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朝阳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将贤能与政治实践联系起来,是儒学的特点之一。在儒家的视域中谈政治形态意义上的贤能,首先涉及“贤”与“能”的关系。孟子已对“贤”与“能”作了区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在这一分野中,“贤”主要与内在的道德品格或德性相涉,“能”则指治国经世的实际才干。与“贤”相联系的“位”首先涉及荣誉性的社会地位;相应于“能”的“职”,则主要指治理性或操作性的职位。对待贤者的方式是尊重,能者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被使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在以上区分中,德性与能力本身各有定位,但从社会的层面看,侧重于德性的贤者与侧重于能力的能者又都不可或缺:唯有尊贤使能,才能使天下之士都愿意为君主效力。
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在谈到天下之序时,也涉及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据这一理解,则在天下为公的背景下,既应关注“贤”,亦应注重“能”。相对于孟子在区分贤与能的前提下肯定二者,《礼记》更直接地从正面确认了贤与能的相关性。当然,肯定贤与能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无视二者的不同定位,事实上,《礼记·礼器》对贤与能的社会功能同样作了不同的规定:“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有德”与“有道”属广义的“贤”,“尚有德,尊有道”相应地近于孟子所说的“尊贤”,“任有能”则与“使能”具有相通之处。
从历史的演进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现为一种理想的社会预设,以此为前提,“选贤与能”首先也具有政治理想的性质;“尊贤使能”则更多地展开为一种现实的政治要求。与之相联系,贤与能既有理想之维,也包含现实内容。从现实的层面看,贤与能都包含二重性。“贤”作为德性,具体表现为个体的内在品格,在内容上,这种品格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相一致:德性与品格本身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体现。在形成的方式上,德性与品格又基于个体的修养。儒家所肯定的贤人,往往也体现于个体的价值追求或人生追求。《论语·雍也》载,在赞美颜渊之贤德时,孔子便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贫寒的物质境遇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贤德所展现的便是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内在品格。
德性意义上的“贤”不仅与个体性的人生追求相涉,而且也表现为与社会相关的品格,并有其普遍的社会涵义。孟子在谈到“进贤”时,便指出了这一点:“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亲,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贤”,意味着相关个体所具有的贤德已展现于个体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得到了群体的认可。作为社会化的德性,“贤”同时表现为政治品格,并为主政者所应具备。就君主而言,有此品格则为贤君,其特点在于为政关注民众。《孟子·滕文公上》载:“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如果说人生取向层面的贤德表现为私德,那么,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贤德则具有公德的意义。
(摘编自杨国荣《贤能政治:意义与限度》)
材料二:
在儒墨相訾相非的时代,二者对于贤能的标准就不太一样。萧公权认为,“孔子尊德,墨子尚贤”。从字面意义解读“贤”,《说文解字》:“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德才兼备方为贤。不过,儒墨对德性与才干的理解是不同的。孔子是注重德性的伦理思想家,良好的德性是贤能与否最为重要的标准。在儒者那里,德性的标准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是内在的道德主体性,是作为君子的根本道德属性。儒家的才干则表现为践行仁学的治国能力,内圣而外王。墨子成为儒家的批评者,重要的原因是儒墨身份属性不同,面对的社会场景不同。墨子的小生产者出身,低贱的身份,决定了他对贤能的认识与儒家有所不同。儒家言君子,从社会阶层上看,是“士”阶层。墨家的贤与能的标准与儒家不一样,在墨子看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者才可以算作贤能之士。“墨子尚贤”,并不是只注重事功,而是把德行、言谈、道术三者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些都是战国社会场景中的交往能力。所谓的“厚乎德行”,指个人道德修为。与儒家“仁爱”为本的德性标准有所不同,墨家认为,德性的根本是能践行墨家的“兼爱”精神,以“义”为原则。兼爱超越以血缘为中心的“推爱”,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至于“义”,《墨子·大取》篇做了具体的界定:“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家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为“义”要做到对人有利,对公共利益关心;也包括个人的正当性利益,“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大取》)。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动机,而是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表现出近似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所谓的“辩乎言谈”,强调说理、交往能力。在战国那样道术分裂的时代,雄辩的说理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尤为重要。所谓的“博乎道术”,以往论者一般指通晓历史文献,显然是局限于文字本身来解读的。从墨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墨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践行,道术不仅仅指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方法。如果说“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交往理性的话,那么,墨子是从交往理性中提炼出贤良之士的判别标准。
