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101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 麦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们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建构。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2)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请简要概括说明该过程。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墓,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先取吴。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
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上悦之。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成以委派,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上喜曰:“卿可参大政。”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顿首力辞。上尝延警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早睹其面。
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螭整。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孝鹭慨然就戮,之死靡慯。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
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忠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适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思遮上世,赏廷后裔,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悲天!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论道德!
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焉知竟进争先,威威穷年也!别矣,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所患志不立,旧外幕而损真心。汝其以贤为师哉!”
(取材于明 张瀚《松窗梦语 士人纪》)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表见:显扬
B.若夫希世取容 取容:讨好取悦
C.直谅不务文饰 直谅:宽恕
D.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 驰骛:奔走趋赴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命世之豪杰乎 如其礼乐
B.众以苏潮地饶 亦足以畅叙幽情
C.因收中原 我欲因之梦吴越
D.以是立功名且不可 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足比其数也 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B.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
C.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 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D.汩外慕而损真心 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
(4)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忠愤激发,百折不回。
②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
③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
A.①刘基 ②方孝孺 ③宋濂
B ①方孝孺 ②刘基 ③宋濂
C.①方孝孺 ②宋濂 ③刘基
D.①宋濂 ②方孝孺 ③刘基
(5)文中把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比较。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简要说明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分别与今人有什么不同。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2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鹭 鸶
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 鸶
刘象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
【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2)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
D.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3)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
4.(9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劝学》中,“木受绳则直,①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山峰的句子是:“②    ,山也。”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了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③    ,④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⑤    ,⑥    ”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坚毅精神的概括。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⑦    ,仙之人兮列如麻。”
(6)古代文人常以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就各自用“⑧    ”和“⑨    ”分别表达了祭奠和欢聚之意。
5.(8分)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各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第二十三回)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第三十五回)
(1)曹雪芹用“痴公子”评价贾宝玉,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宝玉“痴”的理解。
(2)有人说“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其他相关情节,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6.(1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
西塘的心思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
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默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取材于任林举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简要概括文中相关内容。
(4)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6分。
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______。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②______。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______,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10分)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9.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趁着春风骀荡,阳光不燥,班委会建议组织一次安全轻松惬意的“骑游”。请你设计一条周末“骑游”路线,并说明设计理由。要求:主题鲜明,设计有特色,理由充分。
10.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写一篇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11.(50分)作文。
一题或有百解,人生时存殊途。先秦时期礼崩乐坏,诸子为求社会安定,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身陷匈奴远离汉廷时,李陵弃节,苏武守节,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请以“殊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12.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以“殊途”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1)A
(2)B
(3)B
2.(1)C
(2)D
(3)C
(4)B
(5)示例(以方孝孺为例):
立言:方孝孺文章正大,明道载义:今人多为应试而作文,缺乏思想。
立功:方孝蒨忠于理想,宁死不屈;今人往往为功名富贵所累。
立德:方孝蓓重气节,视死如归;今人多随波逐流,缺乏坚守。
3.(1)D
(2)C
(3)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
(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4.(1)①金就砺则利
2)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3)③莫不殷忧而道著 ④功成而德衰
(4)⑤度义而后动 ⑥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6)⑧一尊还酹江月 ⑨举匏樽以相属
5.情痴。他痴迷《会真记》,细细赏玩;他爱美成痴,因此要让鲜花随流水而去。宝玉具有与生俱来的本真天性,善待外物,一视同仁,如他看水好像在跟鱼讲话,看天好像在跟鸟讲话。他的“痴”,表现在喜欢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并且达到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忘我境界,孜孜以求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2)黛玉的痴情,是对宝玉爱情的痴,痴情到为之生,为之死。小说第九十六回,她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便开始绝食,病得奄奄一息;当听说那只是误传时,她又出人意料地活转过来。直至宝玉宝钗成婚之际,她才彻底绝望,于是焚稿断痴情,呼唤着宝玉的名字,辞别了人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黛玉为情而生,因情而死,可见其痴情。
6.(1)D。
(2)C。
(3)①从情侣们在西塘一起垂钓的生活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不同的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②从人们将菱角和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寄托生命信息。
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无暇他顾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的手艺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
(4)第一问:虽然生命有限,但人们仍在生活与劳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永恒;无论是闪光的瞬间,还是庸常的快乐幸福,能被人铭记就有永恒的价值。
第二问:拟人化的西塘更具美感,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7.答案:
(1)①西方艺术重客观。②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这几大类。③人与自然的关系。
(2)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有些乱石。一道道清泉从乱石之中不断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写作微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