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校联考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D C A D B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A A C B D
【解析】
1.D选项正确,空间站位于距地表约400km的高空,处于高层大气边缘,空气极为稀薄。由于缺乏足够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散射和对流等调节作用,空间站在太阳照射时直接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温度迅速升高(可达200°C);而进入地球阴影区时,太阳辐射被遮挡,热量迅速散失,温度急剧下降(可达 120°C)。因此,温度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无法有效调节温度。A、B选项错误,因为空间站的温度变化主要与其是否被太阳照射有关,与其自转周期无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空间站绕地球运行时的轨道半径远小于日地距离,与日距离变化可忽略不计,不是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D。
2.A选项错误:空间站围绕地球运行,属于地球的附属天体,因此属于地月系的一部分,并不是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B选项错误:空间站围绕地球运动,与地球之间存在相互绕转的关系(尽管空间站的轨道中心在地球质心附近),可以视为一个简单的天体系统;C选项正确:空间站是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物体,符合天体的定义(宇宙中物质的客观存在),因此属于人造天体;D选项错误:空间站围绕地球运动,属于地球的卫星(人造卫星)。故选C。
3.横轴表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大;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小),纵轴表示:太阳辐射强度(越强,到达地面的辐射越多)。甲:路程短→强度高,乙、丙:路程相同→但强度不同(丙>乙),丁:路程最长→强度最低。综上,D选项正确,故选D。
4.乙、丙路程相同,强度却不同,说明还有“非路程”因素在起作用:海拔(空气密度)、地形(遮蔽/坡向)、天气(云量)都会改变到达量。纬度决定的是太阳高度角,从而决定路程长短;既然已限定“路程相同”,纬度就不再是差异来源。综上,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5.①青藏高原纬度约 28°~36°N,在我国属“中低纬”,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辐射穿过大气路径短,削弱少—可用;②海拔4000m以上,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削弱进一步减小—可用;③高原下沉气流强、云量少,年日照时数2500~3400h—可用;④“地势高,因而离太阳更近”带来的日地距离变化仅几十千米,相对于1.5亿km可忽略,对辐射强度无实际意义—不可用作依据。排除含④的选项,仅A(①②③)成立。故选A。
6.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层的叠覆关系遵循“下部最古,上部最新”的原则。图示的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W→X→Y→V→Z,其中V为侵入岩,切割了W、X、Y三层,说明V形成于W、X、Y之后;而 Z 位于V之上且未被V切割,说明它们的形成时间更晚。因此,最上方的Z为最年轻的地层。故选D。
7.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期→主要铁矿成矿期是前寒武纪,不是中生代,错误;B.被子植物出现→Y地层中有恐龙足迹、有鸟类化石,鸟类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此时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出现,合理;C.青藏高原已经形成→青藏高原主要隆升在新生代,错误;D.气候寒冷干燥→中生代全球气候普遍温暖,错误。故选B。
8.A.煤层:石炭纪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可能发现煤层→可能发现;B.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到二叠纪末才灭绝,但仅生活于海相地层,而轮叶羊齿为陆相植物,二者沉积环境互斥,同层出现概率极低→不可能发现;C.裸子植物化石:石炭—二叠纪裸子植物已出现(如种子蕨、苏铁等),可能发现;D.爬行动物化石:爬行动物在石炭纪晚期出现,二叠纪已有,可能发现。故选B。
9.地层年代单位由大到小:宙、代、纪。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石炭—二叠纪”是年代名称,对应的地层单位是“石炭—二叠系”。C选项正确,故选C。
10.震源深度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10km位于地壳内(Ⅱ圈层)。B选项正确,故选B。
11.A选项错误,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且“最活跃的圈层”通常指生物圈。B选项错误,水圈与生物圈范围有大面积重叠,但并非完全一致。例如,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和岩石圈上层,范围更广。C选项正确,水圈由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构成,在地球表面连续分布,但因海陆分布影响而形状不规则,这是水圈的基本特征。D选项错误,水圈中的水部分来自地球内部(火山喷发等),也有部分来自早期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带来的冰。故选C。
