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赤峰二中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出题人: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清晰”可以说是学习的基本窍门,掌握了它,我们就可以化解学习中很多常见的问题。不过,要想掌握这个窍门,我们需要先从下面的问题开始思考:机器人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在这个语境下,我想告诉你,机器人没有潜意识。因为它的每一个动作,包括转动“躯体”、弯曲“手指”、提高“说话”的音量等,在其“大脑”中都由精确的数值控制,一旦断电,机器人就会停止工作。但人不同,人若是晕厥、失去了意识,虽然会瘫倒在地,但心跳、呼吸、消化等功能并不会立即停止,因为它们受潜意识控制,除非物理死亡,否则潜意识永远不会消失。如果和机器人一样,用数值控制每一块肌肉,调节每一种激素,处理每一个神经信号,那么人根本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是举手投足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都是海量的。为了更好地生存,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它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如此分工,意识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或学习活动。这就是进化的力量。然而进化是一把双刃剑,意识分层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一一模糊。因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你肯定记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运行速度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学习,结果转身就拿起了手机;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就像身后有个影子,它能影响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回头看去一片模糊。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学习、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继而影响我们学习的状态」从某个角度看,模糊就是学习的困扰之源。而学习更像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落后;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领先。人类的大脑天生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它不喜欢有压力的学习,特别是像学校里那些有考试的学习,它会本能地抗拒,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而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而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足够、必要的知识,这样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些反本能的事情,比如学习。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学习能力的背后是“三个大脑”之间博弈的结果,所以他们从未主动激活自己的理智脑,而是顺着本能和情绪的喜好被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解释了一种现象。有些人虽然看上去很努力,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始终平平,因为他们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一一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一一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它们。比如他们面对试卷上的错题时,不会止步于写上正确的答案,而会对错题背后涉及的知识点和学习习惯进行深入探究和反思复盘,再把同类型的题目反复做几遍,直到彻底掌握相关知识。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不是不知道这个方法,只是他们要么不去整理错题本,要么整理了也不去看,他们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而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对。不难发现,“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学霸”更愿意主动去做高耗能的事一一消除模糊,制造清晰。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大家会发现,所谓学习,无非就是消除模糊的未知部分,巩固已知的内容。无论英语单词还是数学公式,你对它们记忆得越清晰、理解得越深刻,你对它们的掌握就越好。所以,消除模糊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有意思的是,学习的方法也是这四个字:消除模糊。因此,目标和方法是统一的。比如,错题本就是不断将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分开的工具,没有它,我们的学习就会缺少边界和努力的方向,学习的效能自然会降低。