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试题(1-4单元)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检测试题(1-4单元)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题(1-4单元) 2025-2026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秋日的校园充满生机。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fèng xì______洒在操场上,mào shèng______的梧桐树叶像一把把绿伞,为同学们遮(zhē zhé)挡阳光。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xī xì_____玩耍,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笑声xiǎng chè______校园。图书馆里,同学们jìng jìng_______地坐在座位上,xīn shǎng_______着一本本有趣的书籍,仿佛沉浸(jìn qìn)在知识的海洋里。
②校园的每个角(jué jiǎo) 落都有独特的美:梧桐树叶的颜色______,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同学们的笑声______,充满了童真与活力;图书馆的氛围______,让人能静下心来阅读。
1.根据拼音,补充字词。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3.依次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鲜亮 清脆 安静 B.明亮 响亮 宁静
C.鲜亮 响亮 安静 D.明亮 清脆 宁静
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阅读是一场奇妙的旅行。②通过阅读,我们能增长知识,还能丰富视野。③读《白鹭》,我们欣赏到白鹭的优雅身姿 读《落花生》,我们懂得了做人要脚踏实地 读《珍珠鸟》,我们感受到信赖的美好。④( )坚持阅读,( )能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阅读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②有语病,请修改。
5.给句③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6.在句④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7.仿照语段划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二、选择题
8.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珍珠鸟的爪子没有鹰的健壮,却看起来小巧、灵气,非常可爱。
B.在所有的动物中,我发现狮子头太大,牛腿太细太短,只有马的身材是最匀称的。
C.松树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献给人们,只是在单调的寒冬为人们送去一点绿意。
D.白杨树是一种普通常见的树,只要有土就能生长,不用人悉心照料,就能挺拔向上。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里的玩具真多,有漂亮的汽车,可爱的企鹅,笨笨的狗熊等。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C.瞧,多么像他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圆圆的白点。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三、词语积累
10.补全下面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①安居 业 ② 计多端 ③足智多
④民不 生 ⑤国 民安 ⑥生灵 炭
(1)我发现这些词语从感彩上区分,褒义词有 ,贬义词有 (填序号)
(2)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查找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资料后,你会用 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②生活在和平、强大的国家,你会用 来形容今天的生活。
四、填空题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诗文能明志:《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面对未来,他激情满怀:“美哉,我 , !壮哉;我 , !”:《蝉》,虞世南用“ ,非是藉秋风”表达高洁清远之志。
(2)诗文吐真情: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传递出他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我劝天公重抖擞, ”,这句诗则抒发了龚自珍对杰出人物涌现,改革大潮荡涤旧势力的期盼之情;南宋诗人林升借“暖风熏得游人醉, 。”一句抨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
(3)诗文有启迪:大诗人陶渊明告诫我们:“盛年不重来 。 ,岁月不待人。”
(4)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美好而幸福。你可以用 、 形容这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填两个成语)
五、语言表达
12.乐乐要将《牛郎织女(一)》拍摄成动画片去参加市青少年“创意作品”大赛,请你帮他把关完善作品吧!
(1)乐乐想按照牛郎的成长经历将动画片分为三集,请你帮他拟一拟每集的名字吧!
