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课件(共6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课件(共64张PPT)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选择题突破:
细节设错,
关键词语理解偏差最隐秘
2026届高考古代诗歌阅读
近年高考古诗歌选择题命题特点
①考点稳定,聚焦文本深度理解。
考查重心始终围绕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尤其关注关键字词、句子的含义,要求考生精准把握诗句原意,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教材知识的能力。
近年高考古诗歌选择题命题特点
②依文设题,凸显整体综合关联。
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意境、情感、技巧等,但考查不是孤立单一的,往往多个考点结合起来,如要求考生分析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情感与技巧的呼应等。
近年高考古诗歌选择题命题特点
③强化教材勾连,凸显教考衔接。
选材或选项常与初高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关联,或思想内容呼应,或直接对比阅读,或借教材注释理解,考查考生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
技法速通
技法速通
“局部分析+整体意识”速破古诗歌选择题
局部分析:
精准拆解“字、句、技”
整体意识:
立足“主旨、情感、意境”,锁定选项不合理处
技法速通
锁定选项解读误区
1.抓关键词含义,防曲解原意。
聚焦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虚词及特殊意象,明确其本义及语境义。
2.析句子逻辑,防断章取义。
关注诗句内涵,判断是否倒装、省略等,避免孤立解读。
3.辨表达技巧,防张冠李戴。
明确各种手法的特征及作用,避免混淆技巧类型或误判其功能。
技法速通
整体意识:立足“主旨、情感、意境”,锁定选项不合理处
1.以主旨为纲,看是否偏离核心。
结合标题、注释等把握全诗主旨,判断选项解读是否违背主旨。
2.以情感为线,看情感是否统一。
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警惕选项中局部情感与整体基调矛盾。
3.以意境为标,看风格是否协调。
对局部内容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的分析是否与全诗的风格协调
技法速通
文先法后
先判断可能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再考虑可能存在"手法不当”的选项
设误角度
解答技巧

★1.关键词语理解偏差
★2.情感主旨分析错误
★3.艺术手法分析有误
★4.脱离语境任意阐释
★5.逻辑分析存在漏洞
★6.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选项设误的六个角度:
角度1
关键词语理解偏差
研透真题
[2025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精准破题
D.“湿”意为润泽,“看犹湿”,是由于石砚的晶莹而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与表示积于物体表面痕迹意思的“水渍”一词无关。
研透真题
[2024新课标II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②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③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④。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③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④请缨,《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精准破题
C “凭”意为倚、靠着,结合诗题中“山亭独卧”可知,诗人应躺在亭中望月;且“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诗人惊讶这么快又听到秋虫鸣叫,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易老。
新题训练
[2026 辽宁名校7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陆游
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花鞯①,仙葩宝带②,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③,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④。
【注】①蹙绣花鞯(jiān):唐宋时皇帝赐给宰相、参政的华贵马鞍。②仙葩宝带:宋时皇帝赐给东西二府高级官员及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等的华贵饰品。③紫陌青门:紫陌,帝京郊野的道路;青门,泛指京城城门。这里指帝京。④浮玉:金山的旧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翔鸾鹄”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韩无咎得志的状态比作鸾鹄的起飞之姿。
B.词人感慨韩无咎在枢密院和尚书省任职时独来独往,称赞他不与俗者合流。
C.本词上片中韩无咎的仕途畅通与下片中词人“穷困”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
D.“一欢休惜”从回忆“人生难料”的经历中来,词人劝友人如今相聚,畅饮而醉。
