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九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范围1.1-3.4)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0九上·萧山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使用手机相机的“慢动作”功能拍摄的小球的运动轨迹,小球在1、2位置的高度相同。(假设小球接触地面并反弹的过程,无能量损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3位置速度为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B.此过程只有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C.小球在1、2位置的重力势能相同,1位置机械能比2位置时大D.小球在1、2位置的重力势能不相同,且机械能大小也不相同2.(2024·宁波模拟)碳酸钙(CaCO3)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缺钙引起的手足抽搐,佝偻病,骨发育不全等表现。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得碳酸钙的是()A.CaCl2 和 Na2CO3 B.Ca(NO3)2 和 K2CO3C.Ca(OH)2 和 CO2 D.Ca(OH)2 和 ZnCO33.(2022九下·天台开学考)如图甲是热机的能量流向图。图乙显示的是甲、乙两热机的参数。甲、乙相比,甲的( )A.有用机械能较大 B.损失能量较小C.燃料的化学能较大 D.热机效率较低4.(2020九上·下城期中)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盛有一定量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不断加生石灰固体B.向硫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将足量镁粉和铝粉分别与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蒸馏水5.(2024·嘉兴模拟)使用机械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用下列杠杆,能节省距离的是()A.独轮车 B.垃圾钳C.铡刀 D.开瓶器6.(2022九上·义乌期中)在纳米镍粒子的催化下,能发生如下模型所示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镍粒子属于非金属单质B.表示甲烷,属于无机物C.该反应中,和的个数比为1:1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7.(2024九上·镇海区期中)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D.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8.(2021九上·萧山期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新型材料研究日益向微观层次深人,产生了纳米材料。纳米材料与普通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下列关于纳米材料 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纳米材料是指其基本颗粒在 0.01~1 纳米范围内的材料B.纳米陶瓷比普通陶瓷具有更好的韧性C.用纳米油墨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D.添加了纳米铅粉末的固体燃料会使火箭推进器的速度加快9.(2025九上·金华月考)XSO4可溶于水,金属X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X+H2SO4=XSO4+H2↑ B.X+CuSO4=XSO4+CuC. D.Mg+XSO4=MgSO4+X10.(2021九上·萧山期中)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没有剩余(U形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U形管中液面一直保持相平B.两支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C.U形管中液而最终情况为左降右升D.依据U形管中最终液面的高低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11.(2021·定海模拟)实验桌上有三瓶白色固体,只知其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但因标签脱落,难以分辨。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从三瓶白色固体中各取出少许,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往试管中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加入试剂后所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试剂 试管甲 试管乙 试管丙加蒸馏水/现象 无色澄清 无色澄清 无色澄清加无色酚酞溶液/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红色加入硝酸银溶液/现象 无明显变化 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表格中“/”表示没有加入),甲、乙、丙试管所加入的白色固体物质依次是( )A.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钾 B.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钠C.氢氧化钠、硝酸钾、氯化钠 D.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12.(2024九上·瑞安期中)小科发现菜地里许多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并伴有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急需施肥。请你帮他从下列化肥中选出一种复合肥料( )A. B. C. D.13.(2019九上·温州月考)如图表示了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可以用来制取氢氧化钠B.反应②是复分解反应C.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D.圈Ⅰ中发生的反应都需要催化剂14.(2020九上·杭州月考)根据下列各组提供的试剂,判断不能发生反应的一组是( )A.Na2SO4溶液和Ba(NO3)2溶液 B.NaOH溶液和稀硫酸C.KNO3溶液和CaCl2溶液 D.Na2CO3溶液和稀盐酸15.(2020九上·临海期末)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光滑斜面的顶端自由下滑到达斜面底端,如果小球经过A点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为50 J,若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球到达底端时动能大于50JB.小球从顶端到达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C.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大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D.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等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16.(2024九上·慈溪期中)图甲为烧烤用的“金属纸”,为了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Sn),根据图乙,下列物质可行的是( )A.AgNO3溶液 B.MgSO4溶液 C.FeSO4溶液 D.FeCO3沉淀17.(2020九上·江干期末)如图所示,用300N的力沿斜面将600N的物体匀速推到斜面的项部,斜面的长度为3m,高度为1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为50% B.人们使用斜面主要是为了省功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00N D.运动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守恒18.(2023九上·杭州期中)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溶液中溶质有NaOH和Na2CO3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2种D.d-e段有气泡产生19.(2019九上·萧山开学考)某小组同学分别完成了图1所示的3个实验(图中a处连接压强传感器)。图2中的曲线1、2、3分别表示加入等体积相应液体后,烧瓶1、2、3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曲线1和2可知,二氧化碳和水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B.由于注入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所以三个实验的起始阶段压强都快速增大C.对比曲线1和3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对比曲线2和3可知,40%NaOH溶液比饱和石灰水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20.(2019九上·诸暨期中)有等质量的镁和铁,镁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铁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①反应后镁有剩余 ②反应后铁有剩余③反应后稀硫酸有剩余 ④反应后稀盐酸有剩余⑤消耗的铁和镁的质量相等 ⑥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相等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⑥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7分)21.(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3.4 杠杆的应用及相关计算(第2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用固定在墙上的三角支架ABC放置空调室外机。如果A处螺钉松脱,则支架会绕 点倾翻。已知AB长40厘米,AC长30厘米。室外机的重力为300牛,正好处在AB中点处,则A处螺钉的水平拉力为 牛(支架重力不计)。为了安全,室外机的位置应尽量 (填“靠近”或“远离”)墙壁。22.(2024九上·鄞州期中)将形状相同、质量相同的A、B两种活泼金属薄片(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为+2价)同时放入足量的盛放稀盐酸的烧杯中,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A、B两种金属的活泼性比较强的是 ;(填“A”或“B”)(2)A、B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大的是 ;(填“A”或“B”)23.(2018·湖州)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1)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4.(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所示为高速公路旁的一处紧急避险车道,实则为向上的斜坡。当高速运行的车辆遇刹车失灵时,可以冲上避险车道使车辆停止。请你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1) 避险车道上铺上砂石,增大了 ,从而增大了摩擦力,使汽车能很快的停下来;(2)刹车失灵的汽车冲上避险车道,汽车的动能转化成内能和 。25.(2022·滨江模拟)氢气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如图所示,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用体积比为1:3的氮气和氢气合成氨。(1)从“合成塔”中出来的气体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6.(2024九上·嵊州期中)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按如图的步骤进行实验。请回答:(1)白色沉淀B是 (填化学式)。(2)写出滤液A与CuSO4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3)若固体中的盐不含氢元素,则这种固体混合物可能是(填化学式) 。27.(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是光亮铁钉的系列变化。请回答问题:(1)②中铁钉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2)若③中稀盐酸足量,观察到以下现象:铁钉表面变得光亮,溶液呈黄色,铁钉表面还有 产生。(3)若①和②参加反应的铁质量相同,则光亮铁钉A、红色铁钉B、无锈铁钉C三者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 。(用ABC字母表示)28.(2024九上·杭州月考)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29.(2024·舟山模拟)硼(B)是制造火箭耐热合金的原料。镁还原法生产硼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脱水炉中,硼酸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变,则脱水炉中硼酸分解后的产物为B2O3和 (填化学式)。(2)酸煮罐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3)为从酸煮罐中分离得到硼,可采取 方法初步得到硼固体。30.(2021九上·定海月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 (填物质类别)(2)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_________(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A.Na2SO4 B.KNO3 C.Ba(OH)2 D.NaOH(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微粒符号)31.(2022九下·新昌会考)一个人想通过滑轮组、吊厢把一重物提升到高度,但先后采用了如图甲与图乙两种不同的方法,图甲中该人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做功的机械效率是 图乙中人站在吊厢里拉绳子,人对绳子的拉力等于 ,该人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做功的机械效率是 。