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2024九上·南山期末)某跨学科实践活动小组组装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并用其检测了2024年3月27日某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B.本小组在进行活动时,缺少对CO2这一空气污染物的检测
C.当日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D.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
【解析】【解答】A、空气质量是一个定性概念,而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个定量的标尺,AQI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好,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成分,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本身无毒无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说法错误;
C、由图可知,臭氧指数为91ug/m3,是污染物指数最高的项目,则当日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故C说法正确;
D、使用私家车会产生CO、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空气污染。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分析】此题要求同学们知道空气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四气两尘”,以及防治措施,其中环境监测是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定量监测中,易错点:1.认为AQI数值越大,环境越好。2.认为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它是空气污染物。
2.(2024九上·南山期末)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硫酸根离子——SO B.2个钙离子——2Ca+2
C.氧化铁——FeO D.2个氢原子——H2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故正确;
B、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数值在前,符号在后,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钙离子表示为2Ca2+,故错误;
C、氧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FeO表示氧化亚铁的化学式,故错误;
D、元素符号的意义,除了表示该元素外,还用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要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H2表示1个氢分子,故错误;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化学术语 易错点:1.离子符号书写过程中,”数值在前符号在后”的规则容易搞反。2.铁有+2 +3价,在化合物中,为正三价时表示铁,正二价时表示亚铁。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与元素符号角标的数字含义 ,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微观粒子 角标上的数字往往表示一个某分子中包含几个原子 如中的角标“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2024九上·南山期末)保障安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某探究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安全图标,
其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戴好护目镜 B.注意通风换气
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 D.实验会用到锋利物品
【答案】B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和爆炸实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A.护目镜的图标是实验中需要佩戴,不符合题意;
B.注意通风换气的图标是,实验中没有涉及,符合题意;
C.明火的图标是实验中涉及,不符合题意;
D.实验会用到锋利物品的图标是,实验中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此题是考查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图标,要求同学们认识并牢记安全图标的含义。
4.(2024九上·南山期末)在下列微项目活动中,化学原理正确的是(  )
A.自制净水器项目中,利用活性炭消杀细菌。
B.自制简易灭火器项目中,灭火时只利用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C.自制加热包项目中,可以利用氧化钙和水做原材料。
D.自制电解水装置项目中,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用途;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是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加热包中的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氢气具有可燃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来解答;
B、根据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来解答;
C、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来解答;
D、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来解答。
5.(2024九上·南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上采用了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生产该电池时,需添加适量的石墨烯作导电剂。电池内部电阻越低,电池的性能越好。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片(图1)。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石墨烯的含量对LiFePO4粉末电阻的影响如图3。
(1)下列关于石墨烯和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石墨烯可用作绝缘材料
C.锂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
D.锂原子的质量为6.941g
(2)下列关于LiFePO4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LiFePO4属于氧化物
B.LiFePO4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
C.LiFePO4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生产该电池时,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B点
【答案】(1)C
(2)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A、阅读材料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片,即石墨烯是一种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石墨烯的导电性能较好,不能用作绝缘材料,说法错误;
C、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观粒子构成,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国际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LiFePO4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LiFePO4是由锂、铁、磷与氧元素组成的,其中含有铁、锂两种金属元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LiFePO4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4)=7:8≠1:4,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中的B点LiFePO4粉末电阻最小,则生产该电池时,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B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石墨烯是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导电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原子序数,下方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质量来解答;
