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高2027届高二(上)阶段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在论文中集中论述了古埃及“动用庞大数量劳工建造金字塔”“国王是神的继承者”“埃及是治水社会”“国王的赦令就是法律”“国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等内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的古埃及( )
A.已形成了专制主义统一国家 B.继承了西亚地区君主专制制度
C.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D.已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2.据《希腊史研究入门》记载,在雅典陶片放逐法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公民因害怕被放逐,不惜通过行贿、拉帮结派等手段影响投票结果;《古代世界的政治》也指出,雅典公民大会在讨论重大事务时,常因不同利益群体的激烈争吵,导致会议长时间拖延。这些情况反映出( )
A.雅典民主制已失去存在价值 B.利益之争是雅典民主失败的主因
C.直接民主制的运行存在弊端 D.陶片放逐法的实施违背民主政治
3.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时期,在埃及建造亚历山大城,城内图书馆收藏了希腊、波斯、埃及、印度等地的典籍,有学者用希腊语翻译印度经典《奥义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亚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 B.希腊化时代知识的传承传播
C.北非地区传统文化的中断 D.军事征服必然带来文化征服
4.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法案,规定“经由议会法令规定,国王是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最高首脑”。不久,英国国王下令逮捕任何被怀疑支持教皇的人。这些做法( )
A.确立了议会的中心地位 B.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形成
C.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公元830年,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创建了集研究院、翻译中心与图书馆于一体的“智慧宫”,各地的学者云集于此,开展针对希腊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经典文献的翻译和科学研究工作,该宫还邀请拜占庭数学家前来讲学。由此推断,巴格达“智慧宫”的创建( )
A.加速了阿拉伯地区的希腊化 B.促进了学术中心西移趋势
C.冲击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D.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6.1232年,日本镰仓幕府制定的《贞永式目》成为处理武家之间纷争,约束武士行为的法规典范,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化主从关系的职责与义务。随着幕府势力的扩大,最终在全国范围都行之有效。这一法规( )
A.体现了天皇的专制统治 B.缓和了将军与武士间的矛盾
C.削弱了将军幕府的势力 D.有利于稳定日本的社会秩序
7.在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
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8.1654年,英国与葡萄牙两国明确了“敌船所载货物属于敌货”“自由船所载货物自由”双轨并行的原则。1667年,英国与荷兰签订双边条约,重申了上述两项原则。由此,“自由船所载,货物自由”原则,得到了西欧国家的普通认可,成为海上行为准则。这反映出( )
A.海洋贸易准则的国际化 B.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放缓
C.商业竞争推动制度创新 D.重商主义政策遭到放弃
9.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新教诸侯缔结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其中规定:“直接臣属于帝国皇帝的、自由的骑士阶层不受任何人的武力威逼,可自由选择信仰天主教或者路德新教两种宗教中的一种。”该和约(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
C.为德意志统一奠定基础 D.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10.美国建国之初,当汉密尔顿提出建立“国家银行计划”时,共和党领袖杰斐逊以来被宪法明文授权强烈反对;1803年,当拿破仑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将路易斯安那地区出售给美国时,杰斐逊却在明知宪法没有赋予政府控制外国国土的权力时,和他的同僚们将正常程序暂时搁置,完成了这笔巨大的交易。这一变化说明美国( )
A.国会立法权的破坏 B.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C.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 D.忽视政策的连续性
11.直到1832年,英格兰管理下议院选举的议会规则在近两个世纪中都没有修改过。投票的权利因选区而异,最多只有3%的英国人口可以投票。在举行的选举中,任人唯贤和选举腐败是常见的。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B.构建分权制衡体制提上日程
C.工业资产阶级影响力的式微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显现
12.17世纪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种植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印度大量财富,自1813年起,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市场,而且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印度原棉大批输往英国。英国对印度殖民的方式变化源于( )
A.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C.自由主义政策的确立 D.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3.1871年,巴黎公社发布公告称:“巴黎的一切权力属于公社……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克扣工资;关闭帝国警察局,建立治安委员会。”对此,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评价道:“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以下关于巴黎公社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将无产阶级专政变成现实 B.建立了自治的地方城市政权
