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九下第三单元复习讲义文学、文体常识(一)作者作品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3.《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濂全集》。作者是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4.《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他的《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5.《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7.《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小试牛刀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A.《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分别选自孟子所著《孟子》、刘向所著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和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宋濂全集》。B.《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C.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因此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D.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解析】一般认为《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二)文体知识1.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2.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3.词的派别。(1)婉约派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豪放派 是与“婉约派”对举之宋词流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利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豪放派词人南宋居多,人才济济,因辛弃疾成就突出,故又称“辛派”。3.词与诗的区别。(诗庄词媚:诗歌一般庄肃严整,词相对婉约媚气。)词 诗历史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历史悠久,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题目 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 一般有题目,题目和内容密切相关题材内容 多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偏重作者个人情感 多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偏重社会性群体共有的情感形式 分段 一般分上下两片,层次感较强。 一般不分段规格 规格复杂。按字数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句式参差多变。许多词牌都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规格相对简单。有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体诗长短随意。押韵 平仄通押,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由不同的词牌规定。 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对仗 对仗灵活,没有统一要求。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语言 偏于口语直白。 偏于典雅含蓄。风格划分 习惯分为豪放、婉约二派。 传统上没有像词那样明确的两派之分。二、课内相关知识1.性善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2.关于“士”。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3.布衣。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布制的衣服,后来又指平民。“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简朴。古代的“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锦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4.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典故分类:(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典故妙用:“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抒发了报国宏愿。“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之志。5.古人年龄称谓。6.反比与正比。反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矛盾突出,特点鲜明,具有强烈的反差,是最常用的对比方式。正比——又叫“类比”。对比体之间是一种相对关系。相对的两个事物或者方面相互补充、映衬、烘托,从而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三、字词梳理【重点词语】《鱼我所欲也》(1)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5)妻妾之奉 奉:侍奉。(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唐雎不辱使命》⑴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 易:交换⑶其许寡人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许:答应 ⑷大王加惠 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 故: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于是 使: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 逆:违背 ⑻非若是也 是: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 虽: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 岂:难道 直: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 布衣: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公:先生 尝: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 抢:撞 耳:罢了 ⒂庸夫之怒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 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 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 跣:赤脚《送东阳马生序》(1) 无从致书以观 致: 得到(2) 弗之怠 弗:不 怠:懈怠,放松(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因此(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5)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 请教(6)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挤满(7) 未尝稍降辞色 稍: 略微 辞色:言辞和脸色(8) 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9) 或遇其叱咄 叱咄: 训斥,呵责(10) 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11) 俟其欣悦 俟: 等待(1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背着 曳: 拖着 箧:书箱 屣:鞋子(13) 穷冬烈风 穷冬: 深冬、隆冬 穷: 极(14) 足肤皲裂而不知 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15) 滕人持汤沃灌 沃:浇(16) 寓逆旅 逆旅: 旅店(17) 主人日再食 食: 供养,给......吃(18) 烨然若神人 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19)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乱麻 敝:破(20) 略无慕艳意 慕艳:羡慕(21) 今虽耄老 耄老:年老(22) 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 参与(23) 而承天子之宠光 宠光: 恩宠光耀(24) 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25) 县官日有原稍之供 县官:朝廷 禀稍: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26)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裘葛: 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遗: 给予,赠送(27) 无冻馁之患矣 馁: 饥饿(28) 流辈甚称其贤 流辈:同辈(29) 余朝京师 朝京师: 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30)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31) 撰长书以为贽 贽: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32) 言和而色夷 色夷: 脸色平易(33)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诋: 诋毁,毁谤四、文言文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1.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实词。(1)为①故不为苟得也 (做)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得到)②故不为苟得 (取得)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保全)④得之则生(得到,获得)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命令,派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徒①亦免冠徒跣 (裸露) ②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仅仅)若①烨然若神人 (好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如,比得上)至①礼愈至 (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到,到达)质①援疑质理 (询问) ②非天质之卑 (资质,禀赋)患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动词,忧虑,担忧)②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矣 (名词,祸患)道①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谈论)故①故余虽愚笨 (所以)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特意)2.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虚词。(1)而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并列连词)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修饰连词)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④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顺接连词)⑤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递进连词,并且)(2)则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②得之则生 (就)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却)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与生 (主谓之间结构助词,不译)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的)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他们,代指太学生们)④弗之怠 (指代抄书)(4)于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②受地于先王 (从)③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④请广于君 (给)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⑥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比)⑦今诸生学于太学 (在)(5)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拿)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④无从致以观 (来)⑤计日以还 (而)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把)⑦生以乡人子谒余 (凭借)●小试牛刀题一:解释下列多义词。