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四单元第9课《学会处理割伤 刺伤和烧烫伤》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第四单元第9课《学会处理割伤 刺伤和烧烫伤》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九课 《学会处理割伤 刺伤和烧烫伤》教学设计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期 三年级(全)
课题 第九课 《学会处理割伤 刺伤和烧烫伤》 课时 1
课标要求 本课程需要学生识别割伤、刺伤、烧烫伤的表现,掌握不同伤口的正确处理方法,增强自我保护和伤口处理的实践能力,提升健康防护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九课,聚焦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外伤应急处理主题。教材以 “外伤识别 — 伤口处理 — 安全预防” 为逻辑主线,先通过具象案例明确三类外伤的典型表现,再分步骤讲解对应的处理方法(如割伤 “清洗 — 止血 — 消毒 — 包扎”、烧烫伤 “冲 — 脱 — 泡 — 盖 — 送”),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预防措施,符合三年级学生从 “认识现象” 到 “掌握方法” 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应对日常外伤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日常学习(如使用文具)、生活(如接触热水)和户外活动中,易发生割伤、刺伤、烧烫伤等外伤,但对伤口类型的识别能力较弱,遇到外伤时多依赖成人帮助,缺乏科学的自主处理方法,甚至可能因错误处理(如烫伤后涂牙膏)加重伤情。该阶段学生对直观、实操性强的内容兴趣浓厚,具备初步的观察和模仿能力,适合通过视频、模型演练、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教学,帮助他们建立 “科学处理外伤” 的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 健康意识:明确割伤、刺伤、烧烫伤的典型表现,知晓错误处理外伤的危害,树立 “先识别伤口,再科学处理” 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 健康技能:熟练掌握割伤(清洗、止血、消毒、包扎)、刺伤(清洗、挤血、消毒、必要时注射疫苗)、烧烫伤(冲、脱、泡、盖、送)的处理流程,能辨别并避免错误处理方法(如烫伤后涂牙膏)。3. 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遇到外伤不慌乱,按步骤科学处理” 的习惯,能在生活中主动规避外伤风险(如远离尖锐物、高温物),并向家人分享外伤处理知识。
教学重点 1. 识别割伤(伤口整齐细长、出血疼痛)、刺伤(伤口小或深、出血疼痛)、烧烫伤(红肿、水泡、脱皮、疼痛)的典型表现。2. 掌握割伤 “清洗 — 止血 — 消毒 — 包扎”、烧烫伤 “冲 — 脱 — 泡 — 盖 — 送” 的核心处理步骤,了解刺伤的特殊处理(取异物、挤血、必要时注射疫苗)。3. 明确外伤严重时(如大出血、大面积烫伤)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正确操作 “烧烫伤先冷水冲 15 30 分钟”“刺伤先取异物再挤血” 等关键步骤,避免因操作顺序错误加重伤情。2. 将所学处理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在模拟或真实外伤场景中,能冷静、有序地按步骤处理,而非慌乱无措。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包含外伤表现、处理步骤、预防措施的 PPT;准备《外伤应急处理小课堂》科普视频(时长 3 分钟,包含三类外伤案例、正确处理示范、错误处理警示);准备模拟伤口模型(割伤、刺伤、烧烫伤)、医用纱布、碘伏(模拟)、无菌镊子、创可贴、干净毛巾等演练道具;制作 “外伤处理流程图” 卡片。2. 学生:提前回忆自己或身边人遇到外伤的经历(如 “上次不小心被小刀割到手”),准备分享;带好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外伤应急处理小课堂》科普视频,播放前提出观看要求:“请大家认真看视频,注意视频里提到了哪些受伤情况,不同伤口有什么不一样,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视频内容包含:学生用小刀割伤手指(伤口细长出血)、被竹签刺伤(伤口小且深)、碰倒热水烫伤手臂(红肿起水泡)的场景,以及对应的正确处理步骤(如烫伤后用冷水冲)和错误处理(如涂牙膏)的危害。2. 视频播放结束后,进行提问导入:(1)“视频里的同学遇到了哪几种受伤情况?