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荷花淀》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荷花淀》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战争印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百合花》
《大战中的插曲》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荷花淀
孙 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以其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2.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学习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至纯至高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
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体小说”。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他被人们称为“短篇小说能手”。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
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小说散文集《嘱咐》、《白洋淀纪事》
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
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
论文集《文学短论》
知识链接——“荷花淀派”
又称“白洋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不但得名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这一派作家作品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①诗意地描绘河北乡村生活,渲染出浓郁的河北地方风彩。
②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
③崇尚女性美,擅长青年女性的塑造。
④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气息的结合。
⑤承乡土抒情小说传统,为诗化、散文化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
知识链接——作品创作特色
知识链接——传统小说和诗体小说的比较
角度 传统小说 诗体小说
环境 为情节服务,以情节取胜
人物 典型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 情节跌宕起伏,矛盾 冲突激荡
主题 反应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
语言 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 符合人物特征
注重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的描写,环境意境化(注重意境烘托)
人物虚化,淡化人物性格,人物类型化、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多为普通人,甚至没有名字。
情节淡化,淡化叙事,结构松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
主题美化,往往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语言诗化,或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
描写细化
二、写作背景
孙犁1936年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或是清晨或是黄昏,他经常到白洋淀边散步,慢慢地,他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这里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打鬼子,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使他由衷敬佩。基于这种心理,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
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文本初读
解题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夜晚,嫦娥偷吃了仙药后飞升上天,随身的宝镜却掉落了下来,碎成了大大小小九十九块,变成了九十九个水淀。
荷花淀便是其中属于白洋淀的一个水淀。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5—8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
解题
《荷花淀》
“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惦记(diàn) 投奔(bèn)
吸吮(shǔn) 泅水(qiú)
噘着嘴(juē) 凫水(fú)
一、明确字音
二、解释词语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三、整体把握
思考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塑造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思考2:请简要概述文章内容。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文本研读
“诗化”的战争
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一、速读课文,按照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划分结构层次。
二、进一步细化情节,概括层意,并给每层拟小标题。
三、请在文中找出标志行文线索的词句,分析小说的行文线索。
一、这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故事的小说。按照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划分结构层次。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夫妻话别
1—31
探夫遇敌
32—61
助夫杀敌
62—85
二、小说层次清晰,但情节发展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深入文本,进一步细划情节,概括层意,给每层加个小标题。
荷 花 淀
开端:夫妻话别
月下编席
夫妻话别
水生离家
发展:寻夫遇敌
马庄探夫
扑空归来
突遇鬼子
高潮、结局:
助夫杀敌
伏击歼敌
意外相见
妇女成长
(1-4)
(5-29)
(30-31)
(32-38)
(39-47)
(48-61)
(62-64)
(65-75)
(76-85)
助夫参战
处变不惊
感受战争
一群青年妇女
抗战中成长
淡 化 的 情 节
三、请在文中找出标志行文的顺序和线索的词句,分析小说的行文顺序和行文线索。
月亮升起来(1)
很晚(5)
鸡叫的时候(24)
第二天(30)
过了两天(32)
快到晌午(40)
正午(75)
这一年秋季(85)
冬天 (85)
时间顺序
三、请在文中找出标志行文的顺序和线索的词句,分析小说的行文顺序和行文线索。
主线
水生嫂们的活动
副线
地区队伍的行动
双线交织
青年妇女们的活动【女】:贯串全文的始终,是小说的主线;
地区队的行动【男】:大都是侧面交代,仅在伏击相会的高潮处交叉,接着又分开进行。
①主副交织,明暗呼应,情节结构清晰紧凑。
②小说以青年妇女们的成长结尾,合乎情理,广泛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积极性,说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小说中双线交织的手法的作用
①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
②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情节)
③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情节)
④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挖掘。(深化主旨)
⑤拓展了广度深度,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小说的内容)
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读者感受)
⑦使叙事更加多变灵活。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思路】①明线是……,暗线是……;②明线、暗线各自对表现人物情节主题的好处;③设置明暗线交织的好处。
“诗化”的女性
任务二
人情美——人物形象及情感
一、体味人物语言,赏析对话
二、体味传神的细节描写
潜台词
1.所谓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思想、感情、愿望和目的。它可由形态动作和语言动作表达出来。(戏剧名词)
2.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台词中所包含的话里有话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潜台词
快夸我瘦
但是会揍你
这方案不行
再不道歉你就死定了!
