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和平区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天津市和平区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资源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八上·和平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响声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中、高考期间,学校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下
2.(2024八上·和平期末)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升华,后凝华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汽化,后凝固
3.(2024八上·和平期末)日晷仪是古代人们可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如图所示.日晷仪计时利用了光的
A.反射 B.折射 C.直线传播 D.色散
4.(2024八上·和平期末)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物理量是它的(  )
A.质量 B.体积 C.长度 D.密度
5.(2024八上·和平期末)试判断质量为2kg的物体是(  )
A.一只大公鸡 B.一个梨 C.一个鸡蛋 D.一只蚂蚁
6.(2024八上·和平期末)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g B.教室课桌的高度约0.8m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7.(2024八上·和平期末)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两个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
A.1∶2 B.2∶1 C.4∶1 D.8∶1
8.(2024八上·和平期末)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9.(2024八上·和平期末)很多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却不知道自己的体积,某同学身高170cm,体重60kg,他的体积约为(  )
A.0.006m3 B.0.06m3 C.0.6m3 D.6m3
10.(2024八上·和平期末)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其体积之比V1:V2=1:5,密度之比ρ1:ρ2=4:1,其中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为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A.2V B.V C.()V D.()V
二、多项选择题
11.(2024八上·和平期末)分别用铝和铁各做成一个实心球,在下列四种情况下,哪一种情况是可能的(其中ρ铝<ρ铁)(  )
A.铝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铁球小
B.铝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铁球大
C.铝球的体积大于铁球,但质量小于铁球
D.铝球的体积小于铁球,但质量大于铁球
12.(2024八上·和平期末)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其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向东做直线运动
B.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向西做直线运动
C.经过6s,甲、乙两物体相距30m
D.经过9s,甲物体与乙物体相遇
13.(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焦距分别为 f1、f2 的甲、乙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先将点燃的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后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未标出);再用透镜乙替换透镜甲,且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移动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B.图中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
C.f1<f2 D.f1>f2
三、填空题
14.(2024八上·和平期末)完成下面单位换算:3.6m/s=   km/h;2.7×103kg/m3=   g/cm3。
15.(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照镜子,则像离她的距离为   ;她向平面镜靠近了0.5m,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16.(2024八上·和平期末)滑板车是中学生喜爱的玩具之一.用脚蹬地,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17.(2024八上·和平期末)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毕业像后,接着又要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同学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某次给卡通人照相,在对焦时,发现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摄影师应当将镜头适当地向   和向   移动。(填“上、下、左、右”)
18.(2024八上·和平期末)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体积最大。则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结果用字母表示)
19.(2024八上·和平期末)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一般由钢管搭设而成。有一种钢管的外径为D,壁厚为d,长为l,其横截面如图所示。这种钢管的横截面积大小为   ,质量是   (钢的密度用ρ表示)。(结果用字母表示)
四、综合题
20.(2024八上·和平期末)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kg 体积是多少m3 (已知冰的密度是0.9×103kg/m3)
21.(2024八上·和平期末)作图题
(1)“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2)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22.(2024八上·和平期末)水银的密度是13.6×103kg/m3,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要在一个体积是30cm3、质量是27g的空心铝球内灌满水银,需要多少克水银
23.(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
(2)如图所示,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沿纸面射入一条光线AO,并找到反射光线OB,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反复实验比较两角的大小可得:反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中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24.(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东在做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
(1)调节天平平衡时,若指针静止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小东的测量步骤如下:
①往空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48.2g;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为20cm3;
③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如图乙所示);
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并填写本次数据,得出结果   ;
(3)小明又有另一种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V;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该液体密度ρ=   。如果选择小明的方案,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更精确”)。
25.(2024八上·和平期末)有一种密度瓶如图所示,它是一个壁较薄的玻璃瓶,配有磨光的瓶塞,瓶塞中央留有一细管,在注满水盖上塞子时,多余的水会从细管中溢出。如何用该密度瓶、天平(含砝码)及水来测量米粒的密度 小明的操作步骤如下:
(1)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适量米粒的质量m0;
(2)将瓶注满水,称出总质量m1;
(3)将米粒全部放入瓶中,盖上塞子,擦干瓶的外表面,再称出总质量m2;
请用已知量、测得量,推导出米粒密度的表达式。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推导,推导过程需要的物理量请预先设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即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可以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可知,中、高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A.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声波能够传递信息,也具有能量;
D.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太阳能净水器中的污水,先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到塑料外罩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成小水珠,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即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日晷仪是利用晷盘上小棍的影子的变化计时,而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日食或月食、影子和小孔成像等。
4.【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解:A、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铅笔芯用去一半后,质量会减小一半;故A错误;
B、体积表示物体所占据的空间,铅笔芯用去一半后,体积会减小一半;故B错误;
C、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其长度也减小一半;故C错误;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体积、质量无关;铅笔芯用去一半后,密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质量、体积的变化无关. 
