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过程性诊断(1)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过程性诊断(1)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已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C.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D.私有制已经产生
2.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从文化特征来看,隶属于东夷大汶口文化系统,又带有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这体现了新石器时代( )
A.已经迈入文明时代 B.国家共同体意识增强
C.南北贸易往来频繁 D.地区间文明交流互鉴
3.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
A.彩绘陶器 B.黑陶 C.青铜器 D.玉器
4.某电视片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应该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6.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
7.“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8.在大汶口出土的墓葬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A.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B.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9.如图所示文物为蛋壳陶高柄杯,它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它所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龙山文化
10.下列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二里头遗址
11.春秋战国时期,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逐步崩溃
C.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 D.各国开展变法运动
12.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 )
A.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不同 B.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
C.反映了向善的最终追求 D.体现了强烈的民本色彩
13.如表是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的高度评价,其评价的主要视角是( )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14.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这一现象( )
A.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B.维系了王室的团结
C.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5.东汉王朝征服匈奴后,将其内移在“边境八郡”(相当于现在的甘肃、陕西和内蒙古),同时又将其他郡县的汉民大量的迁徙到这一带,令他们与匈奴人杂居在一处。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匈奴对北部的侵扰 B.推动了民族交融
C.实现各民族间和谐与平等 D.扩大了统治疆域
16.战国时期,各国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上下往来行政文书需加盖玺印,官吏任满或因罪免职时将玺印缴回。武官有将、尉等,调动军队发放虎符,将领持右半,左半存于君主处,调动军队时,左右合符,命令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整顿吏治 B.贵族不再统领军队
C.地方割据形势严峻 D.官僚制度初见雏形
17.“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
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
C.礼乐制度有待于得到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18.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19.韩非认为“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故法莫如显”,才能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这表明韩非关于法的思想是
A.法律应严格执行 B.法律要强制实行
C.法令须明文公布 D.法令宜反映民意
20.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 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
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 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21.史学界一般把哪一件事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的标志
A.舜承尧位 B.禹建夏朝 C.禹死启继 D.盘庚传弟
22.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对战国的诸子百家进行分类,把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学派,以下关于各学派描述匹配正确的是
①这个学派传授古代典籍,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②这个学派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基础上
③这个学派以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著称
④这个学派学说多围绕“道”这一概念展开
A.儒;墨;法;道
B.墨:法;儒;道
C.儒;法;墨;道
D.道:法;墨;儒
23.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刑罚严苛 ②未行分封 ③焚书坑儒 ④征发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促进中国古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儒家之士成为中国 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D.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5.秦始皇在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下列对郡与县关系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二者同为地方行政部门,其地位是平等的
B.二者同为地方行政部门,郡是县的上级部门
C.郡的长官由中央任命,县的长官由郡守任命
D.郡的长官由各县推举产生,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26.下图所示文物,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该现象是( )
A.灌溉工程的修建 B.商业中心的繁荣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货币的广泛流通
27.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A.《诗经》
B.《论语》
C.《春秋》
D.《离骚》
28.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关注民生 B.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C.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D.孔子主张“诚信”
29.“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这说明
A.始皇自认功德显著 B.秦朝皇权至高无上
C.秦朝皇位世袭传承 D.秦朝皇帝独尊地位
30.下列对两汉文化叙述正确的是
A.《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通史
B.乐府诗是国家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C.《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数学成就已达到顶峰
31.“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3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
A.孔子创立儒学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的出现
33.“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34.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35.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 B.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
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 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
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6年7月13日一致表决:将中国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因为在殷墟发掘出土了( )
A.甲骨文、兵马俑 B.茶叶、青铜器
C.甲骨文、青铜器 D.丝绸、甲骨文
37.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
A.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B.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C.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D.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38.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主要体现“君权神授”的理念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39.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官方简牍记载:“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可(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去)‘夏’。”材料说明( )
A.秦国尚未完成全国统一 B.荆楚之地推行了郡县制
C.秦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D.政府力图维护国家统一
40.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华夏认同 D.百家争鸣
二、材料题
41.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统一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巩固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图一秦朝确立的制度?反映出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谁的手里?
(4)据材料三中图二、图三、图四,请分别写出秦巩固统一的三个措施。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D A A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A B D A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D B C A B C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B D D B C A C D B
41.(1)分封制、宗法制。
(2)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
(4)图二:统一文字;图三:统一货币;图四:统一度量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