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不同文化遗存的代表性器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南稻北粟格局打破 B.区域文化之间互动频繁
C.陶器制作水平高超 D.黄河流域文化辐射广泛
2.根据下表内容,可以得出商朝( )
1.甲骨文记录:商王占卜问询“商”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四方是否有好的农业收成。“商”指包含王都在内的“王畿”地区,而东、西、南、北四土,则是王都以外的统辖区 2.甲骨文中的“王惟侯告从征夷”“余步从侯喜征人方”“王从奚伐巴方”,均体现了王率诸侯出征(方:方国)
A.实行内外服制度 B.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C.分封制比较成熟 D.诸侯之间彼此混战
3.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了“天”不能无条件、无原则地保佑一个王朝的规律。西周统治者强调天命随德转移,将民意作为天命的体现。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宣扬君权神授 B.摒弃对天的宗教崇拜
C.周王施行仁政 D.国家的治理崇尚德治
4.春秋时期,齐孝公伐鲁,鲁国大夫展喜奉命犒师。面对齐孝公“鲁人恐乎”的挑衅,他提出鲁国国君因恪守周公、太公“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而无所畏惧,暗示齐国若背盟进攻则为不孝,并最终说服齐孝公退兵。这表明春秋时期( )
A.兼并战争尚未出现 B.周礼仍发挥一定作用
C.王室权威得以树立 D.宗法分封制得到巩固
5.孔子作《春秋》,强调明“华夷之辨”,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为区分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他还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认识( )
A.旨在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有利于增强华夏认同观念
C.说明华夏和周边民族差异消失
D.体现出国家统一势不可挡
6.史料记载,孔子弟子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范蠡佐越灭吴后,“浮于江湖……之陶为陶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这可以用来佐证,春秋时期( )
A.各国推行重商政策 B.商人推动区域经济交流
C.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D.士阶层热衷于经营商业
7.墨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上说下教”。“上说”就是“上说王公大人”,让他们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下教”主要就是注重对“农与工肆之人”开展与生产、军事有关的实用知识的教学。这体现出( )
A.墨子积极建立官民联系 B.儒墨学说已逐渐走向趋同
C.墨家学派主张人性本善 D.把济世救民当作社会责任
8.秦的户籍采用综合式,除了记录民户各成员的姓名、性别、貌状、籍贯等要素之外,还会罗列民户的受田数、租赋徭役完成情况等。这一制度的实施(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造成了地方政务增多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9.秦始皇东巡时在之罘山(今山东烟台)留下了石刻铭文。其内容有:“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此铭文( )
A.证明秦朝统治得到巩固 B.体现治国思想转变
C.颂扬秦始皇的统一功绩 D.杂用儒法教化百姓
10.汉代西域屯田基本以军屯为主。史载,汉昭帝始于轮台、渠犁屯田;宣帝时于车师、楼兰等地屯田;元帝时戊己校尉专领车师境内屯田;汉明帝时于伊吾屯田并设宜禾都尉;后又置西域长史,经由敦煌太守隶属中央大司农。由此可见,汉代( )
A.西域农业发达 B.丝绸之路空前兴盛
C.重视经营西域 D.西北领土不断拓展
11.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采取与西汉初年相类似的指导思想,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这一做法( )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2.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中央任用寒人为中书舍人掌机要,控制中书省;地方上则削夺大族兵权,荆、扬、南徐等核心州镇由皇子出镇外藩,其他重要的州镇,也大都由宗室诸王出任刺史。这说明当时( )
A.世家大族远离政事 B.藩镇势力遭到严重削弱
C.专制集权有所加强 D.以分封制代替了郡县制
13.北魏迁都洛阳后,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小学,按父祖官品高下确定入学资格。国子生给予从六品下的出身,其中做到了三品以上官的,约占五分之三。此外北朝还设有律学、书学和算学,属于专科教育。这些措施( )
A.促进北魏政权的长期稳定
B.顺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潮流
C.削弱了鲜卑旧贵族的特权
D.构建了全新的官僚行政体系
14.隋代,洛阳城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整个漕运系统以洛水为纽带,南北两岸遍布河渠;洛水南北相继出现了丰都、通远、大同三个大市,均具一定的规模,特别是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
A.密切了东西部经济联系 B.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
C.增强了洛阳的商业功能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局面
15.唐朝前期,各道管理财政的“朝集使”,每年要到京城报告地方的政治与“岁计”。武则天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四月,亲自组织编撰农书《兆人本业》,并颁发给各道“朝集使”,命他们在各地进行宣讲推广。这一举措( )
A.减轻了农民赋役 B.澄清了地方吏治 C.助推了农业发展 D.强化了重农抑商
16.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赋。此举( )
A.推动了盛世局面到来 B.严格限制了土地兼并
C.意在恢复和发展生产 D.吸取了唐亡历史教训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使秦国的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
