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安市五校联盟2028届高一第一次大联考(2025.10)化学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2分)1.答案:D解析: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粒子直径小于100 nm的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可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2.答案:B解析: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石胆能化铁为铜,描述的是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是Cu2++Fe=Cu+Fe2+,属于离子反应,B符合题意:氢气还原灼热的氧化铜,该反应不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进行,因此没有发生电离,不属于离子反应,C不符合题意;火药的发明与使用,也不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进行,不属于离子反应,D不符合题意。3.答案:C解析:A.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属于盐,不是酸,故A不选;B.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为非电解质,不是碱,故B不选;C.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CaO、 CuO 、Fe2O3、MgO都能与酸反应,且产物都只是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故C选;D.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CO与碱不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故D不选;4.答案:A解析:黑色的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蓝色)和水,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A符合题意;高温下,红棕色的氧化铁与焦炭充分反应转化为黑色固体铁,铁、碳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B不符合题意:铜转化为铜绿的过程中铜元素化合价升高,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C不符合题意;AgBr分解产生Ag的过程中银元素化合价降低,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D不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可知,是反应物,A项正确。6.答案:B解析:向某溶液中滴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也可能是硫酸银等,溶液中不一定含有,A错误。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不一定含有,B正确。某钠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该钠盐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C错误;;向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是,是氧化产物,是氧化剂,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弱于的氧化性,D错误。7.答案:B解析:①硫酸的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从结构分类属于酸,故①正确;②纯净的硫酸中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故②错误;③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含氧酸,故③正确;④、⑤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④错误、⑤正确;1mol硫酸可电离出2mol氢离子,属于二元酸,故⑥正确;⑦硫酸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⑦正确;故选:B。8.答案:C解析:C项中向BaCl2溶液中通入是弱酸,HCl是强酸,弱酸不能制强酸,故不发生反应,C选项错误.9.答案:A解析:Z中是沉淀和胶体应该使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A项错误10.答案:B解析:A.该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转移电子数为12,则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选项A错误B.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均正确,选项B正确;C.反应中Na共失去,共得到,电子转移数目正确,但电子转移方向有误,选项C错误;D.;CuO与C反应,铜得电子,C失电子,则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选项D错误;答案选C。11.答案:D解析:图示反应为,图中的反应物有C单质,A正确;反应前H2O中的O元素和反应后CO中中O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故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B正确;该反应中单质与化合物反应,产生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因此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正确。该反应的H元素和C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由于高温下H2O是气体分子,C是单质,所以反应物不会电离,该反应不是离子反应,D错误。12.答案:C解析:由③可知氧化性:XO >Z2,还原性:Z-> X2+;由①可知氧化性:B2>A3+,还原性:A2+> B-;由②可知氧化性:Z2> B2,还原性:B->Z-。即氧化性顺序为 XO >Z2>B2>A3+,还原性顺序为A2+>B->Z->X2+,因此2A3++2Z-===Z2+2A2+不能进行,选项C错误。13.答案:C解析:溶液和溶液的反应分别为,、,由题图可知,曲线在A点溶液导电能力接近0,说明A点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曲线①应该为滴加溶液的变化曲线,曲线②为滴加溶液的变化曲线,由题图可知,A点时和恰好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H2O,A错误;曲线①C点表示稀硫酸过量,溶质为硫酸,曲线②C点表示硫酸氢钠与溶液中的继续反应,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溶质为NaOH、,两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不同,B错误;曲线②中B点是NaOH溶液,从B点到D点是NaOH与NaHSO4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故C项正确。由题图知,曲线①A点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水,溶液显中性;曲线②中D点后溶液导电能力逐渐增大,则D点与沉淀时生成的NaOH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溶液都呈中性,D错误。14.答案:D解析:中Cu元素化合价降低,其他元素化合价不变,仅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中部分P元素化合价升高,部分P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CuP中的Cu和P分别为+1价和-3价,即分别由中Cu和中P还原而来,则仅是还原产物,B正确。1个分子被氧化时,失去20个电子;96个分子参加反应时,得到60个电子,则被氧化的分子数目为,C正确。被氧化为的过程中,每生成1个分子转移5个电子,则被氧化得到的的个数为,白磷歧化得到的分子的个数为24-12=12,其质量之比为1:1,D错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8分)15(每空2分,共12分).(1)②④⑤⑥⑧; ①⑧; ③⑦;Cu2++SO42-+Ba2++2OH-=BaSO4↓+Cu(OH)2↓ ; BC解析:(1)①CuSO4·5H2O是固体不能导电,属于盐,属于电解质;②Cu能导电,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③酒精是有机物,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④NH4HSO4溶液能导电,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⑤碳酸钠溶液能导电,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⑥溶液能导电,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⑦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⑧熔融Na2O能导电,属于电解质。