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

文章呼吁,要加强源头监管,防范污染生成。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语文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建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立AI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从根本上防范污染数据的产生,助力有效防范AI数据安全
注意事项:
威胁。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同时加强对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的整体评估,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使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交换和备份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安全。同步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分类管理体系,不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断提高数据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此外,还要定期依据法规标准清洗修复受污数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制
定数据清洗的具体规则。逐步构建模块化、可监测、可扩展的数据治理框架,实现持续管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理与质量把控。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摘编自《被“污染”的训练数据,可能正在给AI“投毒”》)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材料二:
一、阅读(72分)
AI行业的兴起,从AI软件,到穿戴式的A工具,再到AI潮玩、AI机器人,不断刷新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着人们的认知。有人预言,AI设备一旦普遍性地植入到人体并被应用,目前的“碳基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类”便可能转化成“硅基人类”,从而出现新物种。
材料一:
这种事看似遥远,又似乎离我们并不远,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身边因为A而“活”起来
国家安全部发布安全提示文章称,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其中不
的各种机器人越来越多,从教育类AI机器人、陪伴类AI机器人,甚至未来出现的AI伴
乏虚假信息、虚构内容和偏见性观,点,造成数据源污染,给人工智能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侣,比如马斯克最近刚扔出的“炸弹”一AI女友,虽然暂时仍停留在二次元,但已让人津
一、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
津乐道。
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是算法、算力和数据,其中数据是训练A[模型的基础要素,
对于很多人来说,目前的AI机器似乎还只是像个新潮玩具,但哪怕只是AI玩具,如
也是AI应用的核心资源。
今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也带来无限生机。
海量数据不仅为A虹模型提供了充足的训练素材,使其得以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和模
随着物质的丰富,小孩子的玩具架上早就不止是积木、洋娃娃,一个会说话、唱歌、讲
式,实现语义理解、智能决策和内容生成,同时,数据也驱动人工智能不断优化性能和精
故事的智能玩具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也成了“新型玩具”,其功能早
度,实现模型的迭代升级,以适应新需求
就不局限于通讯工具、搜索引擎,各种软件已让手机功能包罗万象。
随着数据资源的日益丰富,在应用中加速“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地,不仅培育和发展
但既然是玩具,对其形态的要求自然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更富有想象力。最近,成年
了新质生产力,更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高质量的
人的包挂、手机挂又开始流行起养“电子宠物”,养老院里的老年人也开始接触到一些“能
数据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数据一旦受到污染,可能导致模型决策失误
说会唱还可以抱抱”的贴身护理机器人。玩具的定义不再只是可能会“玩物丧志”的摆
件,越来越明确的功能性让它“大小通吃”,百变加身。
甚至AI系统失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最近大热的还有针对老人市场研发的护理机器人,也可以说是一种“老人玩具”。它
