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王元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涡阳县王元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评
语文
注意事项:共三大题,总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作答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人生境遇常有起伏,悲喜本是常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冲以“_________,________”道出超越外物的旷达;龚自珍却在《已亥杂诗·其五》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个体的“悲”升华为滋养万物的深情。这些诗人都跳出个人悲喜,显露出豁达的生命境界。
(2)四季流转,风光各异,古诗文中藏着无数对季节的细腻描摹。春日的生机藏在禽鸟的灵动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莺争栖、新燕衔泥,满是早春的鲜活意趣;夏日的江水气势磅礴,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三峡夏水漫上山陵、行船受阻的壮阔之势;欧阳修《醉翁亭记》则精准勾勒出四季分明的景致,其中“_____________”概括了秋日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的清朗,“_____________”描绘了冬日水位下落、山石显露的疏朗。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小题。(12分)
鲜艳的红色的方布上/缀着金色的斧头镰刀
被阳光jìn浴着/被风吹拂着
旗,庄严地飘荡着/在亚洲的广阔的土地上
人类解放的信号/旧世界崩tān的标记
眼泪所栽培的欢笑/血所灌溉的花朵
旗,欣喜地飘荡着/在中国的古老的土地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jìn( )浴 崩tān( ) 灌溉( )
(2)对以上节选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上下两节整齐划一,每节用近乎散文的诗行,自由抒发。
B.“红色的方布”“金色的斧头镰刀”,意象色彩鲜艳,体现出新诗绘画美的特点。
C.通过对“旗”的印象、感觉的捕捉,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光明和希望。
D.诗歌每节的最后两句,句式一致,运用了复沓的手法,回环往复,具有音韵美。
(3)以上诗歌节选自《艾青诗选》。艾青的成名作是《 》,在以上诗歌创作时期,其诗歌中总是充满“”,写出了国家民族遭遇的难。同时,擅长绘画的艾青,诗歌创作中表现出“ ”的特点。(3分)
(4)诗歌中的“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请结合以上节选诗歌及《艾青诗选》,谈谈你对艾青诗歌中“土地”这一意象的理解。(3分)
3.班级前往“六尺巷”景区开展“礼让文化之旅”研学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3分)(1)宣传小组为活动创作了一副对联作为标语,请用下列词语将这副对联组合完整。(2分)
巷传 德为邻 礼让 千载 三分 心自阔
上联: 下联:
(2)在六尺巷故事展馆,讲解员讲述了清代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小语同学深受触动,下面是他与讲解员的对话,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4分)
小语:老师,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礼让”的传统智慧。那在邻里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①
讲解员:问得好!“六尺巷”精神的核心在于“和”与“让”。它提醒我们,“让”往往更能解决问题、增进和谐。这种智慧在今天处理社区矛盾,甚至国际交往的过程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小语:谢谢您的解答!最后,②
讲解员:可以学习张英“以和为贵”的格局,在日常生活中多包容、少计较。
(3)下面是景区内与“六尺巷”故事相关的建筑,请参照示例,从B、C两处中任选一处,撰写一句20字以内的解说词,以揭示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3分)
A.张英家书书法石 B.“礼让”故事传承浮雕 C.“礼让”牌坊
【示例】A.一纸家书,丈量出比六尺更宽广的胸襟。
建筑:_______(填字母)
解说词:
(4)下面是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所写的研学心得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忙修改。(4分)
【甲】通过这次探访六尺巷,使我深刻认识到“礼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乙】我们应当将这份《让他三尺》的气度,融入日常言行,以彰显自己的格局,也温暖他人的心灵。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翻越金顶
朝 颜
①雨没羞没臊地下个不停,空气湿漉漉的,为初夏的武功山增添了几许清冷之意。
②这不是一个适合登山的好天气。我放弃了雨伞,一件薄薄的雨衣裹在身上。所有人都告诚我,山上的风不是一般地大,尤其是主峰金顶。甚至有人打趣说,如我这般轻盈的身材,被大风吹走也不是不可能。
③我偏不信这个邪,来了,就要与金顶一会。许多人手执登山杖,毕竟,1900多米的海拔、4567级的台阶,于普通人而言着实难于上青天。我没有接受活动主办方递过来的那根木棍,自小与山为邻,我有我的倔强。
④从索道出来,云雾便弥漫了整座大山。穿过一丛松树林,艰难的跋涉之路开始了。台阶,无休无止的台阶,牵引着我们向上的脚步。大约200级台阶之后,几个动如脱兔、又蹦又跳的人都躬下了身子,调整为保持体力的姿势。我知道,笑到最后的,定然不是一开始就大肆张扬的。
⑤翻过第一个山头,一座凉亭成为登山者去留的分水岭。许多人坐下来歇息,再没有往上走的念头。此时的路程,还不到1000级台阶。全身渐渐发热,像是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燃烧,我干脆脱下外套,一把系在腰间。取出保温杯,喝上几口热水,扭身又钻进了云雾中。
⑥劝退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别往上走了,时间来不及,再过一个半小时,下山的索道就停止运行。”时间是多么铁面无私的裁判何,它一向催促着我们前行,今天却扮演了阻止的角色。没有人相信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回原地,但我想试试。一个人,在雨雾中倔强地走啊,走啊,朝着那个不可预知的峰顶。它长什么样,我全然不知。我只知道,高山生来就是等待着被征服的。
⑦树木逐渐不见了影踪,余下的全是高山草甸,许是季候未到,青草长得并不茂盛,在湿气浓重的云雾间显得楚楚可怜。同行者大多偃旗息鼓,落在了身后。我的行走越发显得孤单,看不见前面的人影与后面的来者,只是双脚交替,迈过一级又一级台阶。我听过许多关于武功山金顶的传说,无外乎难,无外乎险,无外乎阻挡了大多数人一探究竟的欲望,而我岂能做那个打退堂鼓的人
⑧征服,征服。除了征服,此刻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个词更能激发我的斗志。至于想象中的美景,倒在其次了。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身边多了一位同行者。显然,他迈出的步子比我更大,前进的速度也比我要快。我下决心追赶上他的脚步,走着走着,我们成了并排同行的两个人。许是他也需要一个参照,迁就了我的节奏。我怀揣着感激,调匀了呼吸,这样一份默契藏在心里,谁也没有说出口。
⑨1500步,2000步,2500步……一路的标识提示着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这些年,我都在攀登中度过,身后是许多停下了脚步的人。别人只注意我登上高处的风光,个中艰辛唯有自己能深切体会。我侧过头瞥了一眼身边的同行者,他的脸上刻着一种不可撼动的坚毅。不知道他眼中的我,是否同样如此。