(摘编自解启扬《墨家“尚贤”政治文化研究——兼评“贤能政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认为,对社会发展来说,“贤者”和“能者”都不可或缺,必须要举贤使能。
B.孟子“尊贤使能”和《礼记》“选贤与能”都认可“贤”和“能”对政治的重要性。
C.墨家的“德性”标准以能践行“兼爱”精神为根本,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
D.儒家的“能”指践行仁学、内圣外王的治国才干,墨家的“道术”不含此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先分析“贤”“能”关系及二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定位,再重点分析“贤”的内涵。
B.“贤”“能”都具有理想和现实的二重性,颜渊之贤和贤君“恭俭礼下”是其证明。
C.儒、墨两家对“贤”“能”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这和其身份及阶级属性不同有关。
D.墨家“辩乎言谈”是贤能之士必需的交往能力,这符合战国道术分裂的时代要求。
3.如果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个是( )(3分)
A.儒墨思想的核心差异对比 B.墨子“尚贤”思想的内涵解读
C.儒墨贤能标准的不同及根源探析 D.儒家“尊德”与墨家“尚贤”的对立
4.战国时期,国君常常任命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的官员主管地方政务,并要求各级官吏在处理民间纠纷时需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同时考核其施政措施给百姓带来的实际收益。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些做法是如何体现墨家“尚贤”思想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古代的“贤能观”展开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七个铜板
[匈牙利]莫里兹
穷人也可以笑。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嚎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
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
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
头三个铜板是我母亲一个人找到的。她希望在缝衣机抽屉里再找到几个,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在我看来,那个缝衣机抽屉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只要伸手就能拿到钱。
因此,我非常奇怪地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在针、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等等中间摸索,又突然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它们都躲起来啦!”
“谁呀?”
“小铜板呐。”我母亲笑着说。她把抽屉拉了出来。
“来,我的小乖乖,不管怎么样,我们得把这些小坏蛋找出来。呵,这些淘气的小铜板!”
她蹲在地板上,把抽屉放下来,直像是怕它们会飞掉。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
“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
我蹲在地板上,注视着有没有晶亮的小铜板悄悄地爬出来。可是,那儿没有一样东西蠕动。事实上,我们也并不真的相信里面会有什么东西。
我碰了碰那个翻了身的抽屉。
“嘘!”我母亲警告我,“当心,会逃走的啊。你不晓得铜板是个多么灵活的动物,它会很快地跑掉,它差不多是滚着跑的。它滚得可快哪……”
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们从经验中知道一个铜板多么容易滚走。
当我们平静下来的时候,我又伸出手去翻转抽屉。
“哦!”我母亲又叫起来,“当心,你这个小败家精!干什么急着把它放走呀!让它在那儿多呆一会儿吧!你瞧,我要洗衣服,得用肥皂,可是肥皂起码要花七个铜板才能买到,少一个就不行。我已经有三个了。还差四个。它们都在这小屋子里,它们逗留在这儿,但是它们不喜欢人去惊动。假如它们生了气,它们就一去不回了。当心,钱是很敏感的,你得很巧妙地对付它,要毕恭毕敬地。你不是会唱迷人的曲儿吗?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从它的蜗牛壳里逗出来呢。”
天晓得我们在这唠叨不休的谈话中间笑得多起劲。不过那的确是非常好笑的。
“铜板叔叔快出来,你的房子着火啦!……”
我一面说,一面就把它的房子翻过来。下面是各种各样的破烂儿,就是没有钱。我母亲撅着嘴在乱翻,但是毫无结果。
我把那堆破烂儿抓在一起,放回抽屉里。这时我母亲正在寻思。她绞尽脑汁想她是不是曾经把钱放在别的什么地方,但是她什么也想不出来。
不过,我的心里倒动了一个念头。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一个地方有一个铜板。”
“在哪儿,我的孩子?”