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一只大公鸡的质量一般在4斤即2kg左右,一个梨的质量在200g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只蚂蚁的质量仅有几克,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对常见物体质量大小的认识判断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初中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课桌高度约为80cm,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对常见的质量、长度、速度和温度的认识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可知,甲的体积为10cm3时质量为40g,
则物质甲的密度,
乙的体积为20cm3时质量为10g,
则乙的密度,
所以。
故选D。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分别计算出甲和乙的密度,然后作比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解:先测空烧杯质量,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液体烧杯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这种做法因烧杯壁粘液体,测出的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偏大.因此测盐水等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故选A.
【分析】先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这样算出的质量便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从而避免因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而使盐水的体积偏小. 
9.【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由ρ= 的变形式V= =0.06m3,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ρ= 的变形式V= 求解。
10.【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设这两个球分别为甲球、乙球,则m甲=m乙,ρ甲:ρ乙=4:1。
这两个球物体的实心部分的体积比为;
因为V甲:V乙=1:5, 所以可乙的体积比实心的变大了,
所以乙球是空心的,甲是实心的,
所以有:V甲=V(甲实),V乙=5V甲,
所以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乙-V乙实=5V甲-4V甲=V甲=V。
故选B。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二者的实心体积比,与实际的体积比确定哪个球是空心,进而计算出空心体积大小。
11.【答案】A,B,C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m=ρV可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若V铝<V铁,则实心铝球的质量比铁球小,故A符合题意;
B.已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根据m=ρV可知,如果铝球的体积足够大,则铝球的质量也可能大于铁球,故B符合题意;
C.已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当铝的体积稍大于铁的体积时,根据m=ρV可知,此时铝球的质量可能小于铁球,故C符合题意;
D.已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由m=ρV可知,V铝<V铁时,二者的质量m铝<m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分析】根据二者的密度大小,根据公式m=ρV分析判断即可。
12.【答案】A,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乙物体的速度为10m/s,即甲物体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A正确,B错误;C.出发6s后,则甲的路程s甲=v甲t=15m/s×6s=90m。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0m/s×6s=60m。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则甲、乙相距的距离为:Δs=s甲-s乙=90m-60m=30m,故C正确;
D.由题意和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甲和乙之间相距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经过9s,甲物体与乙物体不可能相遇,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 AB.由图可得出甲、乙的速度大小,二者进行比较,由于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据此分析以甲为参照物时,乙的运动方向;
C.已知甲、乙的速度,利用的变形式求出甲、乙出发6s通过的路程,二者之差就是甲、乙相距的距离。
D.由图可知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乙物体的速度为10m/s,即甲物体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13.【答案】B,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B.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正确;
CD.用透镜乙替换透镜甲,且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移动,说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即凸透镜的焦距更小,故f1>f2,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分析】AB.比较像距和物距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
CD.凸透镜的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14.【答案】12.96;2.7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1)m/s化km/h,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3.6,即:3.6m/s=3.6×3.6km/h=12.96km/h;
(2)kg/m3化g/cm3,即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3,即:2.7×103kg/m3=2.7×103×10-3g/cm3= 2.7g/cm3。
【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15.【答案】4m;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应该是2m,那么小芳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就是:2m+2m=4m。
(2)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当她向平面镜靠近了0.5m时,她到镜面的距离变为了2m 0.5m=1.5m。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她的像的大小将保持不变。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解答。
16.【答案】相互;形状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
【解析】【解答】(1)物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向后的力,同时地面对脚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因此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分析】(1)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
(2)力的作用效果包括: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17.【答案】减小;增大;下;右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合影上小明的像肯定小于半身像,即此时需要成像变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减小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即照相机到小明的距离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增大。
