 15.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语速要快,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怒吼”要重读,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任意两点)
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晕眩”“恐惧”“知道”重读,语速要快,读出一气呵成之感;最后一句的“这才是”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任意两点) 16.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 17.作者在桃花峪看黄河,深刻认识到黄河是“中国的灵魂”,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而这一认识是作者在花园口、吴堡、巩义等地看黄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写其它几处看黄河的经历,让“灵魂”的内涵更加具体、丰富,也使结尾表达的家国情怀显得水到渠成。
18. 汴京城卖刀或砍杀无赖牛二 丢失生辰纲 19.杨志身为将门之后,从小就有着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志向,虽然他的人生总是遭遇各种挫折,甚至落草梁山,但他依旧奋斗不息,没有想过放弃梦想,想要抓住一次次的机会展现自己。 20.他们身上可以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达为解救金氏父女打死镇关西,惩奸除恶;武松也对蒋门神这个恶霸进行了严惩,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侠义”精神,面对恶势力时,奋不顾身,拔刀相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朝廷腐败,奸臣当道,他们身不由己,只能以暴制暴,这是他们在无奈之下寻找到的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
21.例文一:
这,就够了
窗外听不见麻雀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枝头上也少了平日里应有的欢闹。我拉开窗帘,灰蒙蒙的天空,光秃秃的枝干,几股寒风,推来了冬。
我们一家人蜗在这仅仅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妈妈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此刻,妈妈正在沙发上看她最爱的综艺节目,咯咯笑出了声,爸爸在摆弄他的机械设备,在我印象里,他从来都是那么严肃认真,似乎还有些难以接近。
我提起一壶刚烧开的热水,放在身边的架子里,拿过脸盆,浇上些热水,用凉水搅一搅,水温刚好。在手心上挤一些香喷喷的洗发乳,揉搓出丰盈的泡沫,忽然间想起了小时候的欢乐时光。那时,爸爸年轻英俊,常常和我在楼下玩新买的泡泡机,爸爸吹出泡泡,我就用手接住它,把它弄破,爸爸跑,我也跑,泡泡跑,我也跑,无忧无虑可真快乐。可是,从去年起,爸爸单位的效益一年不如一年,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鬓角的白发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长了出来,他变得越来越严肃了。
我伸手想要去拿旁边的水壶,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伸手凌乱地翻动着,什么也够不到。可恶,泡沫流进了眼睛里,好像拿针扎着我的眼睛,我本能反应用手擦掉泡沫,却忘记了手上的泡沫更多,这下,我像一只笨重的企鹅摔倒在地,怎么都爬不起来,这时还能听见妈妈爽朗的笑声,不知是在笑我,还是在笑电视节目。
突然,一股温暖的水流从我头上流过,“凉不凉?”爸爸温柔的声音在我耳朵回旋。整好,不热不凉。“我奇怪爸爸是怎么发现泡沫迷了我的眼睛,此时妈妈还沉浸在电视节目中,完全不知道这边发生的情况。
“以后洗头前先准备备毛巾和水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毛躁,做什么事情先准备好计划,不要像一只无头的苍蝇。“说完,爸爸把手轻轻地放在我的头发上,冲掉了残余的泡沫,然后把毛巾盖在我的头发上,又去摆弄他的设备。
我的眼眶微微润湿了,一滴眼泪滴到了水盆里,“叮咚“一声,好在只有我自己听见,我用毛巾擦眼睛的泪水,温温热热的,这是父爱的温度,爸爸一直在默默地关心着我的一举一动,他既要扛起家庭的重担,又要让我快乐成长。
我们的家不大,四十平米,装修简单,但却比任何一幢摩天大楼都要温暖。父爱,让这个房子成为了家,父爱让家升温,对我而言,这就够了!家中有爱,这就够了!
例文二:
这,就够了?
窗外暴雨肆虐,半掩的窗棂边夹着雨珠渗进来几缕潮湿的味道。电闪雷鸣,风雨疾驰,但我的心却安然静若止水。
我不慌不忙地缠上指甲,掀开覆在琴上的软布,翻开琴谱来练琴。因为我知道,今夜注定又是一场大雨,但往来的雨滴皆为过客,只有那滴最终穿石的水,才会是最后的归宿。
与古等初相见时,我还是一个稚童。因为偶然的一次文艺演出,我结识了她。我侧耳倾听一曲《高山流水》,清澈的琴音轻轻泻下,陶陶然如沐甘霖。又眼见抚琴的姐姐一袭绿罗裙清新灵动,撒落一地古典,我便也想戴上一副玛瑙指甲,奏一曲旷世雅音。
我缠着爸妈为我买了一架古筝,从此开始走上了漫漫寻音之路。开始总觉得自己对于古筝有着盛世之才,有模有样地在古筝上“弹奏’起来,飘飘欲仙。但好景不长,家中的小狗一听见我弹琴就跑得远远的,就连邻居和善的阿姨也来婉言劝说我琴声之聒噪。我黯然,不复有先前的兴致。
妈妈擦干我脸上的泪珠,牵起我的手,笑着说:“光有热爱,这就够吗?这还不够,弹得不好是因为你的技巧不够,没关系,我们重新来过。”我突然顿悟似的,在妈妈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音乐机构系统学习古筝。
人言道“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有道理的。拜师之后,我才明白,要践行轻易许下的诺言,需要刻苦的努力。我努力着,努力弹奏每一个音符,但每每看到别的同学轻松应对,我不禁黯然神伤,甚至将琴掀翻在地。老师和蔼地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只练几次就够吗?这,还不够,没事儿的,你只要勤加练习,就一定也能如此熟练,我相信你。”我擦干泪痕,点了点头,将琴状上琴架,又将二十一根琴弦调试,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习。不是我比别人少一分天资,而是我的刻苦仍不足以支撑我走上成功之路。
如今我焚香盥洗,着一件轻衣,伴着窗外倾泻的雨,俯身奏出曼妙的音,我听着潺潺的琴音,心中无限欣喜,却不断地寻觅其中的残音。这,就够了?不,这还不够,窗外的风雨渐止,而我仍未穿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