已知重物重120N,吊厢重110N,每个滑轮重10N,人重390N,提升高度4m,一切摩擦力与绳子重力不计。32.(2024九上·杭州期中)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按如图进行了实验:(1)甲同学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本实验选用10%的NaOH溶液而不选用NaOH固体的原因是 。(2)乙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的数据。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3)讨论交流: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作为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标准不能是“pH减小”,理由是 。33.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支在支架上,OA=20cm,G1为边长是5cm的正方体,G2重为20N.当OC=10cm时,绳子的拉力为 N,此时G1对地面的压强为2×104Pa.现用一水平拉力,使G2以 c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经过12.5s后,可使G1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3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酸、碱的性质。(1)向1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2)向2、3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的是 (填序号);再向3中滴加 NaOH溶液,NaOH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8 分)35.(2025九上·温州月考)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某化学兴趣研究小组对CO2和NaOH 溶液能否反应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查阅资料: Ⅰ、Na2CO3溶液显碱性; Ⅱ、NaOH 易溶于乙醇, 难溶于乙醇。【角度一:通过反应物参与反应证明】甲组同学向两个集满CO2的同样规格的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且足量的 NaOH 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1)实验中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的预期现象是U型管中 ;(2)【角度二:通过产生的生成物证明】乙组同学向实验后左瓶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老师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 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3)丙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溶于乙醇,配成饱和的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向该溶液中通入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也能证明氢氧化钠能与反应:(4)【拓展探究】若需证明实验结束后左瓶中的液体既含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需要的药品有 。A、酚酞B、CaCl2C、Ca(OH)236.(2024九上·吴兴月考)小科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1)如图甲,实验前杠杆处于倾斜平衡状态,应 (选填“向左”或“向右”) 调节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乙,若在C挂4个钩码,在D处挂 个钩码,仍可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3)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保持所挂钩码的位置不变,不断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和拉力的大小,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绘制出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与其力臂L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图像中每次描出的点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如图丁中阴影部分)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从科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四、解答题(每小题计算2分,填空1分,共15分)37.(2019九下·杭州开学考)装修房子时需要将装修材料搬运到4楼,由于楼道太窄不方便搬运,采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材料运上楼。(1)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示意图.(2)若一次搬运的材料重765牛,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需要多大?(3)如果滑轮组实际的机械效率是75%,则实际需要的拉力是多大 38.(2021·绍兴)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1)纤维素是一种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39.(2025九上·南浔月考)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C点时溶液中溶质有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 克;(4)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注意小球的运动分两个方向,一为竖直方向,二为水平方向;(2)注意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3)(4)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比较两个位置机械能的大小,根据质量和高度的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解答】A.小球在3位置时达到最高点,此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但是水平方向的速度不为零,此时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B.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到达最高点的高度逐渐减小,说明它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有能量损失,故B错误;CD.1位置比2位置靠前,机械能的损失小,因此1位置时的机械能大于2位置;两个位置的高度相同,因此它们的重力势能相同,故C正确,D错误。故选C。2.【答案】D【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判断。【解答】A.CaCl2 和 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A不合题意;B.Ca(NO3)2 和 K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故B不合题意;C.Ca(OH)2 和 CO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不合题意;D. ZnCO3不能溶于水,不能与Ca(OH)2反应,故D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B【知识点】热机的工作原理【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信息,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甲的有用的机械能为2000J,而乙有用的机械能为4000J,故A错误;B.甲损失的能量为500J,乙损失的能量为5000J,故B正确;C.甲燃料的化学能:2000J+1500J+500J=4000J,乙燃料的化学能:4000J+5000J+3000J=12000J,故C错误;D.甲的热机效率:,乙的热机效率:,故D错误。故选B。4.【答案】B【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解答】A、 向盛有一定量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不断加生石灰固体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水减小,则溶质会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B、 向硫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不产生沉淀,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沉淀要在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符合题意;C、 将足量镁粉和铝粉分别与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反应结束后产生氢气应相等,不符合题意;D、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蒸馏水 ,溶液酸性变弱,pH增大,但不会超过7,不符合题意;故选B。5.【答案】B【知识点】杠杆的分类【解析】【分析】 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解答】 A.独轮车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A不符合题意;B.垃圾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省距离,故B符合题意;C.铡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C不符合题意;D.开瓶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A、根据镍为金属元素分析;B、根据甲烷为有机物分析;C、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关系分析;D、根据复分解反应为化合物间的反应分析。【解答】A、纳米镍粒子属于金属单质 ,不符合题意;B 表示甲烷,属于有机物 ,不符合题意;C、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反应中 和的个数比为1:1 ,符合题意;D、该反应中反应物有单质参与,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7.【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即溶液中不存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溶液过量,错误;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不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错误;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因为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错误;D、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如果氢氧化钠过量,钠离子就偏多,如果盐酸过量,则氯离子偏多,说明溶液显中性,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利用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纳米材料定义及特性分析。【解答】A、 纳米材料是指其基本颗粒在1~1 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 ,符合题意;B、 纳米陶瓷比普通陶瓷具有更好的韧性 ,不符合题意;C、 纳米材料光、声、热等方面与决不能材料不同,用纳米油墨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 ,不符合题意;D、 添加了纳米铅粉末的固体燃料燃烧效率会提高,从而使火箭推进器的速度加快 ,不符合题意;故选A。9.【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中关于X的位置可知:X在铁镁之间其活动性比铁强比镁弱,利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而且只有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才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再结合金属的化合价判断生成盐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正确与否,从而确定选项。【解答】 A、因为X在氢前所以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且因为其化学式是XSO4所以其化合价是+2价,且化学方程式已经配平,因此X+H2SO4=XSO4+H2↑化学方程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由图示可知X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X可以把铜从CuSO4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且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书写正确并已配平,故X+CuSO4=XSO4+Cu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图示可知X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铁不能置换出XSO4中的X,故化学方程式Fe+XSO4=FeSO4+X书写错误,故符合题意。D、由图示可知X的活动性比镁弱,所以镁可以把X从XSO4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且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书写正确并已配平,故Mg+XSO4=MgSO4+X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等质量镁和 铁完全与盐酸反应,镁产生氢气速率大于铁,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铁分析。