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赏青春诗情,立吾辈远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
学习目标
1、对比阅读,品系诗歌的意象、手法、情感。
2、通过诗歌对比和结合创作背景分析,学习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发展与变化。
3、能够通过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青春热情,理解青春价值。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格律诗的限制,采用与现代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现代新诗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卡片:“新文化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实行言文合一。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部白话诗集:1918年胡适发表的《尝试集》
最早新诗刊物《新青年》
“自由派”是新诗草创期的重要流派,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创了自由诗的先河;郭沫若的《女神》则以豪放的风格和自由的形式,展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点:打破传统诗词格律束缚,形式自由灵活,语言通俗易懂,以白话入诗,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实表达。
一、自由诗派
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
蝴蝶
胡适《尝试集》1917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1920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象征派”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李金发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其作品语言晦涩但充满象征意味,代表作品《微雨》;戴望舒则将象征手法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结合,《雨巷》被誉为“雨巷诗人”的代表作。
“象征派”艺术特点:借鉴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手法,强调意象的象征意义,语言含蓄朦胧,注重内心世界的隐秘表达,通过暗示、隐喻等方式传递情感与哲思。
二、象征诗派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雨巷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格律派”(又称“新月派”)
艺术特点:提倡“理性节制情感”,主张诗歌应具有“音乐美”(音节和谐)、“绘画美”(辞藻色彩)、“建筑美”(句式匀称),注重格律形式的规范化与艺术技巧的锤炼;
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
代表作品:闻一多诗集《红烛》(1923) 、《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
三、格律诗派
(新月诗派)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新诗鉴赏方法
1、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
2、把握意象的内涵
读诗,必先读懂意象。在一首诗歌中,意象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繁复的,诗歌正是借助这些意象来传达诗意,抒发诗人主体的情感的。
3、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4、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修辞手法等。
壹:初读诗歌·品析诗歌之法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呐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边上发出呐喊。
2.“峨日朵”是现在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题目解说
háo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lì)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xiāo)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xiē)入巨石的罅(xià)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激昂奋进,热烈激情
内敛冷静,沉缓紧张
品读一首新诗
一、抒情主人公
二、意象
三、诗歌形式(结构、手法)
情感
品读一首新诗,我们需要关注三点:
意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内容、时代特征,解读诗中的那个青春的“我”,探寻青春的价值。
解读青春的“我”
任务情境
活动一
初读诗歌,寻“我”
诵读诗歌,联系诗歌的标题及内容,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示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 )者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 )者
歌号者
攀登者
活动二
分析意象,解“我”
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与“我”有关的诗句,思考“我”的形象特点。(填好表格)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首诗歌,深入品析诗歌,完成如下表格。
篇目 意象 景物特点 (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篇目 意象 特点(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
篇目 意象 特点(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宏伟壮丽 雄奇阔大 气势磅礴
《峨日朵雪峰之侧》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宏伟壮丽
雄奇阔大
气势磅礴
对力的赞美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对力进行激情呼唤与赞美的巨人。
篇目 意象 特点(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宏伟壮丽、 雄奇、气势磅礴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对力进行激情呼唤与赞美的巨人。
《峨日朵雪峰之侧》
篇目 意象 特点(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宏伟壮丽、 雄奇、气势磅礴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对力进行激情呼唤与赞美的巨人。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山海、石砾、深渊、罅隙、 岩壁 、雄鹰、雪豹、蜘蛛
篇目 意象 特点(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宏伟壮丽、 雄奇、气势磅礴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对力进行激情呼唤与赞美的巨人。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山海、石砾、深渊、罅隙、 岩壁 、雄鹰、雪豹、蜘蛛 雄浑壮美、奇险 强大、自由 渺小可怜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渺小谦卑而坚毅
“我”是一个面对危险与困难,毫不退缩,卑微而坚毅勇敢攀登高峰的攀登者
雄浑壮美
苍劲奇险
强大、自由
篇目 意象 特点(意境) 诗中“我”的
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宏伟壮丽、 雄奇、气势磅礴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对力进行激情呼唤与赞美的巨人。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山海、石砾、深渊、罅隙、 岩壁 、雄鹰、雪豹、蜘蛛 雄浑壮美、奇险 强大、自由 渺小可怜
“我”是一个面对危险与困难,毫不退缩,卑微而坚毅勇敢攀登高峰的攀登者形象
贰:细读诗歌·感悟青春之力
活动三
知人论世,探究“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有了一定了解,但我们还要更深入挖掘时代背兴与作者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我们一起细读诗歌,感诗人的青春之力。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诗人青春的故事。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探讨诗人青春的故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创作时间:
1919年的9月、10月间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创作时间:
1962年的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作时间1919年,是一个什么时代 有着怎样的青春故事
外: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内: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蓬勃的生机。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919
五四运动 (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但“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迅速激发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
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强烈要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北京的学生运动很快得到其他地区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工人的支援,形成了一场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各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是中国青年的一次伟大觉醒。毛泽东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知人论世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起建立“创造社”。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力”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激情呼唤与赞美?
自然之力
人民之力
革命之力
潮流之力

五四精神
象征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力”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激情呼唤与赞美?
破坏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
创造新社会、新秩序、新思想、新文化
需要新青年为之不断努力
对力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与决心。
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论是白云、太平洋,还是洪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都透露出气势磅礴无穷无畏的力量感。“力”是整首诗诗眼,它是摧毁旧世界的破坏力,也是构建新生活的创造力,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也是青年郭沫若勇于进取、奋发昂扬激情的真实写照。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王昌耀,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加中华人民解放军并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在朝鲜战争中负伤转至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在《河北文艺》发布处女作。1956年报名到大西北拓荒。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关入荣湟源看守所。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进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来,患有腺性肺癌,跳楼自杀。
知人论世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8月。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创作此诗时,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写作背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雄鹰”“雪豹”
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强大、雄壮和坚韧。
“蜘蛛”
被轻视的、渺小的、勇敢的攀登者,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
凸显蜘蛛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
给受难中的诗人以生命启迪,直面苦难,悦纳自我,悦纳人生。
这首诗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20年前我们的诗人昌耀要歌颂的是一种对英雄的探寻诗人通过一个攀登者的身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英雄主义是战胜苦难命运的肉在力量。而 2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人性的复苏,他礼赞的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看到了遭遇命运坎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救赎的“我”,我们看到了攀登者的困苦艰难,也看到了他的坚定执着,但是他不再放声呼号而是默跌坚守。
真正的强者从不取决于外在形体的高大,而在于内在的坚韧和精神境界的超拔!
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海明威《老人与海》
小结《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让诗人感悟到生命的谦逊与坚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弱小平凡生命力的赞颂,对人生的更成熟的思考——奋斗与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一种精神的高度和直面苦难,悦纳自我,悦纳人生的生活态度。
叁:感青春价值,立吾辈远志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如何理解青春的价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折射出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对自由渴盼与追求的“我”。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们看到了遭遇命运坎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救赎的“我”,我们看到了攀登者的困苦艰难。从一个狂歌猛进的“自我”,到一个扪心自问,冷静思考的“自我”,我们看到了“我”的成长与成熟。
狂飙突进时代的歌号者
苦难中勇毅的攀登者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让我们感受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青年们想要改变世界的豪情壮志;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让我们看到在个人困境中,生命依然可以保持尊严和力量。
青春既是郭沫若笔下奔腾的洪涛,也是昌耀诗中静默的蜘蛛;它既可以呐喊,也可以沉思。真正的青春,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是否看清了自己的位置,是否愿意在那个位置上发出属于你的光芒。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