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同学: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
命题人:
Ⅰ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7分)
①在那遥远而幽静的山谷之中,群山分外妖娆,宛如轻纱遮面的仙子,头戴冠冕,云雾缭绕间更显神秘莫测。②山间林木摇曳,清风徐来,带着几分漂逸,仿佛是大自然最灵动的笔触。溪流潺潺,【红装素裹】的野花点缀其旁,既娇艳又不失清雅,为这山水画卷添上几分生机与柔情。
登高望远,只见【气象万千】,云雾翻腾,时而聚拢成峰,时而散开如纱,变幻无穷。湖面则【波澜不惊】,宛如明镜,倒映着四周的山色与天光,静谧中带着一份深邃。待雨季过后,【水落石出】,溪底奇石嶙峋,形态各异,更添几分探索的乐趣。此情此景,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场盛宴,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③只想无时无刻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感受山水之间那份独有的韵味与和谐。
大自然用它的妙手赋予了万物生机,因而我们应心怀敬畏。④用眼睛发现自然,用心灵感受自然,用文字书写自然,如此,我们便能与自然紧密相拥。
1. 下面的字形或加点字的字音,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fēn)外 B. 冠冕 C. 摇曳(yì) D. 漂逸
2. 文段中“【 】”内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装素裹 B. 气象万千 C. 波澜不惊 D. 水落石出
3. 文中画横线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将下列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②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观察。
④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5. 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备选词语:蜡烛 树木 矿石
6. 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有两个主角。第一主角是宋江,争议不大;另一主角呼声较高的有下面两位。请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情节及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谈谈看法。
A.鲁智深 B.林冲
综合性学习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自强不息,青春有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精神源流】
7. 中国自古不乏自强不息风骨的作品,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
A.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C.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设计活动】
8. 仿照示例补充活动形式。
形式一:自强标语我来拟 形式二:自强名言我来读
形式三:______ 形式四:______
9. 请你进一步完成形式一:自强标语我来拟,拟写一条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标语。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8分)
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10.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态。
B. 次句写诗人怕得罪“梅”或“雪”,故意回避。
C. 诗歌第3句说“雪”在色彩洁白方面略胜一筹。
D. 最后一句表明梅花的芳香比“雪”是有优势的。
11. 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物,实则寄托着人的情志。
B. 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而富含哲理。
C. 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D. 诗歌启示我们,生活中雪和梅各有亮点、相映成趣。
(二)古诗文默写。(8分)
12. 阅读下面语段,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原句。
自强不息,是李白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顿仍能高歌“①______,②______”的坚定信念(《行路难(其一)》);是韩愈虽被降职远调,仍怀有“③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报国之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④______,⑤______”的美好祝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仍能写出“⑥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旷达之情(《醉翁亭记》);是刘禹锡面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仍能发出“⑦______,⑧______”的豁达襟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增”,《说文解字》解释为“益也,从土曾声”。《广雅·释诂一》解释为“增,加也”。由此推断“增”的含义为“增加”,在“增其旧制”中“扩大”的意思。
B. “观”在“予观夫巴陵胜状”中的意思为“看”,据此可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也是“看”的意思。
C. “乐极生悲”中的“极”是“极点”的意思,据此推断,“感极而悲者矣”中的“极”也可以理解为“极点”。
D.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尝”字有以下义项:①辨别滋味,品尝;②试,试探;③经历;④副词,曾经;⑤祭祀名。结合语境可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尝”意为“曾经”。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借滕子京之口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号,表达了自己和好友滕子京共同的政治理想。
B. 作者写景注重动静结合,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写出了动植物自由欢快、生机盎然的景象,使画面更为灵动活泼。
C. 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尤其是三、四两段记叙与议论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表现出贬谪的悲苦之情。
D. 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客观环境的好坏对于“古仁人”来说也具有悲喜情感的变化。
16. 范仲淹和【链接材料】中的杨廷和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这一情怀在两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杨公廷和,生多宦游,每归,则为乡人建一惠①局。初,通水利,灌涸田万顷,乡人德之,号为“学士堰”。次,捐建坊费,修县城,城成贼至,生命以万计。次,置义田于城西北,以赡族人。盖三归而修创利物业三焉。
(节选自《玉堂丛语》)
【注】①惠:从事公益和行善。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茵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7. 有同学将文中槐树的生长过程与弟弟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后,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请你把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18. 联系语境,品析下列句子。
(1)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2)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
19. 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的“泪”字蕴含着复杂的内心情感。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20. 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
21. 村口的一棵树,门前的一朵花,总给予我们家的味道,请大家写出你记忆中的“树”或者“花”,怎样指引我们奋发前行吧。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