材料二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人们将北方传入的二牛抬杠式的长辕犁改进为短辕犁,这种犁短小灵活,便于调头回耕,更适合南方水田环境。南方农民普遍采用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土地开垦范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五岭以南地区开始种植双季稻,实现了土地的多季利用。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加上江南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优势,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南朝前期,宋武帝与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缔造了“元嘉之治”。
——摘编自周进《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与意义》等
材料二 两汉至西晋时期江南渔采狩猎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晋之后,渔采狩猎在经济结构中比例下降,只起到补充作用。与此同时,旱作农业和水稻获得发展,不仅改变了生计模式,也使尚武之风逐渐为尚文取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城市随之兴起,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和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部分史料。
序号 内容
1 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遣郎将崔诉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
2 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移民边县屯垦拓边
3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与单于接战获胜,“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4 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亲,最终促成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史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日封,(文成公主)降于吐蕃赞普弄赞(松赞干布)……弄赞亲迎于河源,见王,行子婿礼甚谨,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从之”
(1)从材料中任选两则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活动,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活动的历史启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关于两汉文明特点的论述:
特殊性 大一统国家精神和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
创新性 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制度的实施
传承性 接受了先秦时期“礼性”和“德性”的传承
开放性 以华夏文化为核心,并汲取异域文化精髓
——摘编自韩国河《两汉时期文明特点述论》
选取材料中关于两汉文明的整体、部分或某一个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B B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C C C
17.(1)吸取各国变法经验,集各国变法之所长;涉及领域广泛;奖励军功,重视强军;重视发展小农经济;严刑峻法,轻罪重罚;推行县制,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成效显著。(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任答3点)
18.(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提升;耕地面积扩大;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任答4点)
(2)促进人口增加;改善民众生活;带动工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任答3点)
19.(1)示例:
选1(唐玄宗前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吸引周边民族。东北粟末靺鞨此时强大,其首领大祚荣积极发展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都督﹐促进粟末袜竭的社会发展﹐密切了双方联系,巩固了唐朝东北边疆。
选2(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后,针对匈奴的威胁,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设县,移民屯田,修筑长城,这有利于北部边境的安定,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选3(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面对匈奴严重威胁﹐派卫青和霍去病与匈奴决战并取得重大胜利,这有利于北部和西北边疆的安定,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选4(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时期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民族具有吸引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应吐蕃请求,唐太宗同意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促进了吐蕃社会进步,有利于唐朝西南和西北边疆的稳定。(注意须有背景措施、意义)
(2)应重视边疆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应灵活多样;处理民族关系应以和平友好为主;应注意增进经济文化交流。(任答3点)
20.示例:见解:两汉时期的制度创新促进了社会发展。
阐述:①在政治上,汉武帝时期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尚书台制度对后世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十三州部刺史本是作为监察区而出现,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也由监察区转变为正式的行政区划。这一演变过程对后世州级行政区的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在人才选拔上,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④在经济上,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增加了国家税收,稳定了社会秩序。⑤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大一统王朝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注重制度上的变革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