【解答】镁的活动性大于铁,将 等质量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盐酸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则酸完全反应,镁产生氢气速率大于铁且产生氢气质量镁大于铁。A、 U形管中液面始终左降右升,不符合题意;B、因最终产生氢气不相等,所以两支试管中所得溶液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C、 U形管中液面最终情况为左降右升 ,符合题意;D、U形管中最终液面的高低取决于产生氢气的多少, 依据U形管中最终液面的高低不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不符合题意;故选C。11.【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解答】加入酚酞时,试管丙中溶液变红色,甲和乙中不变色,说明丙中为溶液呈碱性的氢氧化钠;加入硝酸银甲无明显变化,乙有白色沉淀,说明乙为氯化钠,则甲为硝酸钾;故选B.12.【答案】A【知识点】盐与化肥【解析】【分析】根据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是因缺钾元素,根据植物出现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是缺乏氮元素判断,所以要选择同时含有钾和氮两种元素的复合肥。【解答】A、KNO3同时含有钾元素、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此项符合题意;B、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此项不符合题意;C、NH4Cl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此项不符合题意;D、KCl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此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3.【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物质的性质分析,由物质的性质确定反应的发生情况、反应类型 等。【解答】A、 反应①可以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可以用来制取氢氧化钠 ,符合题意;B、 反应②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不符合题意;C、 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不符合题意;D、 圈Ⅰ中水通电分解不需要催化剂 ,不符合题意;故选A。14.【答案】C【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是两化合物交换成分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分析。【解答】A、 Na2SO4溶液和Ba(NO3)2溶液交所成分生成物中有硫酸钡沉淀,可以反应,不符合题意;B、 NaOH溶液和稀硫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可以反应,不符合题意;C、 KNO3溶液和CaCl2溶液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不能反应,符合题意;D、 Na2CO3溶液和稀盐酸交换成分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能反应 ,不符合题意;故选C。15.【答案】C【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解析】【分析】不计空气阻力,且斜面光滑,那么小球没有能量损失,根据机械能守恒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小球在A点时动能肯定不为零,重力势能为50J,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它的机械能肯定大于50J。小球到达底端时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那么动能肯定大于50J,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小球从顶端到达底端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因此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正确不合题意;CD.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等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6.【答案】C【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铝、锡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银强,均能与AgNO3溶液反应,不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铝、锡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镁弱,均不能与MgSO4溶液反应,不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铝能与FeSO4溶液反应,锡不能与FeSO4溶液反应,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符合题意;D、铝、锡均与FeCO3沉淀不反应,不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7.【答案】C【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斜面及其工作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2)根据功的原理判断;(3)根据W额=W总-W有计算出克服摩擦做的功,再根据计算摩擦力;(4)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解答】A.推力做的有用功W有=Gh=600N×1m=600J;总功W总=Fs=300N×3m=900J;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故A错误;B.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使用斜面是为了省力,故B错误;C.克服摩擦做的额外功W额=W总-W有=900J-600J=300J;那么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故C正确;D.由于克服摩擦做功,因此木块的机械能不守恒,故D错误。故选C。18.【答案】C【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至恰好不再生成沉淀后,加入稀盐酸,由于反应后有氢氧化钠生成,故加入稀盐酸后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沉淀不减少,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会继续和碳酸钡以及碳酸钙反应,至最终沉淀完全反应,据此分析。【解答】A、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如图,a点溶液中碳酸钠有剩余,溶质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说法正确;B、c-d段, 沉淀的质量不变,发生反应是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说法正确;C、由分析可知,d-e段, 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钙3种,故说法错误;D、d-e段, 稀盐酸和碳酸钡、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故说法正确。故选:C。19.【答案】A【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可做致冷剂,用于保藏食品、人工降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助燃,也不能供呼吸,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这也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解答】A.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比较1和2只能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即图象1压强减小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故A错误。B.在实验开始阶段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B正确。C.比较1和3,曲线3压强减小明显说明压强减小除了水的作用外,氢氧化钠也起了作用,从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正确。D.比较曲线2和3,3压强减小明显,说明40%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和强,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A。20.【答案】B【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中镁与铁反应产生等量氢气代入方程式分析,通过产生等量氢气计算出消耗的镁和铁、硫酸和盐酸的质量关系进行判断。【解答】由图像可知,镁反应速率比铁快,但最终产生氢气相等,①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时镁产生氢气多,而产生氢气一样多时,则镁消耗质量少于铁,所以反应后镁有剩余,正确; ②反应后铁可能有剩余,也可能刚好完全反应,正确;③产生等质量氢气可能铁全部反应,则稀硫酸可能剩余,正确; ④因反应后镁有剩余,则盐酸不能有剩余,错误;⑤消耗的铁和镁的质量一定不相等,错误; ⑥因最终氢气质量相等,而等质量氢元素时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一定不相等,错误。故答案为:B。21.【答案】C;200;靠近【知识点】杠杆的应用【解析】【分析】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通常用O表示;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解答】(1)如果A处螺钉松脱,则支架会绕C点翻转;(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GAB=FAC,即300N40cm=F30cm,解得F=200N;(3)为了安全,室外机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墙壁;故答案为:(1)C;(2)200;(3)靠近。22.【答案】(1)A(2)A【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金属与酸反应,有H2质量随时间变化图象可知:①曲线的倾斜度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泼性;②根据产生氢气的质量比较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解答】(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越大,在坐标中的斜线越陡,据图可以看出,A的斜线比B陡,故A的活动性强于B;(2)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当金属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时通常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据图可以看出A产生的氢气少,B产生的氢气多,故A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B的。(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越大,在坐标中的斜线越陡,据图可以看出,A的斜线比B陡,故A的活动性强于B;(2)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当金属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时通常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据图可以看出A产生的氢气少,B产生的氢气多,故A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B的。23.【答案】(1)①②(2)C3H8+5O2 3CO2+4H2O【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而 ③④都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①②;(2)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丙烷充分燃烧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3H8+5O2 3CO2+4H2O;24.【答案】(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重力势能【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解析】【分析】(1)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影响动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解答】(1)车辆刹车时汽车仍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2)避险车道上铺上砂石,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力,汽车能很快的停下来;(3)相同的汽车遇到刹车失灵,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后果比低速行驶时要严重的多,这是因为汽车的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25.【答案】(1)混合物(2)3H2+N2 2NH3【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2)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由此书写方程式分析。【解答】(1)由流程图可知从“合成塔”中出来的气体冷却后仍有氮气和氢气,说明气体为混合物;(2)由题意可知,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化合生成氨气,反应方程式为 3H2+N2 2NH3 。故答案为:(1)混合物;(2) 3H2+N2 2NH3 。26.【答案】;;和或和【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反应产物倒推未知物质的名称和种类,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解答即可。