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课题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时 1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的第2课,是理解俄国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核心节点。教材以“两场改革”为核心,先以彼得一世改革为切入点,围绕“近代化开启”,梳理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习俗等领域的措施,既呈现增强国力的积极影响,也点明强化农奴制的局限性;再聚焦1861年农奴制改革,从背景、内容、影响展开,凸显两场改革的递进关系。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世界史基础,此前学习过近代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对“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逻辑有初步认知,且通过影视、书籍对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有零散了解,对俄国从落后到崛起的历程求知欲较强,适合开展史料分析与对比探究活动。该阶段学生逻辑思维渐趋成熟,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意识增强,但解读数据史料、政策文本的能力仍需引导。教学中需依托直观素材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通过分层设问与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构建全面认知。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史料实证) 3.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核心史实。五、教学难点 辩证评价两场改革,把握俄国改革的历史逻辑。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对比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识读地图、合作探究。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拿破仑称帝、希特勒任国家元首的时间线,两人均从士兵崛起,44岁掌权挑战全欧洲,却都在6月22日进攻俄国惨败。俄国究竟是怎样的国家,能让两位军事天才折戟沉沙? 俄国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近代以来两次关键改革——今天我们就走进《俄国的改革》,探寻其强国之路的历史逻辑。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两位欧洲霸主败于俄国” 创设悬念,激发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近代化道路的开启 ——彼得一世改革(一)俄国兴起与统一的历程 【引导】读P6,根据时间节点概括俄国改革前的发展历程? 【回答】9 世纪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形成→13世纪被蒙古征服→13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建立→16 世纪伊凡四世称沙皇。 自主阅读教材提取时间线,培养自主学习与信息归纳能力。(二)背景 【引导】出示材料,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概括一下当时国际上主要国家和俄国的社会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俄国该如何改变? 【回答】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俄国封闭落后,农奴制阻碍社会进步。这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动因。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俄国与西欧的发展差距人物简介 目的 【引导】出示人物介绍,请学生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彼得一世生平。彼得一世西欧之行后,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强调】通过此次西欧之行,彼得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封闭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这让彼得感觉到了改革的紧迫性!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 【回答】1689年亲政、1697年微服出访西欧等…… 【回答】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 通过人物生平介绍,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观动因”,避免将改革单纯归因于客观背景。(五)内容 【引导】出示彼得一世改革内容表格,结合教材与PPT提示(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社会习俗)自主填写。 【引导】出示多则文字材料,考考你环节:你能迅速判断以下四条内容与彼得一世改革哪项措施有关吗? 【回答】军事措施、经济措施、政治措施、社会习俗。 自主填写表格梳理内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历史归纳能力,同时强化对核心史实的记忆(六)影响 【引导】出示材料,材料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和性质。 【回答】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 依托地图与文字史料,引导学条件。②俄国成为了欧洲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③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生从积极与局限两方面分析影响,培养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唯物史观环节二:资本主义道路的开辟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背景 【引导】出示“19世纪中期俄与英、法、德经济数据对比表”,19世纪中期,俄国经济发展如何、何原因造成?生答后补充农奴制含义以及农奴与奴隶的区别。 【回答】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直观呈现俄国经济的落后,引导学生分析落后根源。原因 【引导】出示多则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讲授】补充“克里米亚战争”史料,强调直接原因是战争惨败加剧社会矛盾,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亚历山大二世面临“不改革则革命”的危机。 【回答】①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导火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加剧社会矛盾。 从根本原因到直接原因分层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因果分析框架,避免单一化认知(三)目的 【提问】出示“1858-1861年农奴暴动次数图表”,引用亚历山大二世名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回答】摆脱政治危机,巩固沙皇统治。 分析改革的目的,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四)内容 【引导】结合教材,梳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引导】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 【回答】①解放农奴: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高价赎买份地: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回答】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核心内容,培养信息整合能力。(五)影响 【引导】结合相关史事,这次改革对俄国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引导】研读史料,这次改革有什么局限性? 【回答】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俄国历史重要转折点。 【回答】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影响了此后 辩证分析改革影响,培养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唯物史观。【拓展】出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并尝试将表格填写完整。 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填写表格,比较两场改革的异同。 培养历史比较与归纳能力。(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俄国近代两次关键改革展开。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领域向西方学习。19世纪60年代,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且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亚历山大二世推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获人身自由并可赎买份地,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历史转折点,却因高价赎买和封建残余保留,改革并不彻底。 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体现俄国从被动近代化到主动资本主义转型的历程,也印证了改革需顺应时代、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道理。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以两场改革为核心串联本课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强化主题认知。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十、 板书设计十一、 教学反思 1.需关注学生对“改革双重性”的理解深度,可通过更多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突破抽象认知。 2.史料选择需进一步兼顾趣味性与代表性,如增加彼得一世剪胡须运动的漫画、农奴赎买份地的契约原件图片,增强学生的史料解读兴趣。 3.可增加“俄国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对比讨论,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让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