(2)根据图片可知,最终的像在原来像的右下方,则而人不动,移动镜头时,镜头应向下并向右移动。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分析;
(2)比较乙和甲的相对位置,确定镜头的移动方向。
18.【答案】;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当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时, 设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
根据公式m=ρV可知, 两种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1=ρ1V,m2=ρ2V;
则混合液体的质量m总=m1+m2=ρ1V+ρ2V;
所以混合液体的密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液体的密度ρ1>ρ2,且两液体的质量相等,
由可知,液体的体积V1则密度较小的液体有剩余,
混合液的最大质量;
则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分析】 要当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时,我们可设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然后根据公式m=ρV得出这两种液体的质量表达式,从而就可以得出混合液体的质量表达式,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得出混合液体的密度表达式。
19.【答案】;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钢管的外径为D, 则外面大圆的横截面积为;
钢管的壁厚为d,那么小圆的直径为:D-2d;
则小圆的横截面积为:;
那么钢管的截面积为。
(2)根据题意可知,钢管的体积为V=Sh=πd(D-d)l;
则钢管的质量为m=ρV=ρπdl(D-d)。
【分析】 已知钢管的内、外直径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截面积,结合长度求出钢管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钢管的质量。
20.【答案】解:根据题意可知,冰的体积V冰 =1cm3=1×10 6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
根据公式可知,冰的质量m冰 =ρ冰 V冰 =0.9×103kg/m3×1×10 6m3=9×10-4kg;
由于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在熔化成水的体积。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已知冰的体积和密度,利用公式m=ρV可以求出冰的质量。已知水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可以得到水的体积。
21.【答案】(1)
(2)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1)无论井内是否有水,都是分别将青蛙所在的P点与井壁的A、B两点连接得到最左边和最右边的光线,再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于另一侧的焦点。
通过凸透镜的光心的光线,它的传播方向不变。
由据此画出两条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将它们反向延长,二者的交点就是S点所成的虚像S',如下图所示:
【分析】(1) 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后,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射入青蛙眼睛,青蛙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从而作出青蛙视野范围。
(2)根据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即可。
(1)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如图所示: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为: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于焦点。
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焦点发出或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传播。
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由图可知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虚像为:
22.【答案】272g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空心铝球的质量为27g,体积为30cm3,那么铝的体积;
空心部分的体积;
灌满水银的体积等于空心体积,
则需要水银的质量。
【分析】 先求出27g铝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铝球的体积减去铝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用空心部分的体积乘以水银的密度就是需要水银的质量。
23.【答案】(1)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等于;得到普遍规律
(3)OA;可逆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 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此时F和E不在同一平面内,则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上了,因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① 如图所示,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 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通过多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在本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出现偶然性。
(3)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 (1)当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时,能够在纸板F上观察到反射光线。当纸板EF不在同一平面上时,若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两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2)①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实验中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得到普遍规律。
(3)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1)实验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上了,而此时左右两个纸板也不在同一个平面,此时反射光的位置没有发生改,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1]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通过多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出现偶然性。
(3)[1][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即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的方向射出即沿着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4.【答案】(1)左
(2)
烧杯和盐水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盐水体积V/cm3 盐水密度ρ/(g·cm-3)
48.2 26.2 22 20 1.1
(3);偏大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即右盘重左盘轻,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③根据题意可知,原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48.2g,
根据乙图可知,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25g+1.2g=26.2g,
则量筒内盐水的质量为
那么盐水的密度为。
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剩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量筒内盐水质量,盐水体积和计算出盐水的密度,那么记录表格如下:
烧杯和盐水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盐水体积V/cm3 盐水密度ρ/(g·cm-3)