因此可以导电的是②④⑤⑥⑧,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⑧,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⑦。向溶液加入CuSO4·5H2O固体,CuSO4·5H2O会溶解并电离Cu2+、SO4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SO42-+Ba2++2OH-=BaSO4↓+Cu(OH)2↓。NH4HSO4因为阳离子是NH4+,所以属于铵盐,又因为阴离子是HSO4-,所以属于酸式盐。(2)NaHSO4=Na++H++SO42- ,Ba(OH)2=Ba2++2OH-,NaHSO4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恰好呈中性,因此NaHSO4与Ba(OH)2的个数比为2: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BaSO4↓+2H2O16 (每空2分,共14分).(1)用一束光照射,有光亮的“通路”;(2)Fe(OH)3胶体遇到稀盐酸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3)AD(4)(5)不出现白色沉淀解析:(1)分散系③为胶体;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光束通入其他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可利用丁达尔效应来验证胶体,具体操作:使用一束光线照射分散系,然后观察是否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变为红褐色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化学方程式为。(2)稀盐酸中有和,由于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遇到带负电的阴离子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沉淀溶解,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则分散系②是悬浊液;分散系③是氢氧化铁胶体。两者均为红褐色,颜色相同,A正确:悬浊液与胶体稳定性不同,悬浊液不稳定,胶体介稳定,B错误;胶体和悬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C错误;胶体和沉淀的分散质不能透过半透膜,D正确。(4)胶体可以与污水中的砷酸反应生成砷酸铁()沉淀,同时生成水,该反应为酸碱中和反应,由化学式可知砷酸是三元酸,与按个数比1:1进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与反应生成AgCl沉淀。向其中加入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该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17(每空2分,共16分)(1);(2)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Ba2++SO42-=BaSO4↓ 、 Ba2++CO32-=BaCO3↓(3)② ③ ; ④解析:(1)向C烧杯中加入A试管中液体后固体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有沉淀生成,碳酸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都可以直接生成沉淀,所以B试管中氢氧化钡过量,(2)已知结论为滤渣为混合物,则滤渣为与的混合物,碳酸钡可溶于稀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因此加入稀硝酸后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烧杯内固体质量增加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 Ba2++CO32-=BaCO3↓(3)①用pH试纸检验,结果表明溶液呈强酸性,则溶液中含有大量能与反应,所以可以排除的存在。②取出部分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继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可证明的存在。③取部分②中碱性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可证明的存在,由于能与反应生成沉淀,因此可以排除的存在。④综上实验分析,该澄清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有,肯定存在的离子有,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所以溶液中还存在。18(每空2分,第7小问算一空,共16分).(1)C;Cu(2) Cu(3)②③④(4)2MnO4-+16H++10Cl-=2Mn2++5Cl2+8H2O(5)5/4(或1.25)(6)5:1(7)1、6、1、3、3解析:(1)反应②,C→CO2,碳的化合价从0升至+4,C是还原剂。 CuO中的Cu从+2降至0,CuO被还原,还原产物是Cu。(2)从反应③可知,CO是还原剂,Cu是还原产物,所以CO的还原性大于Cu,同理,从反应④可知,C的还原性大于CO。因此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Cu(3)四个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Cu2(OH)2CO3→2CuO+H2O+CO2 :无化合价变化,不是。②2CuO+C→2Cu+CO2:有化合价变化,是。③CuO+CO→Cu+CO2:有化合价变化,是。④CO2+C→2CO:有化合价变化,是。(4)KMnO4、HCl(浓)、KCl、MnCl2都是易溶易电离,要拆。而Cl2不是电解质,不要拆,H2O是难电离的物质,不拆。(5)先看整个反应电子转移:Mn从+7 → +2,得5 e ,有 2 个Mn原子 → 得 10 e 。Cl从 -1 → 0,每个Cl2分子有2个 Cl 原子,共失去 2 e ,生成5个Cl2分子 → 失 10 e 。生成 8 个H2O分子时,共转移 10 e 。所以每生成1个H2O分子转移电子数:10/8=5/4=1.25。(6)还原剂是HCl,氧化剂是KMnO4,方程式中虽然有16个HCl、2个KMnO4参与反应,但HCl只有10个Cl-被氧化为Cl2,因此还原剂与氧化剂的个数比为10:2=5:1。(7)KClO3中Cl可能被还原到 -1(KCl)或 0(Cl2),但这里是归中反应,所以KClO3中Cl(+5) 与HCl中Cl(-1) 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2(0)。所以每1个KClO3要氧化 5 个HCl(因为 +5 → 0,得 5 e ;-1 → 0,失 1 e ,需要 5 个 -1 的 Cl 被氧化)。电子守恒后,再根据K、Cl、H原子守恒进行配平。吉安市五校联盟2028届高一第一次大联考(2025.10)化学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指定区域贴好条形码。2.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再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2分)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反应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另一种化合物。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的一些“理解”,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Na的活泼型强于金刚石B.另一种化合物是NaClC.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D.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可以透过半透膜2.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B.《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C.氢气还原灼热的氧化铜D.火药的发明与使用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酸:CH3COOH 、NH4HSO4 、 H2SO4 、HNO3B.碱:Ba(OH)2、NaOH、C2H5OH、KOHC.碱性氧化物:CaO、 CuO 、Fe2O3、MgOD.酸性氧化物:CO2 、SO2 、CO、 SO34.下列颜色变化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黑色的氧化铜溶于稀硫酸,溶液变蓝色B.高温下,红棕色的氧化铁与焦炭充分反应转化为黑色固体C.长时间使用的铜制水龙头上有铜绿[Cu2(OH)2CO3]产生D.强光照射下,胶片中淡黄色的AgBr分解产生黑色的银单质5.把b中三个碎纸片补充到a中,可得到一个完整的离子方程式(未配平)。b中补充到a中的反应物是( )A.OH- B. S2- C.SO32- D.OH-和SO32-6.