(2)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以及元素的质量,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以及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来解答。
(1)A、阅读材料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片,即石墨烯是一种碳的单质,具有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故A说法错误;
B、生产该电池时,需添加适量的石墨烯作导电剂,说明石墨烯的导电性能较好,不能用作绝缘材料,故B说法错误;
C、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观粒子构成,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故C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1.碳单的化学性质,由题可知石墨烯为碳的单质,具有常温下稳定的化学性质。材料中提到,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石墨除了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外,还具有导电性,由知识迁移可知:石墨烯也是导电的,且题目中已告知需要添加石墨烯做导电剂,因此不可以做绝缘材料。2.原子的结构问题,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不带电的中子。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带三个正电荷,故质子数为3 3、相对原子质量的原子的实际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单位为1,不写,表现为无单位
(2)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LiFePO4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A说法错误;
B、LiFePO4是由锂、铁、磷与氧元素组成的,其中含有铁、锂两种金属元素,故B说法错误;
C、LiFePO4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4)=7:8≠1:4,故C说法错误;
D、根据图示,B点时,LiFePO4粉末电阻最小,则生产该电池时,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B点,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6.(2024九上·南山期末)Cu基材料作为催化剂被广泛用于光催化还原CO2。某科学团队据此设计了碳循环路径,其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循环中涉及3种氧化物
B.过程II属于分解反应
C.过程I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个数比为2:3
D.过程I中Cu基材料会不断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Ⅰ反应物是CO2和H2O,生成物是C2H5OH,过程Ⅱ反应物是C2H5OH和O2,生成物是CO2和H2O,该循环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CO2和H2O两种氧化物,故A错误;
B、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从流程图可知,过程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不符合“一变多”分解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C、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Ⅰ是二氧化碳和水在Cu基材料和光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方程式中个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个数比为2:3,故C正确;
D、过程Ⅰ中Cu基材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及过程Ⅰ和过程Ⅱ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以及过程Ⅱ的化学反应式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式,再根绝化学方程式中个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7.(2024九上·南山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某未知气体是否为氧气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证明CO2能溶于水 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微粒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氧气检验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为氧气,选项正确;
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或气体作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则。选项错误;
C、这是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正确。
D、这是教材中“分子在不断运动”探究实验的改装实验,控制变量的唯一性,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的慢,热水中扩散的快,可用于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选项正确;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操作,设计到氧气的检验与验满操作,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分子的运动实验拓展。本题易错点:C选项,瓶子变瘪只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8.(2024九上·南山期末)煤油灯是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灯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煤油是通过石油炼制获得,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B.煤油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大量黑烟,应调小灯罩的进气口
C.使用过程中,棉质灯芯很难被点燃,原因可能是煤油汽化吸热,温度降低达不到灯芯的着火点
D.使用煤油灯时,要注意通风和防火安全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A. 煤油是通过石油炼制获得,石油使用后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足时, 煤油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大量黑烟,应调大灯罩的进气口,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C. 使用过程中,可能是煤油汽化吸热,温度降低,达不到灯芯的着火点,棉质灯芯很难被点燃,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煤油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CO有害气体,需要通风,煤油属于易燃物也要注意防火,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煤油是通过石油炼制获得,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分析。
B、根据可燃物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大量黑烟,进行分析。
C、根据煤油汽化吸热,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D、根据CO气体有毒,煤油属于易燃物,进行分析。
9.(2024九上·南山期末)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像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可能是没达到铜和氧气反应的温度
C.从起点A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铜粉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氧气的质量
