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7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7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又见鲁迅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友,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悼曰:
特别的人
政论文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立人”)
——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
当代作家林贤治说,鲁迅“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共16本。
鲁迅
作品
鲁迅 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豁达果敢,机智诚朴,如戟似剑,纵横文坛,天下无敌手!
今天,让我们沿着巨人的足迹,重温震惊中外的惨案,感受先生的悲痛和愤怒,来一起记念!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思念 怀念
悼念
对刘和珍的尊称
君:对人的尊称,不分男女
"三·一八"惨案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解说题目
文体:
①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
②“饱含深情的檄文”(抒情性/战斗性)
③杂感(忧愤深广的社会论文)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写作背景1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大沽口事件)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2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写作背景3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追悼 喋血 桀骜
长歌当哭 尸骸 好高骛远
菲薄 不惮 趋之若鹜
洗涤 创伤 黯然
踌躇 攒射 谙熟
诧异 浸渍 喑哑
赁屋 绯红 屠戮
噩耗 殒身不恤 戳穿
dào
dàng
fěi bó

chóu chú
chà
lìn
è
dié xuè
hái
dàn
chuāng
cuán
jìn zì
fēi
yǔn
jié ào


àn
ān
yīn

chuō
读准字音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记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1.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2.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梳理探究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5.通读全文,试着概括每一小节内容,给其拟一个小标题。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
(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交代写作的缘起。
1.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 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第一部分 第2段)
针对刘和珍来说的:纪念死者。(悲痛)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样的世上”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
针对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嘲讽、痛恨)
③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针对庸人: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悼念逝者,
交代写作缘由
一、悼念烈士
二、警醒庸人
五、详写遇害经过
六、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七、讴歌赞颂及死难意义
三、详述生前事迹
四、概述遇害事实
回忆过往,叙述死难的经过
思考惨案的教训与意义
1.痛斥走狗文人
2.唤醒麻木庸人
3.追溯生平事迹
4.概括惨遭杀害
5.详写遇难经过
6.劝解徒手请愿
7.激励奋然前行
小标题
难点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思考:如何理解作者的“说”与“不说”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不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不说

不说

不说
纪念烈士,赞颂爱国青年
抨击批判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难以言语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文章线索
品味语言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愤怒到了极点
深深地体味
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程度副词更加
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
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1.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
2.警告反动军阀,不要肆无忌惮杀人,不要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血来还;
3.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备
活动一:
刘和珍其人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写刘和珍的相关段落。
思考: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
①预定《莽原》
②参与学潮运动
③徒手请愿牺牲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渴望进步,追求真理
探究人物形象




《莽原》杂志于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是鲁迅编辑过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种。该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时,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为半月刊,单独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
《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
思考:这里的“生活艰难”指的是什么?鲁迅是大文学家,为什么他编辑的期刊会“有始无终”,竟至于“销行寥落”?刘和珍仅是预定一份杂志而已,鲁迅却为什么赞之曰“毅然”?
刘和珍生活的时代是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的时期,是最黑暗、最反动、最专制的时期,“生活艰难”是指政治生活的艰难,进步的言论和刊物备受压抑。
鲁迅先生编辑的革命刊物在“生活艰难”中,更是经常被反动政府所查封,所以经常“有始无终”,一般的人害怕接触革命刊物,以免引火烧身,所以“销行寥落”。
刘和珍不畏反动政府的淫威,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了他追求真理的无畏精神,因此鲁迅赞之曰“毅然”。
思考:鲁迅选取订书一事入文的理由是什么?
鲁迅从和自己相关的点开始写,从和自己相契合的《莽原》入手,刘和珍会订书,说明她不但是“我”的学生,更是我的知音,是“我”的战友。
进步和抗争显然是暗含的主线。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探究人物形象
想象和现实形成剧烈反差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
探究人物形象
刘和珍君跟鲁迅先生所想象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想象中(不认识):勇于反抗,桀骜锋利
现实中(认识后):态度温和,爱微笑,有责任心
女师大学潮——驱“羊”运动
“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
杨荫榆
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为女师大学生进行呐喊和声援。
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她一味强调秩序风,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1925年,女师大学生自治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宜言,她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被免职。
1927年,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
面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她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杨荫榆家,杨荫榆勇敢地站出来同日军交涉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
1938年1月16日两名日军把她诱出家门,将其杀害。
事件三、四:多听鲁迅讲义 思虑母校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有责任感,大格局,坚毅,追求思想进步
探究人物形象
事件五:欣然请愿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为国为民,勇于抗争。
探究人物形象
人物 事情概括 人物品格
刘 和 珍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不畏强暴,敢于反抗
思想进步,坚毅乐观
有责任感,胸襟广大
为国为民,勇于抗争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在鲁迅赁屋授课后,多来听鲁迅的讲义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并于府门前喋血牺牲
总结
三个带“然”的词勾画了刘和珍简短而光辉的一生
1. 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然至于泣下
3.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然前往的



坚决的样子
忧伤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积极进取、好学求真——追求民主之坚决不悔
有责任心、敢于斗争——担忧母校之真诚痴心
热忱爱国、殒身不恤——为国请愿之无私热忱