2.同样是写自己的“短发”,本词中“短鬓无多绿”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用意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陆游
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花鞯①,仙葩宝带②,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③,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④。
白话诗歌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赤壁词·邀请韩无咎同游金山)
宫门传出报晓的钟声,这让我想起你当年在朝廷之路上,像鸾鸟和鹄鸟初展飞翔之姿。在枢密院、尚书省任职时被公认为超群出众,宫中行走、议事时常有金莲烛台相伴。皇帝赏赐的绣花马鞍、华美玉带,都预示着你定会快速飞黄腾达。人生真是难料,如今竟能在这里与你共饮一杯。
回想起往昔,我在京城时,邻近西湖的闲静宅院,锁闭着上千根修长的竹子。那白墙上的书法墨迹应该还完好地在那里吧,可那些残缺的美梦实在不忍再去接续。岁月流逝真让人惊心,想着功业和名声,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发现耳边短发已经没有多少是黑的了。这难得的欢聚不要吝惜,就让我和你一同醉在这金山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翔鸾鹄”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韩无咎得志的状态比作鸾鹄的起飞之姿。
B.词人感慨韩无咎在枢密院和尚书省任职时独来独往,称赞他不与俗者合流。
C.本词上片中韩无咎的仕途畅通与下片中词人“穷困”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
D.“一欢休惜”从回忆“人生难料”的经历中来,词人劝友人如今相聚,畅饮而醉。
参考答案与解析
B项,“在枢密院和尚书省任职时独来独往”对关键词含义解读有误。根据成语“独步天”“独步当时”等可以得出,“独步”常用作独一无二、超出词类的意思。“西府中台推独步”的意思是,韩无咎在枢密院、尚书省任职时被公认为超群出众,而非“独来独往”“不与俗者合流”。且从后文韩无咎受到很多恩宠也可以看出,语境应强调其能力出众。
A项,“鸾鹄”为祥瑞之鸟。韩无咎在朝廷之路上如鸾鹄展翅,展现其意气风发之态。
C项,上片“西府中台推独步”“看即飞腾速”等描写了韩无咎当年在朝飞黄腾达,下片“残梦不堪重续”“短鬓无多绿”等转入词人年华已逝、功名未就的困顿处境,二者形成对照。
D项,“人生难料”承上启下,从回忆转到现实,“一欢休惜”则表达珍惜当下、借酒遣怀之意。
B
古诗词中易被“误解”的一词多义


风流


①退回(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②反,反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①英俊,有才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遗风,英雄业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风度(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①归属,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②劝请,邀(举匏樽以相属);③属意,倾心(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①随便,随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②无边无际(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③莫,不要(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2.同样是写自己的“短发”,本词中“短鬓无多绿”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用意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审题关键
本题要求分析“短发”意象在两首词中的用意是否相同。结合所学可知,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主旨体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对应的两句词,而要将其放在各自的整体语境中去理解。
解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态度:用意不相同。然后具体分析:
答:不相同。
①陆词中“短鬓无多绿”侧重头发斑白、黑发不多,暗示词人年事已高,表达了词人对岁月流逝却尚未建功立业的无奈和遗憾。
②张词中“短发萧骚襟袖冷”侧重头发稀疏,借此渲染环境的萧条与内心的寒意,感伤之后,是词人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心境开阔。(6分)
·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陆游
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花鞯①,仙葩宝带②,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③,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④。
比较对象 结合语境理解 分析用意
“短鬓无多绿”的“短鬓” “短鬓无多绿”中,“绿”以颜色代指黑发,“无多”直接点出鬓发斑白、黑发所剩无几,凸显词人年华老去的客观事实 结合“岁月惊心,功名看镜”可知,对“短鬓”的描写并非单纯感叹衰老,更暗含“时光流逝而功名未就”的深层遗憾,通过头发的变化反映人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传递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不甘