D.该实验和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相比,具有测量更准确和污染较少的优点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图像题,注意“看标看点看趋势”由图像起点为20.99%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故选项A说法正确;
B、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使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降,但是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温度较低,没达到铜和氧气反应的温度,铜和氧气还没有开始反应,故选项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所以消耗氧气的质量等于固体增加的质量,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D、红磷燃烧会生成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是黑色粉末,节约原料,具有污染较少的优点,且该实验采用氧气传感器,减少实验误差,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此题为数字化实验,数形结合,情境再现。要求学生会观察线性图,通过图中”起点、拐点、终点”及“趋势”推论出化学变化中所涉及的反应物的消耗、生成物的产生及反应条件达标的时间段。红磷改装实验的优点一般从以下层面分析:节约原料、减少污染、读数方便、减少误差。 此题D选项正是考查了改装实验后的污染更小,数据更精准。
二、非选择题(4题,共30分)
10.(2024九上·南山期末)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O2,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和制氧机。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O2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O2。
制氧机有膜分离、变压吸附等制氧方式。膜分离制氧用到的膜材料有陶瓷、聚苯胺等,其中混合导电陶瓷分离膜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变压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剂是沸石分子筛。科研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将N2、O2通过某种沸石分子筛,测定其对N2、O2的吸附情况、结果如图2(纵坐标数值越大,代表吸附量越大)。
而对于一些特定的环境,如长期潜伏的核潜艇和太空站中,为确保氧气的持续供给,通常采用电解水的方式来制取氧气,对于特殊情况应急时也会采用氧气再生药板制取氧气,如我国094型战略核潜艇中便常用超氧化钾制取氧气。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文中的制氧方法,实验室中也可以通过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图1中,表示氧分子变成氧原子的过程是   (填“I”“II”或“III”)。
(3)由图2可知,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和O2,证据是   。
(4)请写出核潜艇和太空站利用电解水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根据超氧化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4(超氧化钾)+2CO2=2K2CO3+3O2,写出超氧化钾的化学式   。
【答案】(1)2H2O22H2O+O2↑
(2)II
(3)25℃时,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大,但氧气吸附量变化不明显
(4)2H2O2H2↑+O2↑
(5)KO2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实验室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的原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由图可知,Ⅱ为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
(3)由图乙可知,氮气的吸附量受吸附于压的影响更大,25℃时,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气的吸附量变化不大,故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和O2;
(4)这是对水的组成探究实验的延升。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H2↑+O2↑;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个数不变来完成此题。
反应后生成物中有4个K、2个C,12个O 反应物中已有2个C,4个O,还差4个K ,8个O 所以 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
【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题,考查学生们都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图像辨析中 ,要求能从图一中认识哪些微观离子是分子(微观模型中,由多个小球结合在一起),哪些是原子(只有一个球),图二中,要求学生读得懂资料,看得懂图。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多, 而氧气的吸附量变化不明显 ,根据这个吸附量差距,能分离出更多的氮气。 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出超氧化钾的化学式,要根据原子个数守恒来推导。易错点:化学式前面的系数4 与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是乘积关系,学生往往会忽略而推出 反之,如没有前面的系数4,要求推出 对应的化学式,同学往往又会连同系数一起写。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由图可知,Ⅱ为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
(3)由图乙可知,25℃时,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气的吸附量变化不大,故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和O2;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H2↑+O2↑;
(5)反应后含有K、C、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2、12,反应前现有K、C、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2、4,故4(超氧化钾)中含有4个K和8个O,故超氧化钾化学式为:KO2。
11.(2024九上·南山期末)在秋季运动会上,某化学小组决定自制碳酸饮料送给参加运动会的同学。
配方一:水、白糖、二氧化碳、调味果汁。
(1)小组成员决定自制二氧化碳,请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但方案被老师否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操作不当,会含有较多杂质。
经查阅资料,小组成员对方案进行了改进。
配方二:水、白糖、小苏打粉末(NaHCO3)、柠檬酸粉末(C6H8O7)、调味果汁。
(2)小组成员将小苏打粉末与柠檬酸粉末在水中混合后,观察到大量气泡,为确认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检验,写明具体操作,实验现象及对应的结论具体操作:    (注意要说明使用仪器),现象:   ,结论:   。
(3)该小组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气泡感足,热水冲的饮料气泡感弱很多。当摇动杯子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会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该小组认为加入水的温度对产生气体的量会有影响,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序号 加入水的体积 加入水的温度 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 200mL 15℃ a(待记录)
2 200mL 50℃ b(待记录)
用如图实验装置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相.同.质.量.配.比.的小苏打与柠檬酸,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
