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归园田居
你有一个远房亲戚,家境一般,但是读书很多。
二十九岁这年,他考上了公务员,但因为适应不了,没多久就辞职了。
五年之后,他去了一家顶级大公司,干得不开心,又辞职了。
再过了五六年吧,他先后又去了两家大公司,在前一个公司干得还是不满意,辞职;而后一个公司呢,老板被投资人给辞了,他也就跟着没工作了。
工作是干不了一天!但是,家里没钱,他种地能力也不行,家里的孩子们都吃不饱。于是他还是厚着脸皮,请亲戚们帮忙找了个公务员的工作。
然而,这次他刷新了记录,工作八十多天后,辞职回家。直到死,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你会如何评价他?
【导入】
【导入】
但是他是陶渊明啊!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的粉丝都有谁?
萧统(南朝梁太子)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
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马致远……
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读我们学过的陶诗,找找陶渊明的感觉。
归 园 田 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读读我们学过的陶诗,找找陶渊明的感觉。
陶渊明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派,是中国百世田园之主,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作者简介
又名 潜
字 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田园诗
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真挚,风格恬淡,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
发展脉络
山水田园诗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
常见的情感类别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
2.对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4.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7.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解题
“归园田居”
“居”:
1.名词:田园居
2.动词:归居田园
1.田园居:
陶渊明一生有三处宅子,而《归园田居》中的园田居就是其中的第二处(《陶渊明诗校注》),也就是陶渊明四十二岁归居田园的住宅。
在归隐之前,陶渊明一直过的是时隐时逸的生活。
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
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
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
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彼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冠归田。(《归去来兮辞》)
2.归居田园:真隐士与假隐士
“终南捷径”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唐代卢藏用举进士,然不受重用,遂隐居终南山以求高名,后果被召任官的故事;比喻求官或求名利的便捷途径,贬义。
诵读全诗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全文感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在围绕诗眼,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诗歌脉络。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陶渊明的“爱”丘山?
1.用词含情。“恋”“思”“守”
2.对比衬情:突出强调
“误落”“尘网” “羁鸟”“池鱼”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比喻和拟人。
(2)“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是诗人在官场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写照
(3)渴望并向往田园生活的自由本真,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压抑束缚。
特点:失去自由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又要出仕?
陶渊明是读书人, 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精神需要:通过建功立业, 兼济天下以实现自我的需要。
生活所迫
《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脱然有怀……。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为何而归?
“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
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
诗句中的“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这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思考:诗人为何要说“守拙”?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主观原因: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
(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客观原因:
误、三十年、尘网、樊笼
(为了不受官场影响迷失本心)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怎么写:作者是如何描绘田园景物的?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这部分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围绕前四句景物描写,你能出哪些题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情感?
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特点:平凡普通,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一幅质朴自然、远离纷扰、宁静恬淡的田园之境。
情感:热爱田园、闲适自在
能否将“榆柳”“桃李”换成“古柏”“青松”?
归向何处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怎么写:作者是如何描绘田园景物的?







1、描绘角度: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朴素的文字,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事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
工笔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怎么写:作者是如何描绘田园景物的?
总体:
1、描绘角度:
远近结合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表现手法
白描: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琢。
诗歌的写景手法
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 );
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感);
描绘的角度(色彩、程度、数量等)
四种技法:白描、工笔细描、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五个结合:
六种修辞:比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夸张、对比、反衬、双关等。
远近、俯仰、内外;移步换景、定点视角
动静、视听、虚实、正侧、点面
单句:还要关注语言用词
1、炼字(多动词、形容词,有时会包含修辞)
“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繁茂,树荫浓密,遮住阳光,带给人一室的清凉。“罗”字写出了树木数量之多,层叠排放,竞相生长。
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2、叠词
“暧暧”,突出远处树木掩映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同时也增添了诗句的音韵美。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从中可以见出作者怎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归园田居”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为什么美?
就是因为陶渊明与这片田园融为一体,他找到了生命和精神的栖居地。从这个角度说,“栖居”不仅是肉身归有所倚,更是灵魂得以安顿。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曹操:要立“天下归心”之宏伟大志。
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李白: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你如何看待二者志向的区别?又如何看待李白的质疑?