⑩越往上行,我们遇到的人越少。风愈来愈大,我很庆幸,狂乱的风并没有撼动我不足百斤的体重。就这样走啊,走啊,终于走到了千难万难的金顶。腿脚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只有意识依然清醒而坚定。站在高处,并没有望见想象中的光芒万丈。但我们都知道,此刻的自我,俨然是那道最耀眼的光。
时间催促着我像风一样冲下山去,脚步如同飘起来一般轻快。走到索道入口,我掏出手机,距离结束还有整整半小时,微信里闪着一个红点,翻开,是工作人员一小时前发来的消息:“朝颜老师,你估计登不到顶,差不多可以下了。”
云雾早已散开,余一个人的笑意弥漫山间。
(选自《新民晚报》2025年7月22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翻越金顶”为题,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主旨。
B.第⑦段中的首句为环境描写,渲染紧张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C.第⑧段中的“征服,征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的倔强。
D.第⑩段中画线句照应前文“被大风吹走也不是不可能”,可看出“我”对那人的嘲讽。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我听过许多关于武功山金顶的传说,无外乎难,无外乎险,无外乎阻挡了大多数人一探究竟的欲望,而我岂能做那个打退堂鼓的人
6.文章第⑨段中“这些年,我都在攀登中度过,身后是许多停下了脚步的人”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7.对比手法在文中多处运用,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8.文章结尾段余韵悠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16分)
材料一:
蚌埠,这座位于淮河中游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备受关注。近年来,蚌埠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大气环境来看,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综合治理,空气质量有所改善。2023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5位,这一成绩离不开对工业废气排放的严格管控,以及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
在水环境治理上,蚌埠的努力更是可图可点。“靓淮河”工程堪称典范,该工程于2022年启动,通过河道疏浚、切滩拓槽等举措,将淮河主河道拓宽,泄洪能力提高了30%左右。2024年淮河1号洪水过境时,蚌埠主城区段防洪压力明显小于以往,充分体现了工程的防洪成效。同时,新增水面、湿地和城市绿地,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让淮河从昔日的“脏乱差”集中带,变成了如今的“城市客厅”和“市民公园”。
然而,蚌埠的生态环境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工业园区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如某工业园区,虽开展了环保“体检+管家”行动,解决了部分环境问题,但仍出现过污水处理厂尾水对灌溉水渠下游农作物产生影响的情况。在农村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治理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摘自《蚌埠生态环境:现状与挑战》
材料二:
为改善生态环境,蚌埠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与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多管齐下。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落实皖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专项行动方案,加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通过巡查交办、联席会商、考核通报等机制,督促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对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源头污染的管控。
水环境保护上,除了“靓淮河”工程,还深入开展淮河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对淮干蚌埠段189个排口实施“一口一策”整治。同时,加大重点湖泊内源污染治理力度,累计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100余公里,缺陷点修复两万余处,整治错接混接点500余处,有效减少了陆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
在生态治理模式上,蚌埠积极创新。引入“环保管家”团队,分组入驻各工业园区,为园区提供常态化专业技术支持,累计解决环境问题1800余个。指导县区引入“水管家”团队,对重点排口、河湖水域等进行日常巡查管护。借助科技手段,构建“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飞、地图定位和人工现场核查,实现对环境的全方位监管。还开发“蚌埠市环保管家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监管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摘自《生态治理举措与创新》
材料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蚌埠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靓淮河”工程不仅增强了防洪能力,还带动了周边土地出让收益大幅提升,实现居住、商业商务、产业三大类出让收益总计超70亿元。龙子湖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建成后,成为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优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蚌埠聚焦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五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因地制宜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工程,稳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既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又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蚌埠制定了美丽建设规划纲要,分阶段推进生态建设。近期(2024-2027年)初步形成绿色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中期(2027 -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降,基本建成美丽蚌埠;远期至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通过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蚌埠有望实现经济繁荣与生态美好的双赢局面,打造成为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
