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024年版)课时备课课题 海陆变迁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七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分地表形态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长期缓慢变化、短期剧烈变化)。 3.设计简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分析化石证据、模拟板块运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分析 本课时是《地球的面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承接“世界的地形”的静态地形认知,聚焦“海陆动态变化”的成因与规律,通过“现象感知—假说建构—理论应用”的逻辑链条,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表层永不停息运动”的认知。 从知识逻辑看,课时内容分为“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形成“事实—猜想—科学理论—现实应用”的递进:先通过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地震火山等实例,感知海陆变化的两种时间尺度;再通过魏格纳的发现,理解“大陆曾连为一体”的假说;最后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变化机理,关联火山地震分布。教学中需依托七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萌芽”的特点,通过化石证据分析、板块运动模拟实验等活动,降低“地质时间尺度”“板块运动抽象原理”的认知难度,同时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规律)、“综合思维”(要素关联分析)等核心素养。教学 目标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为高山、地震火山对人类的影响,认识“自然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理解“人类活动需尊重自然规律”;结合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形成“科学应对地质灾害”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综合思维:从“证据(化石、地貌)—假说(大陆漂移)—理论(板块构造)”多维度,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现象—本质”的逻辑思维;结合板块运动方向(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分析其对地形的影响,初步形成“要素关联”的综合思维。 3.区域认知:运用世界板块分布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与范围,描述“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区域板块位置与地质活动”的关联,建立“板块交界区域”的空间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证据”,掌握“用地理证据推理地理现象”的方法;通过“书本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碰撞挤压、张裂拉伸),观察地形变化(隆起、断裂),提升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能力;结合火山地震案例,初步学会“收集地理案例并分析规律”的实践技能。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证据与类型:能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实例,区分“长期缓慢变化”与“短期剧烈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的核心观点:掌握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与核心内容。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全球六大板块划分”“板块内部稳定、交界活跃”“板块运动方向”三大核心观点,能解释简单地形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关联:突破“大陆漂移假说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基础,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漂移动力”的逻辑关系,避免概念孤立认知。 2.地质时间尺度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为高山经历数千万年”,避免用“短期生活经验”判断海陆变化。 3.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海沟,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海洋”的抽象原理。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图文与模型资源: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图片、东非大裂谷卫星影像、大陆漂移示意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等高线地形模型。 (2)实验材料:硬纸板(模拟大陆板块)、泡沫板(模拟地壳)、沙土(模拟地表)、两本厚书(模拟板块碰撞)、红色墨水(模拟岩浆)。 (3)数字资源:“喜马拉雅山形成”时间轴动画、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关联动画。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中“海陆变迁”部分,收集1个“家乡地表形态变化”的案例,自带笔记本。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一、教学导入 展示喜马拉雅山登山队发现的“菊石化石”图片(菊石是古代海洋生物),提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海拔超过8000米,为什么在山顶岩层中会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菊石化石?这说明这里曾经是什么环境?”(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变成了陆地)。 设计意图:用“高山有海洋化石”的矛盾情境,打破学生“海陆位置固定”的固有认知,快速聚焦“海陆变迁”核心问题,符合七年级学生“好奇矛盾现象”的认知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探究地表形态变化 学习任务一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实例,区分“长期缓慢变化”与“短期剧烈变化”,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两种时间尺度。 主问题1: 除了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火山喷发,还有哪些实例能证明海陆在变化?这些变化的时间尺度有什么不同(长期缓慢/短期剧烈)?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阅读教材中“地表形态变化”部分,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素材(台湾海峡海底古河道遗迹、黄河三角洲堆积、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裂缝),独立完成:①在笔记本上列出3个海陆变迁实例;②标注每个实例的“变化方向”(海变陆/陆变海);③区分“长期缓慢变化”(如黄河三角洲堆积,需数百年)与“短期剧烈变化”(如汶川地震地表裂缝,瞬间发生)。 第二步:互学要求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重点讨论:①“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为什么变成海洋?(推测原因: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②“黄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洋延伸”是哪种变化类型?(长期缓慢变化,由河流泥沙堆积形成);每组整理1个“最典型的长期变化案例”和1个“短期变化案例”,准备展示。 第三步:展学交互 各组派代表结合图片讲解案例(如“黄河三角洲因黄河携带泥沙长期堆积,每年向渤海延伸约200米,属于长期缓慢变化”“汶川地震导致地表出现数米宽的裂缝,属于短期剧烈变化”),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总结“地表形态变化的两种类型”: 长期缓慢变化:地壳隆起、海平面升降、泥沙堆积(如喜马拉雅山隆起、三角洲形成) 短期剧烈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如汶川地震、锡纳朋火山喷发)。 评价计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1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收集—分类—讨论”,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感知海陆变化的时间差异,避免抽象理论灌输;案例选择兼顾“国内与国际”“陆地与海洋”,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认知,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承转:我们已经知道海陆在不断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种变化?100多年前,一位德国科学家从“大陆轮廓”中发现了重要线索,他提出的假说为我们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秘密。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学程:理解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任务二 通过图文分析和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核心观点,掌握假说的三大证据(大陆轮廓、生物、岩层),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主问题2 魏格纳为什么认为“2亿年前世界大陆是连为一体的泛大陆”?他的猜想有哪些证据支持?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阅读教材中“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部分,结合“大陆漂移示意图”(2亿年前泛大陆、6500万年前大陆漂移状态),独立完成:①找出魏格纳假说的2个核心观点(泛大陆存在、大陆逐渐漂移);②从图中观察“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特点(高度吻合);③记录教材中提到的“生物证据”(如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会飞的鸵鸟)。