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阶段性联合测评(Ⅱ)化学(苏教版)班级姓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016Na23S32Ca40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其中原理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小苏打用作糕点的膨松剂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C.过氧化钠用作供氧剂D.食醋用作水垢去除剂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错误的是A.分离植物油和水需要进行蒸馏B.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需要进行过滤C.分离酒精和水需要进行蒸馏D.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需要进行萃取3.在北宋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关于古籍的解读说法错误的是A.“苦泉”的主要溶质为CuSO4B.“挹其水熬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C,“烹胆矾则成铜”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这一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4.下列关于0.1mol·L-1 NaHSO4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NaHSO4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一Na++HSO4B.该溶液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C.该溶液中含有0.1molS0D.该溶液就是将12 g NaHSO4溶于1L水中所得到的溶液高一化学(苏教版)第1页(共6页)5.下列物质的检验方法及结论错误的是A.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为黄色,则溶液中一定没有K+B.将某溶液和强碱溶液混合后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有NHC.某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有C1D.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后,滴加BaC12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有SO6.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2.24L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B.常温常压下,22.4L氧气、氮气和CO的混合气体中含有2NA个原子C.84gC2H4与C3H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D.常温常压下,32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7.下列物质的分类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物质类别ANa202碱性氧化物BCuz(OH)2CO碱C浓硫酸电解质C02酸性氧化物8.纳米铁(零价铁)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修复材料,其颗粒的直径为1~100nm,可用于处理含重金属废水。将其颗粒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分散系,它能高效地将废水中有毒的高价金属离子(如Cx2O )还原为低价态,从而沉淀去除。关于上述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纳米铁属于金属氧化物B.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溶液,能发生丁达尔效应C.纳米铁分散系与普通铁粉相比,高效性源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D.纳米铁和反应生成的Fé3+,在物质分类上均属于电解质9.已知次磷酸(HPO2)是一元酸,亚磷酸(H3PO3)是二元酸,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关于这两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者均可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亚磷酸反应后可生成两种盐,而次磷酸只生成一种盐B.两者分子中都有氧元素,所以都属于氧化物C.次磷酸(H3PO2)可与某些活泼金属(如Mg)反应放出氢气D.次磷酸钠溶液可用于化学镀银,将Ag+转化为银单质高一化学(苏教版)第2页(共6页)化学(苏教版)参考答案及解析题号123456891011121314答案ABBADBBBDA1.C【解析】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C02,化学方程式为2NaHC0,△Na,CO,十CO2个+H,O,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石灰易吸水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O+H2O一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过氧化钠遇水发生歧化反应,氧的价态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食醋可以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使水垢溶解,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A【解析】分离互相不溶的植物油和水只需要进行分液操作即可,A错误。除去溶液中的固体不溶物,需要通过过滤,B正确。互溶的液体,利用其沸点不同,可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沸点不同,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C正确。用乙醚进行萃取,可以把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出来,D正确。3.B【解析】苦泉”的主要溶质为CuSO,A正确。古文中“苦泉”指含硫酸铜的天然矿泉(胆水)。“熬之则成胆矾”即蒸发后析出胆矾,指蒸发水分使溶液浓缩结晶这一物理变化,B错误。“烹胆矾则成铜”说明胆矾中铜元素从十2价被还原为0价的铜单质,故铜元素被还原,C正确。“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本质上铁釜与硫酸铜溶液接触,表面析出铜,发生反应:Fe十CuSO,一Cu十FeSO,D正确。4.B【解析】NaHSO,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一Na+H++SO ,A错误。NaHSO,会电离出H+,故溶液显酸性,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B正确。由于该溶液体积不确定,故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C错误。该溶液是将12 g NaHSO4用容量瓶配成1L的溶液,并非溶于1L水得到,D错误。5.A【解析】鉴别是否有K+,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若火焰为紫色,则说明溶液中有K+,A错误。BCD选项分别是NH、C和SO三种离子的标准检验方法,故都正确。6.D【解析】2.24L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该选项未指明气体状态(是否标准状况),故A错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1,故B错误;C2H4和CH的最简式均为CH2(摩尔质量为14g·mol-1)。84g混合气体中CH2的物质的量为84g/14g·mol1=6mol。每个CH2单元含3个原子,因此原子总数为6×3×NA=18×NA,故C错误;常温常压下,32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O2和O3均由氧原子构成。32g混合气体中,氧原子的总质量为32g,氧原子的摩尔质量为16g·mol-1,因此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2g/16g·mol1=2mol,即原子数为2×NA,故D正确。7.D【解析】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属于碱性氧化物;Cu2(OH)2CO3属于碱式盐,不属于碱;浓硫酸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CO2是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为H2CO3,故本题选D。8.C【解析】A选项错误:纳米铁的化合价为零价,属于铁单质,应归为金属单质这一类。B选项错误:纳米铁颗粒的直径为1~100n,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而非溶液。胶体的特性之一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这不是溶液的性质。C选项正确:纳米材料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粒径极小,导致比表面积(单位质量所具有的总面积)急剧增大。这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极大地加快了与污染物之间的反应速率,因此效率远高于普通铁粉。D选项错误:物质分类上,纳米铁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反应生成的Fe3+是水合铁离子,其对应的FCL等是电解质,但Fe3+本身是离子,不能直接归类为电解质。高一化学(苏教版)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考试高一化学(苏教版)(1).pdf 5 高一化学苏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