“玻璃橱里,在那个抽屉里。”
我们站起来,走到早已没有玻璃的玻璃橱前,在它的抽屉里找到了那个铜板,我知道它一定是在那里的。这三天来,我一直准备把它偷走,就是不敢。假如我敢偷的话,我一定拿它买了糖啦。
“得,我们已经有四个铜板了。打起精神来吧,我的小宝贝,我们已经找到一大半了,再有三个就够了。我们既然花了一个钟头找到了这一个,到下午喝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那三个了。尽管那样,在天黑以前我还可以洗不少衣服呢。快点儿吧,也许其余的抽屉里都有一个铜板呢。”
每个抽屉里要都有一个可好了!那就真的了不起!这个老橱柜在它年轻的时候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是,在我们家里,这个可怜的家伙却不曾放过很多东西;难怪它变得那么破烂,生了虫,到处是窟窿了。
我母亲对每一个抽屉都唠叨一番。这一个抽屉豪华过一阵!那一个从来没有过东西!这一个呢,永远是靠借债度日的!“瞧,这一个最多!”她笑着叫道,拉出那个连底也没有了的最下一层的抽屉。
①她把它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
“别笑了,”她突然说道,“我们马上就有钱了。我就要从你爸爸的衣服里找出一些来。”
墙上有些钉子,上面挂着衣服。你说怪不怪,我母亲把手伸进头一个口袋,就马上摸到了一个铜板。
“瞧,”她叫道,“我们找着了!我们已经有多少啦?简直数不过来了!一,——二,——三,——四,——五,——五个!再有两个就够了。两个铜板算什么?算不了什么。既然有了五个,另外两个没有疑问就要出现的。”
她非常热心地搜寻那些衣袋,可是,什么结果也没有。她一个也找不出来了。就连最有趣的笑话也没法把另外两个铜板逗出来了。
下午喝茶的时候到来了,又过去了。夜不久就要来临。我父亲明天需要一件衬衫,可是我们没法洗。单是井水是洗不掉油污的。
这时,我母亲拍了拍前额:“哦,我有多么傻!我就不曾看看我自己的衣袋!既然想起来了,我就去看看吧。”
她去看了一下,你相信么,她真在那里找着了一个铜板。第六个。
我们都兴奋起来,现在只缺一个了。
“把你的衣袋也给我看看,说不定那儿也有一个!”
我的衣袋!我可以给她看的,里边什么也没有。
到了晚上,我们有了六个铜板,可是我们好像一个也没有一样。那个犹太人不肯放账,邻居们又像我们一样穷,也不作兴去向人家讨一个铜板啊!
这时,一个叫花子走了进来。
“算了吧,我的好人,”她说道,“我在这儿糟蹋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需要一个铜板。少了它就买不到半磅肥皂。”
那个叫花子,一个脸色温和的老头儿,瞪着眼睛看着她。
“一个铜板?”他问道。
“是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
“这还了得,接受一个叫花子的布施!”
“不要紧,我的姑娘。”
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然后蹒跚地走开去了。
“好吧,感谢上帝,”我母亲说道,“再没有……”
②她停了一会儿,然后大大发出一阵笑声。
“钱来得正是时候!今天再也洗不成衣服了。天黑了,我连灯油也没有!”