“短发萧骚襟袖冷”的“短发” “萧骚”描绘头发稀疏之态,塑造了失意、落魄的形象;“襟袖冷”则从身体感受的角度,渲染了环境的清冷和内心的寒意 结合“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可知,词人此时受谗言被免职,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短发萧骚襟袖冷”的萧瑟中,他“稳泛沧浪空阔”,展现出不为逆境所困的豪迈与旷达,也展现了内心的坚定
角度2
情感主旨分析错误
研透真题
1.[2023新课标Ⅱ卷,T15,《湖上晚归》]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解析:鸡鸣狗吠之声没有改变诗人恬淡自适的愉悦心情。
2.[2023全国乙卷,T14,《破阵子》]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与君同醉醒”中“醉”和“醒”写闲居生活的自由自在,与远方友人、真挚思念无关。
3.[2021新高考Ⅱ卷,T15,《示儿子》]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什“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解析:应是鼓励儿子们知行合一,不仅要读书,也要通过实践体验劳动。
新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题取新诗上郡楼。
【注】①清源太保:李煜之子仲寓。潘郎中:潘慎修,与诗人同为南唐旧臣,后入仕北宋。②校雠:校对书籍。③子重:严恽,字子重,与杜牧友善,有“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的问春名句。④恩门旧分:潘慎修事李煜尽臣子之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愁绪用语直白,不说其多,而说“一倍”,看似简单却又可感愁之深。
B.“且淹留”的“且”字,表现诗人在心怀愁绪时通过溪山风物自我宽慰的旷达。
C.“抄得新书自校雠”的日常生活中能窥见诗人的文人雅趣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D.诗人渴望题写新的诗篇,登上楼台,以此来传播声名,从而得到帝王的重用。
2.有人评价这首诗言愁之外另有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白话诗歌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
(唱和清源太保寄赠湖州潘郎中的诗)年岁渐长却离群索居,倍感忧愁,姑且在这溪山美景间暂作停留。
酿好了春酒,却不知能和谁一同品尝,抄录了新的书籍,只能自己细细校对。
可不要像杜牧那样骄傲旷达,应学学子重以谦逊的姿态尽显风流。
旧日的情分我深知你难以忘怀,题写新的诗篇,登上郡府的楼台。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
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
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
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
题取新诗上郡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愁绪用语直白,不说其多,而说“一倍”,看似简单却又可感愁之深。
B.“且淹留”的“且”字,表现诗人在心怀愁绪时通过溪山风物自我宽慰的旷达。
C.“抄得新书自校雠”的日常生活中能窥见诗人的文人雅趣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D.诗人渴望题写新的诗篇,登上楼台,以此来传播声名,从而得到帝王的重用。
D
参考答案与解析
D项,“传播声名,从而得到帝王的重用”对诗歌情感主旨分析有误。结合注释④,诗人“题取新诗上郡楼”是为了表达对旧日情谊的珍视和感念,而不是渴望通过此举传播声名、寻求重用。
【避易借】不能忽略背景、过度解读。不了解徐铉南唐旧臣的身份,就难以体会他诗中隐含的故国情怀
A项,首联只说“一倍愁”而不夸大,但仍能看出诗人之忧愁。
B项,“且”有“暂且、姑且”之意,表现出诗人在心怀愁绪时,通过欣赏山水来自我宽慰。
C项,抄写新书可见诗人的文人雅趣;而亲自校对书籍也显示出诗人严谨的治学态度。
审题关键
本题核心在于找出诗歌除言愁之外所蕴含的其他情感,需从全诗出发,综合各联内容及情感脉络,全面分析其中的深意,挖掘更深层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解析 :
首联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年老离群的愁绪,所以可以从其他三联入手,分析愁绪之外的意蕴。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
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
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
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
题取新诗上郡楼。
2.有人评价这首诗言愁之外另有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酝成春酒谁斟酌,抄得新书自校雠
“酿酒”“抄书”固然可以窥见诗人的雅趣,但“谁斟酌”的惆怅、“自校雠”的“自”字,都藏着无人相伴的孤寂,显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文人本分。即便“离群”,诗人仍以酿酒的闲情、校书的严谨坚守着从容的精神世界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