(4)通过实验,测得:a=64mL,b=132mL,由此获得结论:材料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但老师看实验报告后指出:两组实验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请你从质量守恒定律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5)为查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同的原因,小组查阅资料:CO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与温度有关。请你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CO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随温度升高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另取一支试管加入水、小苏打和柠檬酸,将生成的气体通过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苏打和柠檬酸在水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有的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温度不同,但加入相同质量配比的小苏打与柠檬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也应相同;降低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此方案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往往含有HCl气体。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原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操作: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另取一支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和试管加入水、小苏打和柠檬酸,迅速塞紧橡皮塞,将生成的气体通过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小苏打粉末和柠檬酸粉末在水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则B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以免造成实验误差偏小。
(4)小苏打粉末与柠檬酸粉末反应只需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即可,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量只与加入的反应物的量有关系,加入相同质量配比的小苏打与柠檬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也应相同;
(5)实验1加入水的温度为15℃,实验2加入水的温度为50℃,实验2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更多,说明二氧化碳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分析】易错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由于使用了盐酸,盐酸有挥发性,值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不能作为自制碳酸饮料的 原理,15℃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体积之比约为1:1 。温度越高,溶解体积逐渐变小,气泡感就会变弱,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受温度的影响,只是温度越高溶解量越小,不能溶解的气体就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12.(2024九上·南山期末)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部分产物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1)X是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是   ,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X中,说明通常情况下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不活泼”)。
(2)反应①充分燃烧,能放出热量,提供能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表示催化剂,观察下列微观示意图,合成氨气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变化顺序为   (将下面三张图用序号排列)。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氨气和Y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N2;不活泼
(2);化合
(3)CAB;降低
(4)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考查记忆空气的组成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其化学式是N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做保护气。
(2)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满足“多变一”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先是反应物接触催化剂,然后破裂为原子,结合为分子,离开催化剂,所以符合合成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顺序图CAB;
反应前氮气是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氨气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氮元素显示-3价,所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此题需注意反应条件为:低温、加压 以及尿素的化学式书写
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易错点:(4)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条件的书写及尿素化学式的书写
(3)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先找出代表反应物的分子微观结构图,中间分裂为单个原子的图 最后构成新的氨分子的图
(1)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其化学式是N2;
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氮气中,说明通常情况下该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发生反应;
(2)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满足“多变一”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先是反应物接触催化剂,然后破裂为原子,结合为分子,离开催化剂,所以符合合成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顺序图CAB;
反应前氮气是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氨气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氮元素显示-3价,所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2024九上·南山期末)小深在完成“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家用燃料的变迁过程和燃料的主要成分,结果如图。
(1)在使用管道煤气的时代,通常会添加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气体,提醒人们管道煤气泄露,避免吸入管道煤气中的   (填化学式)造成人员中毒,该气体还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请写出它与氧化铜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现象   。
(2)天然气因无毒、热值高等特点,成为现代家用主要燃料,但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为避免危险通常在灶具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由此可以推断天然气的密度   (填“大于”或“小于”)空气。
(3)监测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环节之一。据了解2024年深圳人均天然气使用量约为50kg(为方便计算数据略有调整)其中CH4含量为96%,请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2024年深圳人均燃烧CH4产生的CO2质量为多少?