再比如,数学老师苦口婆心地劝我们在解题时养成用草稿纸的习惯,其实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制造清晰。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非常有限,如果光在脑子里想解题思路,那么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但只要把题中的条件画到纸上,解题思路马上就会变清晰。所以,那些善用草稿纸的高二语文第2页共10页第一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D (A项,“人的动作都受潜意识控制”错误,原文是说人的某些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受潜意识控制,而非人的全部行为或动作。B项,“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对意识进行了分层”错误,人类意识分层是进化的结果。C项,“‘不理解’是由于意识无法介入潜意识造成的”错误,原文是说“因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并非“无法”。)2.D (“末段总结全文,全文由‘分’到‘总’”概括不准确,最后一段只是对“如何解决”的总结,并非对全文的总结,全文的结构不是由“分”到“总”,而是层层递进。)3.B (文中“消除模糊,制造清晰”的核心是直面核心困难,通过梳理、分析,精准锁定并攻克模糊点。A项的分层标记,C项的拆解公式或原理、请教难点,D项的通过排除法锁定“核心困难”,均符合“聚焦核心困难,消除模糊”的本质。B项仅强调对要完成的任务做详细的计划,未体现对“核心困难”的聚焦和对模糊的消除,更多是流程性的安排。)4.①边界和努力的方向;②潜意识/本能脑;③已经掌握的事情;④逃避高耗能/陷入低耗能(每处1分)5.①将机器人与人进行比较,用大众比较熟悉的事物与人脑的生理功能进行区分,降低理解门槛。②运用“双刃剑”等比喻,将抽象原理具象化,让专业知识易于理解。③列举“学霸”整理错题本、使用草稿纸等日常案例,贴近大众经验,增强代入感。④用“11000000次/秒”“40次/秒”进行数字对比,直观呈现出不同意识的差异,让专业结论易感知。(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6.C (A项,“肯定了民间的……智慧”分析错误,小说肯定的是包拯的智慧。B项,“编造……‘误杀子孙,不致偿命’的说法”错误,“误杀子孙,不致偿命”是不是编造的从文中无法判断。D项,“蔑视”错误,由“况且小人的义父张秉彝广有田宅,也够小人一生受用了”等可知,刘安住并非蔑视财产。)7.B(“②处夸包拯……不轻易用刑”理解错误,“当堂不肯施刑罚”是指刘安住不肯殴打伯父。)8.①不轻信、不偏信。面对李社长和刘安住的申诉,包拯没有轻信,而是有针对性地提问,问李社长如何认得女婿,问刘安住是否借认亲行拐骗,初步判断证词可信度;之后还要听刘天祥夫妇的说法,全面听取证词。②巧试探,看本性。包拯故意让刘安住“着实打”伯父刘天祥,从当事人的本能反应中洞察真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9.示例一:我认为应该重罚。理由:①重罚能凸显包拯执法严明。面对刘天祥夫妇霸占财产等恶行,严厉惩处能强化包拯作为正义象征的权威性。②重罚能让主题表达更有力,直接呼应“善恶有报”核心。刘天祥夫妇的行为触及伦理底线,严惩能强化故事对正义的坚守和对恶行的警示。③重罚能增强戏剧冲突的情节张力。从反派嚣张作恶,到庭审对峙,再到最终重罚判决,人物命运的起伏更明显,能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提升故事的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示例二:我认为不应该重罚。理由:①不重罚能让包拯的形象更立体。他不仅是铁面判官,也能体现“法理之外有情理”,表现出人性的复杂。②不重罚能让“善恶有报”的含义更丰富。严惩的确能维护正义,而引导犯错者悔改也是应有之义。对他们从轻处理,强调“知错能改”的可能性,传递出“教化优于惩戒”的深层价值观。③从情节的合理性看,不重罚更贴合“罚当其罪”的原则。杨氏虽图谋霸占财产、打骂刘安住,但并未造成致命伤害或无法弥补的损失,且后来杨氏也感到羞愧,并非彻底的恶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0.DF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故乘大破景隆之锐”,“乘”后接动作的凭借或状态,“大破景隆之锐”整体作“乘”的宾语,表达“乘着大败李景隆的锐气”这一意思,故在D处断句。“尽力以攻”,“尽力”修饰“攻”,构成完整的状谓结构,意为“全力攻打”,故在F处断句。“期于必拔”,“期于”表示“期望在……方面”,“必拔”是期望的内容,意为“期望一定攻克”,故在H处断句。11.D12.C (“铁铉带兵诈降燕王”理解错误,原文是“又遣千人出城诈降”,并非铁铉带兵诈降。)13.(1)(铁铉)曾经审判疑难案件,(案情)立即清楚。太祖很喜欢他,赐给他字(为他取字)“鼎石”。(“谳”1分,审判、审理;“白”1分,清楚、明白;“字”1分,赐字、为……取字;句意1分)(2)从燕兵进犯开始,在中原南北每天都要挑起战事,但是王师取得的胜利,没有像东昌之战一样重大的。(“犯顺”1分,进犯、谋反,发动叛乱;“干戈”1分,战争、战事;“克捷”1分,取得胜利、能够胜利;句意1分)14.是功臣。(2分)理由:①“距难”:铁铉能够抵抗燕王的多次进攻并取得胜利,直接体现了他具备抵御危难的特质。②“一民”:铁铉与高巍、盛庸、宋参军等人誓死守城,可见其意志坚定,具备凝聚人心、共克时艰的特质。他带领将士们共同坚守正是统一民心的体现,也起到了安定百姓的作用。③“忠君”: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不止的行为,鲜明体现了他对原主直白而强烈的坚定忠诚。(理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铁铉,邓州人。