们不仅有陪伴作用,可以陪老人聊天、取乐,还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功能,特别适合一些行
研究显示,当训练数据集中仅有0.01%的虚假文本时,模型输出的有害内容会增加
动不便、有各种身体障碍的老人
11.2%;即使是0.001%的虚假文本,其有害输出也会相应上升7.2%。通过篡改、虚构和
AI玩具的功能化,注定它已不仅是“玩具”,还承担着实际的工具作用。
重复等“数据投毒”行为产生的污染数据,将千扰模型在训练阶段的参数调整,削弱模型性
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一个存在于手机屏幕里的“对话”交流,更需要有实体来承担、寄托
能、降低其准确性,甚至诱发有害输出
情感,AI玩具的功能性越发显现出来。
受到数据污染的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内容,也可能成为后续模型训练的数据源,形成
(摘编自《从“制造”到“智造”AI潮玩花样百出》)
具有延续性的“污染遗留效应”。当前,互联网AI生成内容在数量上已远超人类生产的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实内容,大量低质量及非客观数据充斥其中,导致A[训练数据集中的错误信息逐代累积,
A.训练数据仅需极低比例的虚假文本即可显著增加AI模型的有害输出;受到数据污染
最终扭曲模型本身的认知能力。
的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内容可能形成有延续性的污染效应。
数据污染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风险,尤其在金融市场、公共安全和医疗健康等
B.AI训练数据中的错误信息会逐代累积,最终完全取代人类生产的真实内容,导致模
领域。
型认知能力彻底扭曲。
在金融领域,不法分子利用AI炮制虚假信息,造成数据污染,可能引发股价异常波
C.材料二认为AI玩具的功能化趋势表明其已脱离“玩具”范畴,全面转向工具化,不再
动,构成新型市场操纵风险;在公共安全领域,数据污染容易扰动公众认知,误导社会舆
具有娱乐属性
论,诱发社会恐慌情绪;在医疗健康领域,数据污染可能致使模型生成错误诊疗建议,不仅
D.材料一通过具体数据和案例,揭示了数据污染的连锁反应:材料二描绘多样化的应用
场景,核心是展现AI技术的融合趋势。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也加剧伪科学的传播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HB2026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C 
3.①削弱模型性能(削弱AI模型性能) 
②引发污染遗留 
③引发现实风险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第二部分:数据污染冲击安全防线(或“污染数据的危害与连锁反应”);
第三部分:筑牢人工智能数据底座(或“数据治理与安全防护策略”)
(每个小标题2分,能概括选段内容的标题皆可)
5.①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揭示AI技术发展中的安全隐患,深入分析了数据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路径;材料二则侧重于展示AI技术的应用创新,描绘了AI在潮玩、护理机器人等领域的多样化形态和功能化趋势。
②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语言严谨、准确,引用了具体数据和法律法规,体现了科学性和权威性;材料二语言生动、形象,如“因为AI而‘活’起来”“扔出的‘炸弹’”等表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D 
7.C 
8.①动作描写:“翻身坐起”“一跃而起”“悬腕直书”“俯身狂书”“掷笔长啸”等动作串联起创作全过程,既体现文天祥灵感迸发时的急切,更凸显其书写正气时的坚定无畏,将“以身殉道”的决绝具象化。
②联想想象:描写文天祥吟哦诗稿时,联想“少年梦伊吕”“青年中状元”“上书斥奸佞”的过往,及创作时想到齐太史、苏武等十二位先贤,既补充其“正气”的成长源头,又以先贤精神映衬其品格,让“民族精魂”的形象更厚重,也印证了“人格在炼狱中完满”的文本主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精神内涵:
①文天祥在狱中极端困厄的环境下创作《正气歌》,展现了他基于深厚文化积淀的磅礴正气与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2分)
②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存亡紧密结合的爱国情怀,以及面临绝境时坚守信念、以身殉道的浩然正气。(2分)
启示:它激励当代青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做一个有骨气、有正气的人。(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E G
11.B 
12.B 
13.(1)现在人如果不讲礼义,虽然能够说话,不也和禽兽的心智一样吗?(“而”“不亦……乎”各1分,句意2分)
(“而”表示假设,“不亦……乎”各1分,句意2分)
如果不考虑根本,只在枝节上比高低,那么一寸见方的木块,也可以使它比高楼高。(“揣”“高于岑楼”各1分,句意2分)
(“揣”,揣测,考虑。“高于岑楼”各1分,句意2分)
14.费孝通强调礼的教化性和主动性。
①材料一“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这体现了礼的教化过程.