48.2 26.2 22 20 1.1
(3)根据描述可知,量筒内液体的质量等于总质量与空烧杯的质量之差,为,
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该液体密度为。
由于烧杯内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液体体积偏小,根据公式可知,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分析】 (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一样。
(2)由实验原理和实验所测数据设计表格;天平的分度值是0.2g,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烧杯和盐水的质量与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之差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已知,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出其密度;
(3)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求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根据公式求出密度;此方案中把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因为烧杯上会有残留的液体,导致体积测量值变小,密度偏大。
(1)如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①往空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48.2g;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为20cm3;
③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25g+1.2g=26.2g
量筒内盐水的质量为
盐水的密度为
表格如下:
烧杯和盐水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盐水体积V/cm3 盐水密度ρ/(g·cm-3)
48.2 26.2 22 20 1.1
(3)[1][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V。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该液体密度为
由于烧杯内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液体体积偏小,根据公式可知,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25.【答案】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实验过程可知,米粒、满瓶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m总=m0 +m1;
将米粒全部放入瓶中,溢出水的质量为m水=m总-m2=m0 +m1-m2;
由于米粒浸没在水中,因此米粒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
即;
根据公式可知,则米粒的密度为。
【分析】 根据溢出水的体积与米粒的体积相等,得出米粒的体积;由密度公式得出米粒的密度表达式。
1 / 1天津市和平区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八上·和平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响声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中、高考期间,学校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下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即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可以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可知,中、高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A.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声波能够传递信息,也具有能量;
D.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2024八上·和平期末)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升华,后凝华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汽化,后凝固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太阳能净水器中的污水,先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到塑料外罩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成小水珠,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即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3.(2024八上·和平期末)日晷仪是古代人们可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如图所示.日晷仪计时利用了光的
A.反射 B.折射 C.直线传播 D.色散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日晷仪是利用晷盘上小棍的影子的变化计时,而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日食或月食、影子和小孔成像等。
4.(2024八上·和平期末)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物理量是它的(  )
A.质量 B.体积 C.长度 D.密度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解:A、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铅笔芯用去一半后,质量会减小一半;故A错误;
B、体积表示物体所占据的空间,铅笔芯用去一半后,体积会减小一半;故B错误;
C、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其长度也减小一半;故C错误;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体积、质量无关;铅笔芯用去一半后,密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质量、体积的变化无关. 
5.(2024八上·和平期末)试判断质量为2kg的物体是(  )
A.一只大公鸡 B.一个梨 C.一个鸡蛋 D.一只蚂蚁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一只大公鸡的质量一般在4斤即2kg左右,一个梨的质量在200g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只蚂蚁的质量仅有几克,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对常见物体质量大小的认识判断即可。
6.(2024八上·和平期末)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g B.教室课桌的高度约0.8m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初中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课桌高度约为80cm,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对常见的质量、长度、速度和温度的认识判断。
7.(2024八上·和平期末)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两个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
A.1∶2 B.2∶1 C.4∶1 D.8∶1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可知,甲的体积为10cm3时质量为40g,
则物质甲的密度,
乙的体积为20cm3时质量为10g,
则乙的密度,
所以。
故选D。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分别计算出甲和乙的密度,然后作比即可。
8.(2024八上·和平期末)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答案】A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解:先测空烧杯质量,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液体烧杯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这种做法因烧杯壁粘液体,测出的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偏大.因此测盐水等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故选A.