潜台词
理解文章内容
一、体味人物语言,赏析对话
片段1:“夫妻话别”情节(1-31段)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这些对话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
夫妻话别
(6段)“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8段)“他们几个呢?”
(12段)“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13段)“怎么了,你?”
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温柔体贴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侧面试探
对丈夫的回答不满意,再次试探,聪慧机敏
水生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细心机敏。
以上几句,表现了水生嫂温柔体贴,细心机敏的性格和对丈夫的忧虑与关心。
(17段)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19段)“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21段)“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24段)“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26段)“嗯。”
(28段)“嗯。还有什么?”
嗔怪中包含赞扬(嗔怪的是丈夫马上要离开自己;自豪的是丈夫没落在别人后面)
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阻拦,也不会阻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想到,丈夫一去,家里的担子都落到她身上,不禁心生担忧。(识大局、明大义,对丈夫依恋)。
支持丈夫,坚强,爱国
自觉承担任务
对丈夫的不舍、担心,在民族危机面前,选择舍小家而成大家,同时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家庭的重担。既有中国妇女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要强的精神
温柔体贴
细心贤惠
机敏稳重
通情达理
深明大义
深情坚强
水生嫂:勤劳纯朴,温柔体贴,聪慧坚强,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的进步特点。
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的一位革命战士。
思考:“夫妻话别”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1)人物形象上:
“夫妻话别”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2)情节结构上:
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片段2:“马庄探夫”情节(32-38段)
一、体味人物语言,赏析对话
细品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1.细心体会妇女们的话,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她们的性格特征
商议探夫 性 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机智伶俐(想念丈夫不好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直率爽朗(毫不掩饰对丈夫的思念)
稳重谨慎(水生嫂考虑问题比较周密成熟,提醒途中不安全,为下文埋伏笔)
冒失率直(探夫心切、不顾一切、心直口快)
忸怩羞涩(自己想去,不好意思说,推脱到婆婆身上)
乐观可爱的水乡女儿群体形象
2.请从“马庄探夫”这一个情节来比较妇女群像的异同
稳重谨慎
伶俐机智
性急冒失
腼腆羞涩
心直口快
依恋丈夫
理解支持
深明大义


水生嫂——女人们(群像)
持家守家的女子 保家卫国的战士
勤劳能干 深明大义
温柔体贴 顾全大局
细腻深情 思想积极
忠贞不屈 追求进步
(传统美德) (家国情怀)

柔之美
片段3:“扑空归来”情节(39-47段)
一、体味人物语言,赏析对话
“你看说走就走了。”(42)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青年妇女们表面埋怨丈夫,实为赞扬丈夫,都真心实意爱着丈夫,支持他们。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体味人物语言,赏析对话
片段4:“妇女成长”情节(76-85段)
课文语句 性 格 作用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得。”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打仗有什么出奇 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 “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不值钱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不甘示弱
乐观自信
坚强勇敢
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
1.塑造了一群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农村妇女形象,展现了革命根据地妇女的精神面貌。
2.妇女们的不甘示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生动地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结:解对话,识人物之美
乐观可爱的水乡女儿群体形象
这篇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群体形象。
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她们深爱丈夫,但在国难当头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
经历了荷花淀伏击战后,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同时对丈夫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投身抗战行列来,完成了从家庭妇女到革命战士的身份蜕变;粉色的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性,成为了白洋淀的战士。 
思考:作品的对话描写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特点:作品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作用:
①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人物)
“你总是很积极的。”短短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极为丰富:既透露出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的绵绵情意,又表现出她为丈夫积极投身革命而感到骄傲。
②揭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情节)
商量看夫对话描写是相当精彩的。她们都想去看看自己的丈夫,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却迥然不同,充分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又为下面妇女们突遇敌船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③注重表现人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人物、主旨)
回家途中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经过战斗的考验,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她们也渴望参加战斗,对话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妇女并不比男人弱,她们提出了“我们也成立队伍”的响亮口号,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理解文章内容
二、体味传神的细节描写
1.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15)
“震动”:反映了水生嫂听到丈夫要离开时的震惊,对丈夫的不舍。
“吮”:她用“吮”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掩饰了失态,不想让丈夫看出自己心里的震动、软弱,显示了她的坚强。
2.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吗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 ”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值注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24-29)
《荷花淀》中的夫妻话别,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夫妻各自的内心波澜、悲痛担忧,都隐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了。水生嫂与丈夫面对“生离死别”所激发出的那份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千言万语难尽,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简单写了几句,可是把那份感情表现得愈加幽深、丰富。
3.“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冲出了荷花淀。”(63-64)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糅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的“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3.这篇小说里三次出现“一捞一丢”的细节,请你把有关描写找出来,并体会这三处细节描写的作用与意义。
序号 相关描写 作用与意义
第一处 48
女人们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传神地刻画出了女人们去探望丈夫却没遇上后失落而又百无聊赖的心情
