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随堂练习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随堂练习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随堂练习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之间的间隔 C.分子的大小 D.原子种类
2.“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清水擦桌面 B.点燃煤气火炒菜 C.摘芸豆角 D.给花草浇水
3.下列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2个钙离子:Ca2+ B.铝离子:Al3+ C.镁离子Mg+2 D.氟离子F1-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硫黄的国家,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纯硫提炼法。下列关于硫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淡黄色固体 B.难溶于水
C.熔点低 D.能在空气中燃烧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清新的空气 C.人体呼出的气体 D.稀有气体
6.下列有关玻璃导气管使用正确的是
将干燥导管插入胶皮管
A.连接导气管 B.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C.排空气法集气 D.排水法集气
A.A B.B C.C D.D
7.兴城作为渤海湾海滨城市,其海鲜所含的优质蛋白质是人体重要营养素。已知蛋白质中平均含氮量为16%,这里的“氮”是指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原子
8.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梦天舱上授课。梦天舱载有世界上第一套由冷原子锶光钟等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根据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锶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C.锶原子易失去3个电子 D.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
9.神舟飞船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飞船上用到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下列有关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耐高温 B.见光易分解 C.不易与氧气反应 D.透光性好
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C.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D.一滴水中大约含有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11.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点燃的蜡烛熄灭的瞬间,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整个实验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污染较小
B.实验后左侧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
C.可以用足量木炭代替图中红磷
D.选择红磷的原因之一是其产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13.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
C.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 D.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内上上升一段水柱
二、综合应用题
14.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某班学生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为主题开展如下研究活动,请共同参与。
【项目一:厨房中的化学】
(1)白酒和白醋外观上很相似,请你指出一种能区分出二者的简单方法 。
【项目二:环境中的化学】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___________(填写字母,下同)。
A.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B.露天焚烧垃圾
C.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D.深埋处理废旧电池
(3)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的空气。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PM2.5 E. F.
【项目三:食品包装中的化学】
(4)为防止食品变质常采用真空包装,目的是隔绝 。
(5)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防腐,理由是氮气 。
【项目四:医疗中的化学】
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
(6)该装置的 端导管口(填“a”或“b”)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7)工业上通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利用了物质的 不同。
【项目五:航空航天中的化学】
空气和水对航天员的生存非常重要。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离子和分子。
请回答:
(8)1个离子中含有 个电子。
(9)分子与分子具有不同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六:探究中的化学】
Ⅰ.探究物质的性质
(10)如图所示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
实验一:图①木炭烧至红热后,将夹持木炭的 由上至下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图③实验的目的是 。
实验二:做图⑤实验时,若为了减少的生成,使正在燃烧的火焰快速熄灭,可采用的简单方法是 。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
①敞口放置 ②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 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①PQ段能够说明氧气的一点物理性质是 ;
②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 ;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时几乎不再变化。
Ⅱ.探究物质的制备
(12)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仪器①的名称是 。
②若小海同学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序号,从A~E中选)。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③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倒入迅速冷却的沸水,立即塞紧穿有两端开口细玻璃管的橡胶塞,用注射器向玻璃管中注水至P处,装置如图F所示。
手拿集气瓶在水平面上摇晃数十次后,将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可说明有少量氧气溶于水中
B.应保证装置有良好的气密性
C.用迅速冷却的沸水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氧气
三、填空与简答
15.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氧化氢的稳定性较差,易分解放出氧气,尤其在加热或遇光时分解速度加快。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研究显示: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液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过氧化氢的产生虽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使用硅材料、相对湿度为55%时,得到过氧化氢的最大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过氧化氢不稳定的原因是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2)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 (填写“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3)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 (填“一定”或“不一定”)为纯净物。
(4)“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此说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
(5)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 (填写“变大”“减小”“不变”)。
(6)图中a点(-2.8℃)没有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 。
(7)如何正确存放过氧化氢 。
16.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材料二:1897年,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微观粒子,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
材料三:1911年,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1)。
材料四: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一个α粒子留在了一个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同时有微观粒子从氮原子中被打出。
材料五:1932年,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实验发现了中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借助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
(1)汤姆孙实验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 。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4)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的原子结构为图2中的 (填字母序号)。
(5)卢瑟福所使用的金箔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金原子的中子数为 。
(6)小凯在阅读材料四后,认为该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请结合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进行解释: 。
(7)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
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四、科学探究题
17.在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产生了许多困惑,为此开展了更深入的探究。
探究一: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提出猜想]
猜想1: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铁丝燃烧更剧烈;
猜想2:为了聚集热量而提高温度,使未燃的铁丝更好的预热;
[进行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实验所用的细铁丝长短(10 cm)、粗细均相同,且已打磨好;集气瓶中均盛有等体积的水和体积分数相同的氧气;实验中铁丝均完全伸入集气瓶中。
实验一:如图所示。取3根细铁丝,将1根拉直、另2根绕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状,末端系上一根火柴梗并点燃,当火柴梗剩余1/4左右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实验现象:①3根铁丝均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②实验Ⅱ最剧烈,其次是Ⅲ,较弱的是Ⅰ.