【解答】根据无色滤液A加入溶液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可知A为,白色沉淀B加盐酸生成、、,可知白色沉淀B为,固体混合物加水、振荡和过滤后得到无色滤液A和白色沉淀B,若固体盐中不含氢元素,则固体混合物可能是和的混合物,也可能是和的混合物,因为二者反应可以生成和。(1)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白色沉淀B为;(2)根据题意可知,氢氧化钠A与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3)固体混合物的盐中不含氢元素,那么该固体可能是和的混合物,也可能是和的混合物。27.【答案】氧气、水;气泡;B>A>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铁生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化学反应: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铁锈。 湿度:环境湿度高于铁的临界湿度时,铁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导致生锈。 温度:高温和低温都会加速铁的氧化,导致生锈。【解答】(1)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故填:氧气,水;(2)若③中稀盐酸足量,稀盐酸先与铁锈中氧化铁反应生成呈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和水,再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钉表面变得光亮,溶液呈黄色,铁钉表面还有气泡产生;(3)铁生锈会结合氧气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增加,因此B>A;氧化铁会和盐酸反应是部分铁元素以氧化铁的形式溶解到溶液中了,使剩下的铁质量减轻,因此A>C,质量关系是:B>A>C。故答案为:(1)氧气、水(2)气泡(3)B>A>C28.【答案】锡、锌;氢气;Cu2+、Fe2+【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从而消失;(2)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分析;(3)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与稀盐酸不反应;锌、锡排在氢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会“消失”的金属为锡和锌;(2)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可以燃烧,故该气体是氢气。(3)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B点时,铁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亚铁,所含的金属阳离子为:Cu2+、Fe2+。29.【答案】(1)H2O(2)除去硼中的氧化镁(3)过滤【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硼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B2O3分析;(2) 根据还原炉中得到得产物为B与MgO的混合物,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能与MgO反应生成MgCl2与H2O,稀盐酸不能与B反应进行分析。(3)根据液体和固体分离的方法解答。【解答】 (1) H3BO3在脱水炉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2O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反应后另外一种物质为H2O。(2) 还原炉中得到得产物为B与MgO的混合物,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能与MgO 反应生成MgCl2与H2O,稀盐酸不能与B反应,则加盐酸的作用是除去MgO。(3)为从酸煮罐中分离得到硼,可采取过滤方法初步得到硼固体。30.【答案】(1)氧化物(2)A;C(3)OH-【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2)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解答】(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氧化物;(2)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生成物必有沉淀,反应才可进行;盐Na2SO4与碱Ba(OH)2反应可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条件,故选:AC;(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31.【答案】;210N;【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解析】【分析】(1)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绳子拉力【解答】(1)(2)将人、吊厢、重物和动滑轮看作一个整体:整体受到向上的3段绳子的拉力绳子拉力(3)32.【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硫酸钠或NaOH、Na2SO4;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进行到20s时,溶液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稀硫酸中含有水,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本实验选用10%的NaOH溶液而不选用NaOH固体,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2)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到20s时,溶液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此时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3)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作为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标准不能是“pH减小”,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水,稀硫酸中的水可能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导致pH减小。33.【答案】10;4【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本题综合性强,先根据平衡条件求出G2在C点时,杠杆A点绳子的拉力FA;再根据压强公式得出G1对地面的压力大小,进而对G1受力分析求出G1的重力大小,最后根据平衡条件得出G2的力臂L2,再由速度公式解出G2的速度。【解答】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所以FA=10N;G1的底面积为:S1=2.5×10-3m2,它对地面的压力为:F1=P1S1=50N,G1地面对的支持力与G1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F支=50N,G1的重力为:G1=F1+F支=60N,G1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时,设G2的力臂为L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G1×OA=G2×L2,L2=60cm,G2则向右移动d的距离s=60cm-10cm=50cm,其速度为: 。34.【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2;NaOH+HCl=【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及现象进行分析;(2)根据酸碱指示剂与酸和碱作用如何变色进行分析。【解答】 (1)向1中滴加Na2CO3溶液,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所以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变红色的是2。NaOH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35.【答案】(1)液面左高右低(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3)有白色沉淀生成(4)A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酸、碱、盐的鉴别;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所以需要设置对照组排斥水的干扰。(2)碳酸钠属于盐,但其水溶液是碱性的,可以使酚酞变红。(3)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析。(4)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所以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时,需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解答】(1)NaOH吸收CO2效果比水好,左侧瓶内气压降低较多,右侧压强大于左侧,将红墨水向左移压,出现液面左高右低的现象。(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均会变红。(3)由题中信息可知,氢氧化钠能溶于乙醇而碳酸钠不能,所以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钠,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4)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均会变红,再加入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溶液仍为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若变为无色,则不含氢氧化钠。滴加氢氧化钙,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钙会引入氢氧根离子,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故答案为:AB。36.【答案】(1)向右(2)6(3)相等;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保持不变【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解析】【分析】(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可计算;(3)由于此题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由图中提供数据,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即可求得。【解答】(1)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倾斜,右端上翘,故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杠杆水平平衡时便于测量力臂;(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设杠杆每个格的长度为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即4G×3L=nG×2L,解得n=6,需挂6个钩码;(3)由于此题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利用图象中任意一组数据都能得出,F2L2=F1L1=3N×0.02m=2N×0.03cm=0.06N m,图像中每个点与两坐标轴围成的方形面积相等,其原因是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向右;(2)6;(3)相等;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保持不变。37.【答案】(1)(2)根据图像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2,则拉力为:;(3)根据公式得到:;解得:F'=510N。【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1)首先确定人的拉力方向,然后确定绳头即在哪个滑轮上,最后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完成连接即可;(2)根据计算出拉力大小;(3)根据列式计算出即可。【解答】(1)人站在地面上,拉力的肯定向下,则绳头应该系在定滑轮上,如下图所示:38.【答案】(1)有机物(2)2:1(3)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32.4克×(72n/162n)=14.4克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聚丙烯为:14.4克/(36n/42n)=16.8克【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根据含碳化合物为有机物分析;(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3)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 纤维素是一种有机物;(2)由化学式可知, 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0:5=2:1;故答案为:(1)有机物;(2)2:1;(3)16.8克。39.【答案】(1)减小(2)、(3)20(4)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解得x=3.65%。【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由图一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pH逐渐减小。(2)结合图一可知,当盐酸质量为40g时,pH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即盐酸过量。(3)当pH等于7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或温度最高时,恰好完全反应。(4)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盐酸的质量,注意方程式中的质量指的是溶质的质量。【解答】(1)初始溶液为NaOH溶液,pH > 7(碱性),说明是将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随着HCl的加入,NaOH被消耗,pH逐渐减小,直至完全中和(pH = 7)。图二中A到B过程是中和反应进行阶段,pH逐渐减小。(2) B点温度最高,说明反应恰好完全,C点盐酸过量,可知溶质为和反应生成的。(3)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B点温度最高,说明反应恰好完全,此时加入盐酸的质量为20g。