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训练 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训练 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训练 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④然,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五代史补》)
【注释】①郑谷:唐朝诗人。②齐已:隋朝和尚,善诗。③谒(yè)焉:拜见他。④矍(jué):惊讶。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⑦士林:读书人之中。
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这张文言词汇整理单。
加点词 推理提示 释义
寒雪日内集 结合语境,揣摩字义 (1)
差可拟 成语勾连法: 差强人意 (2)
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查字典法:①趁,乘 ②于是,就;因而 ③原因,缘由, (3) 只填序号)
齐已矍然 课内迁移法:公欣然 (4)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
3.两文都善于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情感,【甲】文中“ ”一句,可见谢太傅对谢道韫的赞赏之情,【乙】文“齐已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可见齐已对郑谷的 。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止:留。③俟(sì):等待。④欤(yú):句末语气词。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期返而食
B.君与家君期日中 方与之食
C.过中不至 故人至暮不来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其为信若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6.元方和吴起在为人处世上有何相同点?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①。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尔时②年十一。士庶③多竞此戏,遥欣一说,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干局]才干和气度。②[尔时]那时,彼时。③[士庶]士人和庶民,也泛指百姓。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尊君在不 不
(3)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 少 (4)凡戏多端 戏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B.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C.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D.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
10.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古代儿童“方正”的故事,说说陈元方和萧遥欣的“方正”各体现在什么地方。(方正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
11.请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学而》)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雍也》)
【材料二】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③,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 寇准传》)
【注】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③出陕:出任陕州知州。
(1)请根据情境,在以下的横线处补全相关内容。
小语:小文,你找的材料真丰富,可是【材料一】的第 (填序号)句,不属于“交友”主题,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 。
小文:谢谢小语提醒,我把这句话删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B.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C.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D.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三省吾身
②为人谋而不忠
③传不习乎
④及准出陕
⑤咏徐曰
⑥准莫谕其意
(4)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谈谈人们在交友时要注意的原则。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B.黄琬幼而慧 相委而去
C.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尊君在不
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知难而退
13.下列对语句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B.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C.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D.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15.谢道韫和黄琬虽年幼,但都以聪明才智巧妙地回答了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分别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乙】
管宁割席
管宁与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动)
【注释】①管宁、华歆:均为人名。②轩冕: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这里指穿着礼服的人坐在马车上。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宁读书如故 温故而知新
B.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C.学而时习之 掷去之
D.有乘轩冕过门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1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 掷 去 之
19.乙文中的管宁和华歆是不是甲文中“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为什么?
2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②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折中:调和取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病从口入
C.不能去云 太丘舍去