(2)下面是乐乐想拍摄的部分分镜头情节,请根据提示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加具体、生动、有吸引力。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仿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适当添加事物描述。织女见到牛郎的草房环境是这样的:“ ”
适当添加语言描写。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时会说:“ ”
六、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思援弓缴而射之( )
14.翻译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七、现代文阅读
16.文化有传承。
“咏”中华文化 迎创新“春”华 ①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在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凭借着“舞蹈+武术”热血刚劲、“双非遗”文化底蕴、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赢得海内外观众以及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官微发文称“《咏春》气势如虹,令人叹为观止”。在谈及《咏春》的创作灵感时,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表示,宏观来讲,它的灵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功夫的结合,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功夫的肢体语言与舞蹈本身就有很多奇妙的共通之处,这种武与舞的相融,让我们感受到了肢体语言背后根脉相通的血缘关系。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资源。舞剧《咏春》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将中华文明的“活态文化”的武术与舞蹈语汇有机结合起来,还原了舞蹈本体语言的张力,实现舞武相融,赋予舞蹈真实的生命力。中华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狩猎、制止侵袭、强身健体,发展出多种流派和拳种,但主要套路、基本拳法一脉相承。在古代,“舞”“武”二字互为通假字,但二者实际上差距很大。舞蹈是抒情柔美,武术则以攻击作为出发点,是两种不同的发力。《咏春》的创编团队回归源头,在中华文化之源探寻我们民族的身体语言,挖掘被唤醒的文化记忆。
③科技赋能,尊重传统更能推陈出新。舞剧《咏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突破:一是接通当代,实现表达上的创新。《咏春》采用双线、双场景交织递进叙事方式,将“叶问的故事”和“记录叶问故事的人的故事”两条线无缝衔接起来,将不同时空的叶师傅与当代电影工作者的隔空感应、“戏里戏外”的心灵契合。二是舞蹈、音乐、电视媒介、舞美、服装道具等的转换融合和创新运用。舞蹈本体的动作语言,舞美设计的视觉语言以及电视摄像的镜头语言共同构建了作为整体艺术形式的综艺舞蹈作品,三方面语言互相映照、共同成就。在精细的镜头调度下,舞美视觉效果与作品本身融为一体,镜头全景、近景与特写的切换也与舞者的表情、动作相得益彰,让作品呈现最佳效果。三是科技上的创新,数码灯光、机械控制、舞美制作等技术使舞台的表达时空极大丰富。各种大型机械装置在内的舞台科技手段,如旋转升降舞台、舞美装置的开合、利用声光影像科技和置景的高密度变化推进等,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剪影以及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展现进行实时互动,造就了武舞一体、气韵生动、行云流水的创意视觉作品,极大提升了舞蹈的观赏性。
——节选自深圳特区报《“咏”中华文化迎创新“春”华》,有改动
(1)抓住关键语句,能快速把握段落的主要意思。请用“___”画出选文第③段的关键句,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猜测这段的主要内容是 。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博大精深:
(3)关于“武”与“舞”的解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术和舞蹈有很多奇妙的共同之处。
B.舞蹈是抒情柔美的,而武术则以攻击作为出发点,但他们的发力是一样的。
C.武术有多重流派和拳种,但主要套路、基本拳法一脉相承。
D.在古代,“舞”和“武”虽互为通假字,但实际差距很大。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原创舞剧《咏春》将武术融于舞蹈,让观众们领略了中国非遗的魅力。( )
②《咏春》采用了双线、双场景交织递进叙事的方式,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代。( )
③该舞剧推陈出新,采用了大量科技手段,造就了武舞一体、气韵生动、行云流水的创意视觉作品。( )
④文艺作品应该只立足于传统,这样才能展示出文化内涵。( )
(5)深圳特区报以《“咏”中华文化迎创新“春”华》为题进行报道,请观察题目的特点,并写出这个题目妙在哪里。
课外阅读。
独念一树石榴花
①那是一棵老石榴树,枝干粗壮虬曲,横斜交错,满树的青枝碧叶间,石榴花粲然绽放。
②我家院内的这棵石榴树是祖母嫁过来时种下的。每年入夏时节,满树枝叶繁盛茂密,像一把翠绿色的巨伞。因此,石榴树下就成为全家人纳凉休闲的地方。
③祖母嫁来后的几十年间,生养了四子两女。她辛勤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整日里里外外地忙碌。
④晚饭后,我喜欢搬个木凳子,依偎在祖母身旁,轻嗅着石榴花的清浅香气,听她讲鬼灵精怪的传说故事。祖母知晓的故事很多,似乎总也讲不完。
⑤祖母会捡一些落花来做菜。在时光的磨砺中,她练就了生活的智慧,用一道道清芳馥郁的烟火美味,为家人卸去一天的疲累。
⑥石榴果的外皮由青变黄,继而黄中透红。过不了多久,有的石榴还咧开了嘴,露出红玛瑙般的籽,粒粒红润,晶莹透亮,这时石榴已熟透了。