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
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
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
题取新诗上郡楼。
2.有人评价这首诗言愁之外另有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莫似牧之矜旷达,须教子重让风流
借杜牧“矜旷达”与严恽“让风流”的对比,委婉地劝诫友人,希望友人不要像杜牧那样骄傲旷达,而要学习严恽的谦让之风,在复杂的人生境遇和世事变迁中,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不张扬、不自负,体现对友人的关怀与沉稳的处世智慧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
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
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
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
题取新诗上郡楼。
2.有人评价这首诗言愁之外另有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恩门旧分知难忘,题取新诗上郡楼
结合注释④可知,“恩门旧分”指潘慎修及诗人对旧主李煜的臣子之节。“知难忘”三字直白恳切,强调即便入仕新朝,也始终铭记故主的旧情。而“题取新诗上郡楼”表明,诗人将对旧情的珍视、对友人的牵挂融入诗句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
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
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
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
题取新诗上郡楼。
2.有人评价这首诗言愁之外另有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①对自身品格的坚守。在无人同酌春酒、共研诗书的孤寂中,诗人展现了随遇而安的从容。
②对友人的劝勉。委婉告诫友人不要像杜牧那样骄傲旷达,应学习严恽,以谦逊、沉静的态度处世。
③对往昔情谊的珍视。知友人难忘旧恩,自己也一样,表达了对旧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牵挂。(每点2分)
和清源太保寄湖州潘郎中①
徐铉
老大离群一倍愁,
溪山风物且淹留。
酝成春酒谁斟酌,
抄得新书自校雠②。
莫似牧之矜旷达,
须教子重③让风流。
恩门旧分④知难忘,
题取新诗上郡楼。
2.有人评价这首诗言愁之外另有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角度3
艺术手法分析有误
研透真题 精准破题
1.[2025全国二卷,T15,《咏省壁画鹤》《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说明壁画色彩犹新,画面清晰完整,并无衬托画鹤色彩鲜艳之意。
2.[2024北京卷,T12,《马诗二十三首(选四)》]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何处逐英雄”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四首诗均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研透真题 精准破题
3.[2023全国甲卷,T14,《临江仙》]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明年应赋送君诗”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是“虚写”。
4.[2022全国甲卷,T14,《画眉鸟》《画眉禽》]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文诗只是以画眉鸟的鸣叫声来烘托渲染诗人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
新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次韵道卿闻新莺
周紫芝
草长江南春欲阑,
晓莺声在绿阴间。
定应春恨知公子,
故作清歌学小蛮。
催尽落花风自暖,
唤醒愁眼日长闲。
隔枝时见黄金羽,
始信庭柯会解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照应诗题,描绘了春日将尽之时,百草丰茂、黄莺啼鸣、绿树成荫的江南优美景色。
B.颔联将黄莺拟人化,赋予其“知公子”“学小蛮”等人的思想和行为,把黄莺写得有灵性。
C.颈联“催”“唤”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变化,营造出一种鲜活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
D.尾联以金黄羽毛喻黄莺,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句意作结,颇具新意。
2.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写到了鸟,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次韵道卿闻新莺
周紫芝
草长江南春欲阑,
晓莺声在绿阴间。
定应春恨知公子,
故作清歌学小蛮。
催尽落花风自暖,
唤醒愁眼日长闲。
隔枝时见黄金羽,
始信庭柯会解颜。
白话诗歌
次韵道卿闻新莺
(按照道卿诗作的韵脚和顺序,唱和他听到新莺啼鸣后所作之诗)
江南的草已长得十分繁茂,春天眼看就要过去,清晨我听见黄莺的叫声从绿树浓荫里传来。
它应当懂得这暮春的遗憾,也知晓您的心意,特意像歌女小蛮那样,唱出婉转清越的曲调。
