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3.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晚年,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这种生活经历,使她词作内容分成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人物生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要求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 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人生五大挫折:
国家飘摇 丈夫病逝 再婚不幸 金石遗失 晚年无子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闺愁、闲愁、相思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也有说是中年)的作品。建炎三年( 1129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未赴,驻家池阳,只身驰赴建康,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殓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袭,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官员已开始逃亡。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自由朗诵 注意节奏
2、翻译古诗并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整体感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多
愁深
直接抒情的句子
怎样入愁?
(一)直接写愁: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品味:叠字的妙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心境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韵美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二)间接写愁(意象):


黄花
梧桐
借景抒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愁”的象征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年凄凉惨淡
结论:“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萧瑟冷凄之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风: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的寄托。
结论:
 用菊花暗示自己,以花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结论: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再读文思考讨论
这些意象表达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添愁、助愁
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
颠沛流离之苦
试将其他三句改写成“ 更兼 ”的句式。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更兼 —
更兼 —
更兼 —
梧桐更兼细雨——
淡酒
晚风
孤雁
旧时相识
黄花
有谁堪摘
真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淡酒浇愁
秋风劲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雨打梧桐
比较阅读,感悟诗情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对比探究
比较《声声慢》与《醉花阴》,仔细品读这两首词的意象,说说这两首词给你的不同感受;想象词人写作这两首词的情境和心态。
扬才语文
知人论世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词主要是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委婉含蓄。
后期的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她的作品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随之扩大了。
《醉花阴》是词人早年的作品,此时丈夫宦游在外,词中表达了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词人晚年的作品,这是她不但经历了国家败亡,背井离乡,丧夫之痛,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还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甚至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醉花阴》
人尚在,此刻的愁再重,也相信有化解的一天;
《声声慢》
人已去,家愁国难袭上心头,怎叫人承受得了!
扬才语文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