⑦祖母搬来梯子,将成熟的石榴摘下,放进竹篮里。树梢高处的石榴留着不摘,祖母说要留一些给鸟儿,作为过冬的食物。冬日大雪封门,到处简素、安静,有了鸟的啾鸣,生活才鲜活灵动起来。
⑧祖母递给我一个石榴,我急切地剥开皮,抠下红润透亮的籽,一把塞进嘴里。轻嚼几下,一股甜甜的汁液,瞬间盈满口腔,那味道清凉爽口,甘美醇香。
⑨祖母还会挑选鲜红个大的石榴,让我给左邻右舍送去些。邻居们从自家树上摘些果子,回送给我,一来一往间,邻里愈加亲近和睦,添了温暖与情谊。
⑩每年石榴花开的时候,适逢祖母的生日,儿孙们从各地赶回来,在老院为祖母祝寿。
一年只有这一天,老院里最是热闹而喧腾。阳光透过叶隙筛落下来,明亮、跳跃,大家聚坐在石榴树下,边吃饭边高声说笑。我们高举杯盏,为祖母送上祝福的话。祖母微眯着眼睛,静静地听着,褶皱枯瘦的脸庞上荡漾着淡淡的笑意。
短暂地相聚后,又要各自散去。祖母站在石榴树下,微笑着跟我们道别。忽有风拂过,几片榴红的花瓣落在祖母的衣襟上。那一瞬间,我忽然感到,她清如水的笑容中有一种很深的寂寞。走出很远,我多次回头张望,夕阳下,祖母的身影渐渐模糊,化作一抹淡墨。
又一年,我再次回到故乡。院中的石榴树红花翠叶,香气浮动,却不见那熟悉的身影。一阵清风吹过,树叶窸窣作响。我静立风中,侧耳倾听,似是祖母在喃喃低语,讲着那未完的故事。
17.文章写了石榴树的 、 、 、 。
18.文章围绕石榴树,写了祖母的哪些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祖母在树下给“我”讲传说故事。
(2)
(3)
(4)祖母给了我一个石榴。
(5)祖母挑选鲜红个大的石榴,让“我”给左邻右舍送去。
(6)
(7)祖母站在石榴树下,微笑着跟我们道别。
19.对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过不了多久,有的石榴还咧开了嘴,露出红玛瑙般的籽,粒粒红润,晶莹透亮,这时石榴已熟透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石榴成熟时的样子。
B.“在时光的磨砺中,她练就了生活的智慧,用一道道清芳馥郁的烟火美味,为家人卸去一天的疲累。”“卸”的意思是“消除”。
C.“我静立风中,侧耳倾听,似是祖母在喃喃低语,讲着那未完的故事。”作者想表达的是:我想听故事的结局。
D.“那一瞬间,我忽然感到,她清如水的笑容中有一种很深的寂寞。”从这里看出:祖母想和家人多在一起相处。
20.从文中,你读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祖母?请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至少2点)
八、书面表达
21.作文
题目:《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
要求:(1)在横线上补充内容(如“白鹭的美”“落花生的品质”“外婆的爱”等,需与前四单元主题相关);(2)结合具体事例,写出“读懂”的过程和感悟;(3)语句通顺,情感真挚,不少于450字,不要出现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题号 8 9
答案 D A
1.缝隙 茂盛 嬉戏 响彻 静静 欣赏 2.zhē jìn jiǎo 3.A
【解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缝”“盛”“嬉”“静”“赏”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辨析字音。
“遮”读“zhē”时,意思是挡、拦;读“zhé”时,用于“折(zhé)腾”等词,有翻转、倒腾的意思。
在“为同学们遮(zhē zhé)挡阳光”中,“遮挡”是阻拦、遮蔽阳光的意思,符合“zhē”挡、拦的含义,故选“zhē”。
“浸” 读音为“jìn”,意思是泡在液体里、渗入。“仿佛沉浸(jìn qìn)在知识的海洋里”,“沉浸”表示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是“浸”渗入、融入的引申义,读音为“jìn”,故选“jìn”。
“角”读“jiǎo”时,意思是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或指角落等;读“jué”时,用于“角色”“角斗”等词,指角色、竞赛等。“校园的每个角(jué jiǎo)落”中,“角落”指两堵墙或类似物体相接处的地方,是“jiǎo”物体边缘相接部分的意思,故选“jiǎo”。
3.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第一空,形容梧桐树叶的颜色,“鲜亮”侧重于颜色鲜明、亮丽,“明亮”多形容光线或色彩的明亮程度,这里用“鲜亮”更能体现树叶颜色的鲜明好看。第二空,形容同学们的笑声,“清脆”指声音清楚悦耳,“响亮”指(声音)宏大、洪亮。通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响度大,能传得较远,比如“响亮的掌声”“响亮的口号”等,强调声音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冲击力。所以用“清脆”;第三空,形容图书馆的氛围,“安静”强调没有吵闹声,“宁静”更多指环境或心情的平和安静,“安静”更符合图书馆的氛围特点。
故选A。
4.通过阅读,我们能增长知识,还能开阔视野。 5.;; 6.只要 就 7.阅读像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阅读像一艘船,带我们驶向智慧的海洋。
【解析】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病因:搭配不当,原句“丰富视野”搭配不当,“视野”通常用“拓宽”“开阔”等词来搭配,应将 “丰富”改为“拓宽”或 “开阔”。
修改后的句子为:通过阅读,我们能增长知识,还能开阔视野。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第③句话“读《白鹭》……读《落花生》……读《珍珠鸟》……”是三个结构相似、内容并列的分句,它们在语义上是并列关系,共同阐述阅读不同文章的收获。在汉语标点规则中,并列的分句之间如果没有更强烈的停顿,要用分号。故“我们欣赏到白鹭的优雅身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脚踏实地”后用分号。
加了标点符号的句子为:读《白鹭》,我们欣赏到白鹭的优雅身姿;读《落花生》,我们懂得了做人要脚踏实地;读《珍珠鸟》,我们感受到信赖的美好。
