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作业辅导练习(一)
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历史的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4页,答题卷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历史试卷考试为闭卷考试,不得参考书籍、相互借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五育·劳育 考古学者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约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均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知道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2.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掘出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其形态特征清晰,未明显变形。这类化石及伴生的动物骨骼、石器等遗存,可用于直接研究( )
A.原始聚落布局 B.早期人类进化 C.早期国家形态 D.农耕技术发展
3.在小孤山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多由兽牙、贝壳等经过精心打磨而成。这一发现主要反映了当时人类( )
A.已掌握复杂的狩猎技术 B.具有爱美观念
C.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D.进入了定居农业生活
4.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位于长江流域,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B.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C.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建立者为禹
D.有不同等级的墓地,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5.陶寺古城遗址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考古遗址,其发掘成果为探索“最早中国”提供了关键线索。下列关于陶寺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长江流域,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B.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居民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C.因发现大量甲骨文,成为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D.出土了宫殿建筑遗迹和观象台,体现早期国家的规划能力
6.“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这句话反映了华夏族的形成是( )
A.单一民族发展的结果 B.由炎帝部落单独形成
C.各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 D.由黄帝部落单独形成
7.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黄帝教民养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我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是( )
A.商业文明 B.农耕文明 C.海洋文明 D.游牧文明
8.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诗句“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秦始皇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9.“大禹治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下列关于“大禹”及“大禹治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禹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B.大禹最早创立禅让制
C.大禹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 D.大禹治水是远古传说
10.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能够直接印证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是( )
A.玉面兽 B.利簋 C.朱书符号陶壶 D.回旋勾连纹陶盆
11.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与匹畴的。其中将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行省制
1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大战,最终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这场战争被称为(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阪泉之战 D.城濮之战
13.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 )
A.畜牧业发达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炼钢技术发展 D.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14.“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制度逐渐瓦解,天子先前至少从表面上维持着统一的国家,这时分裂成五颜六色的碎块。”材料中的“此时”是( )
A.秦汉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史前时期 D.春秋时期
15.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王室地位逐渐下降,出现“王室衰微”的局面。下列现象中,最能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禹建立夏朝,开启“家天下”
B.商王盘庚迁都殷,稳定统治
C.周平王东迁洛邑后,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D.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
二、辨析改错(6分)
16.文物承载文明,传承文化。辨别下列文物解说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图一神人兽面纹玉琮反映了陶寺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改正:
【 】(2)图二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表明当时红山文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改正:
【 】(3)图三青铜爵见证了夏朝青铜铸造水平,对研究早期青铜文化、礼仪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改正:
三、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小题12分,第18题10分,共2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推断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能 这一技能的掌握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分)
(2)材料二记载了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变化,请分别概括有巢氏和燧人氏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什么发展趋势 (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远古时期的哪一制度 (1分)“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 (1分)这一局面的出现标志着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能够存在“八百载”的重要原因。(6分)
四、活动探究题(12分)
19.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以“远古文明的足迹”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梳理远古人类发展脉络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5课中涉及的重要远古人类和王朝,填写在下面的时间轴上(至少列出4个关键节点)。(4分)
[时间轴模板:(时间)—(远古人类/王朝)]
任务二:解读考古发现与文明
(2)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考古文物图片。请你选择其中两件文物,分别说明它们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生产或生活状况。(6分)
任务三:总结远古文明的启示
(3)通过对1-5课远古文明的探究,你认为这些远古文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2分)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作业辅导练习(一)参考答案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5.ABBCD 6-10.CBCDB 11-15.AADDC
二、辨析改错(6分)
16.(1)× 将“陶寺都城人”改成“良渚古城人”
(2)× 将“红山文化”改成“龙山文化”
(3)√
三、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小题12分,第18题10分,共22分)
17.(1)技能:使用火(或保存火种)。意义:火可以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促进了北京人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2)贡献: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解决了人们居住的问题;燧人氏发明钻燧取火,解决了人们用火和食物去腥臊的问题。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依赖自然到逐步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发展趋势,人类的生产生活能力不断提高。
18.(1)制度:禅让制。人物:启。标志: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形成。
(2)更替过程:夏朝由禹建立,传至桀时灭亡;汤灭夏后建立商朝,传至纣时灭亡;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等。
四、活动探究题(12分)
19.(1)示例: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
●约70万-20万年前—北京人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
●约7000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
●约6000年前—半坡原始居民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2)示例1: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反映了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能够制作简单的工具,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生产能力较低。
示例2: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反映了河姆渡居民已经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示例3:半坡遗址的彩陶——反映了半坡居民的手工业有所发展,能够制作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陶器,用于日常生活和祭祀等,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3)启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原始群居到定居生活,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生产,从野蛮到文明,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考古发现是研究远古文明的重要依据,我们要重视文物保护;不同地区的远古文明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