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新课导入: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部作品在狄更斯心目中与众不同的位置。
突破困境,终将成长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第一课时
解读成长密码,助力自我发展
学习提示:
狄更斯说,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最爱《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小说中的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相似之处;课文节选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阅读时,可以扣住“成长”这一线索,看看大卫经历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人,想想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狄更斯是一位特别擅长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性格鲜明,令人难忘,其中许多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阅读时,注意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
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阅读时,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意味。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成长的故事
01
如何讲述成长的故事
02
成长过程遇到的人
03
成长的环境
04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成长
困境中
见证成长
活动一
梳理情节
请同学们阅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一共写了哪几件事,并根据这几件事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第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第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第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第52-54段: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我”走出回忆并抒发回顾往事的感慨。
文本研读
大卫是怎样到货行当童工的?他的童工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沦落”
“我”来到货行工作
“我”在货行工作的环境以及具体工作内容
“我”的处境以及内心感受
社会阶层的沦落
人生目标的沦落
人生轨迹的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不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文本研读
米考伯一家到底有什么特质,能吸引大卫,让他愿意和他们交心?
阅读文本6~51节,思考米考伯一家的人物形象。
“相交”
答题方法: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手法
渲染、烘托、衬托……
方式
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借助环境渲染烘托
①“好面子”。米考伯先生的虚荣,主要体现在穿着和语言上:他总是穿得衣冠楚楚,说话也用上流社会的腔调,但实际上他只是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跑腿供应商;米考伯太太的虚荣,则体现在日常吃穿用度上,她努力维持着中产阶级家庭的体面 —— 前一刻还在为钱发愁,到了下午茶时间,该有的仪式感却一点不少,哪怕这顿下午茶是靠典当物品换来的。虽然夫妇二人表现出来的虚荣形式不同,但深层动因是一样的,都是想维持超出自身处境的体面。
文本研读
米考伯夫妇
②“对待债务的态度”。
米考伯夫妇是否是老赖?
虚荣的弱点
乐天的特质
真诚和正直的闪光点
文本研读
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能和大卫 科波菲尔越走越近,最终成为交心的朋友。
人生处境:二者都处于社会底层,都经历过人生的极困时刻与至暗时刻;
情感与道德:彼此在精神层面有着共鸣与契合(真诚、善良、正直)。
原文: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文本研读
“患难见真情”
“患难”
米考伯夫妇的真情
“我”的真情
— 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一以贯之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人道主义思想。尊重人、关注人、发掘人性的美好,用道德感召人心中的善念,这便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大时代背景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
创作目的
创作目的
社会的黑暗
(我做童工的经历——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人性的美好(米考伯、我)
创作目的
“沦落”
“相交”
“患难”
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代表的
“底层劳工群体”
以米考伯夫妇为代表的
“破产城市小资产阶级”
歌颂人性的美好
揭露社会的黑暗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拓展延伸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我” 的叙事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真实性强,以 “我” 的视角展开故事,能让读者感觉情节更贴近现实;二是便于抒情,“我” 作为叙事主体,可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三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易产生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
第三人称 “他” 的叙事特点与第一人称恰好形成对比:它更具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往往以削弱抒情性为代价 —— 因为 “他” 是旁观者视角,难以深入角色内心进行细腻抒情。不过,第三人称也有第一人称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旁观者,它更适合全局性叙事,且视角更灵活多变 —— 既可以展现全局场景,也能随时切入某个人物的内心,描写其想法与感受。此外,第三人称叙事还能超越时空限制,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内容。
第二人称 “你” 的叙事考查频率较低,但也需掌握其核心特点 —— 亲切感强。用 “你” 进行叙事时,会无形中让读者与叙述者产生 “合二为一” 的感觉,从而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拓展延伸
“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意味着叙事者 “无所不知”,能掌握所有角色的经历、想法与故事背景;
受限视角则局限于某一个角色的视角,叙事内容仅为该角色所见、所闻、所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都可搭配这两种视角 —— 比如,第一人称既可以是受限视角(仅展现 “我” 的经历与感受),也可以是全知视角(若 “我” 是讲述他人故事的旁观者,便能掌握全局信息);第三人称同样如此,既可以用全知视角展现整体故事,也可以用受限视角聚焦某一个 “他” 的视角。
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受限视角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的故事是由谁叙述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幼年的我(儿童视角)——亲历者、见证者
成年的我(成年视角)——回忆者、叙述者、评论者、批判者
凡此种种,在我心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他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有怎样的好处?
(1)儿童视角让成人的世界更真实,使作品增添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更能凸显主题。
(2)成人的眼光来补充说明,同时加入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更能共情人物的感受。
(3)在“我”的身份及视角的切换下,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从孩子的视野去反映现状,童趣横生之余,也说明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的赞美,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有时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为了将成长后的反思呈现出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有时作为“过来人”以幽默的话语宽慰苦难中的“当事人”。
儿童视角:有些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作用: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7)具有童真童趣和诗意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