D.自天子王侯 自言自语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①,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②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③母请设馔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⑤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告:告假。③白:告诉。④馔(zhuàn):饭食。⑤升堂:登上大厅。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汝南张劭为友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B.乃共克期日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若然 公欣然曰《咏雪》
D.尽欢而别 俄而雪骤《咏雪》
2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2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后 期 方 至 元 伯 俱 以 白 母 请 设 馔 以 候 之
24.【甲】文,在元方眼中,友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回答。【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 聚集 大体 ② ……的样子 2.(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几枝不能表现出早意,不如用一枝好。 3. 公大笑乐 敬佩、感激、尊敬、崇拜等
【导语】这两篇古文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和神态,巧妙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情和思想。在《咏雪》中,通过谢太傅与亲属们讨论雪景,尤其是谢道韫的回答,反映了女性的聪慧和才思,引起谢太傅的大笑和赞赏。而在《五代史补》中,通过齐己诗中受到郑谷批改后表现出的惊讶与感激,表现了作家对知音的尊重与感怀。两个故事都通过短短的对话和细致的人物描写,展现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修养和智慧交流。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
(1)结合下文的“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这是一场家庭聚会,据此推测句意是: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集:聚集。
(2)成语“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令人满意。据此推测句意是: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3)根据查字典法可知,有三个义项,其中“于是”放入句中推测句意是: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这样翻译比较符合上下文意思,故选择②于是,就。
(4)根据课内迁移法,“公欣然”的句意是:太傅高兴的样子。据此推测“齐已矍然”的意思是:齐己表现出惊讶不已的样子。然:……的样子。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何,什么:似,像;何所似,倒装句,应为“所似何”。
(2)重点词语:数,几;非,不;若,如;佳,好。
3.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分析。
(1)根据题干提示“谢太傅对谢道韫的赞赏之情”可知,因为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很美妙,所以谢太傅很高兴,“大笑乐”一词直接表现谢太傅对才女的赞赏之情,故填写“公大笑乐”。
(2)“齐已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的意思是: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据此可知,齐已对郑谷对自己诗句的修改非常感激,觉得他改的很妙,很高明。所以听到他改的字之后,第一反应是感到惊讶,没想到一字之改,意境全出。接着跪拜的动作透露出他对郑谷的敬佩感激、尊敬崇拜等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4.D 5.(1)(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违背了自己说的话。 6.讲究诚信。元方批评了友人的迟到行为,体现了他对信的重视;吴起守信用,与老友约定同食,即使饿着肚子也会等着老友到来。
【导语】本文通过两个古人的故事,说明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不同结果,揭示出诚信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陈太丘的孩子元方通过正直的言辞和行为,表明了不因情面而丧失礼仪的风范;而吴起则通过自身的坚守诺言,展示出坚持信义的重要性,并说明了信义乃约束自己和令人为之服从的重要原则。文章通过对比和实例强调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价值。
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约定/约定;
B.和/和;
C.到/到;
D.比得上/像;
故选D。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过:超过;中:正午;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
(2)食:吃饭;俟:等待;恐:恐怕;食:违背;言:话。
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甲】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这句话元方直接指出父亲的友人失信的不当行为,表现了对诚信的理解和坚守。
依据【乙】文中“起不食待之”“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可知,吴起请老朋友吃饭,承诺等待朋友一同进餐,即使朋友迟到一天,他也坚持不独自吃饭,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对朋友的承诺,彰显了其对“信”的重视。这体现出了吴起对诺言的坚持,避免了自己失信于友。
因此,两人都在处理事务中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准则。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7. 约定 同“否” 年幼、小时候 游戏 8.C 9.(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2)小孩儿受了触动,终身不再拿弹弓。 10.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他懂得“信”和“礼”的重要,父亲友人出言不逊,他有理有据地辩驳,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萧遥欣的“方正”体现在:他劝说小孩儿不要打飞鸟,听说这件事的百姓也信服他的说法,不再打鸟。(意思对即可)
【导语】这两则短文选自古代经典作品,分别讲述了儿童品行方正的故事。甲文中陈元方对失信且无礼的友人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展现了他年幼而刚正的品格。乙文中萧遥欣以深刻的劝诫,让同龄人认识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其劝说感化他人并引起社会效应,体现出他的品行正直与高尚。两则故事通过儿童的方正行为,表达了古人对诚信与道德的重视,也传递了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
(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3)句意:萧遥欣从小就有才干和气度。少:年幼、小时候。