1 / 1【浙教版】九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范围1.1-3.4)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0九上·萧山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使用手机相机的“慢动作”功能拍摄的小球的运动轨迹,小球在1、2位置的高度相同。(假设小球接触地面并反弹的过程,无能量损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3位置速度为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B.此过程只有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C.小球在1、2位置的重力势能相同,1位置机械能比2位置时大D.小球在1、2位置的重力势能不相同,且机械能大小也不相同【答案】C【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注意小球的运动分两个方向,一为竖直方向,二为水平方向;(2)注意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3)(4)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比较两个位置机械能的大小,根据质量和高度的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解答】A.小球在3位置时达到最高点,此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但是水平方向的速度不为零,此时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B.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到达最高点的高度逐渐减小,说明它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有能量损失,故B错误;CD.1位置比2位置靠前,机械能的损失小,因此1位置时的机械能大于2位置;两个位置的高度相同,因此它们的重力势能相同,故C正确,D错误。故选C。2.(2024·宁波模拟)碳酸钙(CaCO3)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缺钙引起的手足抽搐,佝偻病,骨发育不全等表现。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得碳酸钙的是()A.CaCl2 和 Na2CO3 B.Ca(NO3)2 和 K2CO3C.Ca(OH)2 和 CO2 D.Ca(OH)2 和 ZnCO3【答案】D【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判断。【解答】A.CaCl2 和 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A不合题意;B.Ca(NO3)2 和 K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故B不合题意;C.Ca(OH)2 和 CO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不合题意;D. ZnCO3不能溶于水,不能与Ca(OH)2反应,故D符合题意。故选D。3.(2022九下·天台开学考)如图甲是热机的能量流向图。图乙显示的是甲、乙两热机的参数。甲、乙相比,甲的( )A.有用机械能较大 B.损失能量较小C.燃料的化学能较大 D.热机效率较低【答案】B【知识点】热机的工作原理【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信息,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甲的有用的机械能为2000J,而乙有用的机械能为4000J,故A错误;B.甲损失的能量为500J,乙损失的能量为5000J,故B正确;C.甲燃料的化学能:2000J+1500J+500J=4000J,乙燃料的化学能:4000J+5000J+3000J=12000J,故C错误;D.甲的热机效率:,乙的热机效率:,故D错误。故选B。4.(2020九上·下城期中)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盛有一定量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不断加生石灰固体B.向硫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将足量镁粉和铝粉分别与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蒸馏水【答案】B【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解答】A、 向盛有一定量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不断加生石灰固体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水减小,则溶质会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B、 向硫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不产生沉淀,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沉淀要在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符合题意;C、 将足量镁粉和铝粉分别与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反应结束后产生氢气应相等,不符合题意;D、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蒸馏水 ,溶液酸性变弱,pH增大,但不会超过7,不符合题意;故选B。5.(2024·嘉兴模拟)使用机械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用下列杠杆,能节省距离的是()A.独轮车 B.垃圾钳C.铡刀 D.开瓶器【答案】B【知识点】杠杆的分类【解析】【分析】 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解答】 A.独轮车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A不符合题意;B.垃圾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省距离,故B符合题意;C.铡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C不符合题意;D.开瓶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2九上·义乌期中)在纳米镍粒子的催化下,能发生如下模型所示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镍粒子属于非金属单质B.表示甲烷,属于无机物C.该反应中,和的个数比为1:1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A、根据镍为金属元素分析;B、根据甲烷为有机物分析;C、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关系分析;D、根据复分解反应为化合物间的反应分析。【解答】A、纳米镍粒子属于金属单质 ,不符合题意;B 表示甲烷,属于有机物 ,不符合题意;C、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反应中 和的个数比为1:1 ,符合题意;D、该反应中反应物有单质参与,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7.(2024九上·镇海区期中)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D.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即溶液中不存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溶液过量,错误;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不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错误;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因为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错误;D、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如果氢氧化钠过量,钠离子就偏多,如果盐酸过量,则氯离子偏多,说明溶液显中性,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正确。故答案为:D。8.(2021九上·萧山期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新型材料研究日益向微观层次深人,产生了纳米材料。纳米材料与普通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下列关于纳米材料 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纳米材料是指其基本颗粒在 0.01~1 纳米范围内的材料B.纳米陶瓷比普通陶瓷具有更好的韧性C.用纳米油墨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D.添加了纳米铅粉末的固体燃料会使火箭推进器的速度加快【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利用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纳米材料定义及特性分析。【解答】A、 纳米材料是指其基本颗粒在1~1 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 ,符合题意;B、 纳米陶瓷比普通陶瓷具有更好的韧性 ,不符合题意;C、 纳米材料光、声、热等方面与决不能材料不同,用纳米油墨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 ,不符合题意;D、 添加了纳米铅粉末的固体燃料燃烧效率会提高,从而使火箭推进器的速度加快 ,不符合题意;故选A。9.(2025九上·金华月考)XSO4可溶于水,金属X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X+H2SO4=XSO4+H2↑ B.X+CuSO4=XSO4+CuC. D.Mg+XSO4=MgSO4+X【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中关于X的位置可知:X在铁镁之间其活动性比铁强比镁弱,利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而且只有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才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再结合金属的化合价判断生成盐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正确与否,从而确定选项。【解答】 A、因为X在氢前所以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且因为其化学式是XSO4所以其化合价是+2价,且化学方程式已经配平,因此X+H2SO4=XSO4+H2↑化学方程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由图示可知X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X可以把铜从CuSO4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且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书写正确并已配平,故X+CuSO4=XSO4+Cu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图示可知X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铁不能置换出XSO4中的X,故化学方程式Fe+XSO4=FeSO4+X书写错误,故符合题意。D、由图示可知X的活动性比镁弱,所以镁可以把X从XSO4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且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书写正确并已配平,故Mg+XSO4=MgSO4+X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2021九上·萧山期中)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没有剩余(U形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U形管中液面一直保持相平B.两支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C.U形管中液而最终情况为左降右升D.依据U形管中最终液面的高低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等质量镁和 铁完全与盐酸反应,镁产生氢气速率大于铁,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铁分析。【解答】镁的活动性大于铁,将 等质量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盐酸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则酸完全反应,镁产生氢气速率大于铁且产生氢气质量镁大于铁。A、 U形管中液面始终左降右升,不符合题意;B、因最终产生氢气不相等,所以两支试管中所得溶液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C、 U形管中液面最终情况为左降右升 ,符合题意;D、U形管中最终液面的高低取决于产生氢气的多少, 依据U形管中最终液面的高低不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不符合题意;故选C。11.(2021·定海模拟)实验桌上有三瓶白色固体,只知其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但因标签脱落,难以分辨。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从三瓶白色固体中各取出少许,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往试管中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加入试剂后所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试剂 试管甲 试管乙 试管丙加蒸馏水/现象 无色澄清 无色澄清 无色澄清加无色酚酞溶液/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红色加入硝酸银溶液/现象 无明显变化 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表格中“/”表示没有加入),甲、乙、丙试管所加入的白色固体物质依次是( )A.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钾 B.