大家平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受伤经历?当时是怎么处理的?”(2)“视频里提到,烫伤后直接涂牙膏是错误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如果遇到割伤、刺伤,又该怎么正确处理呢?”(3)“看来大家对伤口处理有自己的经验,但有些方法可能不够科学。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学会处理割伤、刺伤和烧烫伤》,掌握正确的外伤处理方法,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 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边看边记录关键信息,如 “视频里有割伤、刺伤、烫伤三种伤口”“烫伤后要用冷水冲”,对错误处理方法(如涂牙膏)留下深刻印象。积极举手回答教师问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我上次被铅笔刀割到手,妈妈用清水帮我冲了冲,还贴了创可贴”“我表妹烫伤后涂了牙膏,后来医生说不对”,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发现不同的外伤处理方式。 科普视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呈现外伤案例,直观对比正确与错误处理方法,既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外伤处理的科学性,避免因 “经验主义” 产生错误认知。提问环节从学生的真实经历出发,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外伤处理的已有认知和常见误区,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
探究新知 伤口有哪些表现?结合导入环节学生的发言,提出核心问题:“我们遇到的受伤情况不一样,伤口的样子也不同。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三种常见伤口 —— 割伤、刺伤和烧烫伤,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呢?”2. 逐一讲解三类伤口的表现:(1)割伤:出示 “小刀割伤手指” 的实物图片和模拟模型(伤口边缘整齐、细长,有少量渗血),讲解:“割伤通常是被小刀、碎玻璃、剪刀等锋利物品划破皮肤导致的,伤口边缘比较整齐、细长,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还会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 提问:“大家平时被文具割伤过吗?当时的伤口是不是这样的?”(2)刺伤:出示 “竹签刺伤手掌” 的图片和模拟模型(伤口细小、较深,有少量出血),讲解:“刺伤是被钉子、竹签、笔尖等尖锐物品刺穿皮肤造成的,伤口比较小,有的会扎得比较深,同样会疼和出血,而且伤口里可能藏有异物,比如木屑、细刺。” 邀请学生观察模拟模型中的 “异物”,感受 “伤口小但深” 的特点。(3)烧烫伤:出示 “轻度烫伤(红肿)”“中度烫伤(起水泡)”“重度烫伤(脱皮发白)” 的分级图片,结合视频内容讲解:“烧烫伤是皮肤接触高温液体(如热水、热汤)、高温固体(如热碗)或火焰导致的,轻度烫伤会红肿、疼;中度会起水泡;重度会脱皮、皮肤发白,疼痛感可能会减弱,但伤害更严重。” 提问:“大家有没有被热水烫到过?当时皮肤是什么样子的?”组织 “伤口表现配对” 活动:将写有伤口表现(如 “伤口整齐细长、出血”“伤口小且深、有异物”“皮肤红肿、起水泡”)和伤口类型(“割伤”“刺伤”“烧烫伤”)的卡片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小组合作,将表现与类型一一配对。教师巡视指导,对易混淆的表现(如 “出血” 是三类伤口共有的,需结合其他特征判断)进行引导:“‘出血’是很多伤口都有的,要看看其他表现,比如‘伤口整齐’是割伤的特点,‘伤口小且深’是刺伤的特点。”公布正确配对结果,对配对正确的小组给予 “伤口识别小能手” 贴纸奖励,同时强调:“分清伤口类型是正确处理的第一步,只有知道是哪种伤口,才能用对应的方法处理。”如何处理伤口过渡:“我们分清了三种伤口的表现,那遇到这些伤口时,该怎么正确处理呢?不同的伤口,处理方法可不一样,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以后遇到自己或同学受伤,就能帮上忙了。”2. 逐一讲解三类伤口的处理方法:(1)割伤的处理(清洗 — 止血 — 消毒 — 包扎):① 出示 “割伤处理流程图”,结合模拟模型演示:“第一步是清洗,用流动的清水轻轻冲洗伤口,把伤口表面的灰尘、细菌冲掉;第二步是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轻轻按压伤口 5 10 分钟,直到不出血;第三步是消毒,用棉签蘸取碘伏(模拟道具),从伤口中心向外擦拭消毒;第四步是包扎,如果伤口小,贴创可贴;如果伤口大,用纱布包扎。”