【分析】先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这样算出的质量便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从而避免因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而使盐水的体积偏小. 
9.(2024八上·和平期末)很多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却不知道自己的体积,某同学身高170cm,体重60kg,他的体积约为(  )
A.0.006m3 B.0.06m3 C.0.6m3 D.6m3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由ρ= 的变形式V= =0.06m3,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ρ= 的变形式V= 求解。
10.(2024八上·和平期末)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其体积之比V1:V2=1:5,密度之比ρ1:ρ2=4:1,其中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为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A.2V B.V C.()V D.()V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设这两个球分别为甲球、乙球,则m甲=m乙,ρ甲:ρ乙=4:1。
这两个球物体的实心部分的体积比为;
因为V甲:V乙=1:5, 所以可乙的体积比实心的变大了,
所以乙球是空心的,甲是实心的,
所以有:V甲=V(甲实),V乙=5V甲,
所以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乙-V乙实=5V甲-4V甲=V甲=V。
故选B。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二者的实心体积比,与实际的体积比确定哪个球是空心,进而计算出空心体积大小。
二、多项选择题
11.(2024八上·和平期末)分别用铝和铁各做成一个实心球,在下列四种情况下,哪一种情况是可能的(其中ρ铝<ρ铁)(  )
A.铝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铁球小
B.铝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铁球大
C.铝球的体积大于铁球,但质量小于铁球
D.铝球的体积小于铁球,但质量大于铁球
【答案】A,B,C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m=ρV可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若V铝<V铁,则实心铝球的质量比铁球小,故A符合题意;
B.已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根据m=ρV可知,如果铝球的体积足够大,则铝球的质量也可能大于铁球,故B符合题意;
C.已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当铝的体积稍大于铁的体积时,根据m=ρV可知,此时铝球的质量可能小于铁球,故C符合题意;
D.已知二者的密度ρ铝<ρ铁,由m=ρV可知,V铝<V铁时,二者的质量m铝<m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分析】根据二者的密度大小,根据公式m=ρV分析判断即可。
12.(2024八上·和平期末)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其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向东做直线运动
B.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向西做直线运动
C.经过6s,甲、乙两物体相距30m
D.经过9s,甲物体与乙物体相遇
【答案】A,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乙物体的速度为10m/s,即甲物体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A正确,B错误;C.出发6s后,则甲的路程s甲=v甲t=15m/s×6s=90m。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0m/s×6s=60m。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则甲、乙相距的距离为:Δs=s甲-s乙=90m-60m=30m,故C正确;
D.由题意和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甲和乙之间相距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经过9s,甲物体与乙物体不可能相遇,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 AB.由图可得出甲、乙的速度大小,二者进行比较,由于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据此分析以甲为参照物时,乙的运动方向;
C.已知甲、乙的速度,利用的变形式求出甲、乙出发6s通过的路程,二者之差就是甲、乙相距的距离。
D.由图可知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乙物体的速度为10m/s,即甲物体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13.(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焦距分别为 f1、f2 的甲、乙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先将点燃的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后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未标出);再用透镜乙替换透镜甲,且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移动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B.图中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
C.f1<f2 D.f1>f2
【答案】B,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B.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正确;
CD.用透镜乙替换透镜甲,且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左移动,说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即凸透镜的焦距更小,故f1>f2,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分析】AB.比较像距和物距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
CD.凸透镜的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三、填空题
14.(2024八上·和平期末)完成下面单位换算:3.6m/s=   km/h;2.7×103kg/m3=   g/cm3。
【答案】12.96;2.7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1)m/s化km/h,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3.6,即:3.6m/s=3.6×3.6km/h=12.96km/h;
(2)kg/m3化g/cm3,即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3,即:2.7×103kg/m3=2.7×103×10-3g/cm3= 2.7g/cm3。
【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15.(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照镜子,则像离她的距离为   ;她向平面镜靠近了0.5m,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答案】4m;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应该是2m,那么小芳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就是:2m+2m=4m。
(2)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当她向平面镜靠近了0.5m时,她到镜面的距离变为了2m 0.5m=1.5m。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她的像的大小将保持不变。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解答。
16.(2024八上·和平期末)滑板车是中学生喜爱的玩具之一.用脚蹬地,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答案】相互;形状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