人物 家庭出身 身份地位 时代背景 社会思潮
曹操 官宦世家 太尉之子 手握军权,军队将领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群雄争逐鹿中原 儒学为主,社会责任感、指陈时政
陶渊明 官吏家庭 家庭已衰微 一介文人,官场小吏 东晋末年,政治腐朽黑暗,统治者迫害文士;社会动乱,起义军并起。 玄学、佛学、老庄思想
曹操作为“志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面对连年战乱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广泛招纳贤才。并且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引领文学热潮,形成傲立于世的建安风骨。
陶渊明作为“隐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安世济民”的宏愿无法实现,在认清现实之后不愿同流合污,数次挂冠而去,最后彻底归隐,终老田园,求救于本性的复归,并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领域和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生志向,相同的坚定追求。
苏轼:太白兄,此言差矣!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渊明兄,你我真乃忘年至交!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我有时真想同你一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辛弃疾:太白兄,隐逸并非易事!“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酒对东风”,复归自然需要放下尘世的决心和勇气。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白居易:渊明。我与太白不一样,我也愿意和你作知己!多亏了你,我才能从被贬江州的痛苦中走出来。游庐山时,我时常拜访陶宅,你独立高洁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后来我也渐渐爱上了江州的山水,看淡了政治失意的隐痛。
不为利禄功名所羁役,不受统治秩序所束缚,不愿损害精神世界的独立和尊严。所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陶渊明勇敢而孤独地选择了一条真正的归隐道路。
他的选择也鼓舞着数千年之后,每一个遭遇困境、受到精神束缚的人们——看淡世俗规约,守住自己内心之真性。
全文感知
诗人选择归园田居,体现出了魏晋士人率真任诞的行事风格,其实追求的是在人间真实自然的自我,只有与自己的本性相契合的生活方式才能够获得自适与自由,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理想人格——追求个性、渴望个体精神的超越,同时也是乱世中自我保全的方式。这样的“田园”意象成为了后世身处逆境中的众多文人的心灵良药。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愉悦

2021年全国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美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寂寞悲苦之中,以其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努力,而终于从人生的困惑中挣脱出来,从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
——叶嘉莹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两个人的时代相隔并不久远,生活的背景极为相似,但二人做出的选择却大有不同。
曹操的“进取”,陶渊明的“隐退”,你更欣赏哪一种?(结合文本、时代背景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畅所欲言)
选择你的立场并说明理由,不少于300字。
进与退,仕与隐,看似不同的人生选择,其实二者有着共通性。
首先,不论选择如何,二人都用诗歌来表现自我的人生境遇。曹操忧多于悲,诗人并未因功业未成、志向未达而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一种深切的忧虑来体现自我境遇。曹操的忧源于诗人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呈现出慷慨苍凉。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对功业达成的期盼,不仅是一种个人自我价值实现期盼,更是一种济苍生平天下的责任担当。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质朴,他的归隐并非源于内心虚无,而是在洞察世事后的一种归隐和平和,是他面对人生际遇而做出的选择。
其次,二人的选择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曹操为贤才而忧,希望通过仕途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精彩。陶渊明在深思熟虑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希望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达到思想境界的宁静彼岸。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恐怕不比曹操的忧思来的沉重。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众人都说陶潜隐居山野,潇洒人生,弃百姓于不顾,只自己乐得逍遥又自在.可我却只望见在迷雾深处,被尘网束缚不得脱身的陶潜;在天下动荡,群雄诸起只为夺取王位,在一旁叹息捶胸只余失望的陶潜;在田园守得清贫,安贫乐道,不为天下只为心上亲人的陶潜……而真是他选择了仕途又舍弃了仕途吗?不得而知也不想去知,我只知路需一个人走,他的一生背负太多,背负了亲人朋友的期待,背负了生活的重担,背负了尔虞我诈。他的脊背早已弯曲,像是在亲吻大地,又像是不敢再看天空。男儿有义有情有志,愿意为了期待与压力去面对黑暗,但那时他已不做“陶潜”好多年。
慨叹他的意气风发与风消逝,庆幸他的一股情怀还是献给了热爱的山林。《无声告白》里有一段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许会有人说期望是兴奋剂是动力源,但我想,人应该真实地活着,为了自己而用力地活着。我们不应为了他人的目光而前进,不应为了他们的期待而偏离轨道地驱行。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做你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你。陶渊明是伟大且杰出的田园诗人,更是他自己的神,他将自己从尘世中拉出,不留半点尘土,虽后来生活物质条件贫乏,但他的精神世界里却有一匹脱疆的马,朝着没有边际的地方驰骋。我想这哪只是一匹马,这正是他——陶潜。洗去一身铅华,终于做回了他自己。
《归园田居》的所表达的情感我更认为是释然。对自己过去的痛释然,对一路走来的不易释然。于是陶潜心怀感恩,感恩高山,感恩田野,感恩那个打碎模具的自己。从此他恣意生长,不留余地地爱这个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