② 邀请 2 名学生上台,用模拟模型演练割伤处理流程,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问题,如 “按压伤口太用力了”“消毒顺序反了”,教师及时纠正并讲解注意事项:“按压止血时力度要适中,太轻止不住血,太重会疼;消毒要从里向外,避免把外面的细菌带到伤口里。”(2)刺伤的处理(清洗 — 取异物 — 挤血 — 消毒 — 必要时注射疫苗):① 结合 “竹签刺伤” 模拟模型讲解:“刺伤首先也要用流动清水清洗;如果伤口有异物(如模型中的‘细刺’),要用无菌镊子小心取出,不能用手直接拔;然后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挤出少量血液,带走可能残留的细菌;接着用碘伏消毒,贴创可贴;如果伤口深、异物脏(如生锈钉子),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医院注射破伤风疫苗,防止感染。”② 演示 “取异物” 的正确操作:用镊子轻轻夹住异物末端,缓慢拔出,避免折断在伤口内,提醒学生:“如果自己取不出异物,不要硬拔,要找大人帮忙。”(3)烧烫伤的处理(冲 — 脱 — 泡 — 盖 — 送):① 再次播放视频中 “烧烫伤正确处理” 片段,强化记忆,随后结合 “烫伤手臂” 模型演示:“第一步‘冲’,用流动的冷水冲伤口 15 30 分钟,直到不那么疼;第二步‘脱’,小心剪开烫伤部位的衣物,比如袖子,不要用力扯,避免弄破水泡;第三步‘泡’,继续把伤口泡在冷水里 15 30 分钟;第四步‘盖’,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轻轻盖住伤口,不要包太紧;第五步‘送’,如果是中度或重度烫伤(起水泡、脱皮),或者烫伤部位在脸、手、脚等关键位置,要立即去医院。”② 强调错误处理方法的危害:“烫伤后涂牙膏、酱油是错误的,会影响皮肤散热,还可能导致感染,一定要用冷水冲、泡。” 组织学生齐读 “烧烫伤处理口诀”:“冲脱泡盖送,烫伤不用慌,冷水先降温,医院来帮忙。”组织 “伤口处理小竞赛”: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发放一类伤口的模拟模型和处理道具,要求在 5 分钟内完成处理流程,教师和其他小组打分,评选 “最佳应急小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操作不规范的小组进行指导。拓展还有哪些受伤情况容易遇到的?生活小能手?过渡:“我们学会了识别伤口和处理伤口,现在要当‘生活小能手’,解决两个实际问题:一是找出生活中容易发生外伤的场景,学会预防;二是模拟‘郊游受伤’场景,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伤口。”2. 活动一:“生活外伤场景大搜索”(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学校、家里、户外,哪些场景容易发生割伤、刺伤、烧烫伤呢?比如‘在家里帮妈妈切菜,容易被菜刀割伤’。”(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填写 “生活外伤场景表”,分类记录 “学校场景”“家庭场景”“户外场景” 对应的外伤类型和预防方法,如: 学校场景:用铅笔刀削铅笔(割伤)→ 预防:慢慢削,不用力过猛 家庭场景:倒热水(烧烫伤)→ 预防:大人帮忙倒,远离热水壶 户外场景:玩树枝(刺伤)→ 预防:不玩带刺的树枝(3)给学生 3 分钟时间讨论填写,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如 “户外郊游时,搭帐篷可能会被帐篷钉刺伤”。(4)邀请各小组分享 “场景表”,教师将常见场景和预防方法整理成 “家庭防外伤小妙招”“校园防外伤小贴士”,贴在黑板上,提醒学生:“这些场景就在我们身边,做好预防,就能减少受伤的可能。”3. 活动二:“郊游受伤应急模拟”(1)设置情景:“周末和家人去郊游,小明在搭帐篷时被帐篷钉刺伤了手指,小红不小心碰倒了保温杯,热水洒在手臂上,轻微红肿。如果你在现场,该怎么帮助他们?”(2)将学生分成 2 组,一组处理 “小明的刺伤”,一组处理 “小红的烫伤”,发放对应的模拟模型和处理道具,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处理,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是否能按步骤操作,如 “刺伤有没有先取异物”“烫伤有没有先冷水冲”。(3)模拟结束后,邀请每组代表分享处理过程,如 “我们先帮小明清洗伤口,用镊子取出小刺,挤了点血,然后消毒贴了创可贴”,教师对正确的处理给予肯定,对遗漏的步骤(如 “提醒小明如果伤口疼要去医院”)进行补充。 认真观察教师演示,记录割伤处理的四个步骤,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如 “清洗是为了冲掉细菌”“消毒是为了防止感染”,积极上台演练,按照 “清洗 — 止血 — 消毒 — 包扎” 的顺序操作,认真倾听同学的建议,纠正自己的错误,如 “原来消毒要从里向外,我刚才是从外向里的”。