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龙山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期中诗歌鉴赏复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龙山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期中诗歌鉴赏复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
期中诗歌鉴赏复习题
一、诗歌鉴赏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展现了他非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B.颔联两句“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侧面描写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
C.颈联写听琴的感受。“客心洗流水”,这里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人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D.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
2.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④供多病,未有涓埃⑤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指四川松、维、保三州驻军,暗示边境不宁;②万里桥:成都的桥,传诸葛亮曾提及此桥;③风尘:喻安史之乱;④迟暮:指杜甫晚年,当时他近50岁且多病;⑤涓埃:喻微小贡献,体现杜甫爱国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五言律诗)与乙诗(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均对仗,但内容指向不同:甲诗聚焦自然与生活场景,乙诗关联时局与个人境遇。
B.甲诗语言朴素,写“牧人驱犊”等山野景,显田园平实;乙诗语言沉郁,含“三城戍”等边防元素,显乱世沉重。
C.甲诗“怀采薇”借典故表人生选择,乙诗“涓埃”作喻抒愧疚,均为间接抒情。
D.甲诗“落晖”(落日余晖)象征“乡村生活的热闹祥和”,与“牧人驱犊返”的场景呼应;乙诗“清江”显安宁,反衬战乱动荡,与诗歌忧思氛围相符。
4.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情景交融。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相关诗句,完成如下表格。
诗歌篇目 “望” “感”
《野望》王绩 树木、远山、落日、牧人、牛群、猎人 忧郁惆怅孤独寂寞
《野望》杜甫 ① ②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九日①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注释】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相互映衬的则有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
B.甲诗颈联对仗工整,描写诗人眺望到的景色,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明丽的自然景色也映衬出诗人的喜悦与幸福。
C.乙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旷野、寒天、云树、雁群聚集在沙滩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D.甲诗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绪;乙诗尾联写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牵挂和仕途的迷茫。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伤感情怀。
C.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文。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C.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笑”一“泣”对比明显,充分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与作者的豁达。
B.诗歌颔联中“已伤离”说明友人已经离去,只留下我一人独自进入边城。
C.尾联意境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的情感变化依次为: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10.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首联和颔联中都有一个“空”字,请简要赏析。
12.请从抒情角度赏析尾联。
参考答案
1.B
2.融情于景,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高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陶醉。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与赏析。
B.不正确。本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一位僧人弹琴的情景,琴声优美,引人入胜,但诗人和僧人是偶然相遇,选项中“‘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表达不正确。
2.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环顾四周,发现青山不知何时开始已被一层暮色笼罩,灰暗的秋云密布满天。不曾想时间真是飞逝啊!此联不仅写出琴师技艺的高超,让听琴人忘记了时间,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旷达悠远、韵味无穷的意境,将情感融入景色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3.D
4.西山白雪、三城、南浦清江、万里桥(从乙诗首联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提取核心景物); 忧国伤时、思念兄弟、报国无门(结合“海内风尘” 忧战乱、“诸弟隔” 思兄弟、“未有涓埃答圣朝” 抒报国无门之情概括)。
【分析】王绩的《野望》以简淡笔墨勾勒秋日山野,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归猎返的田园画面中,暗藏“徙倚欲何依”的彷徨。尾联“长歌怀采薇”用伯夷叔齐典,既显隐逸之志,又透出世无知音的孤寂。全诗语言质朴,景中含情,以疏淡之笔写深沉之思,开唐代山水田园诗先声。杜甫的《野望》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动荡交织,“三城戍”“风尘”点明战乱背景,“涕泪”“迟暮”直抒飘零之痛。尾联“不堪人事日萧条”以景结情,沉郁顿挫。诗中“涓埃”之喻,既愧无报国之力,又见赤子之心,体现了杜诗“诗史”特质与忧患意识。
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内容赏析。
D.甲诗“山山唯落晖”写落日余晖笼罩群山,营造的是苍茫、静谧的氛围,而非“热闹祥和”。“牧人驱犊返”是山野日常场景,体现的是闲适,而非“热闹”,“落晖”的静谧与“牧人返”的闲适呼应,而非“热闹祥和”,此处象征义解读错误。乙诗“南浦清江”写清江的安宁,与“三城戍”“海内风尘”的战乱场景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乱世动荡,贴合诗歌忧思氛围,此部分解读正确。但因甲诗“落晖”象征义错误,整体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对于杜甫《野望》的“望”,从诗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可知,诗人望见的是西山的白雪、南浦的清江以及万里桥等景象。
对于“感”,“海内风尘诸弟隔”体现出因安史之乱与兄弟分离的思念;“天涯涕泪一身遥”抒发漂泊天涯的悲苦;“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表达自伤迟暮、身体多病,且因未能为朝廷尽微薄之力(报国无门)的愧疚与忧国忧民之情,整体是忧国忧民、思念兄弟、自伤迟暮、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感。
5.B
【导语】崔颢《黄鹤楼》以黄鹤楼为背景,抒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叹,后借日暮烟波,勾起浓烈乡愁。文森《九日》借重阳菊花,抒不在家之憾,眼前故园花引发思乡情,尾联“何处望京华”更添漂泊之感与对京华的遥念。两诗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深沉动人。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