C.失败根源于缺乏理论指导 D.迟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14.到1913年,拉丁美洲的咖啡、可可和茶叶的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62.1%;糖占37.6%;橡胶、生皮和毛皮占25.1%;谷类占17.9%;水果、蔬菜占14.2%;畜产品占11.5%。拉丁美洲的这一现象( )
A.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B.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C.引发了民族独立运动 D.增强了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15.秘鲁独立后,圣马丁以法令形式废除了针对印第安人的贡品制和强制劳动,并规定“今后原住民不得被称为印第安人,他们是秘鲁的儿童和公民,他们将被称为秘鲁人”,且将这些法令翻译成克丘亚语,发放给印第安社区。上述措施(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推动了原住民的文化复兴
C.有助于民众的国家认同 D.增强了国民经济的独立性
16.读图辨史,以下两图可用于研究( )
英国法国德国1913年各国工业 生产在世界的比重(单位:%) 1914年各国殖民地面积 (单位:万平方千米)
A.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C.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7.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美国总统威尔逊原先积极支持中国,并做出一系列善意举动,但在日本的强烈反对下,最终作出了牺牲中国的决定。这表明( )
A.日本的国际地位高于美国 B.美国“金元外交”政策在亚洲受挫
C.欧洲的优势地位遭到动摇 D.战后国际秩序深受强权政治影响
18.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的全套机器设备和技术都来自于美国。苏联的三大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厂、哈尔科夫厂、车里雅宾斯克厂)也是用西方技术、设备建立的。这表明当时( )
A.西方国家放弃成见主动帮助苏联 B.新经济政策背景下积极引进外资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果显著 D.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苏联工业化
1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局面。如:亚洲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这些运动( )
A.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B.表明第三世界已经崛起
C.斗争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D.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根基
20.在二战中,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其中以原子弹和导弹为最重要,“原子弹帮我们提早结束了二战”。导弹在二战后期崭露头角,战后则成为独领风骚的战术和战略武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技术与生产已密切结合 B.武器装备变化改变战争方向
C.社会需求助推科技进步 D.技术实力左右武器研发规模
21.下表列举了美国部分边疆政策的内容,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美国意在( )
名称 提出者 主要内容
新边疆 肯尼迪 提出“宏图计划”,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体的大西洋共同体;提出“争取进步联盟”,承诺为拉丁美洲国家提供10年政府援助等。
高边疆战略 里根 充分利用美国的科技优势,开拓宇宙空间的“战略要地”,谋求对前苏联的空间优势。
A.建立北约构建霸权体系 B.调整政策维护霸权地位
C.利用科技优势应对冷战 D.助推拉美走出经济困境
22.1968年,西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在全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获得显著增长,英国为17%,西德为22.7%,意大利为28%,法国为33.5%。美国国内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由1929年的10%增长到1981年的25%。这说明当时欧美国家(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B.降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所有制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内部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23.20世纪80年代,一批匈牙利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经济理论模型,科尔内提出“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经济模式”,涅尔什提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经济模式”,里斯卡提出“计划竞争市场经济模式”。这些理论模式的提出源于(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C.苏联模式下国内经济困境 D.破解“滞胀”危机的考量
2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非洲无产阶级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零散工人的比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经常性的”熟练工人数量上升,这些熟练工人多通过了殖民当局特设的行业训练班或行业学校的学习。这可用于说明( )
A.宗主国主要殖民侵略策略的转变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广泛
C.二战为非洲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 D.非洲振兴民族经济条件已成熟
