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模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模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地理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C【解析】2012年至2018年海冰面积缩小,海冰反射太阳辐射减弱,海水吸收热量增多,温度升高:同时,海冰融
化过程中稀释海水,使表层海水盐度降低,故C正确。
2.B【解析】阿留申低压为气旋,中心偏西时,其东侧(白令海区域)盛行偏南风。偏南风从低纬度带来暖湿气流,
加热海水并抑制海冰扩展,导致海冰面积减小,故B正确。
3.A【解析】海冰退缩,深色海水裸露,反射率下降,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进一步融化海冰,A正确;海冰
退缩,海水温度升高,藻类繁殖,固碳增加,但不会导致海水酸化,B错误:海冰融化,海水盐度降低,C错误:海冰
退缩可能使海面裸露面积增大,蒸发加剧,云量增多,会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导致海水温度降低,与题干矛
盾,D错误
4.B【解析】在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物种数量逐渐增加,垂直结构从单一层次发展为多层结
构,群落结构逐渐复杂,B正确:物种丰富度应逐渐提高,A错误;生物量随植被生长能力增强持续增加,C错误;
乔木寿命通常长于灌木和草本,D错误。
5.C【解析】早期草本植物通过枯枝落叶使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提升,为灌木生长提供养分基础,C正确;演
替过程中植被覆盖度提高,林下光照减弱,A错误;横断山区末次冰期后气候整体转暖湿,但中期灌木替代草本
的直接原因是土壤改良,B、D错误。
6.A【解析】气候变暖使适宜冷杉生长的温度带向高海拔迁移,A正确:温度升高会加速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
分解加快,B错误;暖湿气候更利于乔木生长,C错误;乔木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地表径流速度减慢,D
错误。
7.D【解析】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属于低压中心。在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当台风“桦
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带沿海登陆前,海陵岛位于台风中心的西北侧。根据北半球气旋的风向规律,水
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海陵岛指向台风中心,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可判断出海陵岛此时
的风向为西北风,D正确。
8.B【解析】副热带高压(副高)对台风的移动路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台风“桦加沙”路径向西偏北移动,主要是
受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夏季的气候,对台风这种特定天气系统的引导作用不
是主要的;西风带槽线一般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对低纬度的台风引导作用有限;地转偏向力主要影响气
流的旋转方向等,不是引导台风整体路径移动的主要因素,B正确。
9.D【解析】北部湾海域水温不会在短时间内升高,且其水温在台风进入前也未出现异常变化,不是台风短暂增
强的原因,A错误:陆地冷空气的拾升作用一般会使台风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强度减弱,而不是增强,B错误:材
料中未提及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且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一般是引导台风移动,对台风强度的短暂增
强影响不大,C错误:北部湾海域相对陆地来说,下垫面较为平坦,摩擦力小,台风能量损耗少:同时海域广阔,能
为台风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得台风有更多能量补充,从而出现短暂增强,D正确。
10.C【解析】由古近纪的始新世、渐新世到新近纪的中新世,地层由老到新,由图可知,中新世向两侧是中间新两
翼老为向斜,右侧始新世向两侧地层是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说明该地区地层发生了褶皱,C正确,A、B、D
错误。
11.C【解析】沉积岩是在已有岩石(如基岩)的基础上,经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从图中岩层分布看,浅海沉积岩
层位于基岩之上且是最下方的沉积岩层,所以基岩形成后最先发生的是浅海沉积作用。湖泊沉积作用是外力
作用,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形成褶皱、断层等)贯穿地质历史,不能说湖泊沉积晚于所有内力作用:河流沉积岩
层位于浅海沉积岩层之上,风成砂又在河流沉积之上,所以风成砂形成晚于河流沉积;黄土状堆积在风成砂之
上,形成时间晚于风成砂。
地理试题答案第1页(共2页)(

)
姓名 准考证号
秘密★启用前
地 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与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海冰动态与洋流系统对全球气候具有显著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盐度受阿留申低压、海冰消融及洋流共同作用呈现显著年际变化。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卫星观测获取的白令海海冰外缘线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1. 2012 年至2018 年白令海表层海水性质的变化是
A. 温度升高、盐度升高 B. 温度降低、盐度降低
C. 温度升高、盐度降低 D. 温度降低、盐度升高
2. 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偏西时,白令海海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 偏北风增强,加速海冰向南扩展
B. 偏南风增强,带来暖湿气流融冰
C. 下沉气流为主,气温升高导致融冰
D. 沿岸暖流势力增强,海水温度升高
3. 白令海海冰外缘线北移引发的正反馈机制是
A. 反射率降低→ 吸收辐射增多→海水增温→冰体加速融化
B. 藻类繁殖→ 固碳增加→海水酸化→抑制生物生长
C. 盐度升高→密度增大→下沉流增强→洋流加速
