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史明辨在暑假期间参观博物馆,看到了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是哪一时期的历史见证( )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2.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这次战争是( )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土家族) 副将 1841年1月广州沙角、大角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浙江定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上海吴淞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十月十七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大乱。法国兵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与材料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1858年,美、英公使声称:“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驭中国政府,到了它的身边,它就会变得驯服多了。”下列选项中实现美英这种意图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公使进驻北京 C.掀起瓜分狂潮 D.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5.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某西方列强威逼胁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鲸吞地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该列强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6.1860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
A.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农民运动面临联合绞杀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7.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下图所示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永安建制 B.攻克武昌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8.在19世纪60年代,最先使用武力侵犯宝岛台湾的是哪个帝国主义?(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下图所示是光绪帝为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御制的祭文,文中“上将星沉”于(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海战 C.吴淞战役 D.平壤战役
10.前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华莱士评述左宗棠的历史事件是( )
A.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收复台湾 C.收复新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11.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他率领清军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他是( )
A.刘铭传 B.刘锦棠 C.左宗棠 D.冯子材
12.如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了沿海地区 B.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沿海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东部沿海地区
13.近代以来,不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与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是( )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4.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中一项法令规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这项法令变革的内容属于( )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军事方面 D.教育方面
15.19世纪60年代,英、法、美三帝国闯进天津,并占据土地为租界;到1902年,天津旧城郊被九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且九国租界扼据了从海口通往北京的战略位置。近代天津的变迁,折射出( )
A.内忧外患的时代困境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 D.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二、材料题
16.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加以理解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南京条约》签订 图二 《马关条约》签订 图三 《辛丑条约》签订
(1)请为上述“场景”共同拟定一个标题。图一《南京条约》的签订有何影响?图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哪一点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伤害最大?图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太平天国时期的民谣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帖
(2)对比分析两则民谣,说出两场运动的目的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场运动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 1896年,清王朝派13名留学生赴日留学,揭开了留日的序幕。1898年,戊戌新政中又有11人东渡扶桑。1901年,清廷决定给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奖以进士或者举人出身,致使东渡学生在1903年猛增到1300余人。1905年科举制废除,留日学生直线上升到8000余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摘编自蒋纯焦《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留日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各说一点)
17.19世纪60-9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人前往学习。他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统治阶级倡导这次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以制器为先”的举措。
材料二 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前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在致清朝总理衙门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材料三 (如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
18.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除了武器相对落后之外,还有一些更为深层的原因,如君主专制下民众普遍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官民矛盾尖锐、存在大量“汉奸”现象,清军的腐败、以及清朝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落后等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战船一般用杉木制成,吃水浅,排水量一般不超过250吨;火炮既小又少且陈旧,每艘战船一般仅配备火炮2-4门,最多不过10余门,射程一般在340米左右。 英国在鸦片战争初期来华的战列舰通常用铜皮包裹舰体,排水量在1700吨到3000吨;舰上装备各型火炮74门,射程远超中国火炮;此外,英军还有以蒸汽为动力的战舰。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的不同。这些不同对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一线”解析》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外交上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列强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
材料三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教训,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以上探究中“学到的东西”。
三、综合题
19.八年级某班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开展大单元作业设计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 【传统的中英贸易】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礼物(部分) 牛顿发明的天体望远镜;地球仪;节省人力的新式机器;铜炮、榴弹炮等新式武器;英国的军舰模型…… 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礼(部分)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等丝织品;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
(1)根据任务一,分别指出中英两国互赠的礼物的特点。通过对比这些“礼物”,可以看出中国存在什么问题?
任务二 【思想认识的转型】
1860年前 1860年后
红毛,西夷,番夷 洋人,洋妇,外国人
英夷,法夷,美夷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学,夷技,夷务 西学,西法,洋务
华夷,夷夏 中外,中西
(2)根据任务二,概括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任务三 【社会转型的分析】
材料一 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想主题……
——摘编自费正清等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将一个古老帝国改造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3)任务三的两则材料中,关于中国向近代转型,费正清与徐中约有不同观点。请选择更符合你的观点,并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C
6.C
7.D
8.A
9.D
10.C
11.D
12.B
13.A
14.D
15.D
16.(1)标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出一点即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清王朝,义和团运动是为了扶清。相同点:领导阶级都是农民阶级;斗争方式都是武装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列强的侵华进程;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农民运动;都失败了;失败主观原因都是农民阶级的时代局限性(根本原因)失败的客观原因都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答两点即可)
(3)政治上,《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推行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7.(1)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举措: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理由:成绩优异,道德高尚,维护国家尊严。
(3)意义: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8.(1)不同:中国战船是木制,英国战船用金属包裹,防护性更好;中国战船排水量小,英国战船排水量大;中国战船火炮少且落后,英国火炮先进,战斗力强;中国战船靠人力行进,英国战船使用蒸汽机。
影响: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2)问题:缺少近代外交意识。 举例: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学到的东西:要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军事实力,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
19.(1)英国: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中国: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
问题: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相对落后。
(2)变化:由“番”“夷”等到“西洋”“外国”等。
原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对西方认识逐步深入。
(3)示例一:观点:中国走向近代是西方推动的。
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结论:因此说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是西方推动的。
示例二:观点:近代中国历史是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史。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次运动是清政府内一些先进人士主动开展的,对我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论:因此说近代中国历史是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