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0 2 5a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得分评卷人) (二、阅读(45分))九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材料一:(得分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15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8分)中国是诗的国度。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青砖斑驳,碧草萎萎,鲜妍的花,随风摇曳。一位娉()婷女子,踩着高高低低的石子路,脚步在低吟一首平平仄仄的诗歌,不断寻找着前行的韵律……诗歌是中国人精神的栖息地,我们①(漫游环游)在诗行里,为之欢欣,为之忧qi(),为之深思口倘若你踏上诗歌的沃土,就能采撷清香的谷穗。去读诗吧,从诗中汲取力量,②(丰厚丰润)我们的底蕴口去悟诗吧,在诗中濡养精神,滋养我们丰盈的生命。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让我们发挥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1)娉()婷(2)忧qī()2.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①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材料二: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风寒泛②而不消,至十日 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西溪小楼。楼临水,下 皆虚澄,又四囿③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泥弄④, 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⑤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楣⑥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 呀⑦而莫禁,眄⑨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节选自明代沈周《记雪月之观》)【注释】①霁:雪后转晴。②互:冻结。③囿:围。④混弄:模糊不清。⑤离离然:根根分明 的样子。⑥楣:栏杆的横木。⑦呀:张大了口。⑧眄:斜着眼看。6.材料一作者张岱,字 , 号 (朝代)文学家。(3分)(密封线外不写考号、姓名) (3.在语段中“□”处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2分)A.……;B.……C.。;D.。;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7.请用“/”给材料二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寒 浃 肌 肤 清 入 肺 腑 因 凭 栏 循 上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舟子喃喃曰( ) (2)客此((3)遂添衣起( (4)楼临水(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风寒互而不消 B.是金陵人/是夜月出(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7分)九年级的我们,即将踏上更高的阶梯,也许会遇到更多“(1),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的艰)C. 又四囿于雪/多会于此 D. 若涂银,若泼汞/皆若空游无所依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1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描绘雪景 请简要分析。(2分))难 与 险 阻 , 希 望 同 学 们 拥 有 “ ( 2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5分)((李商隐《无题》)的坚贞与执着;带着“(4))最后的铁匠刘亮程(考生座位序号) (”(苏轼《水调歌头》)的美好期许,一起逐花) (而行。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都是追梦人,奋斗正青春。)①吐尔洪 · 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 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语 文试卷第2页(共8页))语 文 试 卷 第 1 页 ( 共 8 页 )九 年 · 语 文1九年 ·语文语 文 试 卷 第 3 页 ( 共 8 页 ) 语 文 试 卷 第 4 页 ( 共 8 页 )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 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 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 · 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 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 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 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 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 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 一 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④ 吐迪 · 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 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晴东张 西望。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 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 袖筒赶路去了。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 一坐大半天。 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 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 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 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 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 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 一样的月牙形 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 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 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 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茭树枝、削锨把儿和鞭 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 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 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 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 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 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⑨吐尔洪 ·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 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 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 一 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 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 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 永不会沉落。(选文有删改)12.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吐迪 · 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 的镰刀。(从修辞角度)(2)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从词语角度)1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14.请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3分)15.文章结尾说“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 他自己的事了”。你认为吐尔洪会不会把祖传的打铁的手艺再往下传 试作探究。 (4分)(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0分)“ 咬 牙 ” 是 一 种 修 炼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 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 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 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 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多次累得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带领冀南军 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③“咬牙”体现的是坚忍。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 懈、持之以恒,才能撷取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 干,开荒、种地、锄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 品格。成功往往只奖励那些坚忍的人, 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 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 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 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 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 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 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 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推动我国 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九 年 · 语 文语 文 试 卷 第 5 页 ( 共 8 页 ) 语 文 试 卷 第 6 页 ( 共 8 页 )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 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 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 洲 的 奇 迹 ;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 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 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⑦唯其艰难,更显勇敢。“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 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16.结合全文,谈谈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17.本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3分)18.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19.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2分)(四)名著阅读(5分)20.阅读下面《艾青诗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片段一: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 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 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片段二: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 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1)以上两个语段分别出自《艾青诗选》的哪两个篇目 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 B.《大堰河——我的保姆》《鱼化石》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鱼化石》 D.《大堰河——我的保姆》《礁石》(2)班里同学想要为《艾青诗选》设计封面,大家对背景颜色的选择有争议:有同学认 为应以斑驳暗沉的棕色作为主色调,也有同学认为应以鲜艳亮丽的红色作为主色调。 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艾青诗选》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3分)(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得分 评卷人(一)综合性学习(10分)21.班级准备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分别概括下列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2分)A. 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的《龟虽寿》)B. 勇往直前,无畏艰苦——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 宪问》)C. 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2)学校的书法老师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想为这幅书 法作品配一张图片。下面是其中的两幅,你认为哪一幅更合适 请说明理由。(4分)图 一 图二(3)班级要举行以“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本次演讲比赛的 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4分)(二)写作(50分)22.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作文(1)点滴真情暖我心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朱彦夫,当代中国的“保尔”,参加过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队唯一的幸 存者。经过47次手术和93天的昏迷,他失去了手脚,只剩下右眼0.3的视力。但是 他不想一辈子躺在功劳簿上。他回到家乡,用他的残肢拿着粉笔,教村民识字;他拄 着拐杖,拖着假肢,带着村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60岁时,他写下了《极限人生》,向 世人讲述了他和昔日战友的故事……朱彦夫的话:“既然不能死,那就替战友们好好 地活着。我,要做个有用的人。”“与其腐朽,不如燃烧!”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九年 · 语文19×23=437语文试卷 第7页(共8页)19×23=437语文试卷 第8页(共8页)(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九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 参考答案一、1 . (1)pīng (2)戚 2 . ①漫游 ②丰厚 3 . A 4 . 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我们 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原句中 “通过 ”与 “让 ”同时 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其中一个。 同时,“发挥 ”与 “璀璨辉煌 ”搭配不当,应 改为“感受”。 5 . (1)欲渡黄河冰塞川 (2)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二、(一)6 .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7 . 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上。8 . (1)船夫 (2)客居 (3)于是,就 (4)临近,靠近9 . 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 . 表承接关系,相当于 “就 ” “然后”/表转折,但是;B . 表判断/代词,这;C . 被/介词,在;D . 都是 “好像 ”的意思。故 选:D 。10 .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又好像在镜中看见的稀疏的头发,根根分明的样子非常可爱。11 . 材料一用白描手法写景,将辽阔的视野、寂静的氛围全都传达了出来;材料二 用 比 喻的手法写景,如“若涂银,若泼汞 ”,写出月光与雪光相映,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美 丽景象。【参考译文】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 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 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 小楼临着溪(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 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洁白。