第二处 73




第三处 75 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致纸盒“捞”出来,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
女人们将水里的小包裹“捞”出来“丢”给他们。 
生动地表现了战士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状态,也形象地表现出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富有生活气息。
请结合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小说情感
小说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为切入点,描写一群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他们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当自己的家园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践踏时,他们又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同时他们自身也不甘于落后,勇敢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这是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也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结
本文的情感概括起来就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诗化”的荷花淀
任务三
意 境 美
《荷花淀》被誉为“如诗的小说,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评论家们极言小说好与美,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赏析景物描写
一、找出文章典型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用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手法
描写 技巧
描写 角度
修辞 手法
①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③烘托、映衬、象征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知识链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 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物 方面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体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 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⑥与开头或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 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知识链接——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方面
人物方面
情节方面
主题方面
①交代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①引出主要人物,交代人物身份;
②揭示人物心情(心理);
③表现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命运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一、找出文章典型的三处景物描写,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3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月下编席图:一幅至纯至美的图画
1.思考: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在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你在前面加上修饰词语。
意象:
月光 院子 苇眉子
芦花 苇席 淀水
薄雾 荷香 女人
高升的
干净凉爽的
柔滑修长的
飘飞的
洁白的
银白的
透明的
清新的
安静的
意境:
清新明丽,恬静优美,诗情画意
2.思考: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①环境上:为人物提供背景,渲染氛围。展现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为“话别”提供地点、时间;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
②人物形象上:引出主要人物,烘托人物形象。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
③情节上: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展开做铺垫,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④主旨上: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寄寓作品的主题。清新美好的乡村风光是人物眼中的景,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展现了人物对家乡与生活的爱。
40段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正午之景
作用:
①环境本身:渲染了一个恬淡、宁静、令人陶醉的诗意氛围。
②人物形象上:烘托人物心情,几个女人探夫未遇,有点失望和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了排遣忧郁的力量,人物心情开始由忧变喜。
③情节上:“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61段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日下之景
荷叶像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
暗寓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
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①环境上: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
②人物形象上: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
③情节上:渲染一种严阵以待的气氛,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节。
④主旨上:洋溢着歌颂根据地人民反抗侵略的思想感情。
比喻
小结
月下白洋淀
正午淀上风光
日光下的荷花淀
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
烘托心情
暗示情节
诗情画意
化景为情
诗 化 的 景物
二、用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1.乡土之美。无论是夫妻话别时月下的荷花淀,还是探夫路上展现出的水上的荷花淀,或是伏击战中的荷花淀,都是那么优美迷人,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对乡土的描写,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爱情之美。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丈夫们在顺手一捞一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这是白洋淀青年男女淳朴而忠贞的爱情。
3.亲情之美。水生夜归进家首先问的就是“爹哩?”“小华哩?”;水生嫂在不舍、担忧、万般艰难下挑起了照看家人的重担...这是白洋淀男女老少之间浓郁而真挚的亲情。
4.家国情美。为了保卫家乡,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
孙犁不想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要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思 考 探 究
任务四
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
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
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柔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总结升华
艺术特色
①结构的散文化、描写的诗意化。就全篇而言,没有曲折而又完整的故事,整篇只写了几个场景。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新鲜的荷香,无不给人以清新淡雅、如诗如画的感觉。
②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最精彩的是五位青年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作者没有一言半语的交代,而人物的鲜明个性就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③精当的細节描写为作品增加了亮色。它们或推动情节发展(“她有时望望淀里”)或透露微妙的心理变化(“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或增加描写的真实性。
课堂巩固
探究:有人认为孙犁的小说极具诗情画意,请你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①“诗化”的人物。作者通过夫妻话别,探夫遇险等情节,塑造了刚柔并美的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真挚深刻。
②“诗化”的主旨。作者通过简洁含蓄的人物对话,体现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向我们展示了爱情、亲情以及家国情怀,充斥人情、人性之美。
③“诗化”的环境。水生嫂月下编席,荷花淀中与敌人正面冲突,作者无一不在描绘一个充满诗意之美的世界,意境恬静优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