(4)句意:游戏有许多玩法。戏:游戏。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他还是小孩儿时,看见有一个小孩儿在附近用弹弓射飞鸟,(飞鸟)没有不应声而落的。“为童子时”是一个时间状语短语,表示“在孩童时期”,它作为整个句子的时间背景,因此应独立成句。“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中,“有一小儿”是主语,“左右弹飞鸟”是谓语部分,描述了这个小儿的行为。这里的“左右”可能表示他灵活地、四处地弹弓射鸟,是一个修饰“弹飞鸟”的状语。由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紧密,不宜断开。“未尝不应弦而下”是一个表示结果的状语短语,用来描述前面行为的结果,即“没有一次不是应弦而落的”。
故划分为: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惭:惭愧;引:拉、牵;之:代词,代他;
(2)感:受到触动;复:再。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得知元方父亲先行离开之后,便出言不逊,此时元方以“在约定的时间未到便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辱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为理据,予以辩驳,从而指出友人的错处,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并且友人认识到错误后下车拉他,他入门不顾,坚持自己的态度,不因对方是长辈就妥协。可见其“方正”;
乙文“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可知,萧遥欣遇见小孩儿打鸟玩耍便以”游戏的方式有很多,为何非要打鸟玩耍,再者鸟在天空中飞翔,并未碍着人事”来进行劝说,让小儿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使小儿终身不再弹射飞鸟。而且他的言论传播开后,让很多人也不再进行弹射飞鸟的游戏,他不怕因阻止这种普遍的行为而得罪他人,坚持做正确的事。可见其“方正”。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萧遥欣年少时就颇有神采,具备才干和气度。还是孩童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在附近用弹弓弹射飞鸟,(那飞鸟)没有不应声落下的。萧遥欣对那个小孩说:“游戏有很多种,为什么着急弹射飞鸟呢?鸟儿自在地在云中飞翔,跟人有什么关系呢?”那个小孩被他的话触动了,终身不再拿弹弓弹射飞鸟了。那时萧遥欣才十一岁。当时很多士人和百姓都竞相玩这种弹射飞鸟的游戏,萧遥欣这么一说,过了一个月就传播开了,远近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不再玩这种游戏了。
11.(1) ②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B
(3) 多次; 竭尽自己的心力;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等到; 慢慢地; 同“喻”,理解,明白。
(4)交友要讲诚信,彼此要坦诚。
【导语】这篇古文阅读材料通过《论语》和《宋史》的片段,探讨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学习的重要性。《论语》部分强调自我反省和对友谊真诚的价值,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突显出对知识的热爱。《宋史》片段则通过张咏对寇准的忠告,强调了学术的重要性,暗示空有才华而不注重学习的不足。整体上,这篇文章结合古代经典和书写历史,传递了在为人处世和交友时应重视诚实、学习和品德的基本原则。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文言语句翻译。
一空,首先要明确“交友”这个主题相关的内容。对于【材料一】中的句子,需要分别理解它们的意思。①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包含了在与朋友交往中要讲诚信这个关于交友的内容;②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要讲的是对于知识学习的态度,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和交友主题没有关联。所以可以判断出②句不属于“交友”主题。
二空,注意重点字词:
知:知晓、了解,这里可理解为知道学习这件事或懂得某个学问、技艺等;好:读 “hào”,意为喜好、爱好;乐:读“lè”,意动用法,以……为乐,把……当作快乐之事。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送到郊外,寇准问他说:“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咏将去”表明张咏将要离开这一情况,语义完整,应断开;“准送之郊”主语是“准”,讲述寇准送张咏到郊外的行为,可独立成句;“问曰”引出后面所说的话语,需断开;“何以教准”是寇准询问的具体内容,单独成句表意清晰;故断句: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多次地反省自己。三:多次。
②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③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句意:等到寇准出任陕州知州的时候。及:等到。
⑤句意:张咏慢慢地说。徐:慢慢地。
⑥句意:寇准没有领会他的意思。谕:同“喻”,理解,明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材料一来看,曾子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明确指出在与朋友交往时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信”,也就是诚信,这意味着交友过程中要言而有信,答应朋友的事要尽力做到,不欺骗朋友,彼此坦诚相待,这样友谊才能稳固长久。
材料二中,结合“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咏将去……《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可知,张咏听闻寇准入朝为相,指出其“学术不足”,后来在分别之际,委婉地提醒寇准读《霍光传》,意在让他明白“不学无术”的问题,这体现出朋友间应真诚相待,敢于指出对方不足,帮助对方改进,基于真诚和善意去维护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
【材料二】②当初,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说寇准当了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个罕见的人才,可惜学问和本领还不够。”等到寇准出任陕州知州的时候,张咏正好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地准备帷帐等用具,盛情地款待他。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送到郊外,寇准问他说:“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读啊。”寇准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寇准)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12.D 13.A 14.(1)谢太傅高兴地说:“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亮刚出来的样子? 15.谢道韫把白雪纷飞的情状比作柳絮随风而起,从形态、美感上都十分贴切;黄琬用人所熟知的月相来解释不常见的日食,使人很快能够理解当时的情状,十分巧妙。