【答案】(1)CO;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2)小于
(3)解:由题意可知2024年深圳人均燃烧CH4质量为50kg×96%=48kg,
设产生的CO2质量为x。
x=132kg
答:2024年深圳人均燃烧CH4产生的CO2质量为132kg。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一氧化碳的毒性;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解析】【解答】(1)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和还原性,故管道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能造成人的中毒,其化学式为C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2)报警器安装在上方说明气体向上运动,由此推出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在灶具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由此可以推断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和还原性,一氧化碳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2)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来解答;
(3)根据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程式中已知甲烷的质量和式量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解答。
(1)管道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能造成人的中毒,化学式为CO;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2)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为避免危险通常在灶具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由此可以推断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3)见答案。
1 / 1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2024九上·南山期末)某跨学科实践活动小组组装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并用其检测了2024年3月27日某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B.本小组在进行活动时,缺少对CO2这一空气污染物的检测
C.当日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D.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2.(2024九上·南山期末)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硫酸根离子——SO B.2个钙离子——2Ca+2
C.氧化铁——FeO D.2个氢原子——H2
3.(2024九上·南山期末)保障安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某探究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安全图标,
其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戴好护目镜 B.注意通风换气
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 D.实验会用到锋利物品
4.(2024九上·南山期末)在下列微项目活动中,化学原理正确的是(  )
A.自制净水器项目中,利用活性炭消杀细菌。
B.自制简易灭火器项目中,灭火时只利用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C.自制加热包项目中,可以利用氧化钙和水做原材料。
D.自制电解水装置项目中,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5.(2024九上·南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上采用了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生产该电池时,需添加适量的石墨烯作导电剂。电池内部电阻越低,电池的性能越好。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片(图1)。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石墨烯的含量对LiFePO4粉末电阻的影响如图3。
(1)下列关于石墨烯和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石墨烯可用作绝缘材料
C.锂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
D.锂原子的质量为6.941g
(2)下列关于LiFePO4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LiFePO4属于氧化物
B.LiFePO4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
C.LiFePO4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生产该电池时,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B点
6.(2024九上·南山期末)Cu基材料作为催化剂被广泛用于光催化还原CO2。某科学团队据此设计了碳循环路径,其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循环中涉及3种氧化物
B.过程II属于分解反应
C.过程I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个数比为2:3
D.过程I中Cu基材料会不断减少
7.(2024九上·南山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某未知气体是否为氧气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证明CO2能溶于水 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A.A B.B C.C D.D
8.(2024九上·南山期末)煤油灯是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灯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煤油是通过石油炼制获得,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B.煤油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大量黑烟,应调小灯罩的进气口
C.使用过程中,棉质灯芯很难被点燃,原因可能是煤油汽化吸热,温度降低达不到灯芯的着火点
D.使用煤油灯时,要注意通风和防火安全
9.(2024九上·南山期末)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像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可能是没达到铜和氧气反应的温度
C.从起点A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铜粉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氧气的质量
D.该实验和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相比,具有测量更准确和污染较少的优点
二、非选择题(4题,共30分)
10.(2024九上·南山期末)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O2,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和制氧机。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O2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O2。
制氧机有膜分离、变压吸附等制氧方式。膜分离制氧用到的膜材料有陶瓷、聚苯胺等,其中混合导电陶瓷分离膜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变压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剂是沸石分子筛。科研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将N2、O2通过某种沸石分子筛,测定其对N2、O2的吸附情况、结果如图2(纵坐标数值越大,代表吸附量越大)。
而对于一些特定的环境,如长期潜伏的核潜艇和太空站中,为确保氧气的持续供给,通常采用电解水的方式来制取氧气,对于特殊情况应急时也会采用氧气再生药板制取氧气,如我国094型战略核潜艇中便常用超氧化钾制取氧气。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文中的制氧方法,实验室中也可以通过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图1中,表示氧分子变成氧原子的过程是   (填“I”“II”或“III”)。
(3)由图2可知,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和O2,证据是   。
(4)请写出核潜艇和太空站利用电解水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根据超氧化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4(超氧化钾)+2CO2=2K2CO3+3O2,写出超氧化钾的化学式   。
11.(2024九上·南山期末)在秋季运动会上,某化学小组决定自制碳酸饮料送给参加运动会的同学。
配方一:水、白糖、二氧化碳、调味果汁。
(1)小组成员决定自制二氧化碳,请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但方案被老师否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操作不当,会含有较多杂质。
经查阅资料,小组成员对方案进行了改进。
配方二:水、白糖、小苏打粉末(NaHCO3)、柠檬酸粉末(C6H8O7)、调味果汁。