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给)③与臣而将四矣 (和、同)然①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②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者①以君为长者 (……的人)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的原因)诸①今诸生学于太学 (众多,各)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兼词,之于)虽①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②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也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②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判断语气,可不译)从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②当余之从师也 ( 跟从)题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B.秦王使人谓安陵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满招损,谦受益【解析】A.顺接连词/递进连词,并且;B.派,派遣;C.动词,好像/动词,如,比得上;D.更加/好处。(二)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E%9F%E8%99%BD%E5%AF%BF / 2356846" \t "_blank )》)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2.本单元古今异义词。(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许可(2)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4)岂直五百里哉 直 古义:仅仅、只;今义:常用作形容词,和“曲”相对(5)以头抢地耳 抢 古义:碰,撞;今义:常指“抢夺、抢占”等(6)休祲降于天 休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7)长跪而谢之 谢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8)秦王色挠 挠 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9)走送之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1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11)尝趋百里外 趋 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向(12)卒获有所闻 卒 古义:最终;今义:士兵(1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14)主人日再食 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小试牛刀题一:写出下列词的古义。(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2)大王加惠 加 古义:施予 今义:增加(3)或遇其叱咄 或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县官 古义:这里指朝廷 今义:县里的地方长官题二: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A.休祲降于天 B.徒以有先生也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解析】D A项,“休” 的古义是“吉祥”,今义是“休息”;B项,“徒”的古义是“只,仅仅”,今义是“徒弟”;C项,“钟”的古义是“一种量器”,今义是“计时的器具”。(三)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1.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炭直 ( “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 “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2.本单元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5)故不错意也 (错 通“措”,放置。)(6)仓鹰击于殿上 (仓 通“苍”,青色。)(7)四肢僵劲不能动 (同“肢”,肢体)(8)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9)与之论辨 (“辨”同“辩”,辩驳)(四)词的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大类型:(1)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①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②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③与臣而将四矣 (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④锦帽貂裘(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着貂裘”。)(2)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名词。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③虽千里不敢易也 (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状语。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名词作状语, 每年)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4)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②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下,使……流淌)(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6)动词的为动用法。①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②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轲》)“死知己”译为“为知己而死”。●小试牛刀题一:指出下列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①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作动词, 穿着破旧的衣服)②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③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用手,用笔)④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题二:下列选项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A.蹴尔而与之 B.腰白玉之环 C.天下缟素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解析】B.“腰”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C.“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D.“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者,……也”表判断)③否,非若是也。(“非……也”表判断)2.省略句:指的是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①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介词后宾语,“为”后省略了“礼义”;省略宾语,“不受”后省略了“施舍”)②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受”之前的主语“吾”)③挺剑而起。(省略主语“唐雎”)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又”前的主语,省略“与”后宾语)⑤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省略“寓”后介词“于”)⑥撰长书以为贽。(省略“以”后宾语“之”)⑦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省略“与”前主语“余”和“言” 前主语“其”)3.倒装句: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但在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①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③弗之怠(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④“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小试牛刀题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①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所恶有甚于死者(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恶有于死甚者”)③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省略句,省略“处”后介词“于”)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题二: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C)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B.乡为身死而不受。C.仓鹰击于殿上。D.帝感其诚。【解析】A.“……者……也”,表判断;B.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C.倒装句,状语前置,应为“仓鹰于殿上击”;D.被动句,应为帝被其诚所感。(六)成语积累1.舍生取义:取:选择。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也作“舍身取义”。2.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3.箪食豆羹:一箪饭食,一豆羹汤:形容食物很少,也比喻小利。4.嗟来之食:嗟: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喂”。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5.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6.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7.遍观群书:普遍地学习了各种书籍。8.执经叩问:执:拿着:经: 经书:叩问: 询问。手拿经书,向他人请教。形容虚心向他人学习。9.德隆望尊:德行高,声望大。多用以称颂年高德劲,且有声望的人。10.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 询问。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11.口体之奉:奉:奉养。指衣食方面的奉养。12.裘葛之遗:裘:皮衣。葛: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接济。比喻根据季节不同,赠送适时的衣服。13.冻馁之患:馁:饥患:担忧。遭受饥寒交迫的苦难。五、阅读重点《鱼我所欲也》思维导图●问题探究1.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示例】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无数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奔赴灾区,战斗在救灾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2.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体会。