12.Ⅰ—水圈/海洋、Ⅱ—地壳、Ⅲ—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地幔部分)、Ⅳ—外核。A.Ⅱ(地壳)+Ⅲ(岩石圈地幔)=岩石圈→正确;B.大陆地壳平均约33km,海洋地壳平均仅6km,全球平均 17km→错误;C.Ⅳ圈层是外核,呈液态,而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横波能通过,呈固态而非液态,错误;D.莫霍面位于Ⅱ与Ⅲ之间,不在Ⅲ与软流层之间→错误。故选A。
13.比较A、B两地风力大小,主要看等压线疏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A项“等压线较为密集”是直接原因;B项“气压值高”与风力无直接关系;C项“位于高空”错误,因为这是海平面气压分布图,高度相同;D项“地势起伏较大”一般会增大摩擦力减小风力。综上,A选项正确,故选A。
14.风向的判断需要结合等压线的走向、气压梯度方向(从高压指向低压)以及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在 B 点附近,等压线大致呈北—南方向(近似水平)延伸。气压梯度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垂直,从图中可见,B 点左侧(西侧)为较高气压区(如1025 hPa),右侧(东侧)为较低气压区(如1020 hPa)。因此,气压梯度指向从西向东(高压→低压)。风在向低压移动的过程中会向右偏转,即西风向右偏转为西北风。故选C。
15.等压面的弯曲规律:向下凹为低压,向上凸为高压。图中陆地等压面(a→c) 向下凹,说明陆地近地面为低压;海洋等压面(c→b) 向上凸,说明海洋近地面为高压。近地面风从 高压(海洋)吹向低压(陆地),因此为海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的形成原因是陆地升温快于海洋(白天,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因此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选项A:陆地气温曲线(实线)高于海洋(虚线),为白天,但标注“陆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与海风矛盾,错误;选项B: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白天),标注“海风”,阴影部分对应白天海风时段(如12~18时),符合海风特征,正确;选项C: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夜晚),标注“海风”,与海风形成条件矛盾,错误;选项D: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夜晚),标注“陆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虽为夜晚陆风,但与图中海风矛盾,错误。故选B。
16.陆地近地面为低压(等压面向下凹),海洋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凸)。海风出现在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因此等温面应向高温区(陆地)凸出(陆地等温面向上凸,海洋等温面向下凹)。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高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顺时针环流(从近地面到高空)。D选项正确,故选D。
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
17.(18分)
(1)(2分)2(1分) 行星系(1分)
(2)(4分)质量巨大(1分) 11(1分) 耀斑(1分) 不能(1分)
(3)(6分)逐渐演化成以氮氧为主,为生物提供可供呼吸的大气;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伤害;减少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调节地表温度,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满分)
(4)(6分)高(1分) 与日距离较近(2分) 长(1分) 与日距离远,绕日公转轨道长,同时所受太阳引力小,公转速度慢(2分)
18.(16分)
(1)(4分)蕨类植物(1分) 昆虫(1分) 裸子植物(1分) 爬行动物(1分)
(2)(4分)植被高大茂密;沼泽遍布;地壳运动活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3)(2分)盘古大陆逐渐形成,使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减少。
(4)(6分)原因:(蕨类)植物繁盛,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随后被埋藏形成煤炭)(2分)
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2分)调节地表温度。(2分)
19.(18分)
(1)(3分)更低(1分) 更低(1分) 更大(1分)
(2)(8分)乙(1分) 是(1分)
判断理由: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2分)空气洁净,能见度高;(2分)无复杂天气现象和飞鸟,飞机飞行安全。(2分)
(3)(3分)12km(1分) 中纬度(1分) 分布规律: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1分)
(4)(4分)变化: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2分)
原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海拔越高,近地面大气离热源(地面)越远,所能吸收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2分)SLK
■■■■■■■■■■■■■■■■■■■■■■■■■■■■■
三校联考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答题卡
注意事项