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开展“证据验证”活动:①用透明纸描摹非洲西海岸轮廓,覆盖在南美洲东海岸,观察重合度,模拟魏格纳的发现;②讨论“除了轮廓、生物,还有哪些证据能支持大陆漂移”(如两大洲岩层年龄、结构相似);③思考“魏格纳提出假说时,为什么最初不被认可”(推测原因:缺乏“大陆漂移的动力”证据)。 第三步:展学交互 第一小组:派代表演示“透明纸轮廓重合”实验,说明“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吻合,证明曾连为一体”; 第二小组:结合生物图片,讲解“鸵鸟不会飞却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说明两大洲曾相连,后来漂移分离”; 教师补充:播放“大陆漂移动画”,展示“2亿年前泛大陆逐渐分裂为现在七大洲”的过程,强调“假说需要多证据支持”的科学探究方法。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分析—模拟实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还原魏格纳的探究过程,理解“假说建立在证据之上”,培养科学思维;透明纸模拟实验降低“大陆轮廓吻合”的认知难度,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 承转:大陆漂移假说提出后,科学家继续研究“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最终提出了更完善的“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如何解释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接下来我们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学程: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任务三 通过图文分析和模拟实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张裂拉伸形成裂谷)。 主问题3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哪几大板块构成?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向(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分别会形成什么地形?请用实验和实例说明。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阅读教材中“板块构造学说”部分,结合“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独立完成:①在图上标注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②圈出“几乎全为海洋的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跨经度最广的板块”(南极洲板块);③找出教材中“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板块运动模拟实验”: 实验1(碰撞挤压):用两本厚书相对缓慢挤压,观察书本边缘“隆起”(模拟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实验2(张裂拉伸):用一块泡沫板两端缓慢拉动,观察“裂缝”(模拟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讨论:“板块内部与交界地带的地壳运动有什么不同?”(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第三步:展学交互 第一小组:演示“板块碰撞挤压”实验,结合板块分布图,说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持续碰撞,地壳隆起); 第二小组:演示“板块张裂拉伸”实验,说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表断裂下陷); 教师补充:展示“马里亚纳海沟”图片,说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时,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下方,形成海洋最深处”,总结“板块运动塑造地形”的规律。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3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验—现象关联—案例验证”,将抽象的板块运动转化为直观的地形变化,突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认知难点;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落实“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承转:板块运动不仅塑造地形,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我们发现,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总是集中在某些区域,这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们分析“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学程四:分析火山与地震——关联“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第四学程:火山与地震 学习任务四 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理解“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的核心逻辑。 主问题4 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为什么这些区域火山地震活动频繁?请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阅读教材中“火山与地震”部分,结合“世界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独立完成:①用红笔圈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②观察火山地震带与板块交界的关系(是否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③记录“人类记载的最猛烈火山活动”(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的影响(如山顶被削去、海拔降低)。 第二步:互学提高 小组内讨论: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覆盖哪些板块的交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等);②“日本多地震、印度尼西亚多火山”的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③对比“板块内部”与“交界地带”的火山地震频率(内部少、交界多);每组整理1条“最清晰的因果链”(如“板块交界—地壳活跃—能量释放—火山地震”)。 第三步:展学交互 第一小组:结合板块分布图,指图讲解“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板块位置”(太平洋板块与周边六大板块交界); 第二小组:用“书本模拟板块碰撞”,说明“板块交界地带岩层易断裂,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教师补充:播放“板块运动与地震形成”动画,强化“板块交界活跃—多火山地震”的逻辑,总结“世界500多座活火山、90%以上地震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 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 主问题4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分析—案例讨论—实验模拟”,将“板块构造理论”与“火山地震分布”深度关联,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案例选择贴近学生认知(如日本地震),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落实“综合思维”素养。 承转:今天我们从“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出发,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动力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结梳理知识,完成实践任务,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形式构建知识框架。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地球家园’有了什么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预设答案:地球表层在不断运动;需要观察力、好奇心、坚持真理的精神),强调“尊重科学、探索自然”的态度。 当堂达标:作业 设计 1.基础作业:在世界板块分布图上,标注“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的位置,简要说明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拓展作业:查找家乡的“地表形态变化”案例,结合本节课知识,分析变化原因,撰写150字左右的分析报告。 3.实践作业:用硬纸板、彩笔制作“大陆漂移示意图”,标注“2亿年前泛大陆”“现在七大洲”的状态,并在图旁简要说明“大陆漂移的证据”。板书 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两种时间尺度 变化类型特点实例长期缓慢变化经历漫长时间,不易察觉喜马拉雅山隆起(海洋→高山)、黄河三角洲堆积短期剧烈变化瞬间/短期内发生,影响显著地震(汶川地震)、火山喷发(锡纳朋火山)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1.核心观点: 2亿年前:世界大陆连为一体(泛大陆) 后来:泛大陆分裂,逐渐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 2.关键证据: 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高度吻合 生物分布: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会飞的鸵鸟 岩层特征:两大洲岩层年龄、结构相似 三、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动力 1.基本观点: 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碰撞挤压/张裂拉伸) 2.板块运动与地形: 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张裂拉伸: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红海扩大) 四、火山与地震:板块运动的现实影响 1.分布规律: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典型案例: 最猛烈火山: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海拔从4100米降至2851米) 核心逻辑:板块交界地壳活跃→能量释放→火山地震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