她笑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窒息。她弯着腰把脸埋在手掌里,我去扶她的时候,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我的手。
那是血,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人像她那样会笑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起初并不知道母亲翻找缝衣机抽屉是在找钱,因为在“我”看来,从那个抽屉里拿钱是非常容易的。
B.老橱柜虽然现在已经到处都是窟窿,但在“我”家还未变得贫穷时,它也曾收藏过不少好东西。
C.叫花子本是来乞讨的,却在得知母亲的困境后,反过来给出了自己的铜板,母亲最终接受了叫花子的布施。
D.母亲想要赶在天黑之前找到足够的铜板去买肥皂,因为她没有灯油,天黑以后便没法再去洗衣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将母亲倒转抽屉的动作比喻为用帽子扑蝴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翻找铜板时轻巧、急切的样子。
B.文中玻璃橱“早已没有玻璃”、抽屉“连底也没有了”等细节,充分展示了“我”的家庭的贫困状况。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母亲形象,如明明只有五个铜板,母亲却说“简直数不过来了”,表现了母亲的幽默与开朗。
D.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寻找铜板”这一生活小事来展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8.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中的“笑”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文王在鄄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节选自《六韬·发启篇》)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降下[A]民[B]作之[C]君[D]作之[E]师[F]惟曰其[G]助上帝[H]宠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疾,毛病,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中的“疾”意思不同。
B.“安天下之民”与《礼记·大学之道》“静而后能安”两句中的“安”意思相同。
C.趋,奔向,奔赴,与苏洵《六国论》“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相同。
D.然,这样,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的“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以商汤服事葛伯、文王服事昆夷为例,劝齐宣王以大事小,力行仁政,怀柔邻国。
B.“无取于民”是太公回答文王救民于水火的方法之一,即要求文王不向百姓征收赋税。
C.太公用追逐野兽和同船渡河的比喻来说明君王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和天下人一条心。
D.孟子主张用“仁爱”和“乐天”治国,太公主张“无取天下”,国君要为天下人谋取福利。
13.请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王之“勇”和《〈论语〉十二章》“勇者不惧”中“勇”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拒霜花
欧阳修
芳菲能几时,颜色如自爱。
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蕙兰殒秋香,桃李媚①春醉。
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
莫笑黄菊花,篱根守憔悴。
【注】①媚:一作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以反问开篇,引发读者对花朵短暂盛开的思考,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三、四两句通过视觉描写,生动地展现拒霜花在霜晨中明艳、于微风里婀娜的姿态。
C.五、六两句描绘蕙兰在秋天凋零、桃李在春天争艳的状态,与拒霜花形成映衬。
D.全诗通过对自然花卉的观察和感悟,以小见大,将个人对生命的理解融入诗句。
16.“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被后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两句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学习李白《将进酒》这首诗时,语文老师以诗中“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同学们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与右图内容大致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每天告诉自己“明天再做”的人,大概已经“欠”了无数的“明天”。无论是学生,______上班族,几乎每个人都曾被拖延症困扰过。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拖延症呢?难不成所有事情都要第一时间立刻马上完成么?这又好像太过刻板了。实际上,这涉及一个程度问题。拖延症并不是一个标准医学诊断,______没有那么精确的诊断标准。但应该摒持这样一个原则——当拖延在客观意义上,已经给生活带来损害和阻碍时,也许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了。所谓客观损害,就比如一些工作、学习任务因为拖延而没有完成,或者质量大打拆扣,抑或是拖延给我们带来了人际冲突和误解等,这些影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拖延看似短暂地缓解了压力,______长期来看,它造成的危害很大。首先,它会遂步侵蚀我们的自信心。当我们因拖延而错失机会时,我们会一次次质疑自己的能力。其次,它严重影响效率,让我们容易陷入“忙乱——失控——崩溃”的恶性循环。不仅如此,拖延还可能加重焦虑和内疚感,使我们的心理压力变得更大。______不及时面对和解决,拖延会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进而让人越来越不愿意采取主动行动。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觉得任务过于庞大,无法完成。我们可以把任务分解为更加简单的小步骤。如背一整本书,可以一天先背几页。同时,我们可以用时间限制来对抗拖延。比如,试试著名的“番茄工作法”:设置25分钟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然后休息5分钟。这种短时间、高专注的工作模式,不仅能有效避免注意力分散,还能减少开始工作的心理阻力。此外,拖延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打破。例如:和朋友约定一个时间点互相检查进展,或者加入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小组。外部压力能成为动力的来源,让你更加重视你的任务。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也是 因此 但 如果 B.还是 所以 即使 因为