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钠C.氢氧化钠、硝酸钾、氯化钠 D.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解答】加入酚酞时,试管丙中溶液变红色,甲和乙中不变色,说明丙中为溶液呈碱性的氢氧化钠;加入硝酸银甲无明显变化,乙有白色沉淀,说明乙为氯化钠,则甲为硝酸钾;故选B.12.(2024九上·瑞安期中)小科发现菜地里许多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并伴有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急需施肥。请你帮他从下列化肥中选出一种复合肥料( )A. B. C. D.【答案】A【知识点】盐与化肥【解析】【分析】根据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是因缺钾元素,根据植物出现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是缺乏氮元素判断,所以要选择同时含有钾和氮两种元素的复合肥。【解答】A、KNO3同时含有钾元素、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此项符合题意;B、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此项不符合题意;C、NH4Cl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此项不符合题意;D、KCl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此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3.(2019九上·温州月考)如图表示了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可以用来制取氢氧化钠B.反应②是复分解反应C.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D.圈Ⅰ中发生的反应都需要催化剂【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物质的性质分析,由物质的性质确定反应的发生情况、反应类型 等。【解答】A、 反应①可以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可以用来制取氢氧化钠 ,符合题意;B、 反应②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不符合题意;C、 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不符合题意;D、 圈Ⅰ中水通电分解不需要催化剂 ,不符合题意;故选A。14.(2020九上·杭州月考)根据下列各组提供的试剂,判断不能发生反应的一组是( )A.Na2SO4溶液和Ba(NO3)2溶液 B.NaOH溶液和稀硫酸C.KNO3溶液和CaCl2溶液 D.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答案】C【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是两化合物交换成分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分析。【解答】A、 Na2SO4溶液和Ba(NO3)2溶液交所成分生成物中有硫酸钡沉淀,可以反应,不符合题意;B、 NaOH溶液和稀硫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可以反应,不符合题意;C、 KNO3溶液和CaCl2溶液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不能反应,符合题意;D、 Na2CO3溶液和稀盐酸交换成分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能反应 ,不符合题意;故选C。15.(2020九上·临海期末)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光滑斜面的顶端自由下滑到达斜面底端,如果小球经过A点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为50 J,若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球到达底端时动能大于50JB.小球从顶端到达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C.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大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D.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等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答案】C【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解析】【分析】不计空气阻力,且斜面光滑,那么小球没有能量损失,根据机械能守恒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小球在A点时动能肯定不为零,重力势能为50J,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它的机械能肯定大于50J。小球到达底端时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那么动能肯定大于50J,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小球从顶端到达底端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因此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正确不合题意;CD.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等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6.(2024九上·慈溪期中)图甲为烧烤用的“金属纸”,为了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Sn),根据图乙,下列物质可行的是( )A.AgNO3溶液 B.MgSO4溶液 C.FeSO4溶液 D.FeCO3沉淀【答案】C【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铝、锡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银强,均能与AgNO3溶液反应,不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铝、锡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镁弱,均不能与MgSO4溶液反应,不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铝能与FeSO4溶液反应,锡不能与FeSO4溶液反应,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符合题意;D、铝、锡均与FeCO3沉淀不反应,不能鉴别其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7.(2020九上·江干期末)如图所示,用300N的力沿斜面将600N的物体匀速推到斜面的项部,斜面的长度为3m,高度为1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为50% B.人们使用斜面主要是为了省功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00N D.运动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守恒【答案】C【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斜面及其工作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2)根据功的原理判断;(3)根据W额=W总-W有计算出克服摩擦做的功,再根据计算摩擦力;(4)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解答】A.推力做的有用功W有=Gh=600N×1m=600J;总功W总=Fs=300N×3m=900J;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故A错误;B.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使用斜面是为了省力,故B错误;C.克服摩擦做的额外功W额=W总-W有=900J-600J=300J;那么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故C正确;D.由于克服摩擦做功,因此木块的机械能不守恒,故D错误。故选C。18.(2023九上·杭州期中)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溶液中溶质有NaOH和Na2CO3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2种D.d-e段有气泡产生【答案】C【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至恰好不再生成沉淀后,加入稀盐酸,由于反应后有氢氧化钠生成,故加入稀盐酸后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沉淀不减少,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会继续和碳酸钡以及碳酸钙反应,至最终沉淀完全反应,据此分析。【解答】A、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如图,a点溶液中碳酸钠有剩余,溶质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说法正确;B、c-d段, 沉淀的质量不变,发生反应是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说法正确;C、由分析可知,d-e段, 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钙3种,故说法错误;D、d-e段, 稀盐酸和碳酸钡、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故说法正确。故选:C。19.(2019九上·萧山开学考)某小组同学分别完成了图1所示的3个实验(图中a处连接压强传感器)。图2中的曲线1、2、3分别表示加入等体积相应液体后,烧瓶1、2、3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曲线1和2可知,二氧化碳和水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B.由于注入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所以三个实验的起始阶段压强都快速增大C.对比曲线1和3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对比曲线2和3可知,40%NaOH溶液比饱和石灰水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可做致冷剂,用于保藏食品、人工降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助燃,也不能供呼吸,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这也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解答】A.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比较1和2只能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即图象1压强减小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故A错误。B.在实验开始阶段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B正确。C.比较1和3,曲线3压强减小明显说明压强减小除了水的作用外,氢氧化钠也起了作用,从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正确。D.比较曲线2和3,3压强减小明显,说明40%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和强,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A。20.(2019九上·诸暨期中)有等质量的镁和铁,镁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铁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①反应后镁有剩余 ②反应后铁有剩余③反应后稀硫酸有剩余 ④反应后稀盐酸有剩余⑤消耗的铁和镁的质量相等 ⑥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相等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⑥【答案】B【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中镁与铁反应产生等量氢气代入方程式分析,通过产生等量氢气计算出消耗的镁和铁、硫酸和盐酸的质量关系进行判断。【解答】由图像可知,镁反应速率比铁快,但最终产生氢气相等,①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时镁产生氢气多,而产生氢气一样多时,则镁消耗质量少于铁,所以反应后镁有剩余,正确; ②反应后铁可能有剩余,也可能刚好完全反应,正确;③产生等质量氢气可能铁全部反应,则稀硫酸可能剩余,正确; ④因反应后镁有剩余,则盐酸不能有剩余,错误;⑤消耗的铁和镁的质量一定不相等,错误; ⑥因最终氢气质量相等,而等质量氢元素时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一定不相等,错误。故答案为: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7分)21.(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3.4 杠杆的应用及相关计算(第2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用固定在墙上的三角支架ABC放置空调室外机。如果A处螺钉松脱,则支架会绕 点倾翻。已知AB长40厘米,AC长30厘米。室外机的重力为300牛,正好处在AB中点处,则A处螺钉的水平拉力为 牛(支架重力不计)。为了安全,室外机的位置应尽量 (填“靠近”或“远离”)墙壁。【答案】C;200;靠近【知识点】杠杆的应用【解析】【分析】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通常用O表示;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解答】(1)如果A处螺钉松脱,则支架会绕C点翻转;(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GAB=FAC,即300N40cm=F30cm,解得F=200N;(3)为了安全,室外机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墙壁;故答案为:(1)C;(2)200;(3)靠近。22.