观察教师 “取异物” 的操作,理解 “用镊子取、不硬拔” 的原因,如 “硬拔会把刺弄断在皮肤里”,结合自身经历反思:“上次我被木刺扎到,用手拔没拔出来,后来妈妈用镊子帮我取出来的,原来这是正确的方法。”观看烧烫伤处理视频片段,跟着教师演练 “冲 — 脱 — 泡 — 盖” 的步骤,注意每个环节的细节,如 “冲伤口时要让水流轻轻浇在伤口上”“脱衣服要剪开”,认真齐读口诀,牢记正确流程;明确 “涂牙膏是错误的”,避免以后犯类似错误。 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分工合作完成伤口处理,如 1 人负责清洗,1 人负责消毒,1 人负责包扎,互相提醒步骤和注意事项,如 “快,先冲冷水,烫伤处理第一步是冲”,在竞赛中巩固处理方法,体验 “团队合作处理伤口” 的过程。认真观察教师演示,记录割伤处理的四个步骤,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如 “清洗是为了冲掉细菌”“消毒是为了防止感染”,积极上台演练,按照 “清洗 — 止血 — 消毒 — 包扎” 的顺序操作,认真倾听同学的建议,纠正自己的错误,如 “原来消毒要从里向外,我刚才是从外向里的”。观察教师 “取异物” 的操作,理解 “用镊子取、不硬拔” 的原因,如 “硬拔会把刺弄断在皮肤里”,结合自身经历反思:“上次我被木刺扎到,用手拔没拔出来,后来妈妈用镊子帮我取出来的,原来这是正确的方法。”观看烧烫伤处理视频片段,跟着教师演练 “冲 — 脱 — 泡 — 盖” 的步骤,注意每个环节的细节,如 “冲伤口时要让水流轻轻浇在伤口上”“脱衣服要剪开”,认真齐读口诀,牢记正确流程;明确 “涂牙膏是错误的”,避免以后犯类似错误。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分工合作完成伤口处理,如 1 人负责清洗,1 人负责消毒,1 人负责包扎,互相提醒步骤和注意事项,如 “快,先冲冷水,烫伤处理第一步是冲”,在竞赛中巩固处理方法,体验 “团队合作处理伤口” 的过程。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外伤场景,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我在学校用剪刀剪纸时,差点割到手指”“妈妈做饭时,我靠近灶台,被热蒸汽烫到过手背”,认真与小组同学讨论,填写 “场景表”,并一起 brainstorm 预防方法:“在学校用剪刀时,要把剪刀尖对着自己的反方向”“靠近灶台时要站远一点”。倾听其他小组的分享,补充自己没想到的场景:“他们说户外玩滑板可能会摔倒,膝盖被石子割伤,我们也要注意”,将教师整理的 “防外伤小妙招” 记在笔记本上,如 “家里的热水壶要放在高处,我够不到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参与 “郊游受伤模拟”,分工合作处理伤口:处理刺伤的小组,先检查模型中的 “异物”,用镊子取出,再按 “清洗 — 挤血 — 消毒 — 包扎” 步骤操作;处理烫伤的小组,先模拟 “用冷水冲”,再 “脱袖子”“泡冷水”“盖毛巾”,过程中互相提醒:“别忘了冲够 15 分钟”“取异物要小心,别弄断了”。分享处理过程,认真倾听教师的补充建议,意识到 “处理完伤口还要关注后续情况,比如疼不疼、有没有肿”,明确 “预防比处理更重要,以后郊游要注意安全”。 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为后续讲解伤口表现、处理方法做好铺垫,形成 “发现问题 — 学习知识 — 解决问题” 的教学逻辑。借助图片、模拟模型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 “伤口表现” 具象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清晰区分三类伤口的差异,避免因 “都有出血、疼痛” 而混淆类型。“伤口表现配对” 活动以小组合作为形式,既能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伤口类型,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强调 “识别伤口是处理的第一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处理的前提是 “正确判断”,为后续学习处理方法奠定基础,避免因 “错认伤口” 导致错误处理。采用 “演示 — 演练 — 竞赛” 的模式讲解处理方法,让学生在 “看 — 做 — 比” 中掌握核心技能,避免 “只听不练” 的无效学习,同时通过学生上台演练和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度。 针对刺伤 “取异物”、烧烫伤 “冲泡时间” 等关键步骤,重点演示并强调注意事项,帮助学生突破 “操作顺序错误”“细节把控不当” 等教学难点,确保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对比正确与错误处理方法,结合口诀记忆,让学生清晰区分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避免因错误操作加重伤情,同时培养学生 “严谨对待伤口处理” 的态度。