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的伤痛)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以及歌颂生命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以及歌颂生命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对青春有怎么样的幻想?你眼中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如果你的青春与你幻想中的生活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你会怎么做?当青春不再充满激情与活力,当前途和理想被残忍的毁灭,你又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体会一种跟前两课都不太一样的青春,这是一个别样的精神世界——《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2. 题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如何理解?
相关联想——雪峰之巅、雪峰之麓、雪峰之侧。
雪峰之侧——半山腰。“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表明诗歌的主体形象是一位攀登者,且不是一个高大的无所不能的形象。首句就紧扣题目。“我”并未登顶,仅是历尽艰辛攀登到雪峰的半山腰,就已是我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这样一个高度,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还存在差距,是该停下来休息“先喘口气”。就在喘气的功夫看到一幅美景。
三、意象:
第一节:登山者所见之景
我在攀登雪山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所见之景)?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种景象的?
用了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描述“朝向峨日朵雪(峰)/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写太阳彷徨许久之后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有没有听觉盛宴呢?接下来就听到了。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确实向上。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是美妙的大自然美景了,这个美景正在使作者感到紧张,好像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这段景色描写可以看出攀登者“我”的境况并不轻松,“仅”写出了此刻我的高度的理智与清醒;而“小心地”,则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能在这个高度上坚持不坠落是决非易事。
这一组意象很形象的写出了攀登者脚下的险情,这其实也是诗人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的写照(也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
四、作品形象——我(攀登者)
接下来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开始转入对自身状态的描述:
1.“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些传神的细节是巧妙的侧面描写,表现情况危急。
分析:这一句选用“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就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仍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这不仅仅是一个攀岩者的状态,这更像一个生活在困境当中的人的身心遭遇。(艰难攀登——艰辛生活 象征)
这位攀登者在现实生活中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剧痛?联系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课文时间线1962年,文革时期)
思考: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作者简介: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负伤致残。
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为一首诗《林中试笛》被定为“右派”。(初稿写于1962年8月)
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2000年3月,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昌耀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跳楼自杀。
时代背景: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直至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许多青年们对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遭到了沉重的打击。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距峨堡乡不远的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这首诗的初稿正写于这个时期(1962年8月),这时,距离被打成右派,已经四年过去了,四年后的昌耀已经冷静下来了,在这个荒僻之地,他以理智和清醒,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打量这个狂热的时代和周围的世界。
第二节:登山者的自我隐喻。
“我”的形象与“雄鹰”“雪豹”“蜘蛛”哪个更接近?
“雄鹰”“雪豹”是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此时他们的形象就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在这样的绝境之中,攀登者需要用这种强者来鼓舞自己,可以看出他并未惧怕、消沉,他有着依然渴望攀登的奋斗精神。
就在这时,他往“锈蚀的岩壁”偶然一瞥。诗意发生反转,就像给我们藏了一个彩蛋。他看到了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这里选用了一个小的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与“落日、滑坡、雄鹰、雪豹”相比,形体 力量 都相差巨大,但它也凭自己的力气爬上了高山,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他也生活在现实的罗网之中,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所以,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诗人的思想刹那间发生了变化,他不再畏惧落日和滑坡,也不再渴望雄鹰和雪豹。因为他与小蜘蛛形成了认同和默契。我们虽然同样渺小,却并没有落入引力无穷的山海或者坠入一片喊杀声的深渊。反而一同默默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和慰藉jie4。
(苏轼)在大自然面前众生平等,个体生命默享快慰时时没有大小之分的。
由此,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到诗中的意象群,大概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PPT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
火热的太阳跃下山海——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真理与信仰,太阳越入山海,暗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作者用石砾指代荒谬年代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虽是发出“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石砾是堆砌上去,根基根本毫不稳固,最终一定会滑坡,这也意味着这个时代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这是自上而下的滑坡,是终会远去的“落日”。这个时代的清醒和理智早晚会归来。就像这火热的太阳,即使彷徨许久,也终会落幕。
而这位精神上的攀登者 始终是自下而上的,即便伤痕累累,艰难攀行,却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保持冷静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在峨日朵雪峰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能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也不是雄鹰和雪豹,而是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是渺小的,却象征着诗人对自我的坚守,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是他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五、诗人李以亮点评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作品形象是个孤独的攀登者,他的攀岩就是一场绝处逢生的生命体验。同时,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也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这场征服之旅最终使他完成了精神世界的自我超越。体现出他顽强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这篇诗歌中蕴含了哪些青春的价值?
青春不止有峥嵘岁月和洪涛之力,更多的是苦难和挫折,其实这些苦难和挫折也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昌耀的人生体验是:即使我们被现实打击,理想遥不可及,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坚守自我,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一定能攀上人生的高峰。
礼赞生命:小蜘蛛的出现,让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生命比“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五、新边塞诗歌。
新边塞诗歌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新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杨牧、周涛等。严峻而旷达的边塞生活不仅冶炼了他们的灵魂,也铸造了他们诗歌的品质与气质。荒僻的自然界和奇异的边塞风情进入了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深沉浓郁的当代性色彩。
同时,新边塞诗歌摆脱了表层性描写的束缚,以一种隐含的、意向化的传达手段,使诗的思想寓意活跃在写实与象征之间,做到了意与象的交融,心绪与画面的叠合,从而实现了对边塞时空和题材本身的超越。新边塞诗是中国西部豪放派的歌唱,诗人们崇尚的是阔大的含蓄与恢宏的悲壮,他们的诗发展了唐代的边塞诗风,不仅具有苍凉、慷慨、浓厚的特点,而且具有明朗、刚健、朴实的风格。
六、知识拓展——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
PPT
七、诵读指导
《峨日朵雪峰之侧》有众多审美意象,也有大量的动词,整体句式整散句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明确停顿,抓住重音,把握语调,控制节奏,才能更好的传达诗歌的情感。
在主语和动词的地方我们一般重读,在叹词的地方一般要语调上扬,在句末的地方有的地方要下沉有的地方要上扬,节奏要更加舒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