B.由甲诗整体及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知,甲诗颈联虽写明丽景色,但并非映衬诗人喜悦幸福,而是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漂泊在外,面对美景更添思乡愁绪,本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B。
6.C
【导语】《野望》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秋日薄暮的山野景象。诗中“徙倚”“无相识”等词透露出诗人彷徨孤寂的心境,而“采薇”典故则暗含隐逸之志。全诗情景交融,格律工整,在闲适的田园画面中寄寓了仕途失意的苦闷,展现了由隋入唐诗风的过渡特征。
【详解】本题考查诗的赏析。
C.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归来的动态场景。但是诗人作为旁观者,在这热闹的场景中,但是“返”“归”体现的是他人的归属感,反衬出诗人独自徘徊的孤独与落寞,并非“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故选C。
7.B
8.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壮阔的山水画卷展开游子情怀。首联点明远游楚地,颔联“随”“入”二字化静为动,展现平野大荒的雄浑气象;颈联以“飞天镜”“结海楼”的奇幻比喻写江月云霞;尾联“故乡水”拟人,将万里行舟与乡愁绾结。全诗笔力雄健,在空间延展中暗藏时间流转,体现盛唐气象与诗人豪迈细腻并存的风格。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词句的赏析。
B.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多姿。所以第一幅是写水中之月,第二幅是写天上之云霞。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为: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随”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形象地写出了山峦随着广阔的平野逐渐消失的动态画面,仿佛山峦是有生命的,主动地跟随着平野的延展而逐渐远去,给人一种连绵不断、自然过渡的感觉。诗人乘船顺流而下,眼前的山峦一点点地向后退去,那种平缓而又持续的变化,通过“随”字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它以移动的视角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变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所见到的壮阔景象;
“入”字展现出长江奔腾涌入广阔荒原的磅礴气势,它将长江的流动描绘得极具力量感,仿佛长江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冲击力,不顾一切地冲入那荒芜的原野,可以联想到长江水浩浩荡荡,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入荒原,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力量和无限的生命力。这个“入”字,使得诗句充满了张力和豪迈之情;
此句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楚地辽阔的平野与苍茫的江流,既描绘了荆门一带的地理特征,又抒发了诗人初出蜀地的激动心情,展现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色。
9.A 10.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已经在视野中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导语】王维此诗以简淡笔墨勾勒离愁,首联“笑”“泣”对比,瞬间转喜为悲;中二联借荒城、寒山、暮河渲染孤寂;尾联“解缆”“伫立”定格成永恒送别画面,含蓄深沉,尽显盛唐送别诗的隽永风神。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首联“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意思是刚刚相逢时才露出笑容,到了送别时刻却又落下眼泪。“笑”是刚相逢时的短暂欢愉,“泣”是离别时的伤感落泪,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确实凸显了友情的真挚。但“作者的豁达”与诗句情感不符——“泣”直接流露的是离别时的不舍与愁苦,全诗围绕离别伤感展开,并无任何体现“豁达”的词句,因此“豁达”的解读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犹”字好。尾联“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意思是解开船缆,你乘坐的船已经远去;我望着你的方向,仍久久站立在原地。“解缆君已遥”明确友人船已解开缆绳、远去至视线模糊,而“犹伫立”中“犹”是“仍然、还”的意思,直接写出友人已远,诗人却仍站在原地凝望的状态。这一字精准捕捉到诗人主观上“不愿离去”的心理,即便船影渐远,仍舍不得收回目光,通过动作细节凸显伫立时间之长,将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具象化,让深情更显绵长。
“空”字好。若为“望君空伫立”,“空”是“空自、徒然”的意思。此时“空伫立”则写出诗人仍在凝望,却只剩一片空茫的天水,再无友人踪迹。“空”字不仅点出视线中的“空”,更暗合诗人内心的“空落”——凝望已无意义,却仍下意识停留,精准传递出友人离去后,诗人失神落魄、怅然若失的心境,离别后的惆怅感更显强烈。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一:“犹”字好。“解缆君已遥”写友人船缆既解、身影渐远,而“望君犹伫立”中“犹”字,将诗人“明知友人已远,仍不愿转身”的执着动作定格。这一字不直接言“不舍”,却通过“仍伫立”的持续状态,暗示诗人凝望时间之久——从船刚开动到渐成远影,目光始终未离开友人方向,把离别时“舍不得收回目光”的细腻不舍,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情感更显真挚绵长。
示例二:“空”字一语双关,既有空自、白白地的意思。友人乘坐的船已经消失了视线里,但诗人还是岸边凝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友人不会回来,作者只能空自凝望。还有“心里空荡,失落”之意,友人远去,只剩下作者独自一人伫立岸边,形单影只,失魂落魄。“空”既写事,又抒情,言简而意丰,更加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失落惆怅之情。
11.首联的“空”,写黄鹤楼只剩下空楼,传达出昔人已去、物是人非的怅惘;颔联的“空”,写白云空自悠悠飘荡,表现出岁月流逝、世事苍茫的感慨。 12.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以“日暮”“烟波”之景,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导语】此诗先借黄鹤楼传说抒吊古之幽思,“白云千载空悠悠”更添苍茫;继以晴川绿树、芳草洲渚绘明丽之景;末以日暮烟波寄乡关之愁。吊古怀乡相融,意境雄浑,情韵深沉,为登临抒怀之绝唱。
1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联“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字:诗句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传说中骑鹤的仙人)已经离去,“空余”的“空”是“只、仅仅”的意思,强调黄鹤楼只剩下空楼。结合这一“空”字,传达出昔人已去、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让读者感受到黄鹤楼的孤寂与历史的沧桑。
颔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字:“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离去不再回来,“空悠悠”的“空”是“空自、徒然”的意思,描绘白云千百年来徒然地悠悠飘荡。通过这一“空”字,表现出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苍茫感慨,凸显出时间的漫长与人事的无常。
12.本题考查抒情角度赏析。
首先判断出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日暮”描绘傍晚时分的苍茫景象,“烟波江上”刻画江面烟雾迷蒙的画面,营造出朦胧而凄清的氛围;“乡关何处是”以设问引发对故乡的追寻与思索,“使人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情感效果:诗人借“日暮”“烟波”之景,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直白地倾泻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愁,情感浓烈且富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