C.也是 所以 即使 因为 D.还是 因此 但 如果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看得见,摸得着”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高个”走了过来,谦和有礼地跟我们打了个招呼,随即走开了。
B.“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影响了无数追求科学的人。
C.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豹尾”,强调开头要精彩,结尾要有力。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20.文中第二、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认为画波浪线句子中“第一时间立刻马上”使用不当,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梅做事情一直拖拖拉拉,暑假作业都是拖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写,你作为小梅的好朋友,想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请结合最后一段,写一段劝说性文字,不超过8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孟子强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那么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味地“辞让”是否值得推崇?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联合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墨家的‘道术’不含此内容”错,根据材料二“从墨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墨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践行,道术不仅仅指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方法”可知,“不含此内容”夸大了二者的差异。)
2.B(“颜渊之贤和贤君‘恭俭礼下’是其证明”错,颜渊之贤和贤君“恭俭礼下”不包含“能”。)
3.C(材料二既阐述了二者在贤能标准上的具体差异,也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A项,“核心差异”范围过广,材料仅聚焦“贤能标准”;B项,只谈墨家,忽略儒家,不全面;D项,“对立”表述片面,材料更侧重“差异及原因”而非单纯对立,故C项最恰当。)
4.①官员“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是治理地方、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才干,君主任命这样的人主管地方政务,符合墨家“尚贤”思想中对“博乎道术”这一能力的要求。②“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直接对应墨家“辩乎言谈”的能力要求。③考核施政措施的实际收益则符合墨家“义利统一”“重视效果”的评判标准。(每点1分,答满三点给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1)角度不同:①材料一从儒家内部视角切入,聚焦“贤”与“能”的概念区分与功能互补。②材料二以儒墨对比为框架,揭示两家对“贤能”标准的根本分歧。(2)重点不同:①材料一重点论述“尊贤使能”的政治实践要求和“贤”的二重性。②材料二重点分析儒墨两家对“贤”“能”的不同理解和墨家“贤能”的三维标准。(不同角度2分,每点1分,不同重点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但在‘我’家还未变得贫穷时”错误,原文为“这个老橱柜在它年轻的时候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是,在我们家里,这个可怜的家伙却不曾放过很多东西”,老橱柜可能曾经是别人家的,因此“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在我们家并没有放过很多东西,可见我们家一直很贫困。)
7.A(“文章将母亲倒转抽屉的动作比喻为用帽子扑蝴蝶”错误,“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这句话不是比喻,只是说母亲翻转抽屉的动作和人家用帽子扑蝴蝶的动作相似。)
8.①第一处的笑是苦中作乐的笑,反映了母亲乐观的生活态度。②第二处的笑是绝望的笑,蕴含着对悲惨命运的控诉。(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通过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回忆“我”童年时和母亲一起找铜板的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进行叙述,“我”的单纯天真与家庭的拮据、生活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③以儿童的口吻叙事,使小说语言活泼生动、具有童趣。(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DF(原句标点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11.B(A项,“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中的“疾”是憎恨的意思。B项,“安天下之民”中的“安”是安定的意思,“静而后能安”中的“安”是性情安和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项,“若火之始然”中的“然”,同“燃”,燃烧的意思。)
12.B(“即要求文王不向百姓征收赋税”错,“无取于民”是指不掠取民众利益,不是不收赋税的意思。)
13.(1)按剑怒视,说道:“他怎么敢阻挡我呢!’这种匹夫之勇,是只能抵挡住一个人(的小勇)。(“恶”“敌”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就像同船渡河,渡过河就一同获利,船沉了就一起遭遇祸害。(“济”“害”各1分,句意2分)