洪武年间,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铁铉)曾经审判疑难案件,(案情)立即清楚。太祖很喜欢他,赐给他字(为他取字)“鼎石”。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之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个人逃到德州,守城部队都望风而逃。铁铉与参军高巍感慨涕泣,从临邑赶到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誓死守城。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跑来依靠铁铉。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势力更加强大,于是攻打济南。李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铁铉与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抗敌人。燕军挖堤引水淹灌城池,并修筑长长的围城工事,昼夜不停地攻击。铁铉用计焚烧了燕兵攻城的器械,不时地出兵攻击,又派遣一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士兵都欢呼。铁铉在城墙上埋伏下精兵,等燕王进城后,放下铁闸攻击他,又另外设下伏兵和断桥之计。不久发生了意外,燕王还没有进城,铁闸就突然落了下来,燕王大惊而逃。伏兵出击,而桥在仓促之间也没有断掉,燕王策马逃走。燕王很愤怒,千方百计进攻济南,一共经过三个月,最终因为铁铉牢固的守卫不能攻下。在这个时候,平安将军率军二十万,将要收复德州,来断绝燕军的粮道。燕王害怕了,于是解除了包围回到北方。燕王从发兵以来,攻打真定两天没有攻下来,就马上放弃(攻城)离开了。唯独认为得到济南,就可以截断南北相通的道路,就可以划定版图,金陵也就不难图谋了。所以乘着大败李景隆的锐气,全力攻打,期望一定能攻克,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皇上听说后很高兴,派官员慰问犒劳,赐给铁铉金币,分封了他的三代后人。铁铉入京谢恩,(皇上)赐他赴宴。凡是(铁铉)所建议表述的都予以采纳。后又提拔他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职为兵部尚书。让盛庸代替李景隆做平燕将军,命令铁铉参与军务。这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斩杀了他的大将张玉。燕王逃回北平。从燕兵进犯开始,在中原南北每天都要挑起战事,但是王师取得的胜利,没有像东昌之战一样重大的。从此燕兵南下进军经由徐州、沛县,不敢再取道山东。等到燕兵步步紧逼时,皇上命令辽东总兵官杨文率领他所指挥的十万大军与铁铉会合,断绝燕军的后路。杨文的军队到了直沽,被燕将宋贵等人打败,没有一支军队抵达济南。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军向南尾随王师到了小河,铁铉与诸将不时地取得胜利。连续交战直到灵璧,平安将军的军队被击溃,平安等被捕。不久,盛庸也遭遇败绩。燕军渡过长江,铁铉驻兵在淮河边上,军队也被击败。燕王登上皇位后,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不止。(燕王)让他回头,(铁铉)始终不肯,最后(铁铉)就在街市上被凌迟而死。(死时)年三十七岁。材料二:对内能够用来统一民众,对外能够用来抵御危难,民众亲近他,士人信任他,对上忠于君主,对下不知疲倦地爱护百姓,这就是功臣。对上能够尊敬君主,对下能够爱护民众,推行政令教化,这些政令教化表现在人民中,如同影子(跟随形体)一样,应对突发变故,反应敏捷如同回声(响应声音)一样迅速,能够依循同类事物联想类推,以应对各种变化,使一切都符合制度规范,这就是圣臣。15.D (“‘晚风’六句记叙所见所闻”错误,中间六句没有写所闻。)①选取典型意象。诗中晚风轻柔,花溪静谧,潭烟朦胧缥缈,林月低垂。这些意象渲染了清幽的底色。②以动衬静。舟行缓慢,晚风轻拂,雾气飘动,月亮后移。这些细微、轻柔的动态,让清幽感更显真切。③融情入景。先有诗人“幽意无断绝”的寻幽之心,才有清幽之景,使景物都染上了一层主观的清幽意趣。(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诗歌选取晚风、花溪、潭烟等典型意象,钩织出一幅静谧、清幽的春夜泛溪图;在手法上,以行进的轻舟、吹拂的晚风,反衬出月夜的幽静;“幽意无断绝”是全诗的情感起点,一颗寻幽之心,让诗人的目光自带“清幽滤镜”,风的轻、花的静,皆是诗人心境的投射。17.(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8.C19.D20.(4分)①增强权威性:引用古代权威字书,使分析更具说服力;②追溯字源本义:通过解释造字意图,揭示人犬关系的文化内涵;③生动阐释汉字表意特点:将字形与字义关联,体现汉字象形、会意的功能。(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21.①“缭牙”改为“獠牙” ②“反应”改为“反映” ③“威协”改为“威胁”④“蛛丝蚂迹“改为“蛛丝马迹”。(任选三个即可,需写词语)22.突:“穴”表洞穴,“犬”从穴中猛冲而出,本义为“突然窜出”,体现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休:“人”倚靠“树木”歇息,本义为“休息”,反映古人农耕劳作中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塵(尘):小篆字形为“鹿”奔于“土”上,扬起飞土,本义为“尘土”,体现狩猎时代对动物足迹的细致观察。(答对一个2分,两个4分,三个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月考试题202510.pdf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202510.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