6.本题考查关联词。
分析句④“坚持阅读”和“能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之间的关系,“坚持阅读”是“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必要条件(即只有做到坚持阅读,才有可能实现后者)。
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常用“只有…… 才……”,“只要…… 就……”。二者选其一即可。
7.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阅读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中,把“阅读”比作“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阅读像+喻体,喻体的作用/意义”的句式,且喻体要能体现阅读的积极作用。仿写时,组织语言,按照例句修辞和句式,将喻体、动词和作用组合成句。
示例: 阅读像一座桥,连接我们与未知的世界;阅读像一把钥匙,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
8.D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
D.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并未直接与其他树进行对比,而是侧重于描述白杨树自身的生长习性和坚韧品质。因此,D选项并未使用对比手法来突出白杨树的特点。
故选D。
9.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漂亮的汽车”“可爱的企鹅”“笨笨的狗熊”是列举了并列的玩具种类,是并列的短语,中间应该用顿号隔开,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A。
10. 乐 诡 谋 聊 泰 涂 ① ③ ⑤ ② ④ ⑥ ④ ⑥ ① ⑤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感悟色彩和选词填空。
①安居乐业:“安”是安定,“居”是居住,“乐”是愉快,“业”是劳动或工作。这个词语表示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②诡计多端:“诡”有欺诈、奸滑的意思,“计”是计谋,“多端”表示多种多样。形容坏主意很多。
③足智多谋:“足”是足够,“智”是智慧,“多谋”表示有很多计谋。形容人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④民不聊生:“民”指老百姓,“不聊”是无法维持,“生”是生活。意思是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⑤国泰民安:“国”是国家,“泰”是平安、安定,“民”是人民,“安”是安乐。表示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⑥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比喻困苦的处境。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1)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
①“安居乐业”体现了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良好状态,所以是褒义词。
③“足智多谋”夸赞人聪明有智谋,是褒义词。
⑤“国泰民安”描绘了国家和人民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是褒义词。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感情的词。
②“诡计多端”中的“诡计”和“多端”都体现出对这种行为的否定,是用于形容坏人的,所以是贬义词。
④“民不聊生”带有对造成百姓生活艰难的社会环境(如苛政、战乱等)的谴责意味,因此是贬义词。
⑥“生灵涂炭”表达出对导致人民生活陷入绝境的因素(如战争、灾害等)的批判,所以也是贬义词。
因此褒义词有①③⑤,贬义词有②④⑥。
(2)在描述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情景时,那是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人民遭受巨大的苦难。“民不聊生”和“生灵涂炭”非常准确地描绘出当时百姓处于水深火热、极端困苦的状态,大量无辜百姓被屠杀,生活陷入绝境。应选“民不聊生”和“生灵涂炭”。故选④⑥。
对于生活在和平强大国家的现状描述。“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能够很好地体现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安乐的状态,表达出人们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感受。应选“安居乐业”和“国泰民安”。故选①⑤。
11. 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居高声自远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拘一格降人材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国泰民安 安居乐业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默写和成语理解。
(1)书写时注意“国”“老”“疆”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祭”“翁”“降”“杭”“汴”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晨”“励”的正确写法。
(4)题干描述了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场景,要求用两个成语来形容这一太平盛世的景象。结合日常成语积累,写出能够准确反映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成语。