实验二:如图所示。另取2根细铁丝,将1根拉直,另一根绕成与实验Ⅱ直径大小相同的螺旋状,末端系一根火柴梗并点燃,当火柴梗剩余1/4左右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实验现象:2根铁丝均不燃烧。
[反思与评价]
(1)通过实验一的现象可知,铁丝无论是拉直状态还是绕成螺旋状,对铁丝在氧气中能否燃烧 (填“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2)待“当火柴梗剩余左右时”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不宜过早的原因是 。
(3)两个实验中,把3根细铁丝全部伸入到集气瓶中,目的是使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相同。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可能成立的是 (填“猜想1”或“猜想2”)。
(4)同学们在实验中还发现,铁丝燃烧均是沿着被点燃的一端从一个点不断向另一端延伸点的方向而燃烧的,不是铁丝同时在燃烧:铁丝燃烧时,铁丝燃烧部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___________。
A.不断增大 B.基本不变 C.不断减小
(5)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请对“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提出一个新猜想: 。
探究二:探究铁丝燃烧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案]
(Ⅰ)取5根长度相同、直径0.6 mm的铁丝,卷成相同的螺旋状后,分别在体积分数不同的氧气中进行第一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Ⅱ)再取多束相同的细铁丝(直径0.2 mm),每束长度和重量均与第一组实验一致,分别在体积分数不同的氧气中进行第二组实验(实验装置同第一组实验)。
[实验记录]如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铁丝直径(mm) 0.6 0.6 0.6 0.6 0.6 0.2 0.2 0.2 0.2 0.2 0.2 0.2
铁丝长度(cm)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V()% 90% 80% 70% 60% 50% 90% 80% 70% 60% 50% 40% 30%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火星四射 不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火星四射 不燃烧
(6)上述实验中,铁丝发生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7)通过第一组实验,某同学得出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为60%,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8)通过第二组实验,某同学得出结论:在本实验探究的数据范围内,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越大,就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
(9)进行上述实验用排水法收集所需氧气时,每瓶都要留存30mL水,以防止生成的高温固体溅落,炸裂瓶底。若空集气瓶(扣除胶塞、导管等内容物)的容积为300mL实验中收集体积分数为60%的氧气时,则应向空集气瓶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mL。(提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A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1)闻气味
(2)BD
(3)ABDEF
(4)氧气/O2
(5)化学性质稳定
(6)a
(7)沸点
(8)2/两/二
(9)分子的构成不同
(10) 坩埚钳 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 将燃烧匙浸入水中(合理即可)
(11)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1%
(12) 分液漏斗 AC 催化 ABC
15.(1)过氧化氢→水 + 氧气
(2)可能
(3)不一定
(4)正确
(5)减小
(6)由题干信息“过氧化氢的产生虽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及图像可知,a点(-2.8℃)时过氧化氢浓度为0,原因可能是温度过低,不利于水分子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
(7)避光、低温保存
16.(1)电子/核外电子
(2) b 不会 原子核
(3)D
(4)C
(5) 原子 118
(6)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7)ACD
17.(1)影响不大
(2)防止火柴梗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3)猜想2
(4)B
(5)铁丝不易抖动,伸入时不易碰触到集气瓶壁
(6)
(7)结论错误,直径为0.6mm的铁丝在氧气体积分数大于50%,小于60%的范围内可能也能燃烧
(8)铁丝的表面积
(9)16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