(2)小组成员将小苏打粉末与柠檬酸粉末在水中混合后,观察到大量气泡,为确认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检验,写明具体操作,实验现象及对应的结论具体操作:    (注意要说明使用仪器),现象:   ,结论:   。
(3)该小组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气泡感足,热水冲的饮料气泡感弱很多。当摇动杯子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会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该小组认为加入水的温度对产生气体的量会有影响,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序号 加入水的体积 加入水的温度 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 200mL 15℃ a(待记录)
2 200mL 50℃ b(待记录)
用如图实验装置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相.同.质.量.配.比.的小苏打与柠檬酸,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
(4)通过实验,测得:a=64mL,b=132mL,由此获得结论:材料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但老师看实验报告后指出:两组实验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请你从质量守恒定律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5)为查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同的原因,小组查阅资料:CO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与温度有关。请你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CO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随温度升高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2.(2024九上·南山期末)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部分产物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1)X是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是   ,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X中,说明通常情况下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不活泼”)。
(2)反应①充分燃烧,能放出热量,提供能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表示催化剂,观察下列微观示意图,合成氨气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变化顺序为   (将下面三张图用序号排列)。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氨气和Y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2024九上·南山期末)小深在完成“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家用燃料的变迁过程和燃料的主要成分,结果如图。
(1)在使用管道煤气的时代,通常会添加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气体,提醒人们管道煤气泄露,避免吸入管道煤气中的   (填化学式)造成人员中毒,该气体还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请写出它与氧化铜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现象   。
(2)天然气因无毒、热值高等特点,成为现代家用主要燃料,但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为避免危险通常在灶具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由此可以推断天然气的密度   (填“大于”或“小于”)空气。
(3)监测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环节之一。据了解2024年深圳人均天然气使用量约为50kg(为方便计算数据略有调整)其中CH4含量为96%,请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2024年深圳人均燃烧CH4产生的CO2质量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
【解析】【解答】A、空气质量是一个定性概念,而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个定量的标尺,AQI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好,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成分,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本身无毒无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说法错误;
C、由图可知,臭氧指数为91ug/m3,是污染物指数最高的项目,则当日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故C说法正确;
D、使用私家车会产生CO、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空气污染。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分析】此题要求同学们知道空气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四气两尘”,以及防治措施,其中环境监测是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定量监测中,易错点:1.认为AQI数值越大,环境越好。2.认为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它是空气污染物。
2.【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故正确;
B、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数值在前,符号在后,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钙离子表示为2Ca2+,故错误;
C、氧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FeO表示氧化亚铁的化学式,故错误;
D、元素符号的意义,除了表示该元素外,还用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要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H2表示1个氢分子,故错误;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化学术语 易错点:1.离子符号书写过程中,”数值在前符号在后”的规则容易搞反。2.铁有+2 +3价,在化合物中,为正三价时表示铁,正二价时表示亚铁。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与元素符号角标的数字含义 ,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微观粒子 角标上的数字往往表示一个某分子中包含几个原子 如中的角标“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答案】B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和爆炸实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A.护目镜的图标是实验中需要佩戴,不符合题意;
B.注意通风换气的图标是,实验中没有涉及,符合题意;
C.明火的图标是实验中涉及,不符合题意;
D.实验会用到锋利物品的图标是,实验中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此题是考查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图标,要求同学们认识并牢记安全图标的含义。
4.【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用途;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是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加热包中的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氢气具有可燃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来解答;
B、根据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来解答;
C、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来解答;
D、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来解答。
5.【答案】(1)C
(2)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A、阅读材料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片,即石墨烯是一种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石墨烯的导电性能较好,不能用作绝缘材料,说法错误;