精妙的比喻 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精当的对比 本文第1段,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第2段,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精彩的排比 第2段中,孟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的义正词严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唐雎不辱使命》思维导图●问题探究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对比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衬托 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本文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说说唐雎语言的特点。明确:①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②言之有“据”:唐睢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③言之有“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送东阳马生序》思维导图●问题探究1.《送东阳马生序》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明确:(1)将宋濂幼时和如今的太学生的求学环境进行对比,突出宋濂幼时求学的艰辛,也突出作者内心的强大和专心学习的重要性。(2)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3)将“乡之先达”倨傲严苛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做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2.文章最后才点出赠别的题意,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明确:①文章最后点题,这是立意决定的。作者正是想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讲述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②这是赠序类文章的一个特点。赠序文毕竟不是写给对方的书信,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话。作者多借题发挥,阐发某些观点。③这样写可以不受“临别赠言”的具体情境的束缚,因而能放开笔墨,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写法,也让人保有极大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起到了曲终奏雅、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词四首》完成下面的表格●文章主旨《渔家傲·秋思》通过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描写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对自己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满江红》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问题探究(1)《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睡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峰,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成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希望重复朝廷重用,可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发悲愤之情。它打破了一般的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定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和显示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4)《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还没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六、名句默写《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送东阳马生序》(1)《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说出了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2)《送东阳马生序》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送东阳马生序》描写作者求学同窗非福则贵,穿戴非凡的语句是: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思乡心切却因功业未成不甘还乡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7)《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课外古诗词诵读》(1)《定风波》一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形象、委婉地表达自己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七、古诗文考点考点一:读音和节奏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7)最主要的是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小试牛刀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手指不可/屈伸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答案】D考点二:字词解释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小试牛刀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恻隐之心) B.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C.色愈恭,礼愈至(至于) D.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千骑:形容从骑之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答案】D考点三:句子翻译答题要求:(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小试牛刀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口中和身体的奉献不如人。D.未尝稍降辞色。译: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答案】C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答题要求:(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小试牛刀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增强了“士之怒”的威慑力量,最终秦王被唐雎的利剑吓倒而假意屈服。C.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把自己比作冯唐。【答案】C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小试牛刀1.《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明确:“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本心”:舍生取义。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考点六:补写事实论据[答题支架]明确论点→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补写的论据对应的观点是什么。补写作答→按照“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选取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注意论据要真实,要能充分证明论点;语言要简洁。●小试牛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考点七: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答题技法:(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例如:《鱼我所欲也》中就是通过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的。(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运用了道理论证。(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例如:用鱼与熊掌分别比喻生与义,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4)对比论证。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作用就是突出和强调。如《鱼我所欲也》中“乡”和“今”的对比,就是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突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考点八: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答题要求: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小试牛刀1.宋濂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让你悟出了什么学习诀窍?)明确: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要不畏艰苦并战胜困难。2.宋濂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遇到老师叱咄则“不敢出一言以复”。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 观点一: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向老师求教的,挨几句训斥很正常,关键是能得到老师的教导。如果连几句批评都受不了,怎么能真正学到本事。观点二:我不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不等于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在心理上、人格上,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学完《唐雎不辱使命》,请说说你的感悟与启示。明确:无论何时何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古有唐雎面对暴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今有边防战士陈祥榕面对外军来犯,毫不退缩英勇战斗,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时甚至不满十九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应永怀爱国之心,将浓厚的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与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考点九: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小试牛刀1.下面的两首诗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其感情有什么异同?【甲】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都表现了边关战事紧迫,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以及慷慨雄壮之情。异:【甲】诗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诗人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诗人在此引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他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渴望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乙】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表达了将士们思乡心切而不得归,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未成的愁苦之情。2.《送东阳马生序》与《劝学》比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与《劝学》都是劝人学习的古代名文,分析比较它们在劝说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劝学》劝说对象 马生 众人劝说方式 现身说法,讲故事 精准设喻,讲道理劝说内容 学习经历 学习意义劝说要旨 学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言行;学习重在积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重在用心专一。