示例:
丰衣足食:形容人民衣食无忧,生活富裕,是人民生活美好、物质充裕的体现。
政通人和:形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团结,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标志。
歌舞升平:形容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欢乐的景象,常用于描绘太平盛世时的欢庆场面。
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安乐,是形容国家强盛、社会和谐的经典成语。
12. 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 少年 成年 得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 草房很整洁很宽敞,后面是山,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房前就是自家的绿油油的田地,空气很新鲜,比在天上的机房里强多了。
谢谢你老牛,我会和牛郎好好过日子的,会好好照顾你的。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1)第一集名称为“童年:孤苦童年,受尽磨难”,因为这部分讲述牛郎童年身世凄苦,父母早亡,跟着哥嫂过日子,常受哥嫂虐待;第二集名称为“少年:被赶出家门,照看老牛”,这一集重点在描绘牛郎在被迫独立之后与老牛共同生活的情节;第三集名称为“成年: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见”,这一集是牛郎后续的经历,他得到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并成家。这三集既点明了时间的变化,又强调了事件的关键。
(2)要把一个简略的情节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有吸引力,可以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来丰富情节。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织女见到牛郎的草房环境是这样的:“织女看到牛郎的草房,虽简陋却极为整洁,屋前一小块菜园生机盎然。”
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时会说:“哇,这就是陪伴你长大的老牛吗?看起来好像很温顺,也许它也会乐意接受我这个新朋友吧!”
13. 擅长 引,拉 14.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15.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即使条件相同,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导语】这篇《学弈》通过对比两位学棋者的不同表现,生动阐释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弈秋作为“通国之善弈者”的设定,凸显了名师指导的价值。文中“专心致志”与“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鲜明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结尾的反问句式“为是其智弗若与?”引发读者思考,最终以“非然也”点明主旨。文章语言凝练,仅用70余字就完整呈现了一个寓言故事,体现了文言文简洁深刻的特点。
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善于。
(2)“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另一个人)心里想着拉开弓箭去射它(指鸿鹄,即天鹅)。援:拉、拉开。
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根据所学可知,虽:虽然。与之:和他(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俱学:一起学习。弗若:不如,比不上。“弗”表示否定。之:他,同样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矣:句末语气词,了(表示已然或肯定)。
故“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意思是:虽然(他)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对方学得好。
1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全文可知,文中两人跟着同样厉害的老师学下棋,条件一样,但态度不同:一个全程认真听老师讲,一个心里总想着射大雁,没专心学。最后没专心的人学得差,可并不是他智力低,而是因为他分心了。放到平时也一样,比如上课、写作业,只要专心做,就能做好;要是老想别的,再简单的事也做不好。
故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或做事能不能做好,关键在态度是否专心,和智力没关系。专心致志就能学好,三心二意就会学不好。
【点睛】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16.(1)科技赋能,尊重传统更能推陈出新。 舞剧《咏春》在科技赋能下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突破。
(2)文中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高深、内涵丰富。
(3)B
(4) √ √ √ ×
