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3课,围绕“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上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下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在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脉络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教材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为核心,采用“双线并行”结构:明线按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苏联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时间顺序展开,呈现社会主义从多国实践到遭遇挫折的历程;暗线围绕苏联模式的影响,串联起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苏联三次改革未能突破该模式、最终导致体系崩溃的逻辑。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苏联模式、冷战等内容,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等内容有基础认知,且通过新闻了解一些现实热点,易将苏联解体与当代国际局势关联,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具备初步的史料分析与逻辑梳理能力,能通过图表、文字材料归纳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的具体背景理解较浅,易忽视其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关联;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差异与失败原因区分不清;且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变更”的认知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认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经互会和中苏建交的基本事实,知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文字史料,知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 3.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对比中苏两国改革的不同结果,分析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双重影响,苏联的三次改革以及中苏改革对比。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梳理、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段与“俄乌冲突”相关的背景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联解体对当今世界仍有深远影响。但大家知道吗?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力量曾无比壮大,从苏联一国发展到欧亚拉美多个国家,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可为何短短几十年间,社会主义会经历从“多国实践”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大挫折?今天,我们就通过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回溯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寻找问题的答案。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用现实热点激发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从一国到多国 【引导】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地图讨论: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强调】社会主义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提问】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回答】欧洲:波兰(1944)南斯拉夫(1945)、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苏联(1922)、亚(1946 )捷克斯洛伐克(1948)、民主德国(1949);亚洲:蒙古(1924)、越南(1945)、朝鲜(1948)、中国(1949);拉丁美洲:古巴(1959)。 【回答】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找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培养时空观念,明确多国实践的规模。关联冷战史实提问,建立知识联系。
苏联模式的推广 【引导】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引导】合作探究,回答情报局成立的背景、目的、成立和影响? 【回答】成立“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回答①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②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③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④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国经济 以合作探究梳理苏联政治经济措施,引导学生认识 推广苏联模式的实质,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引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情报局建立的实质? 【引导】出示图表,请学生合作探究,合作将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冷战对峙措施表填写完整。 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回答】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回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 填充对峙表格,直观对比两大阵营措施,强化冷战与社会主义阵营发展的关联。
中苏关系的发展 【引导】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中苏关系的发展史实。 【提问】中苏关系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1949.10.3中苏建交。1949.12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回答】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借时间轴梳理中苏史实,建立时序认知,理解中苏合作的具体表现。提问历史意义,凸显中苏关系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作用,为后续中国道路铺垫。
环节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一)背景 【引导】出示历史图片,请学生结合先前所学思考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从而归纳苏联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回答】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结合图片回顾苏联模式特点引导学生推导改革必要性
(二)赫鲁晓夫改革 【引导】出示赫鲁晓夫图片和表格,请学生自主梳理课本内容,将表格填充完整。 【回答】时间:1956年-1964年;内容:(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自主填充表格,梳理改革内容与结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改革“未突破模式”的局限。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引导】出示图片和表格,简要介绍勃列日涅夫,请学生回答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评价。 【回答】时间:1964年-1982年。内容: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 结合材料与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改革重心与问题等内容
【强调】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是重工业。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阅读材料,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济刺激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结果: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评价: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回答】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把研究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致使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提问失败原因,帮助学生抓住 核心,深化对改革局限的认知。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 【引导】出示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材料,师生一同梳理改革的相关内容。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继续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回答】①时间:1985年-1991年②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③结果: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④评价: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⑤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回答】①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②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师生共梳改革内容明确“先经济后政治”的特点,突出其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问题 分析改革影响,为后续苏联解体原因分析埋下伏笔,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环节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的概况 【引导】播放视频,看视频,了解东欧剧变的过程,回答问题: 1.巨变从哪年开始? 2.东欧巨变国家有几个? 3.巨变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1989年;8个国家;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视频直观呈现剧变过程,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史实。
(二)东欧剧变的表现 【引导】阅读课本,思考,东欧剧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回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变成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变成私有化市场经济。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梳理政治经济表现,明确剧变的具体特征。
(三)东欧剧变的原因 苏联解体 【提问】出示材料,东欧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剧变呢?根据材料,说出东欧剧变的原因。 【拓展】讲授“和平演变”战略的含义。 【过渡】东欧剧变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引导】小组讨论,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历史启示? 【引导】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回答】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回答】苏联解体。 【回答】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回答】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结合材料分析剧变原因,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归纳,培养辩证思维 小组讨论苏联解体原因与启示,关联中国道路,落实家国情怀深化对改革方向的认知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梳理了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形成强大阵营;苏联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次改革,前两次未突破模式,第三次背离方向;最终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希望大家记住:历史的挫折不是制度的失败,而是“脱离国情”的教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让社会主义事 思考问题,认真总结。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同时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业不断发展。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辅助、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课件中的可视化素材,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能清晰梳理社会主义发展与挫折的脉络。但存在不足,如对“西方和平演变的具体手段”讲解较浅,学生难以理解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影响;对比中苏改革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关联较少,未能充分凸显家国情怀。后续教学中,需补充具体案例,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化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知,进一步落实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