【解析】【解答】(1)物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向后的力,同时地面对脚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因此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分析】(1)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
(2)力的作用效果包括: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17.(2024八上·和平期末)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毕业像后,接着又要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同学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某次给卡通人照相,在对焦时,发现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摄影师应当将镜头适当地向   和向   移动。(填“上、下、左、右”)
【答案】减小;增大;下;右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合影上小明的像肯定小于半身像,即此时需要成像变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减小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即照相机到小明的距离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增大。
(2)根据图片可知,最终的像在原来像的右下方,则而人不动,移动镜头时,镜头应向下并向右移动。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分析;
(2)比较乙和甲的相对位置,确定镜头的移动方向。
18.(2024八上·和平期末)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体积最大。则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结果用字母表示)
【答案】;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当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时, 设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
根据公式m=ρV可知, 两种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1=ρ1V,m2=ρ2V;
则混合液体的质量m总=m1+m2=ρ1V+ρ2V;
所以混合液体的密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液体的密度ρ1>ρ2,且两液体的质量相等,
由可知,液体的体积V1则密度较小的液体有剩余,
混合液的最大质量;
则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分析】 要当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时,我们可设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然后根据公式m=ρV得出这两种液体的质量表达式,从而就可以得出混合液体的质量表达式,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得出混合液体的密度表达式。
19.(2024八上·和平期末)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一般由钢管搭设而成。有一种钢管的外径为D,壁厚为d,长为l,其横截面如图所示。这种钢管的横截面积大小为   ,质量是   (钢的密度用ρ表示)。(结果用字母表示)
【答案】;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钢管的外径为D, 则外面大圆的横截面积为;
钢管的壁厚为d,那么小圆的直径为:D-2d;
则小圆的横截面积为:;
那么钢管的截面积为。
(2)根据题意可知,钢管的体积为V=Sh=πd(D-d)l;
则钢管的质量为m=ρV=ρπdl(D-d)。
【分析】 已知钢管的内、外直径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截面积,结合长度求出钢管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钢管的质量。
四、综合题
20.(2024八上·和平期末)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kg 体积是多少m3 (已知冰的密度是0.9×103kg/m3)
【答案】解:根据题意可知,冰的体积V冰 =1cm3=1×10 6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
根据公式可知,冰的质量m冰 =ρ冰 V冰 =0.9×103kg/m3×1×10 6m3=9×10-4kg;
由于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在熔化成水的体积。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已知冰的体积和密度,利用公式m=ρV可以求出冰的质量。已知水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可以得到水的体积。
21.(2024八上·和平期末)作图题
(1)“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2)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答案】(1)
(2)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1)无论井内是否有水,都是分别将青蛙所在的P点与井壁的A、B两点连接得到最左边和最右边的光线,再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于另一侧的焦点。
通过凸透镜的光心的光线,它的传播方向不变。
由据此画出两条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将它们反向延长,二者的交点就是S点所成的虚像S',如下图所示:
【分析】(1) 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后,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射入青蛙眼睛,青蛙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从而作出青蛙视野范围。
(2)根据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即可。
(1)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如图所示: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为: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于焦点。
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焦点发出或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传播。
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由图可知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虚像为:
22.(2024八上·和平期末)水银的密度是13.6×103kg/m3,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要在一个体积是30cm3、质量是27g的空心铝球内灌满水银,需要多少克水银
【答案】272g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空心铝球的质量为27g,体积为30cm3,那么铝的体积;
空心部分的体积;
灌满水银的体积等于空心体积,
则需要水银的质量。
【分析】 先求出27g铝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铝球的体积减去铝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用空心部分的体积乘以水银的密度就是需要水银的质量。
23.(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
(2)如图所示,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沿纸面射入一条光线AO,并找到反射光线OB,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反复实验比较两角的大小可得:反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中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答案】(1)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等于;得到普遍规律