(5)这个题目妙在:一是巧妙嵌入舞剧《咏春》,点明主题;二是用引号突出“咏”和“春”,有强调意味;三是将“咏春”与中华文化、创新结合,体现舞剧在传承中华文化基础上创新的特点。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的例子,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创新应用。文章分三段展开,第一段描述舞剧的热血刚劲和视觉震撼,展现其取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第二段探讨“武”与“舞”的文化根源,通过回归传统揭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段详细阐述了创作团队通过科技赋能和叙事技巧实现舞台创新,强调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整体上,文章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艺术魅力。
【详解】(1)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对段落内容的概括。
关键语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文中第③段的关键句是“科技赋能,尊重传统更能推陈出新”。从这句话以及后文内容可以看出,这段主要围绕舞剧《咏春》在科技赋能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展开,比如提到了在表达上采用双线、双场景交织递进叙事方式实现创新,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转换融合和创新运用,还有数码灯光、机械控制等科技手段的创新,这些都是在阐述科技如何助力《咏春》创新,所以根据关键句能猜测出此段主要内容为舞剧《咏春》在科技赋能下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突破。
(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文中第①自然段提到“宏观来讲,它的灵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功夫的结合,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的“博大精深”是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说明其内涵丰富、涵盖范围广、有深度,像武术有着多种流派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博高深。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B.文中第②自然段“舞蹈是抒情柔美,武术则以攻击作为出发点,是两种不同的发力”,说明二者发力不同。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
①由第①自然段“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在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凭借着“舞蹈+武术”热血刚劲、“双非遗”文化底蕴、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赢得海内外观众以及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尤其是与功夫的结合,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知,能让观众领略到中国非遗魅力,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②由第③自然段“《咏春》采用双线、双场景交织递进叙事方式,将‘叶问的故事’和‘记录叶问故事的人的故事’两条线无缝衔接起来,将不同时空的叶师傅与当代电影工作者的隔空感应”可知。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③由第③自然段“数码灯光、机械控制、舞美制作等技术使舞台的表达时空极大丰富 造就了武舞一体、气韵生动、行云流水的创意视觉作品”可知。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④文中舞剧《咏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科技赋能的创新,说明文艺作品不能只立足于传统,故此项判断为错误。
(5)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赏析。
题目《“咏”中华文化迎创新“春”华》妙处在于:首先,直接嵌入舞剧名称《咏春》,让读者能快速知晓文章围绕舞剧展开。其次,使用引号突出“咏”和“春”两个字,强调了舞剧与中华文化、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发读者思考。最后,从表意上看,“咏”中华文化体现了舞剧对中华文化的展现和传承,“迎创新‘春’华”则突出了舞剧在创新方面的成果,很好地概括了舞剧的特点和价值。
17. 形态 枝叶 果实 石榴花 18. 祖母捡石榴花做菜。 祖母摘下成熟石榴并留些给鸟儿。 祖母在生日时和儿孙们在石榴树下相聚。 19.C 20.从文中可以读出这是一位勤劳、善良、慈祥、有生活智慧的祖母。祖母嫁人后辛勤操持一家人生活,整日忙碌,体现其勤劳;留石榴给鸟儿,送石榴给邻居,体现其善良;给“我”讲故事,为家人做菜,体现其慈祥;用石榴花做菜等,体现其生活智慧。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棵老石榴树的描绘,勾勒出祖母慈爱、勤劳和智慧的形象。石榴树不仅是家族记忆的载体,也是祖母与子孙间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作者通过回忆与祖母在树下度过的时光,突显了家庭的温情与祖母的教诲,折射出对子孙无私的爱和对生活的智慧,文末祖母的身影神秘消逝,更使这一切蒙上了淡淡的怀念与感伤,触动人心。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首先在开头描述了石榴树的样子,如“枝干粗壮虬曲,横斜交错,满树的青枝碧叶间,石榴花粲然绽放”体现了石榴树的形态;第②段“每年入夏时节,满树枝叶繁盛茂密,像一把翠绿色的巨伞”描绘了石榴树枝叶繁茂的状态;第⑥段“石榴果的外皮由青变黄,继而黄中透红。过不了多久, 有的石榴还咧开了嘴,露出红玛瑙般的籽,粒粒红润,晶莹透亮,这时石榴已熟透了”介绍了石榴树果实的生长及成熟时的模样;还有多处提及石榴花,像第①段“石榴花粲然开放”,第②段“轻嗅着石榴花的清浅香气”等内容,故文章写了石榴树的形态、枝叶、果实、石榴花。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理解。