C、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观粒子构成,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国际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LiFePO4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LiFePO4是由锂、铁、磷与氧元素组成的,其中含有铁、锂两种金属元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LiFePO4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4)=7:8≠1:4,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中的B点LiFePO4粉末电阻最小,则生产该电池时,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B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石墨烯是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导电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原子序数,下方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质量来解答;
(2)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以及元素的质量,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以及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来解答。
(1)A、阅读材料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片,即石墨烯是一种碳的单质,具有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故A说法错误;
B、生产该电池时,需添加适量的石墨烯作导电剂,说明石墨烯的导电性能较好,不能用作绝缘材料,故B说法错误;
C、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观粒子构成,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故C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1.碳单的化学性质,由题可知石墨烯为碳的单质,具有常温下稳定的化学性质。材料中提到,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石墨除了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外,还具有导电性,由知识迁移可知:石墨烯也是导电的,且题目中已告知需要添加石墨烯做导电剂,因此不可以做绝缘材料。2.原子的结构问题,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不带电的中子。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带三个正电荷,故质子数为3 3、相对原子质量的原子的实际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单位为1,不写,表现为无单位
(2)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LiFePO4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A说法错误;
B、LiFePO4是由锂、铁、磷与氧元素组成的,其中含有铁、锂两种金属元素,故B说法错误;
C、LiFePO4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4)=7:8≠1:4,故C说法错误;
D、根据图示,B点时,LiFePO4粉末电阻最小,则生产该电池时,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B点,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Ⅰ反应物是CO2和H2O,生成物是C2H5OH,过程Ⅱ反应物是C2H5OH和O2,生成物是CO2和H2O,该循环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CO2和H2O两种氧化物,故A错误;
B、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从流程图可知,过程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不符合“一变多”分解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C、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Ⅰ是二氧化碳和水在Cu基材料和光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方程式中个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个数比为2:3,故C正确;
D、过程Ⅰ中Cu基材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及过程Ⅰ和过程Ⅱ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以及过程Ⅱ的化学反应式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式,再根绝化学方程式中个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微粒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氧气检验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为氧气,选项正确;
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或气体作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则。选项错误;
C、这是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正确。
D、这是教材中“分子在不断运动”探究实验的改装实验,控制变量的唯一性,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的慢,热水中扩散的快,可用于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选项正确;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操作,设计到氧气的检验与验满操作,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分子的运动实验拓展。本题易错点:C选项,瓶子变瘪只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8.【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A. 煤油是通过石油炼制获得,石油使用后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足时, 煤油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大量黑烟,应调大灯罩的进气口,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C. 使用过程中,可能是煤油汽化吸热,温度降低,达不到灯芯的着火点,棉质灯芯很难被点燃,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煤油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CO有害气体,需要通风,煤油属于易燃物也要注意防火,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煤油是通过石油炼制获得,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分析。
B、根据可燃物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大量黑烟,进行分析。
C、根据煤油汽化吸热,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D、根据CO气体有毒,煤油属于易燃物,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图像题,注意“看标看点看趋势”由图像起点为20.99%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故选项A说法正确;
B、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使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降,但是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温度较低,没达到铜和氧气反应的温度,铜和氧气还没有开始反应,故选项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所以消耗氧气的质量等于固体增加的质量,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D、红磷燃烧会生成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是黑色粉末,节约原料,具有污染较少的优点,且该实验采用氧气传感器,减少实验误差,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此题为数字化实验,数形结合,情境再现。要求学生会观察线性图,通过图中”起点、拐点、终点”及“趋势”推论出化学变化中所涉及的反应物的消耗、生成物的产生及反应条件达标的时间段。红磷改装实验的优点一般从以下层面分析:节约原料、减少污染、读数方便、减少误差。 此题D选项正是考查了改装实验后的污染更小,数据更精准。
10.【答案】(1)2H2O22H2O+O2↑
(2)II
(3)25℃时,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大,但氧气吸附量变化不明显
(4)2H2O2H2↑+O2↑
(5)KO2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实验室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的原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由图可知,Ⅱ为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
(3)由图乙可知,氮气的吸附量受吸附于压的影响更大,25℃时,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气的吸附量变化不大,故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和O2;
(4)这是对水的组成探究实验的延升。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H2↑+O2↑;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个数不变来完成此题。
