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归园田居》陶渊明
学习
目标
0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02
感受五言诗平淡舒缓的语言风格。
03
学习作者白描的手法。
04
体会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
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著名文学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出身没落仕宦家庭,早年有过短暂仕宦经历,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终生以躬耕、隐居为伴。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其一创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彻底归隐田园后不久所作。
41岁的陶渊明因不愿为微薄俸禄(“五斗米”)向督邮(地方监察官)低头折腰,任彭泽令仅80余天便毅然辞官,结束了半生反复出仕、归隐的矛盾挣扎。这首诗正是他回归田园后,借描绘田园风光,抒发摆脱官场“樊笼”束缚、重获自然本真生活的释然与喜悦。
解 题
《归园田居》共五首,均围绕“辞官归隐田园”的核心主题,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展现其归田后的生活、心境与感悟,以下是五首的核心内容梳理:
其一:总述归田缘由与田园初貌
其二:书写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逸
其三:记录躬耕劳作的体验与坚守
其四:感慨世事变迁与归田的清醒
其五:总结归田生活的满足与超脱
“归”是回归之意,
“园田”最早见于《后汉书》,主要指园圃和田地,这里象征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代表着诗人向往的村野山林和隐居生活 ,
“居”表示居住、闲居,强调诗人在田园中的生活状态 。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 / 适俗韵,性本 / 爱丘山。(↘)
误落 / 尘网中,一去 / 三十年。(↘)
羁鸟 / 恋旧林,池鱼 / 思故渊。(↘)
开荒 / 南野际,守拙 / 归园田。(↗)
方宅 / 十余亩,草屋 / 八九间。(→)
榆柳 / 荫后檐,桃李 / 罗堂前。(→)
暧暧/ 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
狗吠 / 深巷中,鸡鸣 / 桑树颠。(→)
户庭 / 无尘杂,虚室 / 有余闲。(→)
久在 / 樊笼里,复得 / 返自然。(↗)
再读课文 理解诗意
第一部分 理解诗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注释】
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南野:南面的田野。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
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翻译】
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
第一部分 理解诗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思考1: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一部分 理解诗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思考2:试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
“误落”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己做官的感叹,又是诗人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和厌恶。“误”字显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
第一部分 理解诗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思考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
这两句是过渡句。“守拙归园田”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第二部分 理解诗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方:四周围绕。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指村落。
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虚室:静室。余闲:余暇,空闲。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翻译】
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第二部分 理解诗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4:试从“远与近”“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一层的写景艺术。
“草屋”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柳”“桃李”写出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丽,这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从近景转到远景,画面很淡,却令人心旷神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静景,“狗吠”“鸡鸣”等是动景,动静结合,使得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第二部分 理解诗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情感?
“ 樊笼”在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
鉴赏手法 体会情感
写景艺术-白描
1.概念:白描是一种以简练笔墨勾勒事物特征、不做过多修饰(如少用比喻、拟人、浓墨重彩渲染) 的表现手法,核心是“以形传神”,用最朴素的文字捕捉对象的本质形态与精神内核,让读者直观感知事物原貌。
2.特点:
(1) 语言简练,摒弃冗余:不堆砌辞藻,用最少文字还原场景。
(2) 聚焦核心,抓关键特征:不铺陈细节,只提炼最能体现对象本质的元素。
(3)多用于写景、叙事与人物刻画:除文学作品外,也常见于绘画(如宋代马远的山水画,以简洁线条勾勒山水轮廓)、新闻报道等领域,核心都是“用极简形式传递丰富信息”。
写景艺术-白描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白描手法以极简练的文字、无修饰的直白表述,精准捕捉田园生活的核心场景与本质,既还原了生活原貌,又暗含了诗人的心境,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写景:以质朴文字勾勒田园风貌,无冗余渲染
诗人不使用华丽辞藻或复杂修辞,仅用直白语句铺陈田园元素,却让画面清晰可感。
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仅用“十余亩”“八九间”等量化的朴素表述,直接交代居所规模;“荫”“罗”两个动词简单勾勒榆柳、桃李的生长状态(柳树遮蔽屋檐,桃李排列堂前),无任何色彩、意境的额外修饰,却让“质朴、自然的田园居所”形象瞬间落地,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田园的平实与安宁,也暗合诗人“回归本真”的追求。
写景艺术-比喻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
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
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彩。
写景艺术-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是实景——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境,
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诗歌主旨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表现了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居山林的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