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笞(chī):用竹板、荆条打。④鬻(yù):卖。(1)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甲】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从穿着佩戴方面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生动传神。B.【乙】文郭子敬“闻而嘉之”是被王育宁愿卖了自己也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行为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C.【甲】文作者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宋濂和王育求学路上的艰难困苦。(2)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启示:宋濂、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步法”浏览标题,把握内容 标题一般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浏览标题是快速把握其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应认真对待。“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词语解释——课内迁移法、语境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句子翻译——掌握翻译“留、替、调、增、删”五大法,遵循“信、达、雅”三原则。内容理解——整体审读概括法:不在个别词语上浪费时间,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细读题目,分析题目中关于文段理解的信息,然后总结出要点,加以概括。考点十:古诗词鉴赏(本单元课内4首+课外4首)1.主旨情感。答题点拨:(1)知人论世(2)寻抒怀句(3)析景与情●小试牛刀(1)结合写作背景,说说《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明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3)《渔家傲·秋思》上片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明确:①表明边塞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②“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③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表现了戍边者的辛苦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以及爱国、卫国的精神,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4)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明确: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 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2.词句赏析。答题策略: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小试牛刀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试加以赏析。明确:“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明确:运用典故(比喻),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4)《渔家傲·秋思》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5)试简要分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明确:在内容上,这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在结构上,渲染气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6)《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明确: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明确: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8)下列对《词四首》的内容和写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B.《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运用了抒情、典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渴望被重用、爱国的思想感情。C.虚实结合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实写外,其余都是虚写。D.《满江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答案; C 解析:C.“可怜白发生”也是实写。3.诗词形象、意境。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3)诗中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4)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答题技巧:形象赏析=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十思想情感+(形象意义)画面描绘=找出景物(或事物)+概括其特点+描写画面。●小试牛刀(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词中共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意象:北风、晚烟、营垒、城堡、落日。特点:萧瑟、冷清、破败。(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定风波》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明确: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3)《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①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②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4)找一找《渔家傲·秋思》上片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请用以下句式总结: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示例:景物: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图画:落日归雁 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9张PPT)..................................................................................九 年 级 下 册 第 三 单 元..................................................................................单 元 复 习(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3.《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濂全集》。作者是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文学、文体常识4.《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他的《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5.《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7.《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小试牛刀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分别选自孟子所著《孟子》、刘向所著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和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宋濂全集》。B.《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C.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因此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D.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解析】一般认为《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A(二)文体知识1.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2.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词的派别。(1)婉约派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豪放派是与“婉约派”对举之宋词流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利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豪放派词人南宋居多,人才济济,因辛弃疾成就突出,故又称“辛派”。3.词与诗的区别诗庄词媚:诗歌一般庄肃严整,词相对婉约媚气。词 诗历史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历史悠久,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题目题材内容 多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偏重作者个人情感 多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偏重社会性群体共有的情感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一般有题目,题目和内容密切相关词 诗形式 分段 一般分上下两片,层次感较强。 一般不分段规格 规格复杂。按字数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句式参差多变。许多词牌都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规格相对简单。有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体诗长短随意。押韵 平仄通押,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由不同的词牌规定。 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对仗 对仗灵活,没有统一要求。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语言 偏于口语直白。 偏于典雅含蓄。风格划分 习惯分为豪放、婉约二派。 传统上没有像词那样明确的两派之分。1.性善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2.关于“士”。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3.布衣。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布制的衣服,后来又指平民。“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简朴。古代的“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锦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课内相关知识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典故分类:(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4.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抒发了报国宏愿。“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之志。典故妙用:5.古人年龄称谓。6.反比与正比。反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矛盾突出,特点鲜明,具有强烈的反差,是最常用的对比方式。正比——又叫“类比”。对比体之间是一种相对关系。相对的两个事物或者方面相互补充、映衬、烘托,从而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4)蹴尔而与之(5)妻妾之奉(6)此之谓失其本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8)贤者能勿丧耳(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1)万钟于我何加焉!