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定时训练化学试卷(四)一、单选题1.化学之美,外美于现象,内美于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泡菜时加入少量维生素C,维生素C可去除泡菜中的亚硝酸盐B.“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水晶的主要成份是硅酸盐C.生产玻璃发生反应 ,该反应为自发进行的熵增反应D.欢歌热舞庆佳节,舞台上灯光光柱的形成是因为丁达尔效应2.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 B.、、、C.、、、 D.、、、3.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A NaBr溶液(NaI) CCl4 萃取、分液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盐酸 过滤,调pHC CO2(HCl) 饱和Na2CO3溶液 洗气D SiO2(Al2O3) KOH溶液 过滤4.工业以Cu3FeS4为原料,设计如下转化方案:已知:步骤Ⅱ溶液E中铜元素全部转化为难溶性CuBr。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步骤Ⅰ的化学方程式为4Cu3FeS4+33O2+2H2SO4=12CuSO4+2Fe2(SO4)3+2H2OB.为了不引入其他新的元素,步骤Ⅱ中气体X为SO2C.溶液F中除K+、H+、Br-外,浓度最高的离子为Fe2+D.将Cu3FeS4研成粉末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和原料的利用率5.在下列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澄清透明溶液:、Fe2+B.的溶液中:C.加入锌粉后只有红色金属单质析出现象的溶液中:D.与单质Al反应生成氢气溶液:6.卤族互化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等领域,某学习小组拟用下列装置制备氯化碘。已知:氯化碘(ICI)是红棕色液体,熔点为13.9℃,沸点为97.4℃,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物,易水解,接触空气生成五氧化二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固体为B.氧化性:C.的作用是增大和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D.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7.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相符的是( )A.溴乙烷的消去反应:B.用乙醇处理废弃的C.空气中灼烧过的铜丝伸入乙醇中:D.用溶液除去乙炔中的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46g和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mol②常温常压下,1g和14g的体积相同③28g的体积为22.4L④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⑤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气体的摩尔质量成正比A.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9.工业上制备相关物质,涉及的反应原理及部分流程较为合理的是( )A.制纯碱:饱和食盐水B.制取镁:海水溶液C.制溴:浓缩海水含的空气HBr溶液D.制碘:干海带浸出液碘水10.用饱和溶液与反应制得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氧化铁胶团结构示意图 氢氧化铁胶团结构式A.溶液、胶体与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B.1mol可生成个胶体粒子C.胶体的胶粒带负电荷D.胶体的胶粒具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故常用于净水二、解答题11.下图中A~H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B、H是气体,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中生成的水已略去)。请回答以下问题:(1)E是 (填化学式)。(2)新制的A的水溶液中含有 分子,应保存在 色的试剂瓶中。(3)上述反应①在工业上用于生产 (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上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4)检验H的现象是 。1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理利用以及废气处理一直是化工研究的热点。(1)利用反应可以制备高纯,实验装置如图: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乳的作用: 。②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明显大于,原因是: 。(2)可用于处理酸性的废水,铬元素最后转化为正三价铬沉淀除去。一种处理流程如下:①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 。②与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③处理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远大于理论值,原因是 。(3)用溶液吸收工业烟气中的低浓度,采用阳离子膜电解法,严格控制电压,电解吸收液制成产品硫和。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左),阴极区和阳极区的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右):请结合电极反应式解释溶液C可以循环利用吸收的原因: 。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定时训练化学试卷(四)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B C B C C D1.B【详解】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和亚硝酸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能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A正确;B.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B错误;C.该反应生成气体,熵增(ΔS>0),且ΔH<0,根据ΔG=ΔH TΔS,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自发,C正确;D.灯光光柱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正确;2.A【详解】A.通过溶液的颜色首先鉴别出黄色的溶液是,然后将滴入剩余的三种溶液中,会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然后将没有生成沉淀的两种溶液滴入沉淀中,能使沉淀溶解的是,沉淀不溶解的是NaCl,可以鉴别,A符合题意;B.、、、四种溶液均为无色,和、和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B不符合题意;C.NaOH与MgCl2生成Mg(OH)2沉淀,能溶解Mg(OH)2,同时能与生成白色沉淀BaSO4,但无法确定NaOH与MgCl2,C不符合题意;D.HCl与Na2CO3反应生成气体,但无法区分HCl和Na2CO3,K2SO4和NaNO3无特征反应,D不符合题意;3.B【详解】A.CCl4无法萃取水溶液中的I ,无法除去NaBr溶液中的NaI,应用溴的CCl4溶液,A错误;B.向混有MgCl2的NaCl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将Mg 转化为Mg(OH)2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盐酸中和过量的NaOH,最终得到NaCl溶液,B正确;C.