D. 蒸发加剧→云量增多→反射率增大→海冰恢复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某谷地海拔 2000—3000 米,受季风与地形共同影响,气候复杂多变。该谷地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约 1. 1 万年)开始植被演替,不同阶段优势植被类型如下表所示。研究发现,该过程中气候、土壤等要素同步变化。据此完成4~6 题。
阶段 距今时间(年) 优势植被类型
早期 11000—8000 草本植物(如蒿属、禾本科)
中期 8000—5000 灌木(如杜鹃、蔷薇)
后期 5000 至今 乔木(如冷杉、云杉)
4. 该谷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趋势是
A. 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B. 群落结构逐渐变复杂
C. 地上生物量先减后增 D. 优势种寿命逐渐缩短
地理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地理试题 第2 页(共 8 页)
5. 导致该谷地中期灌木取代早期草本的直接原因是
A. 光照增强 B. 降水减少
C. 土肥提高 D. 气温降低
6. 若该谷地后期气候持续变暖,可能导致的变化是
A. 冷杉林向高海拔地区扩展 B. 土壤有机质分解减慢
C. 草本植物重新成为优势种 D. 地表径流的速度加快
2025 年 9 月24 日,有今年西北太平洋“风王 ”之称的超强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带沿海登陆,之后穿过雷州半岛进入北部湾,趋向越南北部。下图示意台风“桦加沙”9 月22 日 17 时—26 日 17 时(北京时间)路径。据此完成7~9 题。
7. 在台风“桦加沙”登陆前,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8. 台风“桦加沙”路径向西偏北移动的主要引导因素是
A. 东南季风的推动 B. 副高南侧偏东气流
C. 西风带槽线吸引 D. 地转偏向力增强
9. 台风“桦加沙”穿过雷州半岛进入北部湾后,强度逐渐减弱,在趋向越南北部的过程中又有短暂增强。导致其短暂增强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北部湾海域水温升高 B. 受到陆地冷空气的抬升作用
C. 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 D. 北部湾摩擦力小且水汽充足
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研究地层能帮助我们确定地质时代的顺序,复原古地理环境。下图示意古近纪的始新世、渐新世到新近纪的中新世期间,中亚某盆地地层剖面。据此完成 10~12 题。
10. 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是
A. 背斜 B. 向斜 C. 褶皱 D. 断层
11. 图中从基岩到各类沉积岩层的形成过程中
A. 湖泊沉积作用晚于所有内力作用
B. 风成砂的形成早于河流沉积作用
C. 基岩形成后最先发生的是浅海沉积
D. 黄土状堆积的形成时间早于风成砂
12. 该盆地从始新世地层—渐新世地层—中新世地层地理环境演化的趋势是
A. 海洋→ 陆地→干旱化 B. 陆地→海洋→湿润化
C. 海洋→ 陆地→湿润化 D. 陆地→海洋→干旱化
山西省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测定了当地一年内日出地方时的变化,并绘制了其年变化曲线图(下图)。 据此完成 13~15 题。
13. 若该地年内日出地方时差最大值为4 小时,则b 的值是
A. 2 B. 4
C. 6 D. 8
14. 图中Q 日,该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当地可能观测到的现象是
A. 正午日影朝南
B. 晨线走向是西北—东南
C. 日落正西方向
D. 看北极星的仰角为20°
15. 若图中a 的数值为 1.5 小时,则当地该日的昼长约为
A. 9 小时 B. 12 小时
C. 15 小时 D. 18 小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多年冻土由季节性融化的活动层和多年冻结的永冻层组成,其活动层的季节性融化和永冻层的长期冻结深刻影响区域水循环。
下图为该地多年冻土区1987 年和2017 年土壤含冰量、河流流量年内变化。
(1)描述 1987—2017 年黄河源区土壤含冰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6分)
(2)概括黄河源区土壤含冰量和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并解释理由。(6 分)
(3)有研究表明,冻土退化可能促进黄河源区地下水的深部循环。请从水循环环节角度说明其依据。(4 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我国某高原腹地一处特殊的断陷谷内,甲河在此沉积了深厚的松散物质。距今约1.8 万年以来,乙河凭借强大的溯源侵蚀能力,成功切穿了分水岭,并在断陷谷内持续向上游延伸近 80 千米。此后,乙河的支流丙河也开始发育。 图 1、图 2 分别示意距今 1.8万年前和现代断陷谷及其周边地貌与水系格局。
(1)说明乙河能够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的主要原因。(6 分)
(2)分析乙河袭夺后对甲河河道形态产生的影响。(6 分)
(3)推测丙河发育后,其水文特征与断陷谷内乙河的差异(从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6 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某年 10 月,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受一气旋移动影响,风向、天气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下图示意该气旋移动的路径,图中等压线反映的是某测站附近某日 2 时的海平面气压形势,该测站测得该日7 时、15 时前后风向发生两次明显变化。
(1)推测该测站该日7 时前后风向变化的原因。(6 分)
(2)说出该测站该日15 时前后经历的天气系统类型,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6 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 分)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地理过渡带,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该区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交融,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具有显著分界作用,同时兼具明显的过渡属性,并与周边区域存在密切的物质、能量及人文关联。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
结合所学知识,沿“过渡带—区域关联 ”的思路,阐述你对黄土高原地理意义的
理解。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