苟:苟且。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是:这样。与:给予。奉:侍奉。本心:天性,天良。如使:假如,假使 。丧:丢掉。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是:这。何加:有什么益处。字词梳理《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字词⑴不辱使命⑵易安陵⑶其许寡人 ⑷大王加惠 ⑸故不错意也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 ⑺逆寡人者 ⑻非若是也 ⑼虽千里不敢易 ⑽岂直五百里哉 辱:辱没、辜负 易:交换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许:答应 加惠:给予恩惠 故:所以 因:于是 使:派/出使 逆:违背 是:这样 虽:即使 岂:难道 直:只,仅仅 《唐雎不辱使命》⑾秦王怫然怒 ⑿布衣之怒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⒁以头抢地耳 ⒂庸夫之怒⒃非士之怒 ⒄休祲降于天 ⒅秦王色挠 ⒆寡人谕矣 ⒇免冠徒跣 怫然:盛怒的样子 布衣:平民 公:先生 尝:曾经 抢:撞 耳:罢了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吉凶的征兆 挠:屈服 谕:明白,懂得 跣:赤脚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1) 无从致书以观(2) 弗之怠(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6) 门人弟子填其室(7) 未尝稍降辞色(8) 援疑质理(9) 或遇其叱咄(10) 不敢出一言以复(11) 俟其欣悦 致: 得到弗:不 怠:懈怠,放松以是: 因此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叩问: 请教填:挤满稍: 略微 辞色:言辞和脸色援:引、提出叱咄: 训斥,呵责复: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俟: 等待《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1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13) 穷冬烈风(14) 足肤皲裂而不知(15) 滕人持汤沃灌(16) 寓逆旅(17) 主人日再食(18) 烨然若神人(19)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0) 略无慕艳意(21) 今虽耄老(22) 犹幸预君子之列负:背着 曳: 拖着 箧:书箱 屣:鞋子穷冬: 深冬、隆冬 穷: 极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沃:浇逆旅: 旅店食: 供养,给......吃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缊:乱麻 敝:破慕艳:羡慕耄老:年老预: 参与《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23) 而承天子之宠光(24) 缀公卿之后(25)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26)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27) 无冻馁之患矣(28) 流辈甚称其贤(29) 余朝京师(30) 生以乡人子谒余(31) 撰长书以为贽(32) 言和而色夷(33)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宠光: 恩宠光耀缀:跟随县官:朝廷 禀稍: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遗:给予,赠送馁: 饥饿流辈:同辈朝京师: 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谒:拜见贽: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色夷: 脸色平易诋: 诋毁,毁谤(1)为①故不为苟得也(做)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2)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得到)②故不为苟得(取得)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保全)④得之则生(得到,获得)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文言文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1.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实词。(3)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命令,派遣)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4)徒①亦免冠徒跣(裸露)②徒以有先生也(只是、仅仅)(5)若①烨然若神人(好像)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如,比得上)(6)至①礼愈至(周到)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到达)(7)质①援疑质理(询问)②非天质之卑(资质,禀赋)(8)患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忧虑,担忧)②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矣(名词,祸患)(9)道①益慕圣贤之道(学说)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谈论)(10)故①故余虽愚笨(所以)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1)而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连词)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修饰连词)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④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顺接连词)⑤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连词,并且)(2)则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②得之则生(就)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3)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与生(主谓之间结构助词,不译)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他们,代指太学生们)④弗之怠(指代抄书)2.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虚词。(4)于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②受地于先王(从)③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④请广于君(给)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⑥况才之过于余者乎(比)⑦今诸生学于太学(在)(5)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④无从致以观(来)⑤计日以还(而)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⑦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题一:解释下列多义词。(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给)③与臣而将四矣(和、同)(2)然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②秦王怫然怒(……的样子)(3)者①以君为长者(……的人)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小试牛刀(4)诸①今诸生学于太学(众多,各)②假诸人而后见也(兼词,之于)(5)虽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小试牛刀(6)也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②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判断语气,可不译)(7)从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②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小试牛刀【解析】A.顺接连词/递进连词,并且;B.派,派遣;C.动词,好像/动词,如,比得上;D.更加/好处。B(二)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1.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2.本单元古今异义词。(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许可(2)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4)岂直五百里哉直 古义:仅仅、只;今义:常用作形容词,和“曲”相对(5)以头抢地耳抢 古义:碰,撞;今义:常指“抢夺、抢占”等(6)休祲降于天休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7)长跪而谢之谢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8)秦王色挠挠 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9)走送之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1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11)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向(12)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最终;今义:士兵(13)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14)主人日再食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小试牛刀题一:写出下列词的古义。(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2)大王加惠加 古义:施予 今义:增加(3)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 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县官 古义:这里指朝廷 今义:县里的地方长官【解析】 A项,“休” 的古义是“吉祥”,今义是“休息”;B项,“徒”的古义是“只,仅仅”,今义是“徒弟”;C项,“钟”的古义是“一种量器”,今义是“计时的器具”。D(三)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1.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炭直 ( “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 “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2.本单元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5)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放置。)(6)仓鹰击于殿上(仓 通“苍”,青色。)(7)四肢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8)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9)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四)词的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大类型:(1)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③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④锦帽貂裘(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着貂裘”。)(2)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名词。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③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状语。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 每年)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4)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②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下,使……流淌)(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指出下列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①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 穿着破旧的衣服)②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③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用笔)(6)动词的为动用法。