【导语】这两篇文本均描绘了古代聪慧儿童通过巧妙的比喻来展示其才智的故事。《咏雪》中谢道韫用“柳絮因风起”形象地描绘雪花轻盈纷扬的特点,展现了她优美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后汉书·黄琬传》中,黄琬以“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精准生动地比喻日食后的现象,体现了出色的联想和表达能力。两个故事均突出表现出儿童的天真与智慧,同时反映了对文学语言表达的推崇和欣赏。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人名/代词,他,代指元方;
B.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顺承;
C.不:副词,表否定/助词,同“否”;
D.知:意思用法相同,动词,知道;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并且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琼大惊”表述黄琼的反应,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可单独断开;“即以其言应诏”是说黄琼接下来的动作,用黄琬的话回复诏书,又是一层意思;“而深奇爱之”则进一步说明黄琼对黄琬的态度;
故断为: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欣然,高兴的样子;何,什么;似,像。
(2)何,为什么;言,说;如,像。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甲文内容“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可知,谢道韫以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既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又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雪花的轻盈、飘忽不定和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的状态很相像,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充满了美感和诗意。
结合乙文内容“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这句话可知,当时京师看不到日食情况,很难描述日食的程度。黄琬没有从日食本身复杂的形态等方面去回答,而是巧妙地联系人们熟知的月亮。“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用月初的月亮形状来类比日食剩下的部分,这个回答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大家对月初的月亮形状都有清晰的印象,这样一来,即使没有看到日食,通过这个类比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大概的画面,体现了黄琬思维的敏捷和回答的巧妙。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时,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并且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16.A 17.(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18.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19.不是.因为甲文中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而乙文中的华歆贪慕虚荣、不专心读书,管宁不慕名利、专心读书,二人志不同道不合。
【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原来\名词,学过的知识;
B.表转折,却\表转折,却;
C.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片金;
D.助词,……的人\助词,……的人;
故选A。
1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停止。(2)故:原来;废:放下。
18.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分析:这句话描述的是管宁和华歆在园中锄菜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时的不同表现。先是说“见地有片金”,点明看到的事物;接着“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是描述管宁对待金子的态度,就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毫不在意,正常锄地;“华捉而掷去之”则是说华歆先是捡起了金子,然后又扔掉了,是在说华歆的行为表现。
断句分析:根据文意的不同表述和人物行为的转换来断句。“见地有片金”是一个完整的看到某物的表述,所以此处断开;“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是围绕管宁的动作行为进行描述,单独成句;“华捉而掷去之”围绕华歆的行为展开,所以在这几处断开,符合语句表意逻辑和文言文断句规则。
故断句为:见地有片金 /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华捉而掷去之。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在甲文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之人。正如甲文中所提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朋”有着对学问不断研习的热忱,重视自身品德修养的磨砺,他们能够在思想交流与学问切磋中彼此促进,当远方有这样的朋友前来时,便能体会到由衷的快乐。而在乙文中,管宁与华歆的表现大相径庭。管宁“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面对金钱的诱惑毫不动心,一心专注于劳作;且“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在达官贵人路过时,依然能坚守内心,静心读书,从这些表现可见其不慕名利且专心致志于自身修养与学问的精进。华歆则“华捉而掷去之”,见到金子先是拾起,虽然后来扔掉,却也暴露了其对金钱的贪恋之心;“歆废书出观”,在有乘轩冕者经过时,便放下书本出去观看,这明显表现出他贪慕虚荣且难以专注于学业。两人在对待金钱与名利的态度上截然不同,正如乙文所展现的情形,他们志不同道不合,所以并非甲文中所提及的“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乙】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却拾起金子然后扔掉。又曾经,他们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官员坐着高大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0.(1)C
(2)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②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想象着他的为人。
(3)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从甲文可知,孔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学习方法和做人准则,如“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学习方法,以及“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做人准则,这些对学者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帮助。从乙文可知,孔子虽出身平民,却能传承十余世,被学者们尊崇,其学说成为后世六艺等方面的评判标准,地位极高,堪称至圣,所以学者敬仰他。