春风吹落了所有的花瓣,可风本身还是暖融融的,阳光唤醒了带着愁绪的双眼,只觉春日漫长,时光清闲。
偶尔能透过枝叶瞥见黄莺那金黄的羽毛,这才相信,庭院中的树木也会因为这黄莺的到来而露出欢颜。
次韵道卿闻新莺
周紫芝
草长江南春欲阑,
晓莺声在绿阴间。
定应春恨知公子,
故作清歌学小蛮。
催尽落花风自暖,
唤醒愁眼日长闲。
隔枝时见黄金羽,
始信庭柯会解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照应诗题,描绘了春日将尽之时,百草丰茂、黄莺啼鸣、绿树成荫的江南优美景色。
B.颔联将黄莺拟人化,赋予其“知公子”“学小蛮”等人的思想和行为,把黄莺写得有灵性。
C.颈联“催”“唤”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变化,营造出一种鲜活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
D.尾联以金黄羽毛喻黄莺,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句意作结,颇具新意。
参考答案与解析
D项,“以金黄羽毛喻黄莺”修辞手法分析有误,尾联“隔枝时见黄金羽”中,“黄金羽”是指黄莺金黄色的羽毛,用黄莺的羽毛来代指黄莺,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而非比喻。A项,首联“草长”“莺声”“绿阴”是江南的景象,“春欲阑”点明春日将尽。B项,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仿佛黄莺能知晓人的心意、模仿人唱歌,写出了黄莺的灵性。C项,“催”写春风吹落残花,暗示春将逝去;“唤”写阳光唤醒带着愁绪的双眼,“愁眼”点出人的闲愁,寄托时光易逝带来的淡淡忧伤。
【点拨】可联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的“阑”来理解
D
易混辨析
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强调的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构成(明喻、暗喻有喻词,借喻无喻词)。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用与它密切相关、能显示其特征的事物来代替。借代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以具体代抽象、以专称代泛称等。
次韵道卿闻新莺
周紫芝
草长江南春欲阑,
晓莺声在绿阴间。
定应春恨知公子,
故作清歌学小蛮。
催尽落花风自暖,
唤醒愁眼日长闲。
隔枝时见黄金羽,
始信庭柯会解颜。
2.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写到了鸟,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审题关键
首先明确比较对象是两首诗中的“鸟”,要找到与“鸟”有关的具体描写;然后把握核心要求,重点在于分析“用意有何不同”,要分别梳理出两首诗中的“鸟”在承载情感、表达意图等方面的作用,而非单纯地分析每首诗中“鸟”的特点。
对比维度 周诗中的鸟 杜诗中的鸟
意象 功能 黄莺是贯串全诗的核心意象:“晓莺声在 绿阴间”写其清晨啼鸣的婉转清越,“故作清歌学小蛮”赋予其模仿歌女歌唱的灵动情态,“隔枝时见黄金羽”点出其毛色鲜亮的特点 “隔叶黄鹂空好音”,“好音”写出黄鹂啼鸣的悦耳,本是春日乐景,但前面加一“空”字,颠覆了这份美好:武侯祠中虽有黄鹂鸣唱,却无人驻足欣赏,反衬出武侯祠的冷清寂寥
主旨 情感 黄莺为暮春之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黄莺“知公子”“学小蛮”的拟人化表现,让自然之物与人的心绪产生共鸣,流露出诗人对黄莺这一美好事物的欣赏。“始信庭柯会解颜”表明尽管春天将要离去,但黄莺的出现也让诗人对生活充满了期许 黄鹂并非描写的重点,而是作为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来烘托诗人的情
感,寄寓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与惋
惜,以及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深层怅惘,实现“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
次韵道卿闻新莺
周紫芝
草长江南春欲阑,
晓莺声在绿阴间。
定应春恨知公子,
故作清歌学小蛮。
催尽落花风自暖,
唤醒愁眼日长闲。
隔枝时见黄金羽,
始信庭柯会解颜。
2.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写到了鸟,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本诗中,黄莺是核心意象,诗人通过“晓莺声”“学小蛮”“黄金羽”等描写,写出其声音婉转清越、情态灵动、毛色鲜亮的特点,在莺与景的互动中展现自然的生机,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期许。
②《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以黄鹂的“好音”反衬武侯祠的寂寥冷清,寄寓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与惋惜,以及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怅惘。(每点3分)
角度4
脱离语境任意阐释
研透真题 精准破题
1.[2024新课标I卷,T15,《宿千岁庵听泉》]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关联《兰亭集序》,是说泉声美妙动听可以代替音乐,并不是说“摒弃了乐器”。
2.[2023北京卷,T1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结合前文“回首风尘甘息机”可知,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居者的衣服,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的出世的心态。
