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生命的悲怆之歌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8课
(2)
登高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感悟《登高》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的人生经历,体察诗人面对失意境遇的不同选择,思考诗歌背后的人生体悟与价值追求。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诗人小传
杜甫,被称为“诗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推崇。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7岁写诗《凤凰吟》
19岁开始壮游(山东、吴越)
24岁举进士不第,齐赵之游
32岁与李白同游梁、宋
35岁举进士不第(李林甫),困居长安
39岁得到玄宗赏识,参加考试,赋闲等待
43岁回家,安史之乱爆发(755.12—763.2)
44岁投奔肃宗,途中被抓,囚禁长安
“诗圣”生平(712-770)
47岁担任唐肃宗左拾遗,后被贬华州
司功参军,冬弃官入川,建草堂
46岁—47岁创作“三吏”“三别” 49岁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岁担任严武参谋,人称杜工部
53岁严武去世,离开成都
54岁四月到达夔州
55岁重阳节创作《登高》
58岁离开夔州,冬江舟长逝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补充: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由来
有多种说法: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有人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故号诗史。
有人因其诗歌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所以号“诗史”。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登高——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一诗历来备受赞誉,清代文学理论家杨伦更是这样评价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活动1:吟咏诗韵,体会律诗特点
要求: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标出诗歌节奏、诗歌韵脚、诗歌平仄;
3.把握诗歌情感,注重诗歌“沉郁”之感;
4.朗诵诗歌。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
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补充资料1:近体诗与律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领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除首尾二联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建议与指导1:标注韵脚
风急天高猿啸哀(ai),
渚清沙白鸟飞回(uei)。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ai)。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ai)。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ei)。
此诗押“ai”韵(注:古诗中“ai ”“ei”同韵,均属于“十灰”韵部)
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建议与指导2:标出节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全诗的八行诗句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式”,这就说明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前后基本一致,变化不大,虽然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情景相依,情因景生,写景时没有忘情,抒情时也没有忘景。但变化不大,并非没有变化,仔细阅读原诗,可以发现前两联的节奏是“二二二一”型,而到了第三联,诗句节奏却发生了一点变化,可以读作“二二一二”型,尾联也如此,可知这首《登高》的节奏在无大变化中也存在着小的变化,而这种节奏的变化正好发生在由写景和抒情交接的地方,使前两联的写景和后两联的抒情在节奏上有了不同的节奏标志。可以说写景和抒情之间的界限在节奏上有很清楚的显示。还应该指出,节奏在第三联开始发生变化和我们前面分析平仄在第三联发生变化的效果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节奏的变化与否在此诗也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建议与指导3:分析平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红色字体为可平可仄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建议与指导4:分析对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八句皆属对。
首联对仗且有句中对
颔联对仗
必须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对仗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八句皆对仗,这在古诗歌中是少见的。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在《登高》诗中,首联和尾联也是对仗的。不仅是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补充资料2:《登高》创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七律之冠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
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建议与指导5:诗歌情感
“悲”是贯穿《登高》整首诗的情感线索,第一联是借眼前众多的秋景来烘托内心的孤寂;第二联是以宇宙辽阔和历史久远来反衬个体的悲苦;第三联是由身世不幸和时世艰难来写精神的苦痛;第四联是用身体状况、生活情形来写当下的惨淡。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探究与分享:
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课堂分享,相互补充;
师生合力,共同总结。
活动2:赏析“古今独步”之妙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1.关于《登高》第一联,沈德潜称赞首联“格奇而变”,其他名家这样评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
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请结合诗句理解“尽谢斧
凿”和“格奇而变”之妙
的表现。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1题参考
①“尽谢斧凿”指的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风格特点。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只用了六个名词,就勾勒出六个特写镜头,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展现出一幅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江立体景物图,且这组画面动态感极强,繁而不乱,悲而不滞。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1题参考
①“尽谢斧凿”指的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风格特点。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只用了六个名词,就勾勒出六个特写镜头,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展现出一幅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江立体景物图,且这组画面动态感极强,繁而不乱,悲而不滞。
②“格奇而变”指的是用语奇妙工整,写景艺术富有变化。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高低近远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清冷肃杀之感,营造了悲怆的抒情基调。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2.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2题: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1)景象特点:颔联从大处着眼,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意境豪迈壮阔,气势雄浑,画面气象万千。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2题: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1)景象特点:颔联从大处着眼,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意境豪迈壮阔,气势雄浑,画面气象万千。
(2)艺术特点:①描写景物俯仰结合。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空间辽阔广大。②精于炼字艺术,如拟声词的对用。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整个画面动起来,有千军万马之势。采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更给人一种秋天的悲凉肃穆之感。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3)情感特点:融情于景。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有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打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3.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作了相关评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十四字含有“八意”,即有“八重之悲也”。请具体解析。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3题参考
颈联的八层含义:
万里:地之远也(离家遥远);
悲秋:时之惨凄也(节气悲凉);
作客:羁旅也(漂泊在外);
常作客:久旅也(离家时间久远);百年:暮齿也(年纪已老);
多病:衰疾也(体弱多病);
台:高遇处也(登高后天地辽远广阔,顿显自我渺小);
独登台:无亲朋也(孤独无依)。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4.《登高》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然而更多的评论家激赏前六句,对尾联则有些轻视,清代学者沈德潜更给尾联下了“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定评。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诗歌谈谈你的观点。
意思是说:此诗最后两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唐诗百话》)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4题:你对“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理解
示例一:不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
①诗人的生活状态因“艰难”而“潦倒”,艰难的全部意蕴都在尾联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②“苦”作副词,这样就使“”艰”“难”与“恨”所产生的情绪更浓厚,用字精当,令人拜服。
③“繁”“停”二字让人触目惊心,无处宣泄的愁绪只能郁积心头,愈发沉重,且不断补充而来。若多病中的诗人杯酒不停,会加快生命的流逝速度;但停杯则使胸中的抑郁之气不得抒发,同样会导致生命在积重难返的痛苦中快速衰竭。诗人身心濒临绝境,感情更加沉郁,令人倍感压抑,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功力。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示例二: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
①前两联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②颈联,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③而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生活困苦,鬓如霜白,困顿衰颓,狼狈失意,以至需要停杯,给人的感觉是无话可说了,软绵无力。
第4题:你对“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理解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如何写“悲”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选取夔州三峡秋季典型景物,调动视角(远近、高低、俯仰)、感官(视觉、听觉),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
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江流不止,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
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1.借景抒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何写“悲”情?
——2.直抒胸臆
写何种“悲”情?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忧国忧民 不愧“诗圣”
活动3:写颁奖词
根据以上活动的具体分析,你已经对《登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大致懂得了它为何会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在此基础上,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有古人的评价,有诗句的化用,有诗歌的特点,以现代人的身份书写,150字左右。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颁奖词示例
1200多年前的秋天的夔州,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我们却知道,它在一个老人登高的那一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八句之内起承转合,五十六字之内沉郁顿挫,十四字内悲意八重,字字精当,尽谢斧凿,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星移斗转,这里又经历过多少次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多少回不尽长江滚滚而来,时光不语,却永远留下了古今律诗第一的传唱。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篇目 关 键 句 ( 诗 眼 )
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比较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都是诗人的失意之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失意之情,谈谈你对李白和杜甫面对失意的不同选择的看法。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蔑视权贵
向往自由
羁旅离愁
疾病之苦
垂老之感
寂寞之意
家国之忧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