(3)OA;可逆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 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此时F和E不在同一平面内,则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上了,因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① 如图所示,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 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通过多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在本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出现偶然性。
(3)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 (1)当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时,能够在纸板F上观察到反射光线。当纸板EF不在同一平面上时,若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两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2)①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实验中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得到普遍规律。
(3)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1)实验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上了,而此时左右两个纸板也不在同一个平面,此时反射光的位置没有发生改,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1]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通过多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出现偶然性。
(3)[1][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即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的方向射出即沿着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4.(2024八上·和平期末)小东在做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
(1)调节天平平衡时,若指针静止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小东的测量步骤如下:
①往空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48.2g;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为20cm3;
③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如图乙所示);
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并填写本次数据,得出结果   ;
(3)小明又有另一种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V;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该液体密度ρ=   。如果选择小明的方案,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更精确”)。
【答案】(1)左
(2)
烧杯和盐水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盐水体积V/cm3 盐水密度ρ/(g·cm-3)
48.2 26.2 22 20 1.1
(3);偏大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即右盘重左盘轻,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③根据题意可知,原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48.2g,
根据乙图可知,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25g+1.2g=26.2g,
则量筒内盐水的质量为
那么盐水的密度为。
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剩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量筒内盐水质量,盐水体积和计算出盐水的密度,那么记录表格如下:
烧杯和盐水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盐水体积V/cm3 盐水密度ρ/(g·cm-3)
48.2 26.2 22 20 1.1
(3)根据描述可知,量筒内液体的质量等于总质量与空烧杯的质量之差,为,
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该液体密度为。
由于烧杯内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液体体积偏小,根据公式可知,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分析】 (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一样。
(2)由实验原理和实验所测数据设计表格;天平的分度值是0.2g,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烧杯和盐水的质量与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之差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已知,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出其密度;
(3)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求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根据公式求出密度;此方案中把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因为烧杯上会有残留的液体,导致体积测量值变小,密度偏大。
(1)如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①往空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48.2g;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为20cm3;
③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25g+1.2g=26.2g
量筒内盐水的质量为
盐水的密度为
表格如下:
烧杯和盐水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盐水体积V/cm3 盐水密度ρ/(g·cm-3)
48.2 26.2 22 20 1.1
(3)[1][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V。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该液体密度为
由于烧杯内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液体体积偏小,根据公式可知,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25.(2024八上·和平期末)有一种密度瓶如图所示,它是一个壁较薄的玻璃瓶,配有磨光的瓶塞,瓶塞中央留有一细管,在注满水盖上塞子时,多余的水会从细管中溢出。如何用该密度瓶、天平(含砝码)及水来测量米粒的密度 小明的操作步骤如下:
(1)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适量米粒的质量m0;
(2)将瓶注满水,称出总质量m1;
(3)将米粒全部放入瓶中,盖上塞子,擦干瓶的外表面,再称出总质量m2;
请用已知量、测得量,推导出米粒密度的表达式。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推导,推导过程需要的物理量请预先设定。
【答案】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实验过程可知,米粒、满瓶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m总=m0 +m1;
将米粒全部放入瓶中,溢出水的质量为m水=m总-m2=m0 +m1-m2;
由于米粒浸没在水中,因此米粒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
即;
根据公式可知,则米粒的密度为。
【分析】 根据溢出水的体积与米粒的体积相等,得出米粒的体积;由密度公式得出米粒的密度表达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