3.[2022新高考II卷,T15,《送别》]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新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苏幕遮
朱敦儒
瘦仙人,穷活计。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注]。两顿家餐三觉睡。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又经年,知几岁。老屋穿空,幸有天遮蔽。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
【注】参同契:指《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所著,系统阐述了炼丹理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人拒绝炼丹修仙之术,却以“瘦仙人”自称,暗示自己活出了仙人一般的超脱境界。
B.“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表达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心灰意冷、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C.“知几岁”不是说词人真的记不清年龄,而是反映了词人不被时间枷锁束缚的豁达。
D.白鹤“笑我”,以幽默自嘲呼应开篇“瘦仙人”,反映超脱世俗、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
2.本词是如何体现宋词“以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的?请简要分析。(6分)
白话诗歌>>>
苏幕遮
我宛如一位身形清瘦的仙人,过着清贫自在的生活。既不去炼制丹砂,也不肯研读《周易参同契》这类炼丹修仙的书。每天吃两顿饭,睡三回觉。关起门来,不管外面的闲杂琐事。
又过了一年,知道究竟是多少岁吗?老屋屋顶都破了洞,幸好还有老天遮挡。我平日里从不饮酒,却常常像喝醉了酒一样。白鹤飞过来,嘲笑我这疯疯癫癫、不问世事的模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苏幕遮
朱敦儒
瘦仙人,穷活计。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注]。两顿家餐三觉睡。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又经年,知几岁。老屋穿空,幸有天遮蔽。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
【注】参同契:指《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所著,系统阐述了炼丹理论。
苏幕遮
朱敦儒
瘦仙人,穷活计。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注]。两顿家餐三觉睡。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
又经年,知几岁。老屋穿空,幸有天遮蔽。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拒绝炼丹修仙之术,却以“瘦仙人”自称,暗示自己活出了仙人一般的超脱境界。
B.“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表达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心灰意冷、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C.“知几岁”不是说词人真的记不清年龄,而是反映了词人不被时间枷锁束缚的豁达。
D.白鹤“笑我”,以幽默自嘲呼应开篇“瘦仙人”,反映超脱世俗、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
B项,“因仕途失意而心灰意冷、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脱离语境曲解文意。“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主要体现的是词人主动选择隔绝尘嚣、不问世事,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而不是“心灰意冷、消极避世”。
A项,词中“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明确表明词人拒绝炼丹修仙,但词人却以“瘦仙人”自称,表明词人自在洒脱。
C项,“知几岁”询问知道究竟是多少岁吗,这并不是指词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年龄,而是表现词人不为年龄、时间所困。
D项,“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的自嘲与开篇“瘦仙人”的自我定位相呼应,凸显词人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
B
苏幕遮
朱敦儒
瘦仙人,穷活计。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注]。两顿家餐三觉睡。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
又经年,知几岁。老屋穿空,幸有天遮蔽。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
2.本词是如何体现宋词“以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的?请简要分析。(6分)
审题关键