②材料二中,曾子主动要求更换席子,即使去世前也要守礼,这显示了对礼“主动性的服膺”。(每点3分,答出两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D 
①两首诗都以“收复河山”为目标,令狐楚诗中少年将士立志收复河湟地,张籍诗里征西将领合力收复碎叶城,均聚焦边疆失地的收复。
②两首诗都饱含“家国担当”,令狐楚诗中将士不收复失地不望故乡,以个人壮志彰显为国献身的担当;张籍诗里征西将们在艰苦环境中协同作战,以群体行动体现保家卫国的责任。③两首诗都通过将士的征战行为,将“收复河山”的军事行动与“家国担当”的精神内核相融合,共同歌颂了唐代军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为收复失地挺身而出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2)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3)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示例二: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示例三: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示例四: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示例五: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示例六: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每句1分)
18.(1)“据数据显示”改为“据统计数据”或“数据显示”;
(2)“超60%以上”语义重复,超过后面的数据要用确指,删掉“以上”或“超”;
(3)“坠入……质疑”改为“因……问题受到质疑”。
(每改对一处得1 分,写改对的句子或是改法都可以得分)
【解析】
(1)“据数据显示”属于句式杂糅,是“据……显示”和“数据显示”两种句式的杂糅,应改为“据……显示”或“数据显示”。
(2)“超60%以上”语义重复,超过后面的数据要用确指,删掉“以上”或“超”。
(3)“坠入……质疑”动宾搭配不当。“坠入”通常与“陷阱”“深渊”等具象名词搭配,与抽象名词“质疑”搭配不成立。修改后,“因……问题受到质疑”句式通顺,表意准确。
19.①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②加强监管治理
(每处2分,其他答案接近可酌情给分)
20.“届定”改为“界定”;“竟争”改为“竞争”;“反匮”改为“反馈”。(每改对一处得1分)
21.A 
22.(1)在微短剧屡遭质疑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微短剧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或:微短剧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哪些问题/质疑)?
(2)为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微短剧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第一句1分,第二、三句各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本题以“知”“行”的古人造字为切入点,引导考生探究知行关系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哲学命题。
“知”:从“干”、从“口”、从“矢”,生动体现了认知的动态过程:它既是口耳相传的理论知识,也是如矢般迅捷的领悟与判断,更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这暗示真正的“知”内在地包含了“行”的维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行”:象形字,如四通八达的道路,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行走”“行动”。这揭示“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是理念落地、思想验证的必然过程。
理解二者关系,需紧扣知与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核心。
1.知行相资,互为始终:于“行”中得“知”,以“知”导“行”,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可从“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王阳明语)切入,论述没有脱离“知”的“行”,也没有脱离“行”的“知”。真正的学问,始于书本(知),成于实践(行),终于智慧的升华(新的知)。
2.知深行远,赋能时代:以深厚之“知”,赋能扎实之“行”,方能锚定方向,行稳致远。
3.淬炼真知,勇毅前行:在“行”中淬炼“知”的纯度,以“知”提升“行”的效能。
强调“行”是检验和筛选“知”的唯一标准,主张一种“行动—反思—认知升级—再行动”的螺旋上升模式。
可引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观点和《实践论》中关于“知”与“行”的辩证唯物论。可联系袁隆平躬耕田野,以实践验证并发展杂交水稻理论(行之知)。中国航天“步步为营”的探索模式,是“知”与“行”的完美闭环。可谈及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辨别真“知”更为重要,而最终的落脚点仍是富有创造性的“行”。
全文要紧扣“知”与“行”的关系展开,通过古人造字的智慧观照当代,体现思辨深度和实践导向。
第一步:解析材料,抓取核心概念与关系
1. 剖析“知”的内涵:
构字法:从“干”(实践操作)、从“口”(口耳相传/理论)、从“矢”(迅捷领悟/判断)。
核心阐释:认知是动态过程;是理论与领悟的结合;内在地包含了“行”的维度。
关键词:动态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在包含“行”。
2. 剖析“行”的内涵:
构字法:象形字,如道路。
核心阐释: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行走、行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思想验证的必然过程。
关键词:途径与方法、理念落地、思想验证。
明确材料指向的核心关系:
材料最后一句点明主旨:“参照古人造字本义,以更准确地理解‘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关系总结:材料强调的并非“知行孰先孰后”的争论,而是 “知行一体,相互嵌合” 的哲学观。
③“知”中本有“行”(干)。
④“行”是“知”的验证与实现。
⑤二者是统一认知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第二步:明确写作指令与身份要求
这是确保作文不偏题、不跑题的关键。
理解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意味着文章需源于材料,但不止于材料。需要你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进行拓展和深化。
2. 符合高三学生身份:
· 知识水平:可以调用高中所学的历史、哲学、文学乃至科学知识作为论据(如王阳明、陆游、赵括、袁隆平、中国航天等)。
· 生活体验:应联系自身的学习(如解题、实验)、社会实践、人生规划等真实情境,避免空谈。
· 思维深度:应展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对知行关系进行一定深度的剖析,而非简单复述。
3. 把握文体与格式要求:
· 文体:“明确文体”——虽然未硬性规定,但此类材料最适合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 标题:需“自拟标题”,标题应精准、凝练、有文采,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
· 字数与规范: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第三步:确立核心立意与文章主题
这是在理解材料基础上,形成自己中心论点的过程。
· 核心立意(中心论点)示例:
1. 知行合源,互为表里。强调知与行同根同源,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完整的认知。
2. 以行砺知,以知导行。强调在实践(行)中锤炼和更新知识(知),同时用真知(知)来指引正确的行动(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3. 拒做“空想家”,勇为“行动者”。针对当代青年可能存在的“知而不行”的问题,提出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
· 【推荐立意】 《知行互鉴:于躬行中致真知》
· 中心论点:真正的“知”是包含行动意向的“活知识”,真正的“行”是充满智慧反思的“明行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在“知”与“行”的相互激荡与印证中,格物致知,砥砺前行,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统一。
第四步:构建文章结构,筛选论证素材
这是将立意转化为具体写作框架的过程。
· 引论(开头段):
·从解析“知”“行”二字的古义入手,引出材料观点。
·顺势亮出中心论点:古人的智慧启示我们,知行本为一体,当代青年应深刻理解并践行这种关系。
· 本论(主体段):
·层次一:阐发“知中有行”之理。
·论据:引用王阳明“知行合一”;袁隆平“书本知识”必须与“田间地头”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孕育出杂交水稻。
·层次二:论证“行以验知,行以生知”之用。
·论据:中国航天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理论设计在无数次实验(行)中验证、修正、完善的结果。联系自身,解一道数学难题,唯有动手演算(行),才能真正领悟(知)其奥妙。
· 层次三:反思“知而不行”之弊,展望“知行互促”之境。
· 论据:对比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与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觉悟。阐述作为高三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规划未来、服务社会,实现知行循环。
· 结论(结尾段):
· 总结全文,重申知行互鉴的重要性。
· 发出号召,鼓励青年一代在广阔天地中,以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评分标准(总分60分)
一、基础等级(50分)
(一)内容(25分)
分数档 评分标准
21-25分 一等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文章紧扣材料,对“知”与“行”的古老智慧与现代意义有精准把握。立意深刻,明确阐释了“知行合一”“相互嵌合”的核心关系。 内容充实,思想健康:论据丰富、典型,能有效调用古今中的实例(如王阳明、袁隆平、航天精神、个人学习体验等)。情感积极,价值观正确。 3. 联系实际,契合身份:能自然、贴切地联系当代社会现实或高三学生的学习与人生规划,体现出青年一代的思考与担当。
16-20分二等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文章能围绕“知”与“行”的关系展开,观点明确,但深度可能稍显不足。 内容较充实:有基本论据支撑观点,但可能不够新颖或论证不够充分。 3. 联系实际:有联系现实的意识,但可能略显生硬或泛泛而谈。
11-15分三等 基本符合题意:对材料的理解可能片面,如只谈“知”或只谈“行”,未能深入剖析二者关系。 内容单薄:论据较少,或例子与观点契合度不高。 3. 联系实际不足:未能有效结合自身或现实进行论述。
0-10分四等 偏离题意:脱离“知”与“行”的关系,另起炉灶。 2. 内容空洞:严重缺乏论据,或思想观点不当。
(二)表达(25分)
分数档 评分标准