1. “生活外伤场景大搜索” 让学生从 “被动学习处理方法” 转变为 “主动发现风险、预防外伤”,结合家庭、学校、户外场景,让学生意识到外伤预防的全面性,培养学生 “提前规避风险” 的自我保护意识。 “郊游受伤应急模拟” 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伤口处理流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学生在遇到实际外伤时能冷静、有序地处理,突破 “知识转化为能力” 的教学难点。 整理并分享 “防外伤妙招”,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减少自身受伤概率,还能向家人传播预防知识,形成 “家校联动” 的安全防护氛围。
课堂练习 认真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判断对错。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总结提升 1.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当了‘应急小卫士’,大家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关于伤口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从 “伤口表现”“处理方法”“预防措施” 三个方面回顾。2.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我们知道了割伤伤口整齐、刺伤伤口小深、烧烫伤会红肿起水泡;割伤要清洗止血消毒包扎,刺伤要取异物挤血,烧烫伤要冲脱泡盖送;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远离尖锐物、高温物。”3. 最后强调:“受伤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能分清伤口类型,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就能减轻伤害;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尽量不受伤。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庭的‘安全守护者’!”
作业布置 1. 布置实践作业:“请大家完成‘家庭小医生’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今天准备的模拟道具(或家里的纱布、创可贴等),演练割伤、刺伤、烧烫伤的处理流程。之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家里容易发生外伤的场景,制定‘家庭防外伤小妙招’,下节课带过来分享。”2. 提醒学生:“演练时要注意安全,比如用模拟碘伏,不要用真的药品;遇到不懂的步骤,及时问爸爸妈妈或老师哦!”
板书设计 学会处理割伤、刺伤和烧烫伤一、伤口有哪些表现?割伤:伤口整齐、细长,疼痛、出血刺伤:伤口小、较深,疼痛、出血,可能有异物烧烫伤:轻度(红肿)、中度(水泡)、重度(脱皮发白),疼痛二、如何处理伤口?割伤:清洗→止血→消毒→包扎刺伤:清洗→取异物→挤血→消毒→(必要时)打疫苗烧烫伤:冲(冷水 15 30 分钟)→脱(剪衣物)→泡(冷水 15 30 分钟)→盖(干净毛巾)→送(医院)(错误方法:涂牙膏、酱油)三、生活小能手(预防与应急)预防:学校(小心文具)、家庭(远离高温)、户外(避开尖锐物)应急:郊游受伤按步骤处理,及时救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模型演练、情景模拟等多种实操性强的教学形式,符合三年级学生 “好动、爱模仿” 的特点,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 “伤口处理竞赛”“郊游应急模拟” 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核心技能;作业设计结合家庭参与,形成了 “学校 — 家庭” 联动的安全防护模式,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在 “取异物”“烫伤冲泡时间把控” 等细节操作上不够熟练,后续教学中可增加一对一指导时间,或提供更详细的操作步骤图;同时,对 “破伤风疫苗” 等较难理解的概念,可通过简单动画或图片,让学生更易理解其作用。后续延伸:可在班级设立 “安全小角”,放置外伤处理模拟道具和宣传手册,鼓励学生课间互相演练;同时,邀请校医进课堂,开展更专业的外伤应急讲座,深化学生的安全防护认知,提升实际应对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