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究竟伟大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名作《登高》去寻找答案。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望岳》
《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咏怀》
《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涉世不深)
(忧国忧民)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杜甫及其创作
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
寻求仕途,困守长安的十年时期(35-44岁)
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
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
杜甫生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少年:出身名门,裘马轻狂
中年:困顿十年,入仕无门
晚年:忧国忧民,贫困交加
评:杜甫一生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
然而,正是仕途无门、漂泊无依的生活让杜甫能够体察民生,了解百姓疾苦,看到唐王朝背后的的隐疾,书写时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声音。
杜甫作品“诗史”
游历范围之广、颠沛流离,
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诗中都有反映。
2、有些诗可补史之失载
3、生动具体的生活画面,在颠沛战乱之中,与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所做,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抢夺地盘,国家仍然一片混乱。
写作背景
“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猜猜登上高处会抒发何种感情?
表达思念之情
表达个人渺小、身世之悲
抒发豪情壮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请你用一到两个词概括你对《登高》的初印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
登高
登高之景
登高抒怀
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他在《诗薮》里说,杜甫的《登高》“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
登高
对仗:将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规则:中间两联对仗,避免重复单调。
《登高》独特性:
八句全对,变化多样。
句中对
句间对
双声叠韵对
流水对(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有因果、转折等关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首联写了哪些令人感到悲愁的景,并说说景物的组合是如何传递出悲愁的?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赏析首联
首联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郦道元《三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杜甫为什么用“猿啸 ”而不用“猿鸣”、“猿啼”呢
猿鸣:鸣字的声音更尖细,比如驴鸣,马鸣,鸡鸣。
《水经注》中称,猿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沿江而下,两面悬崖峭壁,古木森然,不断有猿鸣传来,冷冷清清。
猿啸:啸字更有冲击性和力量感,它的发出对象一般是兽类,虎啸龙吟。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猿啼:啼叫的声音凄婉、清利。
此时的李白,遇赦放还,心情格外高兴,行船过三峡,尽管啼猿哀鸣,但此时心情快慰、精神爽利此时啼声不是悲惋的抒发,而是快意的表达。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两岸猿声啼不住
风急天高猿啸哀
赏析颔联
颔联的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生命之短暂)
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宇宙之永恒)
对比
[意象构成的画面]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景图,[氛围作用]营造了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情感/主旨]表达了诗人体会到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合作探究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赏析颈联
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旧唐书·杜甫传》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 。远离家乡之悲
诗人出生于巩县,自五岁起离开巩县,只在15岁和24岁时回去过。
离乡背井,万里作客,既久且远,客居异乡回乡归期未有期。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来处处割愁肠”
二悲悲秋,时之凄惨 。感伤时令之悲
悲秋情结展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感伤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包含了诸如离愁别恨、感旧、不遇、失意、迟暮、伤逝等种种人生的哀与愁。
少壮漫游(731-745)
旅食京华(746-755)
奔赴行在(756-759)
度陇入蜀(759)
定居草堂(760-765)
滞留夔州(765-767)
漂泊荆州(768-770)
三悲常,久旅也。久旅难归之悲
四悲作客,羁旅也。羁旅漂泊之悲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五悲百年,迟暮也。迟暮苍颜之悲
天宝末,玄宗…授京兆府兵曹参军肃宗……拜右拾遗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召补京兆府功曹…——《旧唐书·杜甫传》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攻战。”
《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
“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别蔡十四著作》
“肺枯竭太甚,漂泊公孙城。”《同元使君舂陵行》
“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
六悲多病,衰疾也。衰病缠身之悲
七悲独,无亲朋。孤独伶仃之悲
儿女饿殍者数人。
——《旧唐书·杜甫传》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八悲登台,高迥处也,登临伤怀之悲
登高望远、登高抒怀,这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的行为传达出的往往是失意苍茫、忧虑难排的心绪。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赏析尾联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人生艰难——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时局艰难——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艰难:既指国家,也指个人。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那么还有一重“悲”会是什么?
想为国家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独自登台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悲凉萧瑟
主旨归纳
诗人面对深秋时节辽远空阔的长江秋景,通过登高
    、所闻、    ,抒发了因穷困潦倒、老病孤愁、漂泊异乡的人生境遇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所见
所感
沉郁顿挫
“顿挫”
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来抒发自己的忧愁,就会显得非常闭塞、郁闷、渺小、猥琐。爬到万丈高峰上去对着天地大哭一场,和躲在厕所间旁边抹眼泪,是完全不一样的。”
——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
孙绍振先生曾指出: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杜甫的一生,是“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一生。
居庙堂之上,冒死进谏,被赶出朝廷;
处江湖之中,悲悯众生,却被嘲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但,如果“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终极答案。
我想,那一定是“杜甫”。
他穷,可是他的心并没有陷于困窘和贫穷。
没有为一己之命运而哀叹,
而是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命运。
“圣人普度众生,凡人拯救自我。”
杜甫由己及人,
最终看到了慈悲,看到了悲悯,
在众生之中见到了自己,
他便是那大写的“人”。
(范仲淹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