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第2课,是工业革命影响的延伸与深化,上承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启近代科学文化发展,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也为后续理解现代社会问题根源奠定基础。教材以“社会变化”为核心,从“进步”与“问题”双维度展开。社会进步维度聚焦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转变、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推进;社会问题维度则揭示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及社会矛盾激化,呈现工业化的负面影响。编写上注重史料实证与辩证思维培养,为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家国情怀提供载体。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基础,此前学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知晓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为本课理解社会变化的根源奠定知识基础。学生能初步分析图表、文字史料,但对“工业化与社会变化内在联系”等深层逻辑理解不足,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待提升。九年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议题有一定感知,易产生共鸣,利于结合史实探讨当代启示;但部分学生存在历史与现实脱节的认知误区,需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关联引导其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英美德法四国人口增长示意图、19世纪英国劳动力结构变化图、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图等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理解这些变化与工业革命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深层变化的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变化的学习,认识到工业化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社会进步,也造成一定社会问题,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工业化国家在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的社会进步和出现的社会问题。
五、教学难点 理解工业化的影响、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对比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展示图片:18世纪中期英国乡村景象图和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景象图。同学们,对比这两幅图片,大家能发现英国社会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引导】出示英、法、美、德四国的人口增长变化图和文字材料,结合下列信息,说一说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化? 【引导】继续出示材料,依据材料分析英美等西方国家在19末20世纪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回答】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主要原因)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政局稳定。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归纳人口增长趋势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二)劳动力结构变化 【提问】出示英国劳动力构成示意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图表中,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①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②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③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的认识
(三)大众教育 【提问】思考:在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为什么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讲授“大众教育”的概念,归纳大众化教育的表现。 【提问】大众化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自主阅读课本,尝试大众教育的发展概况。 【回答】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回答】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英国、法国实行。 【回答】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回答】①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②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③1870 引导学生从“适应工业化需求求”的角度理解教育变革的根源,进而认识到教育普及对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契合“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要求
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环节二:城市化
(一)概念、背景 【引导】出示材料,讲授“城市化”的概念,材料分析城市化的背景。 【讲授】出示图片,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根据图片和材料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如何? 【提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如何? 【回答】工业革命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回答】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回答】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人们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先解释 城市化的定义,为学生搭建理论框架。 理解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环节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一)环境污染 【引导】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情况如何? (二)贫富分化加剧 【引导】出示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和文字材料,观察左边两幅图片和材料,说明其反映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这一现象加剧会带来什么后果? 【回答】工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回答】现象:贫富分化;成因: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 【回答】社会矛盾激化 通过分析城市环境恶劣的具体表现,认识到城市化初期的盲目性与局限性,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社会矛盾激化 【讲授】出示多则材料,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辩证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到来、两大阶级出现、社会矛盾激化、《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逻辑链。 【回答】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呼应课程开头的导入
【引导】出示材料,合作探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回答】①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合理调整好人口结构问题;②解决好民工进城与治安问题; ③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⑤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有助于认识到历史学习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能力。
(三)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板书内容梳理知识框架。强调工业革命是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工业化既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我们要辩证看待工业化的影响,借鉴历史经验,促进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效落实了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但在史料的选择上,还可以增加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工业化影响的辩证分析,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对比分析、案例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