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A 向某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一定含有Cl-B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中不一定含有SO42-C 某钠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该钠盐一定是Na2CO3D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 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硫酸应属于( )①酸 ②能导电的纯净物 ③含氧酸 ④混合物⑤化合物 ⑥二元酸 ⑦强电解质A.①②③④⑦ B.①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3OH-=Fe(OH)3↓B.铁粉与稀硫酸反应:Fe+2H+=Fe2++H2↑C.向BaCl2溶液中通入CO2:Ba2++H2O+CO2=BaCO3↓+2H+D.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Cu(OH)2+2H+=2H2O+Cu2+9.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Y中发生的反应为3CaCO3+2FeCl3+3H2O==2Fe(OH)3+3CO2↑+3CaCl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渗析的方法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B.X烧杯中的溶质是FeCl3C.用酒精灯加热Z烧杯一段时间,会有红褐色沉淀生成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10.下列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 )A. B.C. D.11.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所示的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反应物中有单质B.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该反应是一个离子反应,同时也是氧化还原反应。12.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2A2++B2===2A3++2B-②2B-+Z2===B2+2Z-③16H++10Z-+2XO===2X2++5Z2+8H2O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B.Z元素在反应②中被还原,在反应③中被氧化C.反应2A3++2Z-===Z2+2A2+可以进行D.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13.向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SO42-浓度相等的H2SO4、 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点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O42-==BaSO4+H2OB.C点时两溶液中含有相同数目的OH-C.B点到D点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OH-+H+=H2OD.A点溶液显中性,D点对应的溶液显酸性14.硫酸铜溶液是一种白磷中毒的解毒剂,有关反应为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uSO4仅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B.P4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Cu3P仅是还原产物C.96个H2O分子参加反应时,被CuSO4氧化的P4分子为3个D.被CuSO4氧化和白磷歧化得到的H3PO4的个数之比为5:6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8分)15(12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有以下几种物质:①CuSO4·5H2O ②Cu ③酒精 ④NH4HSO4溶液⑤碳酸钠溶液 ⑥溶液 ⑦CO2 ⑧熔融Na2O上述物质中,可以导电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向上述①加入⑥中,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NH4HSO4在物质分类中属于_______(填字母)。含氧酸 B. 铵盐C. 酸式盐 D. 氧化物(2)将NaHSO4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恰好呈中性,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4分).将少量饱和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分散系①②③。用简单的方法验证③中已成功制备胶体,请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经过检验后的③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先出现和②中相同的现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发生变化得到和①相同的溶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关于分散系②和③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A.两者颜色相同 B.两者稳定性相同C.两者分散质粒子大小相同 D.两者的分散质都不能透过半透膜(4)Fe(OH)3胶体可以与污水中的砷酸(H3ASO4)反应生成砷酸铁()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溶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17(16分).某化学小组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展开了图甲所示探究活动:(1)【实验1】A、B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充分反应后,先将B试管中所有物质倒入空的C烧杯中,再将A试管中所得溶液慢慢加入C烧杯中,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A试管中液体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B试管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2)【实验2】将C烧杯中沉淀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证明滤渣为混合物。写出烧杯内固体质量增加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实验小组对某些物质进行性质探究实验后,将废液收集得到了澄清的溶液,该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H+ 、Mg2+ 、Ba2+ 、NO3- 、CO32- 、SO42-中的若干种,取该澄清溶液进行以下实验:①用pH试纸检验,结果表明溶液呈强酸性。②取出部分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继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_______的存在。③取部分②中碱性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_______的存在,同时可以排除_______的存在。④综上实验分析,该澄清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6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Ⅰ.古代炼铜时,所用原料主要是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和木炭,冶炼温度为1000℃左右,可能涉及的反应有①;②;③; ④。(1)反应②中,还原剂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还原产物的是_______。(2)Cu、C和CO的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________。(3)在上述4个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Ⅱ.实验室可用KMnO4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反应可表示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4)请将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反应每生成一个水分子转移了____________个电子。(6)此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7)实验室也可以用KClO3与浓盐酸制备氯气,请配平下面的化学方程式_____KClO3+_____HCl(浓) == _____KCl+_____Cl2+_____H2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8届高一年级吉泰走廊五校联盟首次联考化学答案.docx 2028届高一年级吉泰走廊五校联盟首次联考化学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