25.1969年,美国学者卡尔提出“全球南方”概念,批判全球北方不公正秩序,该术语与“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同指曾被殖民侵略、低收入非西方国家群体,强调其历史与命运共性。当前,“全球南方”凭借日益增强的实力推动了国际体系变革。这说明“南方国家”( )
A.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B.实力增强主导世界 C.追求区域经济一体化 D.历史相同诉求一致
26.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应邀而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 )
A.全球化趋势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历史潮流 B.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
C.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8分)。
27.【经贸政策与大国崛起】(18分)
材料一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兴起于16世纪。早期重商主义者注意到封建割据对商业发展的威胁,他们希望以强大国家作后盾,建立和开拓国内外市场。主张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诸如颁布保护商业、工业的法令,实行产品出口及限制或禁止商品进口等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他们力图防止逆差、力求出超。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由国内转向国外,重商主义者鲜明地指出了财富——贸易——扩张——国家之间的关系。任何个人和国家要想发财致富必须发展贸易,而要发展贸易对外扩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离开国家的支持和保护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黄光曜《英国重商主义思想嬗变述论》
材料二 自18世纪60年代起,新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引发英国国内对重商主义政策深刻而广泛的反思。此时工业产量迅速增长,而低下的社会购买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了生产大量过剩,使得英国许多工厂裁员甚至倒闭。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壮大,话语权不断提升,他们也主张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商业和殖民扩张。这一时期,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爆发了统治危机,而这与英国在重商主义思想下对殖民地采取的统治方式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贸易经济政策,得到了当时英国精英阶层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周东辰等《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欧洲爆发严重“棉荒”,当时欧洲列强试图寻找能够替代美国的原棉供应地,纷纷将目光投向非洲,在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推广面向出口的棉花生产。1921年,英国帝国棉花种植公司与殖民部和殖民地政府合作,在热带殖民地开展棉花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
——摘李鹏涛《英属非洲殖民地的棉花种植推广活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虽然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依附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单一外向型经济并未随着独立而从根本上改善。以尼日利亚为例,截止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年份),尼日利亚人拥有22个认证工业企业其中的2个,而外国私人资本独资或与政府联合的企业拥有其中14个。尼日利亚还远不是一个工业社会,仍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岁入来源于出口经济作物。制造业不能满足地方需求,也不能出口。大约75%的尼日利亚人仍旧从事农业。
——摘编自杭聪《英国殖民统治与尼日利亚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非减贫合作的显著特征从农业贸易援助转为以援建基础设施带动非洲经济建设。1970年10月,坦赞铁路正式动工兴建,1976年正式交付使用后30年间平均年运输量55万吨货物、58万人次旅客,不仅促进了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两国的贸易,拉动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南方地区1/3以上面积的经济发展,也使铁路沿线的周边居民直接受益,建立了大量农村市场,帮助当地人通过铁路贸易脱贫致富。美籍非洲人、非洲史专家杰米·蒙松研究认为,出乎设计者和建造者意料的、有助于普通百姓摆脱贫困的坦赞铁路促进了“铁路沿线市场经济”的发展。坦赞铁路顺利通车后,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对非基础设施援助项目大量落成。
——摘编自于桂章、唐青叶《中非减贫合作:历史进程、现实意义与未来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非洲殖民地棉花种植推广活动兴起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经济发展的困境。(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非减贫合作的作用。(8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全球化时代 大概时间段 主要能源 工业 交通 治理规模
古典时代: 帝国规模的治理 公元前1000—公元1500年 风力、水力 大型工程、基础设施 马、公路网、帆船航行 帝国
海洋时代: 全球性帝国 1500—1800年 海洋、风 远洋航行 跨洋航行 全球性帝国
工业时代: 工业批量生产 1800—2000年 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 蒸汽机、纺织品、钢铁 海上蒸汽轮船、铁路 全球性帝国、宪制政府、深度资本主义
数字时代: 连通性、计算机、人工智能 21世纪 太阳能、风能 数字网络 虚拟空间太空 全球法治
提炼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