【导语】本文通过选取《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做人等方面的言论,以及《史记》中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以及他的深远影响。从《论语》的言辞中,可以看到孔子提倡学思结合、注重修身的思想,表明其治学严谨与道德高尚。而司马迁则从历史层面肯定孔子以布衣身份传道授业、受后世景仰的伟大成就,这种文献表现了孔子在个人智慧与教育精神上的双重价值。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快乐/以……为乐;
B.跟从/自;
C.意思都是“离开”;
D.从/自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义:即“宜”,行为的尺度。且,并且;于,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②余,我。书,书籍。其,代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
“孔子布衣”点明了孔子的身份;“传十余世”描述的是孔子的学说、影响力传承的情况;“学者宗之”则是说众多学习的人尊崇孔子。
故断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从甲文来看:学习方法方面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后要按时温习,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指出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避免盲目学习或空想,这些学习方法对学者们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个人修养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孔子高尚的品德修养,教导人们在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不要生气、怨恨,要有宽广的胸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学习,看到他人的短处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做人准则有助于学者提升自身修养。
从乙文来看:历史影响方面,文中提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孔子虽然出身平民,但他的思想学说能够传承十几代,被众多学者尊崇,这表明他的学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学术地位方面:“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说明从天子王侯到普通学者,在讨论六艺(六经)等学术内容时,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评判的标准,孔子被尊称为“至圣”,这体现了他在学术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学者们敬仰他。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当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好的方面学习,不好的方面(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
【乙】我读孔子的书,由此想象他的为人。到了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祠堂、他用过的车子、衣服和祭祀器具,众多的儒生按时在他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在世时荣耀,去世后就销声匿迹了。孔子是一个平民,(名声)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论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1.A 22.(1)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拉着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2)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意思对即可) 23.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4.友人:无信无礼;范式:巨卿信士,必不违约。道理:做人要诚信。
【解析】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介词,相当于“跟”“同”等;
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C.代词,这样/用在形容或副词后的词缀,表状态,……的样子;
D.连词,表顺承关系/语气助词,表示短时间内发生的意思 ;
故选A。
2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惭”:惭愧;“引”:拉;“顾”:回头。
(2)“尔”:你;“信”:相信;“诚”:诚意。
2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后期方至”,主谓短语,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至”后断句;
“元伯俱以白母”,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在“母”后断句。
故句子断句为: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在元方眼中,友人是一个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人。因为友人与陈太丘约定中午见面,过了中午还没到,这是无信;他还在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
结合【乙】文“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可知,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回来拜访其尊亲,尽管时间间隔长、路途遥远,但张劭坚信范式一定会如约而至。当他母亲表示怀疑时,张劭回答“巨卿信士,必不违约”,这充分表明在张劭心中,范式是值得信赖、不会违背约定的人。最终范式果然按时到来,也验证了张劭对他的看法。故在张劭眼中,范式是“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结合【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友人与陈太丘约定日中出行,却过了日中还未到,这是无信的表现;【乙】文“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巨卿信士,必不违约”“至其日,巨卿果至”可知,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回来拜访其尊亲,最终范式按时赴约,体现了范式的守信。两文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恪守诚信、言出必果,不能言而无信。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学习,后来都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 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两年前分手时,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就那么确定他会来拜访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登上大厅一起饮酒,最后开心的分别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