明月映照着寒 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稀疏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 入肌骨,沁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 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 己同周围的环境 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 二)12 . (1)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 · 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 胸有成竹的特点;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2) “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 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13 . (1)这段文字描写了吐迪家铁匠铺的环境,这里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也是人们 休闲、歇脚、取暖的地方,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 (2) 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了本文的 主题。14 . 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 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15 . 示例一:会。①吐迪家是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不会轻易让它失传。②田野里的麦子需要镰刀收割,吐迪家的镰刀最受欢迎。③一代一代的打铁人通过一把镰刀 - a -获得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④这种传统手工业和生活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示例二:不会。①打铁太累人又挣不到钱。②吐尔洪要他的孩子好好上学,坚决不让 他长大后再打铁。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渐渐淘汰。④文章的题目是 “最后的铁匠”。(三)16 . 用诗句引出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17 . 举例论证,第 ⑤段列举黄大年坚持探测技术研发,攻克技术瓶颈的事例,论证了 “‘咬牙 ’蕴含的是担当。”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18 . 首先提出“‘咬牙 ’体现的是坚忍”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列举 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 面的结论。19 . 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四)20 . (1)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结合片段一分析,可知出自《雪落在中 国的土地上》。结合片段二分析,可知出自《鱼化石》。故选:C 。(2)示例:我同意以斑驳暗沉的棕色作为主色调。艾青的诗歌创作多写国家民族的苦 难、悲伤与反抗,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棕色给人一种沉稳、厚重、沧桑的感觉,能够很好地体 现出艾青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感和沉重感,与艾青诗歌的主题相契合。如果选择鲜艳 亮丽的红色作为主色调,虽然红色可以代表热情、革命等积极的情感,但对于艾青诗歌 所反映的那个充满苦难和挣扎的时代背景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突兀。三、(一)21 . (1)勇往直前,无畏艰苦;超越自我,不断进步。(2)示例一:我认为图一更合适。该图中一个人正在攀登高峻的大山,可让人联想到 不惧艰险,积极进取;四周是翻腾的云海,意境博大、意蕴丰富。与 “自强不息 ”的主题 相符合。示例二:我认为图二更合适。该图中,一望无际的大海,奔腾的海水与连绵的高山组成 了一个意境雄浑、博大的绝妙世界,大自然的雄伟能让人联想到自强不息。(3)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 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当青春的我们更应该永不言弃,自强不 息。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演讲比赛吧!( 二)22 . 写作略- a -九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一、1.(1)pīng (2)戚 2.①漫游 ②丰厚 3.A 4.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原句中“通过”与“让”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其中一个。同时,“发挥”与“璀璨辉煌”搭配不当,应改为“感受”。 5.(1)欲渡黄河冰塞川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二、(一)6.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7.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上。8.(1)船夫 (2)客居 (3)于是,就 (4)临近,靠近9.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表转折,但是;B.表判断/代词,这;C.被/介词,在;D.都是“好像”的意思。故选:D。10.(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又好像在镜中看见的稀疏的头发,根根分明的样子非常可爱。11.材料一用白描手法写景,将辽阔的视野、寂静的氛围全都传达了出来;材料二用比喻的手法写景,如“若涂银,若泼汞”,写出月光与雪光相映,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美丽景象。【参考译文】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稀疏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二)12.(1)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胸有成竹的特点;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2)“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13.(1)这段文字描写了吐迪家铁匠铺的环境,这里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歇脚、取暖的地方,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2)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了本文的主题。14.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15.示例一:会。①吐迪家是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不会轻易让它失传。②田野里的麦子需要镰刀收割,吐迪家的镰刀最受欢迎。③一代一代的打铁人通过一把镰刀-a-书获得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④这种传统手工业和生活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 示例二:不会。①打铁太累人又挣不到钱。②吐尔洪要他的孩子好好上学,坚决不让他长大后再打铁。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渐渐淘汰。④文章的题目是“最后的铁匠”。(三)16.用诗句引出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17.举例论证,第⑤段列举黄大年坚持探测技术研发,攻克技术瓶颈的事例,论证了“‘咬牙’蕴含的是担当。”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18.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忍”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19.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四)20.(1)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结合片段一分析,可知出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合片段二分析,可知出自《鱼化石》。故选:C。(2)示例:我同意以斑驳暗沉的棕色作为主色调。艾青的诗歌创作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棕色给人一种沉稳、厚重、沧桑的感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艾青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感和沉重感,与艾青诗歌的主题相契合。如果选择鲜艳亮丽的红色作为主色调,虽然红色可以代表热情、革命等积极的情感,但对于艾青诗歌所反映的那个充满苦难和挣扎的时代背景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突兀。三、(一)21.(1)勇往直前,无畏艰苦;超越自我,不断进步。(2)示例一:我认为图一更合适。该图中一个人正在攀登高峻的大山,可让人联想到不惧艰险,积极进取;四周是翻腾的云海,意境博大、意蕴丰富。与“自强不息”的主题相符合。示例二:我认为图二更合适。该图中,一望无际的大海,奔腾的海水与连绵的高山组成了一个意境雄浑、博大的绝妙世界,大自然的雄伟能让人联想到自强不息。(3)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当青春的我们更应该永不言弃,自强不息。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演讲比赛吧!(二)22.写作略-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吉林市四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含答案).docx 吉林省吉林市四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含答案).pdf