(2024九上·鄞州期中)将形状相同、质量相同的A、B两种活泼金属薄片(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为+2价)同时放入足量的盛放稀盐酸的烧杯中,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A、B两种金属的活泼性比较强的是 ;(填“A”或“B”)(2)A、B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大的是 ;(填“A”或“B”)【答案】(1)A(2)A【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金属与酸反应,有H2质量随时间变化图象可知:①曲线的倾斜度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泼性;②根据产生氢气的质量比较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解答】(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越大,在坐标中的斜线越陡,据图可以看出,A的斜线比B陡,故A的活动性强于B;(2)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当金属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时通常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据图可以看出A产生的氢气少,B产生的氢气多,故A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B的。(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越大,在坐标中的斜线越陡,据图可以看出,A的斜线比B陡,故A的活动性强于B;(2)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当金属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时通常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据图可以看出A产生的氢气少,B产生的氢气多,故A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B的。23.(2018·湖州)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1)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②(2)C3H8+5O2 3CO2+4H2O【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而 ③④都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①②;(2)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丙烷充分燃烧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3H8+5O2 3CO2+4H2O;24.(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所示为高速公路旁的一处紧急避险车道,实则为向上的斜坡。当高速运行的车辆遇刹车失灵时,可以冲上避险车道使车辆停止。请你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1) 避险车道上铺上砂石,增大了 ,从而增大了摩擦力,使汽车能很快的停下来;(2)刹车失灵的汽车冲上避险车道,汽车的动能转化成内能和 。【答案】(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重力势能【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解析】【分析】(1)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影响动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解答】(1)车辆刹车时汽车仍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2)避险车道上铺上砂石,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力,汽车能很快的停下来;(3)相同的汽车遇到刹车失灵,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后果比低速行驶时要严重的多,这是因为汽车的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25.(2022·滨江模拟)氢气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如图所示,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用体积比为1:3的氮气和氢气合成氨。(1)从“合成塔”中出来的气体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混合物(2)3H2+N2 2NH3【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2)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由此书写方程式分析。【解答】(1)由流程图可知从“合成塔”中出来的气体冷却后仍有氮气和氢气,说明气体为混合物;(2)由题意可知,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化合生成氨气,反应方程式为 3H2+N2 2NH3 。故答案为:(1)混合物;(2) 3H2+N2 2NH3 。26.(2024九上·嵊州期中)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按如图的步骤进行实验。请回答:(1)白色沉淀B是 (填化学式)。(2)写出滤液A与CuSO4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3)若固体中的盐不含氢元素,则这种固体混合物可能是(填化学式) 。【答案】;;和或和【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反应产物倒推未知物质的名称和种类,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解答即可。【解答】根据无色滤液A加入溶液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可知A为,白色沉淀B加盐酸生成、、,可知白色沉淀B为,固体混合物加水、振荡和过滤后得到无色滤液A和白色沉淀B,若固体盐中不含氢元素,则固体混合物可能是和的混合物,也可能是和的混合物,因为二者反应可以生成和。(1)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白色沉淀B为;(2)根据题意可知,氢氧化钠A与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3)固体混合物的盐中不含氢元素,那么该固体可能是和的混合物,也可能是和的混合物。27.(2024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是光亮铁钉的系列变化。请回答问题:(1)②中铁钉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2)若③中稀盐酸足量,观察到以下现象:铁钉表面变得光亮,溶液呈黄色,铁钉表面还有 产生。(3)若①和②参加反应的铁质量相同,则光亮铁钉A、红色铁钉B、无锈铁钉C三者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 。(用ABC字母表示)【答案】氧气、水;气泡;B>A>C【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铁生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化学反应: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铁锈。 湿度:环境湿度高于铁的临界湿度时,铁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导致生锈。 温度:高温和低温都会加速铁的氧化,导致生锈。【解答】(1)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故填:氧气,水;(2)若③中稀盐酸足量,稀盐酸先与铁锈中氧化铁反应生成呈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和水,再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钉表面变得光亮,溶液呈黄色,铁钉表面还有气泡产生;(3)铁生锈会结合氧气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增加,因此B>A;氧化铁会和盐酸反应是部分铁元素以氧化铁的形式溶解到溶液中了,使剩下的铁质量减轻,因此A>C,质量关系是:B>A>C。故答案为:(1)氧气、水(2)气泡(3)B>A>C28.(2024九上·杭州月考)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答案】锡、锌;氢气;Cu2+、Fe2+【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从而消失;(2)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分析;(3)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与稀盐酸不反应;锌、锡排在氢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会“消失”的金属为锡和锌;(2)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可以燃烧,故该气体是氢气。(3)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B点时,铁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亚铁,所含的金属阳离子为:Cu2+、Fe2+。29.(2024·舟山模拟)硼(B)是制造火箭耐热合金的原料。镁还原法生产硼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脱水炉中,硼酸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变,则脱水炉中硼酸分解后的产物为B2O3和 (填化学式)。(2)酸煮罐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3)为从酸煮罐中分离得到硼,可采取 方法初步得到硼固体。【答案】(1)H2O(2)除去硼中的氧化镁(3)过滤【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硼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B2O3分析;(2) 根据还原炉中得到得产物为B与MgO的混合物,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能与MgO反应生成MgCl2与H2O,稀盐酸不能与B反应进行分析。(3)根据液体和固体分离的方法解答。【解答】 (1) H3BO3在脱水炉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2O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反应后另外一种物质为H2O。(2) 还原炉中得到得产物为B与MgO的混合物,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能与MgO 反应生成MgCl2与H2O,稀盐酸不能与B反应,则加盐酸的作用是除去MgO。(3)为从酸煮罐中分离得到硼,可采取过滤方法初步得到硼固体。30.(2021九上·定海月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 (填物质类别)(2)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_________(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A.Na2SO4 B.KNO3 C.Ba(OH)2 D.NaOH(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微粒符号)【答案】(1)氧化物(2)A;C(3)OH-【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2)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解答】(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氧化物;(2)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生成物必有沉淀,反应才可进行;盐Na2SO4与碱Ba(OH)2反应可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条件,故选:AC;(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31.(2022九下·新昌会考)一个人想通过滑轮组、吊厢把一重物提升到高度,但先后采用了如图甲与图乙两种不同的方法,图甲中该人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做功的机械效率是 图乙中人站在吊厢里拉绳子,人对绳子的拉力等于 ,该人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做功的机械效率是 。已知重物重120N,吊厢重110N,每个滑轮重10N,人重390N,提升高度4m,一切摩擦力与绳子重力不计。【答案】;210N;【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解析】【分析】(1)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绳子拉力【解答】(1)(2)将人、吊厢、重物和动滑轮看作一个整体:整体受到向上的3段绳子的拉力绳子拉力(3)32.(2024九上·杭州期中)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按如图进行了实验:(1)甲同学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本实验选用10%的NaOH溶液而不选用NaOH固体的原因是 。(2)乙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的数据。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3)讨论交流: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作为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标准不能是“pH减小”,理由是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硫酸钠或NaOH、Na2SO4;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进行到20s时,溶液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稀硫酸中含有水,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本实验选用10%的NaOH溶液而不选用NaOH固体,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2)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到20s时,溶液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此时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3)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作为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标准不能是“pH减小”,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水,稀硫酸中的水可能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导致pH减小。