21-25分(一等) 1.文体鲜明,结构严谨: 必须是规范的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层次清晰,段落安排合理,逻辑性强,过渡自然。 2.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用词准确,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体现文化底蕴。 3.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16-20分二等 文体明确,结构完整: 符合议论文体,结构完整,但逻辑性可能稍弱。 语言通顺: 文从字顺,有个别语病,但不影响整体阅读。 3.卷面较整洁: 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或标点错误。
11-15分三等 文体基本明确: 议论性不强,有“四不像”倾向。 2. 结构基本完整: 但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3.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较多,影响表达效果。
0-10分四等 文体不明: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文章条理不清。 3. 语言不通顺: 语病多,辞不达意。
二、发展等级(10分)
评分维度 具体表现
深刻(3分) 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不是简单复述材料。例如,能揭示“知”中“干”的实践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或批判当代“信息爆炸”与“行动匮乏”并存的困境。
丰富(3分) 材料丰富,意境深远。论据不局限于教材,能展现广阔的阅读面和知识储备(如中西哲学对比、科技前沿案例等)。
有文采(2分)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丰厚。标题凝练、新颖、有吸引力。
有创意(2分)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例如,从“矢”的意象联想到现代科技的精准与迅捷,赋予古义以新时代内涵。
三、评分补充说明
2. 关于字数:
· 字数不少于800字;字数600字以上,不足800字的,每少50字扣1分。
· 不足400字,按结构不完整论,总分不超过25分。
3. 关于抄袭:确认为抄袭(背诵并套用他人成文)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均不超过5分。
4. 关于“高三学生身份”:这是重要的情境限制。优秀作文应能体现出与高三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思辨深度和现实关怀,避免成人化、空泛化的说教。
总结:一篇符合要求的优秀范文,应做到:
立意上——紧扣“知行合一”,见解深刻;
内容上——论据充实,联系现实;
结构上——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语言上——准确流畅,富有文采;
身份上——体现青年思考,不脱高三语境。
优秀范文:
躬行得真知,明知照笃行
“知”字从干从口从矢,“行”字如四通道路,这古老的智慧密码,暗示着知与行并非孤岛,而是同一认知大陆上彼此依偎的山脉与河谷。真正的“知”,从诞生之初便浸润着行动的基因;而“行”的灵魂深处,亦闪耀着理性之光。它们共同谱写着一曲永不休止的赋格——实践予知识以生命,知识予实践以方向,在相互成全的辩证运动中,逼近那永恒的真与美,此所谓“躬行得真知,明知照笃行”。
“知”并非高悬于理念星空的冰冷抽象,而是深深扎根于“行”的温热土壤。那“干”是双手与世界的直接对话,是思想在现实熔炉中的千锤百炼。神农尝百草,每一次咀嚼都是将生命化作知识的悲壮诗篇;李时珍跋涉千山,将每一种草药从传说引渡到实证的彼岸。徐霞客的足迹,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每一处地貌都在他脚下从模糊传闻升华为确凿知识。这种源于实践、成于行动之知,因其沾染了泥土气息与汗水咸味,而拥有了书本理论永远无法企及的生命强度与质感。
然而,“行”若无“知”为魂,终将沦为暗夜中的盲目摸索。那四通八达的“行”之路,若无智慧明灯的照耀,不过是脚步的盲目叠加,难以抵达真理的殿堂。“行”之所以能超越简单位移,升华为验证思想、实现价值的通途,正因其内在的理性自觉。都江堰之伟业,岂止是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凿山引水的壮举?其背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深邃哲思,使蜀地水患之地化作天府之国。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呐喊,正是要唤醒行动中沉睡的灵明——无知之行为冥行,无行之知为虚妄。
知与行的辩证互动,构成了人类认知螺旋上升的永恒动力。行是知的活水源泉,又是检验知的唯一圭臬;知是行的导航星辰,又在行的拷问中不断涅槃重生。这一过程,恰如艺术创作中“技”与“道”的相生相长——纯熟之“技”为“道”的绽放奠基,而高远之“道”又引领“技”步入新境。由行致知,复以知导行,在新的行中催生新的知,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往复都是认知边疆的一次壮丽开拓。
作为立于时代潮头的青年,我们当以古哲智慧为灯,照亮自己的求知之路。躬行得真知,明知照笃行。既要让知识走出书本,在实践的淬炼中焕发活力;也要让行动承载思考,避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让我们在知行合一的辩证舞蹈中,既做思想的巨人,更做行动的先锋,以“干”的勇毅、“矢”的锐利,行走在通往真理的康庄大道上,在知行互济的永恒乐章中,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辉煌乐章。
当思想与行动如经纬交织,当灵魂与双手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火炬便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熄灭,照亮我们通往星辰大海的漫漫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