——摘自《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蚌埠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成效,2023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
点城市中位居第15位。
B.蚌埠的“靓淮河”工程在水环境治理和提升城市品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C.蚌埠市所有工业园区都已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已达到完美平衡。
D.蚌埠的生态环境发展既取得了成绩,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蚌埠生态治理的主要举措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①“靓淮河”工程 ②化工产业大规模扩张 ③引入“环保管家”团队
13.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分析蚌埠市“靓淮河”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的意义。(5分)
12.结合材料二,概括蚌埠生态治理举措有哪些创新 根据提示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3分)
生态治理内容 具体行动
大气污染防治 ①
② “一口一策”整治排口、雨污分流改造
生态治理模式创新 ③
【三】(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①。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②,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③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④不怠耳!”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第四十》)
【注】①常化:经常消除祸患。②丰稔:丰足成熟。③股肱:指腿和胳膊,在这里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④孜孜:勤勉努力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斯:
(3)或遇贤臣 或: (4)亦无所益 益: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假 令 内 安 必 有 外 扰。
16.范仲淹和魏征都是一代名臣,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们的共同品质。(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天空的雁,以人字队列划破长空,非为炫技,实乃生存智慧。单雁难抵风雨,群聚方能致远。它们教会我们:人生路上,强健个体固然重要,但懂得借力、协同共进,方能穿越生活的凛冽,抵达温暖的彼岸。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 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35分)
1.(10分)(1)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每空1分,错字、增字、漏字均不得分)
2.(1) (3分)浸 坍 gài
(2)(3分)A(3)
(3分)大堰河——我的保姆 土地的忧郁 诗中有画
(4)(3分)示例:“土地”是祖国的象征,这首诗表现了祖国“广阔”“古老”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土地”意象还凝聚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塑造了一位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劳动妇女的颂歌。
3.(1)礼让三分心自阔 巷传千载德为邻
(2)“六尺巷”精神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践行这种“礼让”精神呢
(3)示例一: B;一幅浮雕,传递出跨越时空的礼让智慧
示例二: C;一座牌坊,矗立着以和为贵的精神标杆
(4)①删去“通过”或“使"。
②将《让他三尺》的“书名号”改为“引号”。
二、阅读(55分)
【一】
4.(3分)D[解析]此处并无“嘲调”之意,而是表现作者胜利登顶后的自豪之情。
5.(4分)运用排比、反间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无外乎”及反间的语气,增强了语言气势(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传说的不屑(1分),表现出“我”的自信与倔强(1分)。
6.(4分)这段话运用了插叙。(1分)补充交代这些年“我”攀登的经历,使情节更完整(1分);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我”胜利登顶作铺垫(2分)。
7.(6分)示例:第③段“许多人手执登山杖”与“我没有接受活动主办方递过来的那根木棍”相对比,突出“我”的倔强;第⑤段“许多人坐下来歇息,再没有往上走的念头”与“我”“扭身又钻进了云雾中”相对比,突出“我”要征服金顶的决心与勇气;第⑧段把同行者的登山步伐与“我”相对比,表现“我们”之间的默契与斗志;第①段工作人员一小时前发来的信息内容与“我”脚步轻快地冲下山的行为,并且提前半小时到达索道口。相对比,突出“我”登山的速度之快。(每处3分,写出两处即可)
8.(6分)(1“云雾”一语双关,既指山中弥漫的云雾,也指作者心中欲登峰顶而不被理解的云雾;“笑意”呼应前文第④段结尾“笑到最后的”。(2)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表现作者面对困难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征服金顶后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每点3分)
【二】(17分)
10.C
11.②化工产业大规模扩张不属于蚌埠生态治理的主要举措。理由:文本中提及的生态治理举措包括“靓淮河”工程、入河排污口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引入“环保管家”“水管家”团队、科技化监管等,均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类措施;而化工产业大规模扩张会加重环境污染,与生态治理的目标相悖,不属于生态治理举措。
12.①实行联查机制,加强污染源头管控②水污染防治③引入“环保管家”“水管家”团队,构建“天空地人”监管模式,开发信息化平台/科技手段与人工监管
13.提升防洪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升区域生态品质;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吸引力,间接促进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蚌埠实现经济繁荣与生态美好的双赢奠定了基础。
【三】(16分)
13.(4分)(1)探求(2)这、这样(3)有时(4)好处
14.(6分)(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只希望陛下在安定的时候想到危险,勤勉不懈怠罢了。
15.(2分)假 令 内 安/必 有 外 扰
16.(4分)范仲淹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魏征强调了“居安思危”的思想。他们的共同品质是忧国忧民(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的忧患意识)。
三、写作(55分)
17.(略)以中考阅卷要求进行作文阅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