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诗经·秦风》
学习目标

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战友之情。

赏析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自主梳理
时间:8分钟
任务:1.阅读“自主梳理”部分,了解《诗经》相关常识及背景,将重点知识积累在笔记本或教材上。
2.诵读诗歌,疏通大意。
3.完成活动一1题、活动二2、3题。
合作交流
时间:8分钟
任务:1.组内研讨自主梳理中的疑难。
2.组内统一1.2.3题答案,红笔补充。
小组长组织,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讨论效率。
展示成果
时间:12分钟
自由展:合作交流中的疑难。
预设展:1.展台展示活动一1题、活动二2题。
2.口头展示活动二3题。
点拨释疑
时间:8分钟
1.点拨本诗主题以及塑造的战士形象。
2.总结本诗特色手法。
课堂小结
时间:2分钟
1.回顾本诗主题以及塑造的战士形象。
2.重章叠唱手法在本诗中的作用。
3.背诵本诗。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具有高昂的士气和乐观的精神。
(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
2.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出来,并分析三章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1)“同袍”“同泽”“同裳”都是战服,由外到内,从上至下,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战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选用不同的兵器,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同仇”“偕作”“偕行”分别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征战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表现了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3.除了重章叠唱,本诗还有什么特色?
答案 ①设问。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有呼唤,有应答,有强烈的现场感,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②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一幕激动人心的话剧。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隶属于奴隶主),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风气,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的,很多奴隶都无力自备,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
一说“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为何“无衣”?
解读标题
当时的秦国当兵没有工资,还要自己准备兵器、服装、粮食等,不过在战场上杀敌可能获得赏赐,而秦国人历来是“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南北朝《木兰诗》
背景介绍
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手法:赋、比、兴
诗经六义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无衣:
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袍:
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兴师:
起兵。
同仇:
共同应对敌人。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文本探究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设问。开篇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
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文本探究
“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结构上:承上启下。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泽:
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
共同行动。作,起。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里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
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
铠甲与兵器。
偕行:
一起前进。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可否颠倒?
原文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同裳——甲兵——偕行(统一征战)
内容
兵器
思想行动
战服
情感
团结友爱
克服困难
舞戈挥戟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层层递进
艺术手法:重章叠唱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
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
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出来,并分析三章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1)“同袍”“同泽”“同裳”都是战服,由外到内,从上至下,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战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选用不同的兵器,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同仇”“偕作”“偕行”分别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征战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表现了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重章叠唱在本诗中的作用
1.内容上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形式上
便于记忆和咏唱。
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3.除了重章叠唱,本诗还有什么特色?
答案 ①设问。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有呼唤,有应答,有强烈的现场感,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②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一幕激动人心的话剧。
课堂结语
《无衣》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国才有家,卫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诵《无衣》,以此致敬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激励自己,好好长大,今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