①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②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轲》)“死知己”译为“为知己而死”。● 小试牛刀(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者,……也”表判断)③否,非若是也。(“非……也”表判断)2.省略句:指的是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①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介词后宾语,“为”后省略了“礼义”;省略宾语,“不受”后省略了“施舍”)②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受”之前的主语“吾”)③挺剑而起。(省略主语“唐雎”)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又”前的主语,省略“与”后宾语)⑤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省略“寓”后介词“于”)⑥撰长书以为贽。(省略“以”后宾语“之”)⑦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省略“与”前主语“余”和“言” 前主语“其”)3.倒装句: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但在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①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③弗之怠(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④“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 小试牛刀题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①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所恶有甚于死者(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恶有于死甚者”)③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省略句,省略“处”后介词“于”)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题二: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B.乡为身死而不受。C.仓鹰击于殿上。D.帝感其诚。C【解析】A.“……者……也”,表判断;B.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C.倒装句,状语前置,应为“仓鹰于殿上击”;D.被动句,应为帝被其诚所感。1.舍生取义:取:选择。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也作“舍身取义”。2.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3.箪食豆羹:一箪饭食,一豆羹汤:形容食物很少,也比喻小利。4.嗟来之食:嗟: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喂”。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5.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6.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7.遍观群书:普遍地学习了各种书籍。(六)成语积累8.执经叩问:执:拿着:经: 经书:叩问: 询问。手拿经书,向他人请教。形容虚心向他人学习。9.德隆望尊:德行高,声望大。多用以称颂年高德劲,且有声望的人。10.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 询问。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11.口体之奉:奉:奉养。指衣食方面的奉养。12.裘葛之遗:裘:皮衣。葛: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接济。比喻根据季节不同,赠送适时的衣服。13.冻馁之患:馁:饥患:担忧。遭受饥寒交迫的苦难。阅读重点《鱼我所欲也》思维导图【示例】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无数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奔赴灾区,战斗在救灾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1.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问题探究2.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体会。精妙的比喻 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精当的对比 本文第1段,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第2段,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精彩的排比 第2段中,孟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的义正词严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唐雎不辱使命》思维导图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手法表现表达效果对比衬托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问题探究2.本文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说说唐雎语言的特点。①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③言之有“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②言之有“据”:唐睢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送东阳马生序》思维导图1.《送东阳马生序》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1)将宋濂幼时和如今的太学生的求学环境进行对比,突出宋濂幼时求学的艰辛,也突出作者内心的强大和专心学习的重要性。(2)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3)将“乡之先达”倨傲严苛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做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问题探究2.文章最后才点出赠别的题意,对此应该如何理解?①文章最后点题,这是立意决定的。作者正是想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讲述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②这是赠序类文章的一个特点。赠序文毕竟不是写给对方的书信,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话。作者多借题发挥,阐发某些观点。③这样写可以不受“临别赠言”的具体情境的束缚,因而能放开笔墨,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写法,也让人保有极大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起到了曲终奏雅、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词四首》完成下面的表格《满江红》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文章主旨《渔家傲·秋思》通过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描写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对自己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问题探究重点问题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峰,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1)《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睡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重点问题“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希望重复朝廷重用,可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重点问题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发悲愤之情。它打破了一般的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定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和显示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4)《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还没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句默写《送东阳马生序》(1)《送东阳马生序》中,“ , 。”说出了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2)《送东阳马生序》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是:, , , 。(3)《送东阳马生序》描写作者求学同窗非福则贵,穿戴非凡的语句是:,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思乡心切却因功业未成不甘还乡的矛盾心情的诗句: ,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 ,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7)《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 , , ,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课外古诗词诵读》(1)《定风波》一词中“ , , ”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形象、委婉地表达自己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 , ,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 清光更多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考点一:读音和节奏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日星 ∕ 隐曜,山岳 ∕ 潜形”。(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古诗文考点(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7)最主要的是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手指不可/屈伸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小试牛刀考点二:字词解释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小试牛刀对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恻隐之心)B.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C.色愈恭,礼愈至(至于)D.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千骑:形容从骑之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D考点三:句子翻译(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小试牛刀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口中和身体的奉献不如人。D.未尝稍降辞色。译: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C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答题要求】(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小试牛刀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增强了“士之怒”的威慑力量,最终秦王被唐雎的利剑吓倒而假意屈服。