14.①文王之“勇”是以“安天下之民”为目标,为道义与民生主动担当的外在行动。②《〈论语〉十二章》“勇者不惧”中的“勇”,侧重个体内在的道德坚守,指坚守仁、义等准则,内心坦荡,故不畏惧外在困难与不义。(每点2分,答满两点给5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宣王问道:“与邻国交往有方法吗?”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大国服事小国,所以商汤服事葛伯,文王服事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以小国服事大国,所以太王服事獯鬻,勾践服事吴王。以大国服事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人;以小国服事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安天命者安定天下,敬畏天命者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于是保有这国家。’”王说:“高明啊这话!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勇武。”孟子答道:“王请不要喜爱小勇。按剑怒视,说道:‘他怎么敢阻挡我呢!’这种匹夫之勇,是只能抵挡住一个人(的小勇)。王请把它扩大!《诗经》说:‘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肃部队,阻止不义之师,增添周人福祉,来报答天下仰望之心。’这是文王的勇。文王一发怒而使天下人民安定。《尚书》说:‘上天降生了民众,又为他们降生君王,又为他们降生师傅。他们只是帮助天帝爱护人民。四方之内,有罪的我去征讨,无罪的我来爱护,责任都在我一人,天下有谁敢越过本分为非作歹?’有一个人横行于天下,武王以此为奇耻大辱。这是武王的勇。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人民安定。假如现在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人民安定,人民惟恐王不喜爱勇武呢。”
材料二:
文王在鄄宫召见太公道:“唉!商王暴虐至极,随意定罪,滥杀无辜,您也许可以帮我一起为百姓忧虑,该怎么做才能救民于水火呢?”太公答道:“……对臣下的病痛感同身受,就能获得相互救援;与臣下情意相投,双方就能互相成就,与臣下憎恶相同,双方就能互相帮助,与臣下爱好一致,双方就能奔向同一个目标。所以(能做到这些),即使没有铠甲与兵器也能战胜敌人,没有战车与机弩也能向敌人发起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御敌。有大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有大谋略的人不炫耀自己的谋略,有大勇气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勇气,获得大利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利益。让天下人获利的,天下人就会与他一起开创事业;让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就会阻塞他的事业。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获取天下,就像追逐野兽,而天下人都有分尝肉味的心愿。就像同船渡河,渡过河就一同获利,船沉了就一起遭遇祸害。遵循这样的道理去行事,臣下就会都来开拓君王的事业,而不会阻塞君王的事业。不掠取百姓利益的人,就能获取民心;不掠取国家利益的人,就能获得国家;不掠取天下利益的人,就能获得天下。不掠取民众利益的,民众就会让他获利;不掠取国家利益的,国家会让他获利;不掠取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会让他获利。所以道理之高妙在于一般人看不到,事情之机密在于一般人听不到,获胜之机巧在于一般人不懂得。微妙啊!微妙啊!”
15.A(“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错误。虽然首句提出花朵盛开难以持久,但紧接着强调花儿应自爱其色,后文则展现拒霜花不畏霜寒积极绽放,以及对万物盛衰规律的思考和对坚守自我精神的赞美,全诗的基调并不伤感,而是充满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与哲理感悟。)
16.①内容上,这两句直接点明万物生长的时节虽有不同,但其盛衰的结果终究是一致的这一自然规律。②结构上,承接上文对蕙兰、桃李、拒霜花等在不同时节开放与衰落的描写,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升华,又为最后两句对黄菊花坚守的赞美作铺垫,使诗歌逻辑严谨。③哲理上,蕴含深刻哲理,由花事及人事,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富有启迪意义,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示例一)小轩窗 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示例二)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8.D(第一空,“无论是……还是……”为固定搭配,表示选择关系,排除A、C两项;第二空,“拖延症并不是一个标准医学诊断”是“没有那么精确的诊断标准”的原因,填“因此”“所以”都可以;第三空,“看似短暂地缓解了压力”与“长期来看,它造成的危害很大”形成转折,应填“但”,排除B、C两项;第四空,“不及时面对和解决”是假设条件,与后文“会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结果呼应,应填“如果”,排除B、C两项。)
19.C(文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直接引用。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特定称谓。)
20.摒持—秉持;拆扣—折扣;遂步—逐步。(每处1分,找出两处并修改正确给3分)
21.(示例一)我认为使用不当。“第一时间”“立刻”“马上”这三个词语均表示迅速、毫不延迟,三者连用在语义上存在重复赘余的问题,应删去其中两个。(4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示例二)我认为使用恰当。三个词语叠加使用能强化语气,突出“所有事情都要即刻完成”的极端性,与后文“太过刻板”的评价形成呼应,通过语义的强调增强表达效果,并不重复赘余。(4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2.(示例)小梅,别总把作业拖到最后啦!你可以把作业分解,每天做一点;也可以设定时间限制,在固定的短时间里专注学习;还可以和我互相监督,每天检查进度。我们一起加油,改掉拖延症吧!(“把作业分解”1分,“设定时间限制”1分,“互相监督”1分,符合劝说性主题1分,语言表达准确得体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题目以孟子的“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为思想起点,聚焦“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背景,核心争议点是“一味地‘辞让’是否值得推崇”。首先要明确孟子的“辞让之心”,即要谦逊推让,强调对他人利益的尊重,是人性本善的核心特质,也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一味地‘辞让’指无原则、无边界的退让,这会损害自身正当利益、纵容违规行为、阻碍社会进步。考生作答此题时,不可一味肯定或否定“辞让”,应辩证看待。
【立意参考】①“辞让”当有尺度,守底线方显温度;②竞争时代需“理性辞让”,拒斥“极端不让”与“盲目退让”;③以“辩证辞让”对抗异化竞争,守护文明根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