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定位与祖母相关且围绕石榴树展开的具体行为、事件的描述段落及语句,提炼关键信息,用简洁语言概括出祖母所做的事情,展现祖母的形象以及她与石榴树、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文中第⑤段“祖母会捡一些落花来做菜。在时光的磨砺中,她练就了生活的智慧,用一道道清芳馥郁的烟火美味,为家人卸去一天的疲累”体现了这一内容,祖母利用石榴花制作菜肴,为家人带来别样的美味,展现出她生活中的巧思与对家人的关爱。故第一个空可概括出:祖母捡落花做菜。
第⑦段“祖母搬来梯子,将成熟的石榴摘下,放进竹篮里。树梢高处的石榴留着不摘,祖母说要留一些给鸟儿,作为过冬的食物”,祖母在收获石榴时,不忘给鸟儿留些食物,体现出她的善良与对自然生灵的关爱。故第二个空可概括出:祖母摘石榴并留一些给鸟儿。
第⑩段“每年石榴花开的时候,适逢祖母的生日,儿孙们从各地赶回来,在老院为祖母祝寿”以及第 段中对祝寿时大家在石榴树下相聚、说笑等欢乐场景的描写可以看出,石榴树下承载了一家人给祖母庆生的温馨时刻,祖母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故第三个空可概括出:祖母在石榴花开时和儿孙们在树下为自己祝寿。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我静立风中,侧耳倾听,似是祖母在喃喃低语,讲着那未完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并不是想表达想听故事的结局,而是通过这种描写,表达对祖母深深的思念。因为祖母不在了,作者看到石榴树,仿佛听到祖母的声音,回忆起和祖母在一起的时光,所以该选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故选C。
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位勤劳、善良、慈祥、关爱家人的祖母。在第③段“祖母嫁来后的几十年间,生养了四子两女。她辛勤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整日里里外外地忙碌”,祖母含辛茹苦地养育众多子女并操持整个家庭,展现出她的勤劳。第⑦段“祖母搬来梯子,将成熟的石榴摘下,放进竹篮里。树梢高处的石榴留着不摘,祖母说要留一些给鸟儿,作为过冬的食物”,体现出祖母对自然生灵的关爱与善良,即使是收获石榴时也不忘给鸟儿留食。第④段“晚饭后,我喜欢搬个木凳子,依偎在祖母身旁,轻嗅着石榴花的清浅香气,听她讲鬼灵精怪的传说故事”,祖母耐心地给“我”讲故事,营造出温馨的祖孙相处场景,尽显慈祥。第⑤段“祖母会捡一些落花来做菜。在时光的磨砺中,她练就了生活的智慧,用一道道清芳馥郁的烟火美味,为家人卸去一天的疲累”,祖母精心制作菜肴,关心家人生活,体现出她对家人的爱。
21.例文:
那一刻,我读懂了落花生的品质
去年秋天,我跟着妈妈回乡下奶奶家,第一次亲手种下了花生。看着土里冒出的嫩绿小苗,我总忍不住天天去浇水,盼着它快点开花结果。可等了好久,花生藤上只开了几朵淡黄色的小花,却不见果实的影子。我蹲在地里叹气:“怎么光开花不结果呀?这花生也太不起眼了!”
奶奶听见了,笑着递给我一把小铲子:“傻孩子,花生的果实藏在土里呢,得挖出来才看得见。”我半信半疑地拿起铲子,轻轻拨开泥土。果然,在翠绿的藤蔓下,一串串饱满的花生挂在根上,像一个个胖嘟嘟的小娃娃。奶奶捡起一颗花生,剥掉外壳说:“你看,花生不像苹果、桃子那样,把鲜红的果实挂在枝头炫耀,它把好东西都藏在土里,默默给人吃。做人也该这样,不追求表面的风光,要做有用的人。”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语文课本里的《落花生》。课文里,父亲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以前我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可看着手里的花生,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花生不张扬、默默奉献的样子,不就是我们该学习的品质吗?
从那以后,我不再总想着穿漂亮的衣服、买新奇的玩具,而是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帮同学讲题,家里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我想,就像花生一样,不用让所有人都看到我的“光鲜”,只要能实实在在帮到别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很有意义。
现在每次吃到花生,我都会想起那个挖花生的下午。是花生教会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踏实与奉献。这份感悟,会一直提醒我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以《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
根据要求,补充内容应与“前四单元主题相关”,涉及自然景物(如白鹭、落花生)、人物情感(如外婆的爱)等。重点在于通过具体事例,展现“读懂”的动态过程,语句通顺,情感真挚,不少于450字,不出现真实姓名。
二、立意。
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对某种抽象情感、品质或生命哲理的领悟。例如:从观察白鹭的姿态读懂自然之美,从外婆的某个举动读懂深沉的爱,或从落花生的生长过程读懂朴实奉献的价值。
三、写作思路:
开头: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要写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详细叙述触发“读懂”的那一刻的具体事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变化和逐渐“读懂”的过程。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那一刻“读懂”的内容,并抒发自己由此产生的感悟和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