思考:文中鲁迅对刘和珍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文中写了四次刘和珍君的微笑,有何作用?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
◎强调刘和珍性格的温和
◎反衬反动政府的凶残
◎体现痛惜、悲愤的心情
◎激发人们的同情心理
探究人物形象
(她)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qú)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材。
——林语堂
我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地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石评梅
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温和善良、爱国热忱的女青年学生。
刘和珍形象总结
“ 1926年,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发生了。父亲始终同群众战斗在一起。那天我跟着团组织活动,事先不晓得父亲也来参加示威请愿。由于前一天曾发生流血事件,我们特意做了准备,每人做游行示威的小旗时,都挑选了较粗的棍子当“旗杆”,用以自卫。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丧心病狂的反动军阀政府,竟然动用排枪、刺刀,大肆屠杀无辜群众。
……
有一位青年爬到大门一侧的石头狮子上讲演。就在这个时候,段政府的卫队朝这位青年开了一枪,成为镇压群众的信号,于是一场残酷野蛮的血腥大屠杀开始了。许多事先埋伏的军警,纷纷钻进人群中,一边咒骂,一边用手枪射击。无数爱国青年在排枪、刺刀和大刀下牺牲了。在混乱中,我随着人流,向铁狮子胡同东边奔去,终于避开了刺刀和枪弹,跑了出去。事后得知,从西口走的同志大多数牺牲了,大部分人是从东口跑出来的。”
当局者之凶残
当局者之无耻
第三天(3月20日),段政府又发布了第二道《临时执政令》声称:爱国运动,各国恒有,聚众暴动,法所不容。……其当时军警因执行职务,正当防卫。
当日,段政府便抢先发布“国务院通电”,声称: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流言家的下劣卑鄙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林学蘅1926年3月20日的《晨报》上发表时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在青年方面,外交请愿,虽属正当,亦何事啸聚男女,挟持枪械,若临大敌者,重以驱逐外交团之宣言,殴击警卫队之行动,不惜激于意气,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gòu)中。徐谦、顾兆熊等居于知识阶级代表者之地位,对于血气方刚之青年,不知所以启迪之,惟务放言高论,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成者诸君尸其名,败则群众被其害。
3月18日,以北京为中心发生了请愿事件,针对段祺瑞政府,参加的人以大学生为主。【惨案】
3月25日,举行追悼会,鲁迅前去参加,但没有进去,独在外徘徊。【追悼会】
4月1日,鲁迅写下这篇纪念文章,离事件发生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这十几天作者一直在深沉的思考,沉浸在深深的悲愤中。【写作本文】
中华民国十五年
1926
中华民国十五年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为什么以“中华民国”纪年,有何用意?
以“中华民国”纪年,包含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三民主义”立国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命运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同时以史家笔法郑重其事地说明写作时间,意味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
活动二:
鲁迅之文字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以笔为枪、以语言为刀刃,赋予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以锋利的光芒,照亮人性黑暗面的每一个角落。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直接面对
不回避
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
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的黑暗现实。
“真正的猛士”,不回避严酷的现实,不逃避残酷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真的猛士”“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这两句话从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露杀人者的凶残。
第一层,“我”以最坏的恶意来想象某些中国人的坏;
第二层,即使如此,“我”也没想到杀人者竟如此凶残;
第三层,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他们会残杀一个和蔼、善良的女学生。
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说明学生没有防备,不带恶意,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
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
背部中枪
其一是手枪
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作者对此的情感
第五小节(第15自然段)
互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指刘和珍等女学生遇难。
反语:“伟大”“伟绩”“武功”与前文的“文明人”一样是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这两句话一方面赞扬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从容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悲劣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内容上:“三一八”惨案实际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政府相互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反动政府虐杀学生、冷酷凶残
中国女子团结友爱、互相救助
鲜明 对比
“惨像,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思考:
“惨像,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惨象和流言,分别指反动政府对觉醒的革命者进行的武力镇压和对麻木的国民进行的思想奴役。
已使我和尤使我,形成递进,更显激愤和不满。
沉默中爆发,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沉默中灭亡,是不做反抗的下场,是对旁观者的呼吁。
1. 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2.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缘由: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3. 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采用反复的手法。“沉默”,就是“静默无声”。在黑色政权的残酷镇压和走狗文人的恶毒诬蔑下,所有人都静默无声了。
采用选择句式。“不在”“就在”坚定的语气:要么就在沉默中爆发,走向全新的开始;要么就在沉默中被奴役、统治,走向灭亡。1.对反动派的警告;2.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我们别无退路,必须强大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斗争。
思考: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缘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来镇压民众,而且还用笔杆子,用文的手段,进行严酷的舆论控制和思想统治。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当时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当时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
活动三:
记念的缘由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什么鲁迅要写这篇悼文?
③唤醒快要忘却牺牲的麻木的国民
①纪念死去的青年战友
②痛斥走狗文人和段政府的流言
思考:鲁迅赞成刘和珍等学生请愿的行为吗?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比喻
煤的形成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大量的木材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依靠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行的
不赞成
一小块煤
社会的一点进步
鲁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社会进步的一小步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后指出请愿不能带来任何进步,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思考:鲁迅赞成刘和珍等学生请愿的行为吗?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不赞成
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鲁迅先生并非对请愿不以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热烈支持。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可见鲁迅先生认为“请愿”无疑会提高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走上革命道路。
但请愿终究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的反动政府请愿,除表现了群众的意愿和力量,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思考:鲁迅赞成刘和珍等学生请愿的行为吗?
不赞成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死地》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只有有学问的聪明人能够先料到,承认凡请愿就是送死……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空谈》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
拟挽歌辞·其三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引用陶渊明的诗歌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意义不大,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爱国青年在流血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他们将永远留在一部分人的记忆里。寄托深沉的哀伤和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精神永流传”之意。
总结“3·18”惨案事件,概括其意义。
1.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
2.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3.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此文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除了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还述评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总结全文——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朽不垂永
1、只有敢于担当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 
读了本文后,你有那些感悟?
2、与人们为敌,将遗臭万年
3、青年人要勇于追求理想,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