33.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支在支架上,OA=20cm,G1为边长是5cm的正方体,G2重为20N.当OC=10cm时,绳子的拉力为 N,此时G1对地面的压强为2×104Pa.现用一水平拉力,使G2以 c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经过12.5s后,可使G1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答案】10;4【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本题综合性强,先根据平衡条件求出G2在C点时,杠杆A点绳子的拉力FA;再根据压强公式得出G1对地面的压力大小,进而对G1受力分析求出G1的重力大小,最后根据平衡条件得出G2的力臂L2,再由速度公式解出G2的速度。【解答】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所以FA=10N;G1的底面积为:S1=2.5×10-3m2,它对地面的压力为:F1=P1S1=50N,G1地面对的支持力与G1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F支=50N,G1的重力为:G1=F1+F支=60N,G1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时,设G2的力臂为L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G1×OA=G2×L2,L2=60cm,G2则向右移动d的距离s=60cm-10cm=50cm,其速度为: 。3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酸、碱的性质。(1)向1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2)向2、3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的是 (填序号);再向3中滴加 NaOH溶液,NaOH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2;NaOH+HCl=【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及现象进行分析;(2)根据酸碱指示剂与酸和碱作用如何变色进行分析。【解答】 (1)向1中滴加Na2CO3溶液,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所以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变红色的是2。NaOH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8 分)35.(2025九上·温州月考)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某化学兴趣研究小组对CO2和NaOH 溶液能否反应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查阅资料: Ⅰ、Na2CO3溶液显碱性; Ⅱ、NaOH 易溶于乙醇, 难溶于乙醇。【角度一:通过反应物参与反应证明】甲组同学向两个集满CO2的同样规格的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且足量的 NaOH 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1)实验中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的预期现象是U型管中 ;(2)【角度二:通过产生的生成物证明】乙组同学向实验后左瓶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老师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 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3)丙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溶于乙醇,配成饱和的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向该溶液中通入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也能证明氢氧化钠能与反应:(4)【拓展探究】若需证明实验结束后左瓶中的液体既含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需要的药品有 。A、酚酞B、CaCl2C、Ca(OH)2【答案】(1)液面左高右低(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3)有白色沉淀生成(4)A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酸、碱、盐的鉴别;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所以需要设置对照组排斥水的干扰。(2)碳酸钠属于盐,但其水溶液是碱性的,可以使酚酞变红。(3)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析。(4)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所以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时,需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解答】(1)NaOH吸收CO2效果比水好,左侧瓶内气压降低较多,右侧压强大于左侧,将红墨水向左移压,出现液面左高右低的现象。(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均会变红。(3)由题中信息可知,氢氧化钠能溶于乙醇而碳酸钠不能,所以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钠,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4)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均会变红,再加入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溶液仍为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若变为无色,则不含氢氧化钠。滴加氢氧化钙,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钙会引入氢氧根离子,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故答案为:AB。36.(2024九上·吴兴月考)小科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1)如图甲,实验前杠杆处于倾斜平衡状态,应 (选填“向左”或“向右”) 调节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乙,若在C挂4个钩码,在D处挂 个钩码,仍可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3)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保持所挂钩码的位置不变,不断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和拉力的大小,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绘制出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与其力臂L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图像中每次描出的点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如图丁中阴影部分)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从科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答案】(1)向右(2)6(3)相等;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保持不变【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解析】【分析】(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可计算;(3)由于此题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由图中提供数据,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即可求得。【解答】(1)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倾斜,右端上翘,故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杠杆水平平衡时便于测量力臂;(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设杠杆每个格的长度为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即4G×3L=nG×2L,解得n=6,需挂6个钩码;(3)由于此题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利用图象中任意一组数据都能得出,F2L2=F1L1=3N×0.02m=2N×0.03cm=0.06N m,图像中每个点与两坐标轴围成的方形面积相等,其原因是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向右;(2)6;(3)相等;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保持不变。四、解答题(每小题计算2分,填空1分,共15分)37.(2019九下·杭州开学考)装修房子时需要将装修材料搬运到4楼,由于楼道太窄不方便搬运,采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材料运上楼。(1)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示意图.(2)若一次搬运的材料重765牛,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需要多大?(3)如果滑轮组实际的机械效率是75%,则实际需要的拉力是多大 【答案】(1)(2)根据图像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2,则拉力为:;(3)根据公式得到:;解得:F'=510N。【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1)首先确定人的拉力方向,然后确定绳头即在哪个滑轮上,最后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完成连接即可;(2)根据计算出拉力大小;(3)根据列式计算出即可。【解答】(1)人站在地面上,拉力的肯定向下,则绳头应该系在定滑轮上,如下图所示:38.(2021·绍兴)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1)纤维素是一种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答案】(1)有机物(2)2:1(3)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32.4克×(72n/162n)=14.4克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聚丙烯为:14.4克/(36n/42n)=16.8克【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根据含碳化合物为有机物分析;(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3)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 纤维素是一种有机物;(2)由化学式可知, 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0:5=2:1;故答案为:(1)有机物;(2)2:1;(3)16.8克。39.(2025九上·南浔月考)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C点时溶液中溶质有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 克;(4)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减小(2)、(3)20(4)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解得x=3.65%。【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由图一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pH逐渐减小。(2)结合图一可知,当盐酸质量为40g时,pH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即盐酸过量。(3)当pH等于7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或温度最高时,恰好完全反应。(4)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盐酸的质量,注意方程式中的质量指的是溶质的质量。【解答】(1)初始溶液为NaOH溶液,pH > 7(碱性),说明是将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随着HCl的加入,NaOH被消耗,pH逐渐减小,直至完全中和(pH = 7)。图二中A到B过程是中和反应进行阶段,pH逐渐减小。(2) B点温度最高,说明反应恰好完全,C点盐酸过量,可知溶质为和反应生成的。(3)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B点温度最高,说明反应恰好完全,此时加入盐酸的质量为20g。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九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范围1.1-3.4)(学生版).docx 【浙教版】九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范围1.1-3.4)(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