反应后生成物中有4个K、2个C,12个O 反应物中已有2个C,4个O,还差4个K ,8个O 所以 超氧化钾的化学式为:
【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题,考查学生们都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图像辨析中 ,要求能从图一中认识哪些微观离子是分子(微观模型中,由多个小球结合在一起),哪些是原子(只有一个球),图二中,要求学生读得懂资料,看得懂图。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多, 而氧气的吸附量变化不明显 ,根据这个吸附量差距,能分离出更多的氮气。 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出超氧化钾的化学式,要根据原子个数守恒来推导。易错点:化学式前面的系数4 与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是乘积关系,学生往往会忽略而推出 反之,如没有前面的系数4,要求推出 对应的化学式,同学往往又会连同系数一起写。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由图可知,Ⅱ为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
(3)由图乙可知,25℃时,吸附压越大,氮气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气的吸附量变化不大,故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和O2;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H2↑+O2↑;
(5)反应后含有K、C、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2、12,反应前现有K、C、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2、4,故4(超氧化钾)中含有4个K和8个O,故超氧化钾化学式为:KO2。
11.【答案】;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另取一支试管加入水、小苏打和柠檬酸,将生成的气体通过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苏打和柠檬酸在水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有的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温度不同,但加入相同质量配比的小苏打与柠檬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也应相同;降低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此方案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往往含有HCl气体。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原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操作: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另取一支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和试管加入水、小苏打和柠檬酸,迅速塞紧橡皮塞,将生成的气体通过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小苏打粉末和柠檬酸粉末在水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则B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以免造成实验误差偏小。
(4)小苏打粉末与柠檬酸粉末反应只需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即可,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量只与加入的反应物的量有关系,加入相同质量配比的小苏打与柠檬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也应相同;
(5)实验1加入水的温度为15℃,实验2加入水的温度为50℃,实验2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更多,说明二氧化碳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分析】易错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由于使用了盐酸,盐酸有挥发性,值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不能作为自制碳酸饮料的 原理,15℃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体积之比约为1:1 。温度越高,溶解体积逐渐变小,气泡感就会变弱,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受温度的影响,只是温度越高溶解量越小,不能溶解的气体就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12.【答案】(1)N2;不活泼
(2);化合
(3)CAB;降低
(4)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考查记忆空气的组成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其化学式是N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做保护气。
(2)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满足“多变一”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先是反应物接触催化剂,然后破裂为原子,结合为分子,离开催化剂,所以符合合成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顺序图CAB;
反应前氮气是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氨气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氮元素显示-3价,所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此题需注意反应条件为:低温、加压 以及尿素的化学式书写
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易错点:(4)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条件的书写及尿素化学式的书写
(3)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先找出代表反应物的分子微观结构图,中间分裂为单个原子的图 最后构成新的氨分子的图
(1)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其化学式是N2;
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氮气中,说明通常情况下该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发生反应;
(2)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满足“多变一”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先是反应物接触催化剂,然后破裂为原子,结合为分子,离开催化剂,所以符合合成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顺序图CAB;
反应前氮气是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氨气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氮元素显示-3价,所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答案】(1)CO;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2)小于
(3)解:由题意可知2024年深圳人均燃烧CH4质量为50kg×96%=48kg,
设产生的CO2质量为x。
x=132kg
答:2024年深圳人均燃烧CH4产生的CO2质量为132kg。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一氧化碳的毒性;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解析】【解答】(1)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和还原性,故管道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能造成人的中毒,其化学式为C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2)报警器安装在上方说明气体向上运动,由此推出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在灶具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由此可以推断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和还原性,一氧化碳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2)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来解答;
(3)根据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程式中已知甲烷的质量和式量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解答。
(1)管道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能造成人的中毒,化学式为CO;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2)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为避免危险通常在灶具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由此可以推断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3)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