首先要明确“以俗为雅”的意思,指将通俗的题材、意象、情感、语言等通过艺术化处理,赋予其高雅的意趣、情怀或境界。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题材选取、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分析本词是如何将“俗”转化为“雅”的。
角度 通俗体现 雅的追求
题材 选取 词中所描绘的内容皆是日常生活琐事。“两顿家餐三觉睡”刻画词人每天吃饭、睡觉的简单生活;“老屋穿空”描写所居住的老屋破旧不堪的样子 词人在这样的平凡生活中自得其乐,即使老屋破旧,也感叹“幸有天遮蔽”,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乐观豁达的高雅意趣
情感 表达 本词用诙谐幽默表达真实情感,“不饮香醪常似醉”,不喝酒却常常像喝醉了一样,生动地刻画出词人逍遥自在的状态;“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想象白鹤飞来嘲笑自己疯癫的样子 这种幽默自嘲的手法,不仅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还表现出词人洒脱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语言 运用 本词语言通俗易懂,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自称“瘦仙人”“穷活计”,简单明了。“闭著门儿, 不管人闲事”,直接表达闭门不出、不关心外界琐事的态度。“颠颠地”则带着几分俚语的生动,让“瘦仙人”的形象更加随性 这些口语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精准地勾勒出词人超然物外的生活
状态。通俗的语言具有高雅的思想内涵
苏幕遮
朱敦儒
瘦仙人,穷活计。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注]。两顿家餐三觉睡。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
又经年,知几岁。老屋穿空,幸有天遮蔽。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
2.本词是如何体现宋词“以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题材上,选取“两顿家餐三觉睡”“老屋穿空”等日常琐事,于平凡中显超脱淡泊、豁达乐观的高雅意趣。
②情感表达上,“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的诙谐话语,将俗情感“雅化”、雅意象“俗化”,展现出洒脱不羁的高雅精神境界。
③语言上,“穷活计”“闭著门儿”“颠颠地”等口语虽然直白通俗,却展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俗言中见高洁心性。
(每点2分)
角度5
逻辑分析存在漏洞
研透真题 精准破题
1.[分析缺字|2024全国甲卷,T14,《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C.斥鹦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 同斥鹦一枝栖”意思是某个事物与斥鹦同时栖息在树枝上。斥鹦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另外,C项的因果关系也并不必然。
2.[因果失当12022天津卷,T14(1),《书喜》] 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诗歌颈联上句写当时没有盗匪,亭鼓止息,社会安定,下句写易于收取(并非“踊跃交纳”)社钱开展秋祭活动,二者为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3.[前后矛盾|2020全国I卷,T14,《奉 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诗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诗歌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表明皮日休虽患病居家,但仍给陆龟蒙写了一首诗,并非“与外界不通音讯”。
新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夏日杂兴四首(其三)
张耒
墙下溪流清且长,
夹溪乔木雨苍苍。
袅风翠果擎枝重,
照水圆荷舞叶凉。
蜗壳已枯黏粉壁,
燕泥时落污书床。
南山野客闲相过,
赠我能携药满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绘出一幅溪水清澈绵长,雨后乔木更显苍翠的画面,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B.“燕泥”句通过燕巢泥土不时掉落,弄脏书架的细节,表现诗人随性的生活状态。
C.尾联以野客赠药作结,暗示诗人正是因病才隐居乡村,反映出乡村的人情之美。
D.全诗从远景到近景,从自然到人事,层次分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自然生动。
2.元代方回评价说:“三、四绝佳,能言长夏景致之美。”请简要分析颔联是如何表现“长夏景致之美”的。(6分)
夏日杂兴四首(其三)
张耒
墙下溪流清且长,
夹溪乔木雨苍苍。
袅风翠果擎枝重,
照水圆荷舞叶凉。
蜗壳已枯黏粉壁,
燕泥时落污书床。
南山野客闲相过,
赠我能携药满筐。
白话诗歌 夏日杂兴四首(其三)墙下的溪水清澈而绵长,溪水两岸的乔木在雨中显得郁郁苍苍。微风吹拂,翠绿的果实饱满沉重,用力托着枝头,圆圆的荷叶倒映在水中,叶片舞动带来阵阵清凉。干枯的蜗牛壳还黏在白色的墙壁上,燕子筑巢的泥土不时掉落,弄脏了书架。南山的隐士悠闲地来拜访我,送给我满满一筐他采的草药。
夏日杂兴四首(其三)
张耒
墙下溪流清且长,
夹溪乔木雨苍苍。
袅风翠果擎枝重,
照水圆荷舞叶凉。
蜗壳已枯黏粉壁,
燕泥时落污书床。
南山野客闲相过,
