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烛之武
退
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和说理艺术。
2、把握《左传》传递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点。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按照文意进行分层并以四字形式概括劝说内容。
小组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五步战术
大军压境把郑围,生死存亡势堪危!
秦伯帐前七旬翁,寥寥数言大军归!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诱之以利
挑拨秦晋
明晓弊端
为什么能起到这样惊人的效果?请同学们总结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易经》
目的明确
符合双方身份
切合心理
逻辑清晰 论据充分 语气恰当
人物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就是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借助其他人、物烘托,借助环境烘托)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探究究
方法点拨
小组讨论
(烛之武劝说辞)
烛之武:辩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探究究
语言描写: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名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探究究
侧面烘托: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志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探究究
语言描写:虽历经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形象立体:既有率真的一面,又能看出他深明大义,敢于担当。
夜缒而出
烛之武:勇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探究究
动作描写:不顾年迈,半夜行动,直入敌营,
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满腹才华的名士
深明大义的志士
义无反顾的勇士
口若悬河的辩士
添加标题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从烛之武退秦师中,你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
“以其无礼于晋”,是说郑国对晋文公“无礼”,结合历史背景,晋文公流亡到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这是不合“礼”的地方。但秦、晋、郑三国之间,强秦与弱郑本无利益矛盾,秦穆公攻打郑国,仅仅是觉得有利可图,这是典型的“无礼”,也是春秋无义战的体现。
秦国背弃盟约,晋也并非站在道德制高点,仅仅因为郑国无礼,就出兵讨伐,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反对的国家霸权就是如此。而霸权的本质就是扩张国土,兼并天下。这本身也是一种不义之举。可见,晋国也并非有礼。这也体现了春秋无义战。
烛之武劝说过程中之所以能瓦解秦晋结盟,正是善于分析和利用这种秦晋各自为“利”的关系。从而使自己占据了主动。所以,从秦、晋、郑三国来看,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没有真正正义的一方,这也映证了“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一些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发动战争,这些战争是以利为核心的不义之战。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但有“义”人,文章呼唤如烛之武一般的春秋“义”人的出现,呼唤儒家理想人格的复归!
试着从劝说立场、思路铺排、态度语气、具体方法等方面,比较烛之武和孟子劝说艺术的异同。
立场角度 思路铺排 态度语气 说理方法
烛之武
孟子
“劝说”关键:认清形势 抓住利害
王之大欲
可以行——应该行——只能行——如何行
利益
缜密
对象
合理
言辞犀利
锋芒毕露
比喻
有益于君
以退为进—阐明利害—诱之以利—挑拨秦晋—明晓弊端
谦虚卑微
小心谨慎
举例
相同点
我们从烛之武的力挽狂澜中,看到了秦国的重利轻义、晋国的表里不一,看到了春秋末年,“礼”“利”共存的社会现实,更看到了《左传》对礼仪的推崇,对具有使命感的士人去影响和改变社会和历史的呼唤!
作业:
1、同学们,在第一课中孔子提到“为国以礼”,“礼”是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请同学们从个人、或社会、或国家角度谈谈,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实践“礼”、发扬“礼”。(300字左右 )
2、小张平时学习优异,但经常不参加班级安排的日常保洁,他说他是来学校学习的,不是来搞卫生的,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劳动上,假如你是劳动委员,请你尝试运用今天学习的劝谏艺术进行劝说。(200字左右)
以上任选一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