饱和Na2CO3溶液会与CO2反应,导致目标气体损失,应用饱和NaHCO3溶液,C错误;D.SiO2和Al2O3均能与KOH发生反应,应用盐酸,D错误;4.C【分析】Cu3FeS4与O2、H2SO4反应生成CuSO4、Fe2(SO4)3和H2O,X为还原性气体,为了不引入其他离子,X应该为SO2,将Cu2+转化为CuBr沉淀。【详解】A.步骤Ⅰ中,Cu3FeS4与O2、H2SO4反应生成CuSO4、Fe2(SO4)3和H2O;从元素守恒看,Cu、Fe、S、H、O均守恒;从氧化还原看,S(-2→+6)、Fe(+2→+3)失电子,O2(0→-2)得电子,电子得失守恒(132e-),方程式正确,A正确;B.步骤Ⅱ需将Cu2+还原为Cu+(CuBr),气体X应为还原剂,SO2可将Cu2+还原为Cu+,且不引入新元素(氧化产物为SO),B正确;C.溶液E含Cu2+、Fe3+、SO等,加入SO2(X)后,Fe3+被还原为Fe2+,Cu2+转化为CuBr沉淀;溶液F中除K+、H+、Br-外,还含有大量SO(原产物及SO2氧化生成)和Fe2+,SO浓度远高于Fe2+,C错误;D.研成粉末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可提高反应速率和原料利用率,D正确;5.B【详解】A.[Fe(CN)6]3-和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A错误;B.Na2CO3溶液呈碱性,各离子之间互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B正确;C.H+、会与Zn反应生成NO,不会出现只有红色金属单质析出的现象,C错误;D.若溶液为酸性,在H+存在时与Al反应不生成H2;若为碱性,Mg2+会生成Mg(OH)2沉淀,D错误;6.C【详解】A.装置I用于制备Cl2,若固体a为MnO2,与浓盐酸反应需加热,但题中未提及加热装置,通常不加热时用KMnO4等,故固体a不为MnO2,A错误;B.ICl中I为+1价、Cl为-1价,制备ICl的反应为Cl2+I2=2ICl,Cl2作氧化剂,ICl为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即Cl2>ICl,B错误;C.CCl4溶解I2形成溶液,使Cl2气体与I2充分接触,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ICl水解时,+1价I结合OH-生成HIO,-1价Cl结合H+生成HCl,正确方程式为ICl+H2O=HIO+HCl,D错误;7.B【详解】A.溴乙烷的消去反应需在NaOH的醇溶液和加热条件下进行,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实际发生的是水解反应生成乙醇,故A错误;B.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正确,符合实验事实,故B正确;C.灼烧后的铜丝表面生成CuO,插入乙醇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乙醇被氧化为乙醛,CuO被还原为Cu,而非Cu2O,故C错误;D.H2S与CuSO4溶液反应时,H2S作为弱酸未完全离解,正确离子方程式应为Cu2+ + H2S → CuS↓ + 2H+,而非直接Cu2+ + S2- → CuS↓,故D错误;8.C【详解】①和的最简式均为,46g中含有原子数为,则46g和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mol,正确;②温度压强相同,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1g和14g的物质的量均为0.5mol,因此体积相同,正确;③题目未明确是在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错误;④题目未明确两种物质的状态,则无法判断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错误;⑤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则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压强越大,正确;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则,因此气体的密度与气体的摩尔质量成正比,正确;9.C【详解】A.制纯碱时应先通NH3再通CO2,以增大CO2吸收率,A中顺序错误,A错误;B.电解MgCl2溶液无法得到金属镁,需电解熔融MgCl2,B错误;C.浓缩海水通Cl2置换Br2,吹出后用SO2吸收,再氧化,流程合理,C正确;D.干海带需先灼烧后再溶解处理,直接浸泡无法有效释放碘离子,D错误;10.DA.FeCl3溶液、胶体与沉淀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而不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A错误;B.胶体粒子是多个分子的集合,1 mol FeCl3水解生成的胶体粒子数小于6.02×1023个,B错误;C.由胶团结构式可知,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C错误;D.胶体的胶粒具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故常用于净水,D正确;11.(1)CaCO3 (2)Cl2、HClO、H2O 棕(3)漂白粉(4)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分析】图中A~H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B、H是气体,其G光照分解得到F和H,属于次氯酸分解,则G为次氯酸 ,H为氧气 ,由转化关系图可知A是氯气,B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应为二氧化碳,则E为碳酸钙;C为次氯酸钙,F和E反应生成D、B,则F为氯化氢,D为氯化钙,C、B和水反应生成E、G,据此回答。【详解】(1)由分析可知E是。(2)根据分析可知,A为氯气,新制的A的水溶液为氯水,,氯水中含有分子;新制氯水中次氯酸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3)反应①为氯气和石灰乳反应,用于生产漂白粉,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④是次氯酸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H是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12.(1) 在溶液中,空气中的将氧化为(2)在溶液中,既存在电离(),又存在水解(),但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1:3 因为部分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逸出,未参与还原的反应(3)阴极发生反应:,溶液酸性减弱,但溶液D中的可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动到阴极,故可以循环利用吸收。【详解】(1)①具有毒性,在该实验中需要设置尾气吸收装置来吸收,反应方程式如下:;②由于在溶液中空气中的氧气能将SO2氧化为硫酸,所以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锰离子的。(2)①溶液显酸性,其原因是:在溶液中,既存在电离(),又存在水解(),但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②和反应时,硫元素化合价+4价变为+6价,化合价升高,故还原剂,铬元素化合价+6价变化为+3价,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电子转移总数,结合电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为:,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1:3;③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生成的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无法与充分反应,导致实际消耗的远大于理论值;(3)在电解池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为阴极,由电解池示意图可知,S单质在阴极产生,则阴极发生反应:,因此溶液C酸性降低,从而可以循环利用吸收S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