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 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 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
D. 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 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 “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 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 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特点。
5. 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 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 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 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 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概括。
9. 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陈胜王凡六月。初为王,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乃之陈,叩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胜出,遮道而呼涉。乃召见,载与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胜故情。或言:“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胜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胜者。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不下吏,辄自治。胜信用之,诸将以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汉书·陈胜项籍传》,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宫门令A欲B缚之C自辩D数E乃置F不肯G为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两句中的“次”意思相同。
B. 度:推测,估计,与《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意思不同。
C. 数:屡次,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中的“数”意思不同。
D. “涉之为王沈沈者”与“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胜小时候受雇佣耕作,在他与同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非同寻常,很有觉悟,怀有远大的志向。
B. 去守卫渔阳的贫苦民众被困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
C. 陈胜对时局做了分析,决定打出已经去世的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来号召群众,并预料很多人会响应。
D. 陈胜、吴广他们在卜者的启发下,精心策划了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事件,为起义做了准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初为王,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乃之陈。
14. 陈胜为什么会失败?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园田居(其五)》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活动为描写对象,反映“归园田居”之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B. “可以濯吾足”,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心境。
C. “日入室中暗”,不知不觉,日落西山,“荆薪代明烛”,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表现出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
D.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两句中,“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诗人索性不顾时间,尽情畅饮,直至旭日渐升,方肯作罢。
16.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事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意即贤才难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贤才难求之忧。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的高贵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学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土壤。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都关乎创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家的创作想要不断取得进步,良好的文学修养( A ),它不仅能帮助艺术家突破创作的一个个瓶镜期,也可以提高个人修为。
古今中外,大师们留下了不少文学的宏篇巨制。读得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就越多。当这些经验和感受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融入并流淌在血液里,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获得良好的文学修养不可能( B ),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汲取的。
对于绘画而言,从表现形式上( 甲 ),但究其本质,都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画家画同样的事物也是不尽相同的。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都是无形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画家的影响是( C )的。
在我的成长年代,我选择了大学的文学专业,这意味着我应该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结果我拿出的却是一摞画页。正如叶廷芳先生所说,我种下的是“瓜”,收获的却是“豆”。不过他也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文学和绘画看起来是两门,但在‘美学’这个关键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她给前两年的每幅画加的标题,都是诗句。在这点上说,她的大学也没有白上。她年龄不大,却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和人生修练。她起步比较快,起点也比较高,为实现自己的绘画志向开了一个好头。”
所以我更坚定地觉得,文学是绘画的土壤。(乙 ),果实才会丰硕。
18. 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 文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D
3. C 4. ①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兴象玲珑,无迹可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文逮意,意称物),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巧得无一点迹象)。
②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
5. ①作者富有山水诗心。
②作者具有高尚情趣。
③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
④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
【答案】6. B 7. D
8. 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勇气和希望。
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9. 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答案】10. CEF
11. A 12. C
13. (1)如今逃跑也是死,举事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
(2)称王之初,他的旧友曾与他一道受雇佣耕作的人听到此事,就赶到陈县。
14. ①陈胜居住的宫殿华丽,表明他开始享受奢华的生活。
②陈胜滥杀故人,导致没有人亲近他。
③陈胜用人不当,导致诸将不亲附他。
【答案】15. B 16. 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17.【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鱼翔浅底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18. A. 不可或缺
B. 一蹴而就
C. 潜移默化 19. 甲:绘画形式可能多种多样
乙:只有文学的土壤肥沃
20. 优秀的画作不仅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的修为。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
21.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文学学习”比作“种瓜”,将“绘画成果”比作“得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文学专业学习与绘画创作成果之间的意外关联”。通过“瓜”与“豆”的鲜明反差,既形成幽默的戏剧性效果,又暗示了文学与绘画在美学本质上的相通性,为下文论述二者的内在联系埋下伏笔,同时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22. “镜”改为“颈”;“练”应改为“炼”;“宏”应改为“鸿”。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