寒山石
①人生当有“三足”意识:名利面前要“知足”,修身养德要“知不足”,立业做事要“不知足”。“三足”一同发力,才能行稳致远。
②名利面前,知足者常乐。知足是幸福之本。一个懂得知足、能够知足的人,心中定会充满阳光,充满幸福。知足是高洁之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若是一味追求名利,就难免陷身泥潭而污染了品性,丧失了人格。知足是养生之道。“仁可长寿,德可延年。”懂得知足,自然心中常乐,有益健康长寿:相反,欲望过多,不仅易身败名裂,也易伤身劳神、心力交瘁。
③修身养德,知不足者常醒。知不足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审视,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完善。为人当知“短”。短者,短板也。 A 唯有明己之所短,知道自己的软肋是什么,才能避短扬长、补短为长,更好地完善自己。为人当知“过”。过者,过错也。“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做到有错即改,才能不断进步。为人当知“距”。距者,差距也。强化“差距意识”,学会找准差距、正视差距、补齐差距。为人当知“偶”。偶者,局限也。 B 为人当知“陋”。陋者,浅陋也。所谓“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切不可浅尝辄止,虚有其名。
④立业做事,不知足者常进。不知足,则有奋发之心。“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面对人生之路上的重峦叠嶂,当心怀凌云壮志,做到“猛志固常在”“坚志而勇为”。不知足,则有进取之姿。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思想状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不知足,则有突破之举。对事业不知足,就是要敢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勇于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善于独辟蹊径、寻求突破。不知足,则有超越之境。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要把“不停步、再出发”作为一种人生常态,保持“空杯心态”,凡事善于“归零”,不断创造超越的人生。
⑤知足,是幸福者安乐生活的压舱石;知不足,是自省者砥砺品性的磨刀石;不知足,是成功者不断进步的铺路石。面对名利,要有知足的涵养和静气,在知足中享受安乐、感受幸福:面对缺点,要有知不足的清醒和勇气,在知不足中行有方向、赶有目标;面对成绩,要有不知足的品格和志气,在不知足中激发动力、再创佳绩。
(有删减)
22.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3. 下面这句话放在第③段A、B两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请简述理由。
为人处世应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否则,“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24. 请指出下面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知足,是幸福者安乐生活的压舱石;知不足,是自省者砥砺品性的磨刀石;不知足,是成功者不断进步的铺路石。
25. 结合第④段,说说你对“空杯心态”的理解,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悟。
Ⅱ卷
四、写作(55分)
2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等,都是自强不息的表现。
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展开议论,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师生个人信息;④5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答案】B
5.【答案】示例:蜡烛,如果害怕消融,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6.【答案】A示例:鲁智深是另一个主角。鲁智深讲义气、重情义。他拳打镇关西救金氏父女,大闹桃花村救刘太公之女,尽显仁义之心;他为救林冲失去安身之所,为救史进身陷华州牢营,可谓重情重义。鲁智深的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能体现小说对“义”的崇尚。
B示例:林冲是另一个主角。林冲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代表。他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一直安分守己,面对高衙内的欺辱、高俅的陷害,他委曲求全去了沧州牢营,但高俅仍要置他于死地,无奈之下他怒杀陆谦等人,雪夜上梁山。林冲的经历最能体现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答案】7. D 8. ①. 示例:自强故事我来讲 ②. 示例:自强演讲我来赛
9. 示例:青春当自强,逐梦向远方!
【答案】10. B 11. C
12.【答案】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④. 但愿人长久 ⑤. 千里共婵娟 ⑥.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13. B 14.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15. B
16. 范仲淹追寻“古仁人”的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杨廷和通水利、捐建坊费修县城、为族亲置办义田,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答案】17. (1)被雷击的槐树轰然倒下(槐树被雷电拦腰截断);
(2)弟弟开心采摘槐花;
(3)醒悟的弟弟开始新生活;
18. (1)“团团簇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盛开时的美丽及槐花开得繁多;“像迎风舞动的风铃”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槐花的动态美,充满灵性,表达了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2)表面上槐花是一种美食,让作者和弟弟享受食物,唇齿留香,深层里更是留在姐弟俩心里的家的味道,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享用槐花,印象深刻,熠熠生辉。
19. ①对槐树经受磨难重获生机的敬佩(或感动)之情;②对自己因伤痛一蹶不振的羞愧(或自责)之情;③受槐树的启迪幡然醒悟的振奋(或喜悦)之情。
20. 树在自然界生存,有自己的独特的生存智慧,在困境中默默坚持,顽强求生,枝繁叶茂。人也应该像树一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生境遇,特别是在遭受灾难时,更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默默承受,做一个智者;同时,坚定信念不动摇,顽强乐观,做一个强者。
21. 示例:外婆家窗前曾有株栀子花,每到初夏,雪白花瓣裹着清甜,我总蹲在花前数花苞。后来外婆生病,我非常担心会失去她,难过时常对着栀子发呆。一次见花苞被暴雨打蔫,却仍努力绽放,忽然懂了:人生不如意的事像风雨,只要不放弃,就能开出希望。这株栀子,一直指引我遇到挫折不气馁,向阳生长。
【答案】22. 人生需具备名利面前“知足”、修身养德“知不足”、立业做事“不知足”这三种意识,并协同发力以实现行稳致远。
23. B 处。这句话强调了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这与B处强调的“偶者,局限也”,认识到自身局限的内容紧密相关,而 A 处主要强调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短板,与这句话的逻辑联系不紧密。
24.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知足比作幸福者安乐生活的压舱石,把知不足比作自省者砥砺品性的磨刀石,把不知足比作成功者不断进步的铺路石,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25. “空杯心态”在文中指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始终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凡事善于“归零”,不断追求进步。在生活中,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后不能骄傲自满,要像有“空杯心态”一样,把过去的成绩放下,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不断提升自己。比如在学习上,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后不能放松懈怠,而应清零重新开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6.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