C.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把自己比作冯唐。C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答题思路】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小试牛刀1.《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明确:“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本心”:舍生取义。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答题支架]明确论点补写作答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补写的论据对应的观点是什么。按照“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选取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注意论据要真实,要能充分证明论点;语言要简洁。考点六:补写事实论据【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小试牛刀比喻论证用鱼与熊掌分别比喻生与义,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义”比“生”更珍贵。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突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鱼我所欲也》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小试牛刀考点七: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考点八: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答题思路】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1.宋濂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让你悟出了什么学习诀窍?)明确: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要不畏艰苦并战胜困难。2.宋濂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遇到老师叱咄则“不敢出一言以复”。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 观点一: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向老师求教的,挨几句训斥很正常,关键是能得到老师的教导。如果连几句批评都受不了,怎么能真正学到本事。观点二:我不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不等于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在心理上、人格上,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小试牛刀无论何时何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古有唐雎面对暴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今有边防战士陈祥榕面对外军来犯,毫不退缩英勇战斗,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时甚至不满十九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应永怀爱国之心,将浓厚的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与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3.学完《唐雎不辱使命》,请说说你的感悟与启示。考点九:比较阅读【答题思路】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1.下面的两首诗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其感情有什么异同?【甲】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小试牛刀同都表现了边关战事紧迫,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以及慷慨雄壮之情。异【甲】诗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诗人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诗人在此引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他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渴望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乙】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表达了将士们思乡心切而不得归,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未成的愁苦之情。2.《送东阳马生序》与《劝学》比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与《劝学》都是劝人学习的古代名文,分析比较它们在劝说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劝学》劝说对象 马生 众人劝说方式 现身说法,讲故事 精准设喻,讲道理劝说内容 学习经历 学习意义劝说要旨 学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言行;学习重在积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重在用心专一。【甲】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笞(chī):用竹板、荆条打。④鬻(yù):卖。(1)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从穿着佩戴方面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生动传神。B.【乙】文郭子敬“闻而嘉之”是被王育宁愿卖了自己也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行为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C.【甲】文作者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宋濂和王育求学路上的艰难困苦。D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2)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启示:宋濂、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标题一般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浏览标题是快速把握其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浏览标题,把握内容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步法”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应认真对待。结合注释,通读全文词语解释——课内迁移法、语境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句子翻译——掌握翻译“留、替、调、增、删”五大法,遵循“信、达、雅”三原则。内容理解——整体审读概括法:不在个别词语上浪费时间,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细读题目,分析题目中关于文段理解的信息,然后总结出要点,加以概括。考点十:古诗词鉴赏(本单元课内4首+课外4首)1.主旨情感。答题点拨:(1)知人论世(2)寻抒怀句(3)析景与情●小试牛刀(1)结合写作背景,说说《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明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3)《渔家傲·秋思》上片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明确:①表明边塞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②“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③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表现了戍边者的辛苦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以及爱国、卫国的精神,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4)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明确: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 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2.词句赏析。答题策略: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小试牛刀(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试加以赏析。明确:“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明确:运用典故(比喻),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4)《渔家傲·秋思》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5)试简要分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明确:在内容上,这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在结构上,渲染气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6)《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明确: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明确: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8)下列对《词四首》的内容和写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渔家傲·秋思》上片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B.《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运用了抒情、典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渴望被重用、爱国的思想感情。C.虚实结合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实写外,其余都是虚写。D.《满江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答案:C 解析:C.“可怜白发生”也是实写。3.诗词形象、意境。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3)诗中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4)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答题技巧:形象赏析=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十思想情感+(形象意义)画面描绘=找出景物(或事物)+概括其特点+描写画面。●小试牛刀(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词中共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意象:北风、晚烟、营垒、城堡、落日。特点:萧瑟、冷清、破败。(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定风波》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明确: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3)《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①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②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4)找一找《渔家傲·秋思》上片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请用以下句式总结: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示例:景物: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图画:落日归雁 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下第三单元复习讲义.doc 九下第三单元复习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