赠我能携药满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出一幅溪水清澈绵长,雨后乔木更显苍翠的画面,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B.“燕泥”句通过燕巢泥土不时掉落,弄脏书架的细节,表现诗人随性的生活状态。
C.尾联以野客赠药作结,暗示诗人正是因病才隐居乡村,反映出乡村的人情之美。
D.全诗从远景到近景,从自然到人事,层次分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自然生动。
C项,“暗示诗人正是因病才隐居乡村”缺乏依据,过度解读,尾联只写了南山野客来拜访诗人并赠他满筐草药,反映出乡村的淳朴人情,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诗人正是因病才隐居乡村”。
A项,“清且长”写溪水,“苍苍”状两岸乔木,描绘出清幽宁静的夏日景致。
B项,“燕泥时落污书床”是说燕筑巢的泥土掉落,但诗人不介意书架被弄脏,不为此烦恼,表现诗人的随性。
D项,从远景(溪流、乔木)到近景(蜗壳、燕泥),最终转向人事(野客赠药),层次清晰;语言不加雕饰,多用白描(如“清且长”“蜗壳已枯”“燕泥时落”等)。
C
积累速记:
常见逻辑漏洞类型与解题技法
①因果失当。将无因果联系的事件强行关联,或因果倒置。关注“因”“故”等逻辑词,核验“因”是否必然导致“果”。②无据推断。基于诗句局部细节,过度延伸至未提及的内容(如情感、背景)。关注“暗示”“表明”等词,坚持“诗中无据则不成立”这一原则。③逻辑矛盾。选项与诗句、诗题或注释提供的信息冲突。紧扣题干和诗歌中已经给出的背景。④违背常识。选项与意象特征、普遍认知等发生冲突。调动积累,判断选项是否违背认知。
夏日杂兴四首(其三)
张耒
墙下溪流清且长,
夹溪乔木雨苍苍。
袅风翠果擎枝重,
照水圆荷舞叶凉。
蜗壳已枯黏粉壁,
燕泥时落污书床。
南山野客闲相过,
赠我能携药满筐。
2.元代方回评价说:“三、四绝佳,能言长夏景致之美。”请简要分析颔联是如何表现“长夏景致之美”的。(6分)
审题关键
解答本题要聚焦颔联,紧扣“长夏景致之美”的评价,着重从手法上分析诗句如何展现夏季景致特有的美感。注意答案要包括几个关键点:
①识别手法,本题可从感官描写、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②分析手法,看其是如何运用的;
③点明效果,详细阐释“美”。
夏日杂兴四首(其三)
张耒
墙下溪流清且长,
夹溪乔木雨苍苍。
袅风翠果擎枝重,
照水圆荷舞叶凉。
蜗壳已枯黏粉壁,
燕泥时落污书床。
南山野客闲相过,
赠我能携药满筐。
2.元代方回评价说:“三、四绝佳,能言长夏景致之美。”请简要分析颔联是如何表现“长夏景致之美”的。(6分)
①融合视觉和触觉描写:“袅风”句写沉甸甸的果实在柔风吹拂下压弯枝头,展现了果实饱满之态;“照水”句写圆圆的荷叶在水面翩翩起舞,带来一阵凉意。这让人全方位感受长夏景致。
②运用拟人手法:“擎”字赋予翠果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果实沉重像在托举枝头的形态;“舞”字把圆荷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动态美。这都表现出长夏植物的生机与活力。
(每点3分)
角度6
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6.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命题人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如“幽默讽刺”“清新明丽”“沉郁顿挫”“委婉哀怨”)表述的正误。如果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例如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就无法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
【2024届苏锡常镇二模】
赵文远见和用韵答之 辛弃疾
粝食粗衣饱暖时,从他鼻涕自垂颐。
万金药岂世无有 九折臂余人始知。
过雨沾香辞落蔕①,随风飞絮趁游丝。
我无妙语酬春事,惭愧新歌值凤吹②。
【注】①蔕:同“蒂”。
②凤吹:笙箫等乐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诗题和内容, 可推知赵文远写诗给辛弃疾,询问他的身体、生活情况。
B.颈联转入春景的描写,花瓣经雨飘落、柳絮风中飘飞,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尾联暗点本诗是用来唱和的,诗人自谦无才描写春景,称赞友人诗写得好。
D.本诗托物言志,豪放慷慨,艺术风格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似。
【答案】D
【解析】本诗缘事说理,兼具豪放洒脱与细腻多情,艺术风格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一致。
5.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对点训练
闲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1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领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A
1.读
2.标
3.找
4.定
读懂诗歌是关键。
标题、作者、注释、选项
标注选项敏感点。
选项关键词、绝对化的表述、并列词、转折词等
找全原诗对应点。
逐字翻译,避免曲解
落实选项设错点。
内容情感先 手法语言后
选择题答题四步走
三个关注
关注术语
——技巧术语、情感术语、诗歌专门术语(如送别诗、律诗等)
关注修饰词
——对景物特点、人物特点等进行概括的形容词,对语言特色进行概括的修饰词等
关注命题语
——如范围、程度词(只、都、全、一些),是非词(无、没有、并非),关联词,术语连接词(和、或、还有、从而等)(“表现出”“表达了”“描绘了”“营造了”“运用了”)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