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无衣
《诗经·秦风》
作品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基础知识
三、研读梳理
一、素养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诗歌,一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分为《大雅》《小雅》,一共一百零五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一共四十篇。《颂》都是贵族作品,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舞歌辞。
诗经
三、基础知识
《诗经》中的诗作,大部分是周王朝派人从民间收集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公卿列士献的诗。在先秦时,只称作《诗》或《诗》三百。秦始皇焚书,《诗》在学者口头诵咏,汉代传《诗》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毛诗”为古文诗学,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此后“毛诗”大兴,学者日盛。齐、鲁、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自“毛诗”盛行后,三家诗亡。到汉武帝时,《诗》立于学官,称为《诗经》。现在通行的《诗经》是“毛诗”。
诗经
三、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无论是反映现实的精神,还是赋、比、兴的手法,或是它的句式、押韵等,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诗经
三、研读梳理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注释】袍:战袍。形状像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服穿,夜里当被子盖。王:这里指秦国君主。于:语助词,无义。兴师:起兵,出兵。修:整治。戈、矛: 古代的两种兵器。
【大意】谁说我没有衣服穿 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戈和矛,与你共同对付敌人。
第一节
四、研读梳理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注释】泽:通“襗”,贴身的内衣。戟(jǐ):兵器名。作:振作。
【大意】谁说我没有衣服穿 和你穿同样的衣衫。国 王要出兵,赶快修理矛和戟,与你一起合作。
第二节
四、研读梳理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裳(cháng):战裙。甲兵:铠甲及兵器。
【大意】谁说我没有衣服穿 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铠甲和刀枪,与你一起出发。
第三节
四、研读梳理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 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赏析
四、研读梳理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 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赏析
四、研读梳理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 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赏析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品
目录
一、诗歌导入
二、素养目标
三、知人论世
四、研读梳理
一、诗歌导入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素养目标
1.学习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单元的重要诗人,掌握一些诗歌知识。
三、知人论世
张若虚,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中宗至玄宗时代。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扬名于京师。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诗仅存2首,一首是五古《代答闺梦还》,另一首七古《春江花月夜》,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中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色,通过对人生源头、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奇思妙想,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音调婉转流畅,意境优美清丽。《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名篇,张若虚亦因此诗而名播于后世。其诗编在《全唐诗》卷117。
《春江花月夜》本是吴地民歌,后来被统治者引入宫廷——相传是陈后主改制成为宫廷的乐曲,作为陈隋以来宫体诗的诗题之一。张若虚突破了宫体诗的牢笼,洗脱了它的脂粉气,化腐木为神奇,显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
四、研读梳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首诗落笔扣题,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一江春水,春潮猛涨,水势浩大,江面宽阔,几与海面相平,海上一轮明月,似与潮水一起涌升。月光在万里碧波上动荡闪烁,哪一处春江不映照着明月的光华!开头四句就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东升、光明万里的开阔图景,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诗的意境。开头一个“生”字,就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赏析
四、研读梳理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接着四句,承接上文。随着一江春水的蜿蜒流淌,诗的意境逐步扩大: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泻满月色的夜之花林,以及天空中“流霞”般的月光,江滩上白茫茫的细沙,这些一齐映入眼帘,真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巧妙地把“春、江、花、月”四字一一托出,而“夜”字已包含其中。精微的观察,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写出了空间的无限辽阔和无穷乐趣,为第二大段诗人展开联想和感慨作了铺垫。
赏析
四、研读梳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总写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明净,也点明这时的月亮已是“孤月到天心”了。一轮孤月,俯视人间,人们仰望天空,与月相对,最容易产生奇特的感觉。诗人也不禁神思飞越,浮想联翩,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问似是稚气,其实却是“奇问”。作者通过这种既神秘又亲切、梦幻般的自语,既表现了他的一种好奇的赤子之心,也是继承了自屈原以来的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思索和探究。接着诗人说,人生一代一代地过去,没有穷尽的时候;江月一年一年地运行,有规律地变化。月亮只是周而复始的阴晴圆缺,而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人事又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人生的变化和自然的变化,扩展到时空的无限延伸,诗意更见深沉。
赏析
四、研读梳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歌接着出现了第二次大转折,表现在春江花月夜里游子思妇的客思和闺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泛指遥远荒僻的水边,亦即游子羁旅之地。“扁舟子”,泛指飘泊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泛指闺中思妇的住处。由“白云”起兴。
赏析
四、研读梳理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写思妇。月照镜台,明月如镜,镜如明月,两相辉映。然而,月来而人不来,月圆而人不圆,未免使思妇觉得月色恼人。“何事长向别时圆”,思妇想把月光驱走,可是,把玉户的帘子卷上卷下,月光总是卷不去;任凭她在捣衣砧上拂来拂去,月光总是拂了又来。月的光华无垠,连飞翔的鸿雁也飞不出月亮的光圈,月光如水,而潜藏在水底的鱼龙也只能在水月中翻起几道波纹而已。暗喻想叫“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也没有指望,写思妇一片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人写思妇的心理活动,可谓曲折入微。
赏析
四、研读梳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四句,是写游子在看见月斜以后的思归心情。游子客留他乡而夜梦闲潭落花,一梦醒来,眼前的江水不断地流,好象带着青春不断地逝去。江潭的月影不停地移动,渐向西斜,夜又快尽了,到底何时是归期呢
赏析
四、研读梳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后四句,按时间顺序描绘:斜月终于在慢慢西沉,亲人却仍然远在天涯,一个在碣石,一个在潇湘,天南地北,相见遥遥无期!在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游子乘月回家 落月照着江边的树林,也将隐没了,天上人间,全是一片离情。诗之结尾,摇曳多姿,缠绵有致。
赏析
综观全诗,虽然写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和思妇,也是诗人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诗人对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对大自然有不解的迷惘,对离别有微淡的惆怅,从而流露出他珍惜年华、留恋青春的强烈愿望。全诗喟叹而不哀鸣,伤感而不颓废。感情是复杂的,基调是健康的。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完美结合,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紧扣题意,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个字铺写景物,而尤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按照新月初生、明月当空、皎月朗照、斜月西沉、落月摇情的时间顺序,逐层抒展,浮想联翩,寄情寓意。全诗三十六句,又可析为九组,每组均由四句组成,逐章转韵,有平有仄,有起有伏。语言清丽自然,不见雕琢痕迹。读来抑扬顿挫,回肠荡气!表现了诗人的极高艺术水平,显示了诗歌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一千二百年来,《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人们不仅诵之于口,记之于心,还将其诗意,被之管弦,形之于歌舞,给人们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赏析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2. 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3.“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重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结尾)使人摇情无定,伤天涯之甚远,叹离人之将老,如此花月良夜,人生一世,能得几次 而乃虚度过去耶!闲潭之梦,至此醒矣,陈后主当为猛省。(徐增《说唐诗》卷四)
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