正确填涂
准考证号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班级
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

2选择题使用3铅笔填涂,非选择题使用
错误填涂
黑色碳素笔书写,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X
00]0]]I

3保特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母巾
和刀卫工卫卫卫卫可
姓名
2刃2I2I22刃22刀2刃2列

3I333I33I33
4四四4四四4四4四4四4四①

考场号
55I515I5155155
贴条形码区
666666666]

(正面朝上,请贴在虚线框内)
III 刀
座位号
8]8]8]8]8]8]8]8]8

999999999
标记
第I卷选择题
1IBD可
6 AB C D
11B四D可
16A四BD
2 [A]LB]C]D]
7 [A][B][C D]
12IB网D

3 A [B C]D]
8IB网D
130BD
4A B D
9AIB D
14 A [B]C]D]
:
5 [A [B]C][D]
10 [A][B][C [D]
15 [A][B][C]D]
第Ⅱ卷综合题
17.(18分)
(1)(2分)
(2)(4分)
(3)(6分)
(4)(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16分)
(1)(4分)
(2)(4分)
(3)(2分)
(4)(6分)原因:
作用: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9.(18分)
(1)(3分)
(2)(8分)
(3)(3分)
(4)(4分)变化:
原因: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1.空间站外部温度高低交替,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空间站
三校联考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A.自转周期长
B.自转周期短
地理
C.绕地球运动时导致与日距离发生变化
D.所处空间空气稀薄
2.下列关于“空间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
A.空间站与地月系是两个天体系统
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满分100分,考试
B.空间站与地球不能组成天体系统
用时75分钟。
C.空间站是天体
D.空间站不是卫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
注意事项:
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大。读图2,完成第3~5小题。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辐射强度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的长短
图2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3.图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乙、丙太阳辐射经大气的路程长短相同,但太阳辐射强度却存在差异,造成这一差异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
的可能因素不包括
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空间
A.海拔
B.地形
站距离地表约400km,外部温度高低交替,最高温度达到200℃,最低温度达到-120℃。
C.纬度
D.天气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第1~2小题。
5.某公司计划在青藏高原上建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下列叙述可证明此计划合理的是
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大气的路程短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且洁净
③晴天多,日照长
天宫空
④地势高,地面离太阳相对较近
A.①②③
B.①②④
图1
C.②③④
D.①③④
高一地理SLK·第1页(共8页)
高一地理SLK·第2页(共8页)
图3为我国某地未受大规模构造运动影响的地层结构图,V~Z分别代表不同地质时
9.该时期的地层名称是
期形成的地层。读图,完成下面第6~7小题
A.石炭一二叠宙
WYYYwY vY
B.石炭一二叠界
C.石炭一二叠系
Y
◆三叶虫化石拿一鱼类化石伞植物化石
D.石炭一二叠宇
一鸟类化石Q贝壳类化石哺乳类动物化石
2025年1月7日9时5分在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W
鹭菊石化石
恐龙足迹
化石
很多居民表示收到此次地震的手机弹窗预警,图5示意地球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
图3
第10~12小题。
6.在V、W、Y、Z四个地层中,最年轻的是
A.V
B.W
圈层
、海洋人
一Ⅱ圈层
~Ⅲ圈层
C.Y
D.Z
“软流层
V圈层
7.Y地层形成时期
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期
…莫霍面
B.被子植物出现
一~·古登堡面
C.青藏高原已经形成
图5
D.气候寒冷干燥
10.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某地理实践小组在研学过程中发现一处陆生植物化石(如图4),经专家确定是石炭
A.I圈层
B.Ⅱ圈层
一二叠纪时期的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化石,距今大约有2.5亿至3.5亿年。据此完成下面
C.Ⅲ圈层
D.V圈层
第8~9小题。
11.下列关于图中I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B.其分布范围与生物圈完全一致
C.其主要由液态水构成,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其物质全部来自地球内部的火山喷发
12.关于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
A.Ⅱ、Ⅲ圈层共同组成岩石圈
8.在发现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化石的地层中,不可能发现
B.Ⅱ圈层平均厚度为33km
A.煤层
B.三叶虫化石
C.Ⅳ圈层和软流层都呈液态
C.裸子植物化石
D.爬行动物化石
D.莫霍界面位于Ⅲ圈层与软流层之间
高一地理SLK·第3页(共8页)
高一地理SLK·第4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